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470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我校党总支号召全体党员认真读书,积极撰写读书文章,争做学习型的党员。

全体党员利用暑假和平时课余时间,认真读书撰写读书心得和小论文,现将首期党员读书文章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公布校如下,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等奖读书心得

 

对中小学生生涯辅导的思考

陈红珍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黄德祥先生的《青少年发展与辅导》一书,触动很大。

黄德祥先生在《青少年发展与辅导》一书中将生涯发展与辅导分为五个阶段:

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是生涯认知阶段,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一年级是生涯探索阶段,初中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是生涯定向阶段,高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是生涯准备阶段,高中以后是生涯安置阶段。

其中生涯探索阶段和生涯定向阶段的重复是考虑部分学生在初三年级已经需要选择专业或职业,还有部分学生要到高中阶段才选择。

从黄德祥先生对生涯发展的阶段划分,我们可看出,生涯教育辅导不是中等职业学校或大学的工作,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要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各职业角色以及自身的责任,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中学阶段是生涯教育与辅导的重要阶段,也是实施生涯教育与辅导的关键时期。

因此,生涯教育辅导要贯穿教育之始终,以实现学生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兴趣、技能,了解职业信息,认识未来职业场,提高生涯决策能力。

结合自己在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的从教经历,深切感受到中小学开展生涯辅导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必要性一:

影响一个人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因素很多,有个人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健康状况、形体容貌、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活动能力、社交技巧等,也有家庭的背景因素。

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发现大学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普遍缺乏社会能力,不具备从事行业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有的所学专业跟他个人的个性特质不匹配。

某旅行社总经理曾对导游人才的素质提到这么一句话:

一名优秀导游员,光有导游知识和导游技能是不够的,个人的特质和性格很重要,性格内向的难以从事导游这一职业。

在中等职业学校也出现学生因为中考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不当提出转专业或转学的现象,也有因此而放弃学业的现象。

必要性二:

如果学生对未来职业场缺乏了解,必然出现升学无目标,就业无意识。

由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处于茫然状态,初中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中专的专业时,不能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个人的特质进行科学的选择;高中毕业生,他们也只是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各高校录取计划,以能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为目的。

结果却出现录取到中等职业学校或高校的学生,有的性格不符合所选择的专业的要求,有的形体容貌不符合未来该专业岗位的要求,有的在接触专业学习时才发觉自己对所选专业没有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学习主动性不强。

必要性三:

学校生涯辅导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了解未来职业场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喜好,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从而培养敬业、乐群、服从、忠实、负责、惜物、守德等职业伦理。

艰难性一:

从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况看,学校教育很少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场各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了解;从普通中学的教育内容看,这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涉及。

虽然,中小学都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但是真正到社会参加实践锻炼、认识职业岗位的寥寥无几,许多家长认为这是耽误学习,帮助孩子弄虚作假,而学校也缺乏督导检查,学生们更是乐得轻松,中小学的社会实践课程形同虚设。

艰难二:

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更多定位在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这是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中小学校尚未意识到对学生进行生涯辅导和规划的重要性,我们的师资队伍缺乏生涯辅导的相关知识。

除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要经常跟企业沟通,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社会职业场的变化知之甚少,他们没有意识到生涯辅导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生涯辅导也缺乏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门类日益分化,新兴职业层出不穷,要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辅导,教师有职业场的意识,主动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对教育的要求,将这些需要化做自己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生涯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确定切合自身实际的生涯目标。

 

网络时代,对学生更要“授之予渔”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黄友供

 

网络时代,知识无处不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不再仅仅是学校,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不再仅仅是课本和老师,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只要你有一台电脑,有一个网络端口,你想学什么知识、求知什么内容,上网一搜索和下载立马可以实现。

现在国外有一种叫“逃学族”的学生群体,他们主要靠网络自学成才,若论掌握学习的情况,他们学得很主动,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型学习,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人生规划来量体裁衣,定制学习计划和内容,因而学得很有效率、很出色,早年的彼尔盖茨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网络时代,知识的传播瞬间就可以完成,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上稍有懈怠,那么就有可能停滞在“过去进行式”中,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落伍。

