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302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

《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docx

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

2016届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猜题(化学科第二轮)

(白沙县民族中学)

♥试题的进一步优化:

一、试题

例.下列实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说明:

上图是最初试题,下图是优化后的试题。

本题优化了C选项,意在使C选项的物质变化也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选项中出现两个密闭环境,对A选项有一定的干扰作用,避免学生直接猜中答案。

另外,本题C选项也可以换成碘粒升华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图(如下图1)。

这样本题难度可能会加大,因为学生首先要准确判断碘粒升华是物理变化。

 

说明:

下图是第二次优化后的试题。

本次优化了A、C、D选项,使之更加科学严谨。

其中A选项中小试管换成更小的,并用细棉线绑着能从塑料瓶口放进瓶内;C选项换成“碘粒加热升华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图,因为①按原图示的实验过程,会因冰块融化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锥形瓶外引起质量增加。

②碘粒在常温下不易升华;D选项的天平左盘上加放一块石棉网,避免学生误认为镁条是直接在托盘上燃烧的。

 

二、试题的考查点

(1)物质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原理及其实验测定;(3)能根据实验原理读懂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三、答案与解析

选项A的实验是在密闭的塑料瓶中进行,反应前后没有物质散失,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因此A选项正确。

B、D选项的实验,均在敞开环境中进行,在实验测定过程中有物质质量改变,所以不能用来验证。

而C选项的实验,其变化是物理变化,不属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范畴,故不能选C。

四、命题意图或评析

《课程标准》要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要求: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本题正是以定量研究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原理是:

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要求实验设计装置应考虑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没有物质散失等。

教材中例举的两个探究实验,根据反应的实际情况,都选择在密闭的装置中进行。

另外,在教材中还增加了【实验5-1】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和【实验5-2】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其实验装置都是敞开的,在反应过程中有物质已经散失到空气中或增加,使物质的质量总和改变。

而改进成上述A选项的实验后,反应生成的CO2气体在密闭的塑料瓶中没有散失。

因此,该实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范畴是化学变化,而本题C选项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是学生易选错的一项。

意在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范畴的认识,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得出的。

因此,本题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定量研究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实验的设计思路,重视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能动手做实验,如何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判断、分析,不断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培养他们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五、预估难度

预估难度:

0.70

【原创试题】

2015年3月2日,全球首批3万部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石墨烯技术制造的手机具有更好的触控性能、更长的待机时间、更优的导热性能。

石墨烯是从石墨薄片中剥离出的单层石墨。

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说石墨烯属于      ;

     A.化合物   B.单质   C.混合物

(2)根据上述信息,你推测石墨烯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3)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反应,在该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       (写出具体的微粒名称)。

答案:

(1)单质    

     

(2)具有导电性、导热性   

     (3)氧原子、碳原子

 

【命题意图】

 本题的命题思路来至2015年3月3日《海南日报》新闻《重庆发布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新闻内容如下:

 

2015年3月2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在展示可弯折的石墨烯触摸屏(右)和首批量产的石墨烯手机(左)。

当日,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发布会在重庆举行。

石墨烯技术制造的手机具有更好的触控性能、更长的待机时间、更优的导热性能。

石墨烯是目前材料化学中最具发展前景、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型材料,而中国首先研制出石墨烯手机,则表明中国在石墨烯的研究和应用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道试题的情景叙述相对较长,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教师关注化学最新科技发展。

因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中,介绍了碳的三种单质,而石墨烯是从石墨中衍生出来的新型材料,教材中只是资料卡片中有简单介绍,但很多它的应用前景并没有介绍,很多老师也不知道其广泛而神奇的应用。

所以这道试题的情景更多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多关注课本以外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科技的发展、应用,老师拥有了丰富、深厚的学科知识最为根基,他的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活力。

 

【考察目标】

这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1、具有物质分类观,能够辨别物质的类别。

2、能够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分析能力,能够从相关信息中提取出有关的化学知识。

3、明白什么是物理性质。

4、能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变化。

 

【难度预估】

   0.60

一道原创的实验题:

                                

2016年3月12日海南中学初三

(1)班某小组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操作C中你喜欢的一种仪器名称                   ;

