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381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docx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Ⅰ 把握思想感情的途径和要诀

一、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三种途径:

题材、形象、手法

1.题材→思想感情

古诗的思想感情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相同的题材,其情感也有共同之处。

因此,从题材入手切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具体内容详见本章专题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部分)

2.形象(意象)→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安阻雨

[唐]戎昱

日长巴峡雨濛濛,又说归舟路未通。

游人不及西江水,先得东流到渚宫[注]。

江陵愁望寄子安

[唐]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 渚宫:

春秋楚国的王宫,故址在湖北荆州,作者用来代指他的家乡。

(1)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通过________这一意象来暗示作者的感情。

(2)两首诗中的“西江水”意象所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船

(2)第一首表达了归家的渴望和急迫,第二首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永无止歇。

精要点拨

诗歌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意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景、物是诗人情感的最好载体。

把握古诗中的形象(意象),就能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

(具体内容详见本章考点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3.手法(抒情方式)→思想感情

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的抒情方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乱世离愁

(3)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情方式:

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

羁旅异乡之苦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抒情方式:

叙事(细节)抒情

思想感情:

离别之苦、不舍之情

(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

边关乡愁

(8)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亡国之痛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

(10)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

美好易逝、青春短暂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

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

(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抒情方式:

借物抒情

思想感情:

坚贞不屈、爱国不渝

(1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关心、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愧疚

(14)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

精要点拨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需要注意其抒情方式。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

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它主要体现在:

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二、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要诀:

抓、品显隐性“情语”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愁)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独)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冷、凉(暗含冷寂)]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孤、独(暗含孤傲)]

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前两句,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本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与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与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止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

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作者的心声: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更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出辛词的大家风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

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之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②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 蕨拳:

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鉴赏 方回(1227—1307),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

南宋景定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劾之。

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

入元为建德路总管。

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

著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

这首诗首句写到了两种植物,其中蕨拳(juéquán)指蕨芽,因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故名。

宋诗中多有描写,如朱松《蔬饭》诗:

“蕨拳婴儿手,笋解籜龙蜕。

”葛长庚《麻姑赋》:

“柳眉花面不成笑,笋角蕨拳聊自伸。

”苕(tiáo),古书上指凌霄花,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羽状复叶,花紫色,可作绿肥,亦称“野豌豆”。

它们都繁盛于春末夏初之际,这里作者采用了互文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这两种植物生动地描绘出大地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结尾两句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这两句言浅意深,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③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鉴赏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可以想见。

该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之处如下:

一是复字不犯复。

此诗首联中,“江”字、“村”字皆两见。

照一般作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地避用复字。

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

“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

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

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十分轻快。

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

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

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作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

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尾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惆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

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

“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

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④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

长安。

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

陕西的华山。

中条:

山西的中条山。

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鉴赏 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

“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

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

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

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

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

“河声”后续一“遥”字,传达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

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滔滔,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围绕“帝乡”去打转了。

可是许浑在尾联却出人意外地说:

“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

”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

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颇显出自己的身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渔樵”,借代手法,代指隐逸生活;“犹自”,仍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了,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

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是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3.请找出下面宋诗中的显、隐性“情语”,并结合“情语”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显性“情语”:

愁、独、客、离恨。

(2)隐性“情语”:

惟、更、咽、冻不流。

(3)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精要点拨

所谓“情语”,就是诗中能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语言。

对于考生来说,能抓住并品读“情语”,是准确、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可靠途径,也是一种“看家本领”。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情语”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含有“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显性“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情语”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情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语”。

如《梦江南》中“摇曳碧云斜”的“摇曳”“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情语”。

弄清上述隐性“情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如何抓住“情语”呢?

显性“情语”一般会在标题、正文中的首句(联)及尾句(联)中出现,一定要盯住这些“情感”部位。

隐性“情语”一般藏在正文描写景物等的文字中,多在中间部位。

有时也会在注释里出现,所以寻找要特别细心。

Ⅱ 掌握情感题的审答规范

一、审题:

两看一定

“两看”,一看所给语言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整体型还是局部型。

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它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

“一定”指定题型,明确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

二、答题:

用好术语,因题而异

1.答题要用感情术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

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

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

常用的感情术语有:

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2.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

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

有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

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恐怕有两个要点;如是“一片”,则恐怕更多。

3.主要题型答题模式

(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模式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变式可只答感情基调)。

示例: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014·新课标全国Ⅱ)

答: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

中的

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

“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感情分析题答题模式

①分析+概括:

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②概括+分析:

先概括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

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

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即时巩固

1.(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

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尾联是作者情感的总结,大意是:

不要说案头摆放了很多文书,坐于其间的却是一个像我一样充满诗情雅致的人。

作者把自己与友人并提,不仅表明了朋友间的志同道合,也不乏羡慕之情;同时,作为贺诗,也表达出了对主人的恭维之意。

2.(2015·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词句,借以理解作者的情感。

“起舞闻鸡”说的是晋代祖逖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的典故。

这里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描绘了一幅“中夜微醺,伴着浪潮声和清冷的江风闻鸡舞剑”的画面。

“潮落秋江冷”这一景色描写,营造了秋夜清冷萧索的氛围,“秋江冷”暗示着内心的凄凉,“潮落”暗示着国家的衰败,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挽回颓势的悲愤愁苦与无奈之情。

(3)情感比较题答题步骤

比较类试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较热的题型。

做情感方面的比较题,要先通读诗词,把握诗词描写的意境;再结合题干中要求的情感比较角度,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或相同性;后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即时巩固3 (2015·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

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①虚:

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及蕴含情感的领悟。

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张说《邺都引》画线的两句诗的意思是,“城郭”和“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的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的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的感慨。

第二段诗中画线句是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的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理解、领悟景中情、典中情

一、理解、领悟景中情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

写景、抒情。

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

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

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

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

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

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

(详见前面“隐性‘情语’”内容)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如“江风引雨入舟凉”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一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①词

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③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 ①绣岭宫: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

②李洞:

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③野棠:

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

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种棠梨。

鉴赏 这首诗的新奇在于:

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写之。

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

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兴游玩乐之所。

“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此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

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沉溺于声色犬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

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高妙。

原为御地之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