正因为这样,有的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每三两个月就得赶回总部学习最新的知识技术,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动态。

在日益翻新的知识面前,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成了知识、能力、观念更新和智慧创新的“现在进行式”的必须要求。

生命有限,知识无限。

网络时代,面对汪洋大海般波翻浪涌的科学文化知识,人穷其毕生,充其量也只能捧起一两朵浪花,只有攻有专术,根据自己的职业需要和兴趣、特长,涉猎相应的领域及其相互交叉的知识,才能在浩瀚无际的知识汪洋中,有效选择和学习所需的知识、进行知识更新,才不致溺死于知识汪洋之中。

学校教育只是学习生命进程中的一个启蒙入门和基础阶段,校后教育则是人的知识充电、观念更新、能力提升的驿站。

人要经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学习驿站“养精蓄锐”之后,才能继续整装出发,走向成熟成功。

因此学校教育作为启蒙和入门阶段的基础教育,万分重要,可以为人生奠基,但无法替代人的一生的学习,更无法决定人的一生,人生的成功与否,更在于离校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无限夸大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教育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公民的重任,是促使社会健康发育和谐进步的“催化剂”。

说得透彻些,学校最重要是作为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和学习做人做事的微型社会,也就是说,学校的首要功能是德育的教化,通过德育活动感染人,影响人,造就人。

为此,教师的首要作用一是“榜样”,二是教授学习和做人的方法。

“学不可以已”,教师的榜样作用在于“教”“学”并举,不但以“教”的专精使学生信服,而且以“学”的坚韧使学生感动,更要以自己优越的学法引领学生追随。

终生执教,终生求学,有沉潜的学习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把学习、实践、探索、创新融于整个教学生涯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发奋学习、锐意进取的动力和学而不倦,孜孜求索的执着精神。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

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欲;重在习惯和规范的养成;重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在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阳光的生活态度,掌握好有用的基本技能、基本通识,掌握好选择和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基础教育,需要打下的基础不在于深而在于广,不在于精而在于实,以增强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适应能力;基础教育,需要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在于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良好的思维品质,执著的科学态度,从而使知识能化成将来的智慧。

网络时代,更深入的学习不在学校而在于学校后、特别是在于借助网络的继续学习,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尤为重要,也就是对学生更要“授之予渔”。

我们的教学应站在这样的立足点上:

“授之以渔”,为学生学校后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诚然,面对高考、中考的现实,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两者都要兼顾,也并不矛盾。

“授之以渔”从远处看,为学生一生学习奠基,从近处讲,是为了更好地“授之以鱼”,两者是统一的,现实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在两方面下功夫。

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既需要“鱼”的素养,“鱼”的阶梯,也需要“渔”的激活,“渔”的可持续动能。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学生既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又全面发展,更能掌握在网络时代个人继续发展制胜的法宝,那就是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金钥匙!

 

 

《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读后感

沈在寅

 

我们学校高中部一个年段20个班,段长是一个大班主任,要管理1000多位学生,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棘手的学生心理问题。

作为一名段长,不会对学生心理辅导,不会做学生的心理工作是不行的。

作为段长,也要会对班主任辅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技巧。

这次暑假,我专门阅读了《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一书。

现在很多班主任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只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只知道学生违纪后被动地去处理、去惩戒,只知道按照学校安排按部就班地去工作,但是却不去研究班主任在学生一生中的作用,更不知班主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班主任不单纯是一名管理者、组织者,也是一个教育者,而且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保证,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是盏明灯,不只是道路上的拿红、绿旗的指路人,而要研究学生、组织学生该走哪条道,不该走哪条道。

班主任对一个人学生时代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可能会有一两个记忆特别深刻的班主任老师,在你从朦胧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他们的教诲。

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其中“解惑”不仅是知识之惑、社会生活之惑,更重要的是心理之惑、成长之惑。

班主任心理辅导不是“额外”工作,而是分内工作。

班主任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帮助学生从朦胧的自我走向理性的自我、同一的自我。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是青少年辅导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常常体验到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