(2)指出上图A、B中的一处错误                               

(3)操作D中还需要用玻璃棒,它的作用是                     

   (4)若正确称量5.0g氯化钠固体和用B操作量取10mL水配制氯化钠溶液,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你认为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1)玻璃棒或漏斗或铁架台等

(2)量取水体积时俯视读数或称量时一边放称量纸另一边不放

(3)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偏大;在量取液体时,若俯视读数,所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少,水的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考查目标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并能以此分析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

试题评析

   试题的来源于2016年3月12日在海南中学初三

(1)班听一节化学实验课,学生分组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很多操作性的错误,如固体药品取用、固体称量、液体量取、过滤、蒸发等操作。

如:

①用手取药品,②称量时一边放称量纸另一边不放,ƒ还有两边都不放称量纸,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④过滤时不用水润湿滤纸,导致过滤时液体留不下来,⑤过滤时不用玻璃棒,直接倒液体,⑥蒸发时不用玻璃棒等,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这些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同时给了我宝贵的命题素材。

这也还得感谢吴主任,因聆听了吴主任《从素材走向试题》专题报告中得到了启发,原来命题的来源就在于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研究,方才能提高自己,因此我构思了本题。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做的8个实验中的一个,前面三道小题属于7:

2:

1中的7,主要考察学生仪器的名称、根据学生基本形成的化学实验技能来判断学生自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以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考察了仪器的作用,同种仪器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不同,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具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第4小题属于7:

2:

1中的2,是中等题。

这道题考察了学生要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再根据公式结合量筒量取水的体积进行综合地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产生误差的原因,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运用等能力。

目的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问题设置上从简单到复杂,从写出仪器名称到问题分析,具有一定的梯度。

第4小题的问题设置类似于2014年海南省中考试题中第19题,但又高于19题,19题直接告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再来分析造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误差原因,而本题中的第4小题先根据所学知识来判断偏大还是偏小?

再来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这就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这道题结合两个实验的知识点《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如:

固体药品取用、固体称量、液体量取、过滤、蒸发等操作,并以操作上进行分析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

 

原创题优化后的思考

在培训第二轮之前我的原创题第(3)题出现了考察仪器名称的重复,第(4)题题干指向性不明确。

通过海南省初中化学毕业生水平考试命题第二轮培训后更加明白命题要避免内容重复,知识分布要均衡,也明白了试题的指向性要明确,秉着这两点重新将原创题优化。

 

命题人:

李吉麟

【背景资料】除垢剂

1.生活背景资料

先将热水倒入壶内,再将本品1-2袋加入其中溶解,放置30-60分钟,时间长短随污垢程度而定,倒掉壶内的溶液,在用水清洗,若还残留顽固污垢时用棉布轻拭即可。

 

对人体无任何伤害添加剂为食品级之物质,清洗功能更佳、除菌、洗净

主要成分:

食品酸

使用方法:

1.断开电源,取下水桶,将机内水放完。

(排水口在饮水机背部或底部);

2.将本品一包用60-70度热水1000毫升稀释,加入机内,静置5-10分钟上;

3.轻微晃动饮水机,打开排水阀,排尽机内余水;

4.装上饮水用水冲二遍,即可正常使用

注意事项:

1.请勿食用

2.存放于幼儿不能触及的地方

3.若沾于眼、鼻等敏感部位,请立即用清水冲洗即可

4.若误服,请立即饮用大量清水

生产日期:

标示于盒底

保质期:

2年

卫生许可:

琼水卫监字2004第001号琼卫水字2001S0015号

执行标准:

QB/MJ411-2001

商家:

海南美佳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A—16美佳科技工业园。

------------------------------------------------------------------

一、题型:

探究题

“除垢剂”成分的探究。

二、试题

使用久了的饮水机内常结有偏黄的污垢。

为了除去水垢,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超市购来“除垢剂”。

除水垢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该组同学欲对“除垢剂”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除垢剂”的成分中含有酸。

【查阅资料】水垢的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

【设计实验】小组从家中找来物质做了如下个实验进一步确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加配制的“除垢剂”溶液少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正确

