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345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用消毒液杀灭游泳池中的藻类B.用CaCl2融化路面的积雪

C.用石灰修复被酸雨浸蚀的土壤D.用催化剂将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转化为无害物质

2.下列有关对定量实验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A.中和热测定实验中,缓慢地将NaOH溶液倒入测定装置中──测定结果无影响

B.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测定结果无影响

C.测定溶液pH的实验中,用干燥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测定结果无影响

D.现需90mL1.0mol/LNaOH溶液,称取3.6gNaOH固体配制──溶液浓度偏低

3.将amol二氧化锰粉末加入50mLbmol·L-1的浓盐酸中加热完全溶解,反应中转移电子d个,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收集到氯气22.4d/2NAL

B.反应后溶液中的Cl-数目为2a

C.转移电子数d与MnO2的物质的量n的关系为d/NA=2n(MnO2)

D.反应后溶液中的H+数目为0.05b-2d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实验

操作

A

证明某溶液中存在Fe2+

先加少量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

B

测定熔融苛性钠的导电性

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

C

证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碳

向碳酸钙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

D

制备氯化镁固体

将MgCl2晶体在氯化氢的气流中加热

 

A.AB.BC.CD.D

5.将反应4(NH4)2SO4===N2↑+6NH3↑+3SO2↑+SO3↑+7H2O的产物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无沉淀生成B.肯定没有BaSO3生成

C.得到的沉淀是纯净物D.得到的沉淀是BaSO4和BaSO3组成的混合物

6.在指定条件下,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无色澄清透明溶液中:

H+、Fe2+、SO42-、Cl-

B.与铝反应放出H2的溶液中:

NH4+、K+、NO3﹣、Br-

C.由水电离的c(OH﹣)=10-13mol/L的溶液中:

Na+、Cl-、CO32-、NO3-

D.滴加酚酞显红色的溶液中:

Na+、ClO-、SO32-、SO42-

7.将X逐渐加入(或通入)到一定量Y溶液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X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

符合图中情况的一组物质是

A

B

C

D

X

Ba(HCO3)2

Na2CO3

KOH

CO2

Y

NaOH

CaCl2

Mg(HSO4)2

石灰水

 

A.AB.BC.CD.D

8.短周期元素W、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Y所处的周期数与族序数相等,W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W

X

Y

Z

 

A.X、Y、Z、W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W与X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W>Z

D.W与Y形成的化合物可分别与NaOH溶液和盐酸反应

9.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A.

B.

C.

D.

10.室温下,在0.2mol/L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1.0mol/LNaOH溶液,实验测得溶液pH随NaOH溶液体积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时,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Al3+水解,离子方程式为:

Al3++3OH-

Al(OH)3

B.a→b段,溶液pH增大,Al3+浓度不变

C.b→c段,加入的OH-主要用于生成Al(OH)3沉淀

D.d点时,Al(OH)3沉淀开始溶解

11.取浓度均为0.1mol/L的NaA和NaB两种盐溶液各1L,分别通入0.02molCO2,发生反应:

NaA+CO2+H2O===HA+NaHCO3、2NaB+CO2+H2O===2HB+Na2CO3。

将浓度均为0.1mol/L、体积均为1L的HA溶液和HB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为VL,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A是强酸,HB是弱酸

B.X是HB,Y是HA

C.常温下,pH相等的NaA溶液与NaB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NaA)<c(NaB)

D.NaA与NaB的混合溶液中:

c(Na+)+c(H+)=c(A-)+c(B-)+c(HA)+c(HB)

12.现有a、b、c三个容器,a容器恒容恒温,b容器恒压恒温,c容器恒容绝热。

在三个容器中各充入1molI2(g)和2molH2发生反应I2(g)+H2(g)

2HI(g)ΔH<0,初始时三个容器的体积和温度均相等,则反应达到平衡后,三个容器中I2(g)的转化率的大小关系是

A.a=b>cB.b>a>cC.c>b>aD.a=b

13.对于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2(g)+3B2(g)

2AB3(g),探究单一条件改变情况下,可能引起平衡状态的改变,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可以使状态d变为状态b

B.若T1>T2,则逆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

b>a>c

D.在T2和n(A2)不变时达到平衡,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

c>b>a

14.25℃时,0.1mol/L下列溶液的pH如下表,有关比较正确的是

序号

溶液

NaCl

CH3COONH4

NaClO

NaHCO3

Na2CO3

pH

7.0

7.0

10.3

8.3

11.6

 

A.酸性的相对强弱:

