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0042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教案.docx

《《滕王阁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滕王阁序》教案.docx

《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第二单元

《滕王阁序》导学案

设计:

高一语文组孙书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以及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

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难点】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教学设想】

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

1、文学常识及创作情况介绍;

2、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3、初步梳理课文结构。

导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根据教师引导初步进入作品容……

 

 

 

 

 

 

1、作者介绍:

见课下注释①。

教师补充: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

见课下注释①。

教师补充: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

‘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

创作佳话: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

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

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

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3、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称“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学生勾画教材及学案资料上对作家和背景的重要信息介绍,做好必要的补充。

 

 

 

 

 

 

一、指导学生诵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梳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

4、节奏校正:

A.四四对四四: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

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六四对六四:

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主谓结构相对: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动宾结构相对: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偏正结构相对:

……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二、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

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翼轸”句,“俊采星弛”呼应“物华天宝”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翼轸”句,“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天宝”句。

多层次渲染,以壮文气。

第二部分:

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騑”四语写自己来到腾王“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

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

“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乘抒发身世之感。

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

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

“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

“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结构图:

第一段:

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

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

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

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初读课文

做好笔记

 

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

1、文学文化常识介绍。

2、诵读指导,尝试背诵。

3、思路结构分析。

跟随老师

回顾思考

布置作业

1、作业: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及文言字词。

(2)完成练习册练案一内容。

2、练习: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明确任务

按时完成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

1、逐段分析文言字词;

2、初步赏析文章。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

2、地接衡庐接:

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

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

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

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美:

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

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探究思考: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

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

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小结:

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

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二、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

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

普照

3、雁阵惊寒惊:

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

时间。

属:

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

因而。

尽:

干涸。

寒:

寒冷。

清:

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

山岚。

凝:

凝聚。

暮:

傍晚。

紫:

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

依附。

体势:

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

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

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

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

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

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

“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

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

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

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

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

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

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5)第五句:

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探究思考: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