自卑常常是学生学业挫折、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的内在心理原因,是一种自我认同危机。

分析学生自卑心理的由来,解决学生的自卑心理,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增长自助能力的重要一环。

对于容易自卑的学生,要让他改变错误信念,建立客观自我评价;要正视挫折,合理归因,不要把失败归结于能力不足,而应归结为努力不够,进而克服自卑心理;要让学生自我激励,学会自我欣赏;教师要有耐心的期待,要多关心、多支持、多鼓励容易自卑的学生。

自负则是自卑的另一个极端,自负的学生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评价过低。

自负的学生因为看不起其他同学,使同学难以接近,也可能会被班级边缘化。

对于自负的学生,要帮助他建立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仔细聆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助于深入地了解自己。

眼中要有他人,学会欣赏别人。

对学生一味赞扬、偏袒,只能助长他们的自负心理。

教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强势之处,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自负的学生要学会承受挫折。

挫折对于自负的学生未必是坏事,老师引导得当就是学生成长的契机。

具有依赖型人格倾向的学生,常常会过分在乎别人的评价,这使学生增加了许多沉重的心理负担,抑制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对于这类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消除记忆中的挫折经历,要重建勇气、学会自立。

要重建理性的认知,要学会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自我激励,为自己每天取得的进步喝彩。

而完美主意心理,常常会使学生思维方式绝对化,导致行为方式刻板,处理问题缺少弹性,自己给自己制造挫折。

它是青少年强迫倾向、抑郁倾向等情绪问题的内在原因。

对于这类学生,要改变他们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要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往往害怕失败,把失败的后果无限放大。

人要允许自己失败,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

要改进家庭教养因素,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要做好榜样示范,家长要保持情绪健康。

班主任心理辅导,要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情绪。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健康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还有益于智力活动和潜能开发。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青少年学习、交往,提高其参加各种活动的效率。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很大一部分的任务,是处理学生的情绪健康问题。

班主任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

许多资料表明,学生心理问题大多与学习有关,如考试焦虑,因升学压力过重而厌学、弃学,因学业失败而导致各种危机事件(自弃、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以至因学习问题而产生的抑郁、自卑等等。

对于倦怠型厌学的学生,要为他们进行心理减压的辅导,教会他们放松身心的方法,要让他们辩证地看待压力,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压力,把压力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与机遇;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

对于自卑型厌学的学生辅导,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要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念:

一要永远对自己抱有信心,永不放弃;二要相信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可塑的、变化的、发展的。

对于适应不良型厌学的学生辅导,教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其独立性和责任心,使其逐渐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

要合理运用奖励惩罚,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班主任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破解青春期烦恼。

体像烦恼是青春期学生特有的“心病”,他们很在乎自己的形象,这表明学生人格的独立性与日俱增;老师应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和烦恼。

辅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悦纳,克服对自己外在形象的非理性想法,可以从道德、情感升华和行为自制等方面加以引导。

班主任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

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主要的压力源有:

学习负担、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变故、亲子关系和异性交往等方面。

由于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处理面临的压力,常常会表现出心理紧张、迷茫和反抗。

预防攻击性行为,可进行发展性干预课程,对全班学生进行情绪管理、人际冲突处理、团结协作和友爱互助等专题辅导活动,提升学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能力;创设和谐友爱的集体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的关注、赞赏和认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尽可能控制学生观看暴力性影视媒体和网络游戏。

对于高危攻击性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应该避免对攻击性强的学生采取强烈的惩罚,如罚站、禁闭、当众辱骂等,否则会更加诱发他们的攻击性;要了解学生在哪一种情境中最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尽可能避免此种情境出现。

对于逆反心理的辅导,要慎用禁令。

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

耐心说服和讨论优于硬性禁止。

禁止要说明理由。

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

有时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是由于对老师缺乏信任,因此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观点。

批评要维护学生自尊。

许多学生逆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情境的不适当。

情境性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尊心在别人面前受到损害而引起的,因此,为了减轻这种负面效应,如果学生的问题不是极端严重的话,批评性的教育活动最好在比较封闭的情境中进行。