HClO<HCO3-

B.由水电离产生的c(H+):

①=②

C.溶液③④中酸根离子浓度:

c(ClO-)>c(HCO3-)

D.在④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

c(HCO3-)+c(CO32-)+c(H2CO3)=0.1mol/L

15.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s)+H2O(g)

CO(g)+H2(g)△H>0,测得c(H2O)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0~5min内,v(H2)=0.05mol/(L•min)

B.5min时该反应的K值一定小于12min时的K值

C.10min时,改变的外界条件可能是减小压强

D.5min时该反应的v(正)大于11min时的v(逆)

二、实验题

16.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的反应研究NH3的性质与分子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仪器b中的试剂不能为下列中的(填字母)

A.氧化钙

B.碱石灰

C.石灰石

D.生石灰

(2)装置B的作用是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上述现象证明了NH3具有性,写出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E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写出一条即可)

(5)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用含m、n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三、填空题

17.汽车尾气中排放的NOx和CO污染环境,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x和CO的排放。

已知:

①2CO(g)+O2(g)

2CO2(g)ΔH=−566.0kJ/mol,②N2(g)+O2(g)

2NO(g)ΔH=+180.5kJ/mol,③2NO(g)+O2(g)

2NO2(g)ΔH=−116.5kJ/mol。

回答下列问题:

(1)CO的燃烧热为________。

若1molN2(g)、1molO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946kJ、498kJ的能量,则1molNO(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______kJ。

(2)CO将NO2还原为单质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为了模拟反应2NO(g)+2CO(g)

N2(g)+2CO2(g)在催化转化器内的工作情况,控制一定条件,让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用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NO和CO的浓度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c(NO)/(10-4 mol·L-1)

10.0

4.50

2.50

1.50

1.00

1.00

c(CO)/(10-3mol·L-1)

3.60

3.05

2.85

2.75

2.70

2.70

①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____________,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

②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

A.2n(CO2)=n(N2)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气体密度不变D.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

③当NO与CO浓度相等时,体系中N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N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压强(p1,p2、p3)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

18.CoCl2·6H2O是一种饲料营养强化剂。

以含钴废料(含少量Fe、Al等杂质)制取CoCl2·6H2O的一种新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

①钴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Cl===CoCl2+H2↑

②CoCl2·6H2O熔点86℃,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温下稳定无毒,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

③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Fe(OH)3

Fe(OH)2

Co(OH)2

Al(OH)3

开始沉淀

2.3

7.5

7.6

3.4

完全沉淀

4.1

9.7

9.2

5.2

(1)在上述工艺中,用“盐酸”代替原工艺中“盐酸与硝酸的混酸”直接溶解含钴废料,其主要优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碳酸钠调节pH至a,a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Ⅰ包含3个实验基本操作,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过滤。

(4)制得的CoCl2·6H2O在烘干时需减压烘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测定产品中CoCl2·6H2O含量,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样品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过滤,并将沉淀烘干后称量其质量。

通过计算发现产品中CoCl2·6H2O的质量分数大于100%,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实验室,为了从上述产品中获得纯净的CoCl2·6H2O,通常先将产品溶解在乙醚中,除去不溶性杂质后,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A.消毒液杀灭游泳池中的藻类,是利用了消毒液的强氧化性,使藻类的细胞组织变性,发生了化学反应;B.用CaCl2融化路面的积雪,是降低了冰的凝固点,是物理变化;C.用石灰修复被酸雨浸蚀的土壤,是利用石灰的碱性,与酸性土壤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D.用催化剂将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转化为无害物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B。

考点:

化学反应的判断

2.D

【详解】

A项、缓慢地将NaOH溶液倒入测定装置中,会使热量损失,造成中和热测量数值偏小,故A错误;

B项、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不能用待测润洗,否则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增加,滴定时标准液所用体积增加,导致测定结果偏大,故B错误;

C项、新制氯水中含有次氯酸,能漂白pH试纸,不可用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故C错误;

D项、实验室没有90mL容量瓶,配制90mL1.0mol•L-1NaOH溶液,需要选用100mL容量瓶,需要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

1mol/L×0.10L=0.1mol,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40g/mol×0.1mol=4.0g,称取3.6gNaOH固体配制,溶质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侧重于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方法、步骤和使用的仪器是解答关键。

3.C

【解析】

【分析】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反应MnO2+4HCl

MnCl2+Cl2↑+2H2O,随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为稀盐酸,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

【详解】

A项、没有明确是否为标准状况,无法计算收集到氯气的体积,故A错误;

B项、2a只是计算了生成的氯化锰中的氯离子,过量盐酸中的氯离子没有计算在内,故B错误;

C项、依据电子转移守恒:

MnO2~MnCl2~2e-,n(MnO2)×2×NA=d,则d/NA=2n(MnO2),故C正确;

D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反应中挥发的盐酸无法计算,则无法计算反应后溶液中H+的数目,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侧重考查分析能力,D选项为易错点,容易忽略盐酸易挥发。

4.D

【分析】

A、先加少量氯水,可氧化亚铁离子;

B、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发生二氧化硅与NaOH的反应;

C、向碳酸钙中滴加盐酸,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但HCl为无氧酸;

D、MgCl2溶液在氯化氢的气流中蒸干,抑制水解。

【详解】

A项、先加少量氯水,可氧化亚铁离子,检验亚铁离子应先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加氯水,故A错误;

B项、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瓷坩埚中二氧化硅与NaOH的反应,不能测定熔融苛性钠的导电性,应选铁坩埚,故B错误;

C项、向碳酸钙中滴加盐酸,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但HCl为无氧酸,则不能比较Cl、C的非金属性,故C错误;

D项、MgCl2溶液在氯化氢的气流中蒸干,抑制水解,则可制备氯化镁晶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于实验的结合,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离子检验、盐类水解等为解答的关键。

5.D

【详解】

产生的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进而产生硫酸钡沉淀;由于有氨气产生,因此能与二氧化硫一起反应生成亚硫酸铵,进而生成亚硫酸钡沉淀,答案选D。

6.C

【解析】

【分析】

A、Fe2+在溶液中为浅绿色;

B、与铝反应放出H2的溶液,可能为酸溶液或强碱溶液;

C、水电离的c(OH-)=10-13mol•L-1的溶液,可能为酸溶液或碱溶液;

D、溶液中ClO-、SO32-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详解】

A项、Fe2+在溶液中为浅绿色,与无色溶液不符,故A错误;

B项、与铝反应放出H2的溶液,可能为酸溶液或强碱溶液,碱溶液中氢氧根与铵根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酸溶液中Al与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不能生成氢气,故B错误;

C项、水电离的c(OH-)=10-13mol•L-1的溶液,可能为酸溶液或碱溶液,无论是酸溶液还是碱溶液,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C正确;

D项、滴加酚酞显红色的溶液为碱性溶液,溶液中ClO-、SO32-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明确习题中的信息及信息的应用是解答的关键,注意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难点。

7.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加入X物质,开始不产生沉淀,加入一定量的X时开始产生沉淀,当沉淀达最大值时,再加入X沉淀不溶解。

【详解】

A、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钡溶液立即生成碳酸钡沉淀,图象与实际不符合,故A错误;

B、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与氯化钠,立即产生碳酸钙沉淀,图象与实际不符合,故B错误;

C、Mg(HSO4)2溶液中加入KOH,先发生中和反应,氢氧化钾中和完溶液中的氢离子后,再与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且氢氧化镁不溶于氢氧化钠,图象与实际符合,故C正确;

D、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立即生成碳酸钙沉淀,最后沉淀完全溶解,图象与实际不符合。

答案选C。

8.B

【分析】

短周期元素中,W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由此可知,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W为O元素;W、Z同主族,则Z为S元素;Y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短周期元素,则Y为第三周期第ⅢA族元素,即Y为Al,由元素的位置可知X为Na,所以X、Y、Z、W代表的元素分别为:

Na、Al、S、O。

【详解】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X>Y>Z>W,A正确;

B.W与X形成的化合物有氧化钠、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共价键,B错误;

C.非金属性O>S,且H2O中存在氢键,故氢化物稳定性H2O>H2S,C正确;

D.W与Y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可分别与NaOH溶液和盐酸反应,D正确;

答案选B。

9.A

【详解】

根据方程式可知

2NaHCO3

Na2CO3+H2O+CO2↑△m

2×8410662

m(NaHCO3)w1-w2

m(NaHCO3)=84(w1-w2)/31

则该样品的纯度是[w1-84(w1-w2)/31]÷w1=(84w2-53w1)/31w1

答案选A。

【点睛】

利用差量法进行方程式计算要注意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并能列出方程组计算。

10.C

【详解】

A.铝离子的水解方程式应为Al3++3H2O

Al(OH)3+3H+,A错误;

B.a→b段,溶液pH增大,水解平衡正向移动,铝离子浓度减小,B错误;

C.b→c段,加入氢氧根主要用于生成氢氧化铝沉淀,C正确;