对于逆反心理的辅导,要平等地与学生沟通,教师应当站在青少年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考虑和尊重他们的意愿。

要客观评价学生。

学生的逆反行为,往往是由教师不恰当的评价引起的。

评价不要带有情绪化,要注意评价前后的一致性。

对待学生的逆反行为,教师要持宽容的态度,要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主任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展现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

青少年是富有理想、富有生气的。

他们有着生机勃勃的现在和长长的未来,他们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要探索,诸如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等。

同时,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与磨练,常常显得比较脆弱、容易动摇。

所以有这些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便是青少年独特的亚文化。

老师只有了解青少年亚文化,才能走进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自我表达的心理投射,有其合理性。

班主任不应打压、抑制学生的内心需要,而要引导,化偶像崇拜为榜样学习。

网络成瘾倾向辅导重在预防,即帮助学生健康地、合理地使用网络,降低网络成瘾的诱发因素,对高危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等。

对于学生自我伤害、自杀这类事情,要做好预防工作,将这类危机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发现自己过去在对学生心理辅导时的一些做法很不科学、有效,也有一些做法与这本书的建议相一致,能取得较好辅导效果。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心理辅导书。

如果班主任们,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能好好地学习这本书或类似的书,在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实际工作中将会少走很多弯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自身能更快成长。

 

 

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黄学斌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此话点明了道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作用。

而近日国务院所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着重提出“德育为先”的指导方针,明确教育的育人方针是德育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应“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由此可见,教师应把德育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激活学科的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其《课程标准》特别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可见,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德育教育的效果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

为此,我们应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与语文教学同步协调发展。

有人认为,精神化的语文课能“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

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话从一个角度道出了语文课的价值归旨。

然而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单纯为了授课而授课;语文教师则成了熟练工,专注于如何对学生“切割打磨,去棱抹角”。

终于,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他们过早地失去了童真,远离了童趣,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无奈地学习着。

于是,原本是学习主体的学生沦为被灌输的容器、待加工的产品和受考试束缚的奴隶,丧失了自主意识,教育应有的人文意义渐行渐远。

无须讳言,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正面临着种种的困境,迫切需要我们乘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处理好新机遇和更大挑战的辩证关系,切实改善和加强德育的渗透功能,用德育丰富语文课堂思想内涵,才能使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天地,又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首先,应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它应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优秀作品,用代表人类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以及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教学理应成为师生心灵的一块栖息地。

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教育,总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脱离不了人思想情感的巢臼。

这是一个个人体验内化的过程。

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有意义的生命经历和个人体验,学生带着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的意义,品析文章的意蕴,以个性化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文学形象。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留有丰富的“空白”于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充分的交流、撞击、放飞,实现生活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回归精神的家园。

其次,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能准确、充分地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中学生成长的需求,教育内容严重滞后。

而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的特点,对课程内容提出了多色彩、大容量的时代要求。

新的语文教材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意趣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蕴味悠长的剧作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它们都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和强烈的艺术思想感染力,为有效地进行德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予以大力挖掘,并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确立每一课的德育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用文章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启迪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德育落到实处。

此外,还要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

教育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已成当务之急。

现今的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

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将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

因此,在教育形式上,我们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

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解放思想,拓展思维,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然后再加以评价和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又如,要让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和升华。

教学方法上也应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总之,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应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承担起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确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语文教学保持对学生巨大的感染力量,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在学习中真正寻找到有利于个人终身发展的精神家园。

 

 

新的起点,我们需要什么

——读《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感

沈维维

 

熟知教育的人都知道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认为一位好的教师应当需要具备十二种素质:

(1)友善的态度;

(2)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3)有耐性;(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行;(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1)宽容性;(12)有办法。

这是他用四十年的时间,对收集了九万个学生写的关于他们心中最喜欢怎样的老师的调查报告的整理,而得出的结论。

由此可见,教师素质是一个全方位人格的体现,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所体现出的前瞻性面前,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不再只是单门独户,而应该是与我们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融的,从现代艺术的意义出发,“大美术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这种强大的发展势头,迅猛的发展态势,只会给21世纪的中学美术教育提出更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