D.c点时,Al(OH)3沉淀开始溶解,D错误。

答案选C。

11.B

【解析】

【分析】

由反应:

NaA+CO2+H2O=HA+NaHCO3、2NaB+CO2+H2O=2HB+Na2CO3可知,酸性:

H2CO3>HA>HCO3->HB。

【详解】

A.HA、HB浓度均为0.1mol/L,由图中起点pH值可知,pH(HA)=2,pH(HB)>3,则HA、HB都是弱酸,故A错误;

B.加水稀释,促进弱酸的电离。

酸性越弱,溶液稀释后pH变化越小,所以相同倍数稀释时,pH变化小的X为酸性更弱的HB,Y为HA,故B正确;

C.酸越弱,对应离子的水解能力越强,则水解能力NaB>NaA,因两溶液水解呈碱性且pH相等,则c(NaA)>c(NaB),故C错误;

D.NaA与NaB的混合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Na+)+c(H+)=c(A-)+c(B-)+c(OH-),故D错误;

故选B。

12.A

【解析】

【详解】

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a容器恒容恒温,b容器恒压恒温,由于压强对平衡无影响,则I2(g)的转化率的大小关系是a=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容器恒容绝热,则温度高于a、b,则a=b>c,故选A。

13.D

【详解】

A.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平衡移动,所以加入催化剂不可能使状态d变为状态b,故A错误;

B.若T1>T2,由图象可知温度升高AB3的平衡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分析移动,则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横坐标为B2的物质的量,增大一种反应物的量会促进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则B2越大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越大,即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c>b>a,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横坐标为B2的物质的量,增大一种反应物的量必然会促进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则B2越大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越大,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平衡时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

c>b>a,故D正确;

故选D。

14.D

【详解】

A、根据表中数据得到碱性为:

NaClO<Na2CO3,再根据越弱越水解的原理得到酸性为:

HClO<HCO3-,选项A错误。

B、NaCl对于水的电离无影响,CH3COONH4对于水的电离起到促进作用,所以选项B错误;

C、因为碱性:

NaClO>NaHCO3,所以ClO-的水解能力更强,则ClO-剩余的浓度应该更小,即溶液③④中酸根离子浓度:

c(ClO-)<c(HCO3-),选项C错误;

D、④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是c(NaHCO3)=c(Na2CO3)=0.05mol/L的混合溶液(注意体积变为原来的2倍),c(HCO3-)+c(CO32-)+c(H2CO3)=0.1mol/L是溶液的物料守恒,选项D正确。

【点睛】

利用越弱越水解的原理解决问题时,应该要注意二元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区别。

一般可以这样理解:

正盐对应的“酸”应该酸式盐的酸根,酸式盐对应的酸才是真正的二元酸。

例如:

碳酸钠对应的是碳酸氢根,碳酸氢钠对应的是碳酸。

15.B

【详解】

A.根据图可知,前5min内H2O的浓度由1.00mol/L减小为0.50mol/L,根据v=

=0.1mol/(L•min),由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反应速率之比,则v(H2)=0.1mol/(L•min),A错误;

B.由图可知,10min时H2O的浓度继续减小,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是升高温度,所以5min时该反应的K值一定小于12min时的K值,B正确;

C.由图可知,10min时H2O的浓度继续减小,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是升高温度,不是减小压强,C错误;

D.根据B的判断,11min时的温度高于5min时,根据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5min时该反应的v正小于11min时的v逆,D错误;

答案选B。

16.

(1)分液漏斗,C;

(2)干燥氨气;

(3)还原,3CuO+2NH3

3Cu+N2↑+3H2O;

(4)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或吸收未反应的氨气);(5)9n/11.2m。

【解析】

试题分析:

(1)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装置A作用制取NH3,利用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氧化钙、碱石灰、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NH3·H2O分解,因此选项C正确;

(2)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NH3,防止水蒸气对后面实验产生干扰;(3)CuO变为红色铜,铜的化合价降低,且量气管中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此气体为N2,因此NH3表现还原性,反应方程式为:

3CuO+2NH3

3Cu+N2↑+3H2O;(4)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同时部分NH3未参加反应,必须吸收,因此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氨气和防止F中的水蒸气进入D装置;(5)装置D增重的是水的质量,则m(H)=m×2/18g,F中测量的氮气的体积,即n(N)=n×2/22.4mol,则N和H的原子个数比为:

n×2/22.4:

m×2/18=9n/11.2m。

考点:

考查常见仪器的名称、制气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