【讨论】小组同学想用实验室的试剂自制一瓶“除垢剂”。

(1)小明同学选用稀硫酸作“除垢剂”,小华同学认为不妥。

其理由是                                  。

(2)小华同学认为选择稀盐酸合适。

请你写出稀盐酸除垢相应化学方程式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热水壶内的水垢还可以用厨房中的           来除去。

 

【设计实验】取一砂纸打磨后的铁钉于试管中   有气泡产生

            或取少量家中小苏打(或写NaHCO3)  有气泡产生

注:

其他取材于“家中”合理即可,若选用Zn或Mg或Na2CO3等扣一半分

【讨论】

(1)稀硫酸与CaCO3反应会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除垢效果差。

        

(2)CaCO3+2HCl=CaCl2+CO2↑+H2O

           或Mg(OH)2+2HCl=MgCl2+2H2O(写出其中之一即可)

【反思】醋酸或食醋

 三、试题分析

1.考查考点:

物质的分类,酸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2.解析:

【设计实验】取一砂纸打磨后的铁钉于试管中 有气泡产生

或取少量家中小苏打(或写NaHCO3) 有气泡产生

注:

其他取材于“家中”合理即可,若选用Zn或Mg或Na2CO3等扣一半分。

分析:

从猜想“酸”自然会联想到酸的性质分析解答,但本“问”难点在于,一对酸的性质认识,二是会不会“家中找来物质”。

试题有一定限定性开放度。

难度系数估计为0.5。

【讨论】

(1)稀硫酸与CaCO3反应会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除垢效果差。

分析:

这取之于教材二氧化碳制取研究问题,若学生达到了“制取气体”技能学习目标水平的“初步学会”。

这应该不能回答,预测错误点会是表达的“准确性”。

所以在评分时,还是可以有“宽限”的余地。

预估难度为0.6。

(2)CaCO3+2HCl=CaCl2+CO2↑+H2O或Mg(OH)2+2HCl=MgCl2+2H2O(写出其中之即可)

   分析:

这两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初中学生必须学会的基本技能。

但“化学用语”问题是历年来考查点错误率最高之一。

所以预估难度会是0.4左右。

【反思】醋酸或食醋

分析:

从“猜想”或从解题中思考可以让学生自然想到家中的“醋酸或食醋”。

体现考查学生的“列举或说出”的认知水平。

预测难度为0.6。

四、命题意图或评析

1.试题取材于学生身边生活的“水垢”问题,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

体现了化学即生活,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体现突出学科观念“学科学,用科学”考查,同时在试题中渗透了“感受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设情境考虑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编制时考虑到问题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对材料的简约性。

本试题以新“背景”,考查学生的新“生成”。

新“背景”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身边”,从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求知欲。

2.本题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实验分析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

还使同学们通过考试更加关注健康。

3.大家清楚,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哪里,教师和学生就会朝哪里努力。

此题在考查学生的同时,也“告诉”我们的化学教师,教学问题不仅仅出自于教材问题,也有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同样可以发生在我们实际教学情境之中。

五.预计难度:

相关难度预测见题分析。

六.反思点

1.本题原来配“除垢剂”图片,现已去掉,考虑的是现在的“猜想”不同。

不配相对好些,配上图片,感觉就显得多余了。

考虑的问题是,若猜想作为一个考查点,确实会产生歧义,从考查的“公平性”考虑,不一定谁都了解“除垢剂”。

易造成“猜想”是盐,因为从“水解”角度思考,有的物质也是显酸性(如硫酸铵等)。

所以为了避免这方面的科学性的歧义,采用了“第二个”“猜想”,作了限定性的猜想。

“【提出猜想】‘除垢剂’的成分中含有酸。

2.从培训大家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

答案“取一砂纸打磨后的铁钉于试管中”,是否一定要打磨的“铁钉”。

培训回来,重新做了这个实验,

分别做了三组对比实验:

 

(1)用除垢剂配成的溶液与小苏打、碳酸钙粉未、石灰石反应。

小苏打、碳酸钙粉未反应速率相当快,而与石灰石(相当于“水垢”)反应速率较相对较慢些,但也有较多气泡产生。

(2)用除垢剂配成的溶液与生锈铁钉、光亮铁钉(未打磨)、打磨铁钉反应。

观察到,生锈铁钉、光亮铁钉(未打磨)反应相当的慢,只有微少的气泡产生,附在金属表面,而打磨后的铁钉相对产生明显的气泡。

(3)用除垢剂配成的溶液与易拉罐铝片(未打磨、打磨)反应。

   观察到,未打磨铝片几乎不反应。

而打磨后的铝片有明显气泡产生。

反思:

从实验结果分析,题目设置的答案金属铁、铝等须“打磨”还是可行的。

不仅仅有明显的现象,也可以作为一项实验技能的考查,更好的导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严谨、科学、规范的对待。

这“打磨”问题,有区分度,不仅仅区分学生,也在区分教学。

3.第三个改点:

遣词造句的推敲。

 

一道原创的实验题:

                                

2016年3月12日海南中学初三

(1)班某小组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操作C中你喜欢的一种仪器名称                   ;

(2)指出上图A、B中的一处错误                      

(3)操作D中还需要用玻璃棒,它的作用是                 

(4)若正确称量5.0g氯化钠固体和用B操作量取10mL水配制氯化钠溶液,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你认为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1)玻璃棒或漏斗或铁架台等

(2)量取水体积时俯视读数或称量时一边放称量纸另一边不放

(3)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偏大;在量取液体时,若俯视读数,所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少,水的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考查目标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并能以此分析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

试题评析

   试题的来源于2016年3月12日在海南中学初三

(1)班听一节化学实验课,学生分组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很多操作性的错误,如固体药品取用、固体称量、液体量取、过滤、蒸发等操作。

如:

①用手取药品,②称量时一边放称量纸另一边不放,ƒ还有两边都不放称量纸,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④过滤时不用水润湿滤纸,导致过滤时液体留不下来,⑤过滤时不用玻璃棒,直接倒液体,⑥蒸发时不用玻璃棒等,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这些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同时给了我宝贵的命题素材。

这也还得感谢吴主任,因聆听了吴主任《从素材走向试题》专题报告中得到了启发,原来命题的来源就在于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研究,方才能提高自己,因此我构思了本题。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做的8个实验中的一个,前面三道小题属于7:

2:

1中的7,主要考察学生仪器的名称、根据学生基本形成的化学实验技能来判断学生自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以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考察了仪器的作用,同种仪器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不同,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具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第4小题属于7:

2:

1中的2,是中等题。

这道题考察了学生要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再根据这个公式结合量筒量取水的体积进行综合地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产生误差的原因,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运用等能力。

目的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问题设置上从简单到复杂,从写出仪器名称到问题分析,具有一定的梯度。

第4小题的问题设置类似于2014年海南省中考试题中第19题,但又高于19题,19题直接告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再来分析造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误差原因,而本题中的第4小题先根据所学知识来判断偏大还是偏小?

再来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这就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这道题结合两个实验的知识点《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如:

固体药品取用、固体称量、液体量取、过滤、蒸发等操作,并以操作上进行分析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

 

原创题优化后的思考

在培训第二轮之前我的原创题第(3)题出现了考察仪器名称的重复,第(4)题题干指向性不明确。

通过海南省初中化学毕业生水平考试命题第二轮培训后更加明白命题要避免内容重复,知识分布要均衡,也明白了试题的指向性要明确,秉着这两点重新将原创题优化。

一、题型:

实验题

二、试题

某校同学开展了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活动:

(1)把自制的牵牛花浸出液按图1所示分别滴加到试管中。

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植物汁

白醋

苹果汁

石灰水

肥皂水

牵牛花汁(紫色)

红色

红色

蓝色

蓝色

①图1中存放牵牛花汁的仪器名称        。

②据上表推测,该汁液_______(填“能”或“不能”)做酸碱指示剂。

(2)图2,向孔1中滴加盐酸,显示的颜色是    ,写出孔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用pH试纸测肥皂水pH>7,属于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图2测土壤溶液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孔    实验(填“3”或“4”)。

(4)图3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铁钉表现出现气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滴瓶    ②能 

(2)红色  NaOH+HCl=NaCl+H2O

(3)碱性   4 (4)铁钉表面的铁锈除去后露出的铁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三、考查目标

1.考查点:

化学基本仪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与酸碱指示剂,中和反应及有关酸化学性质,pH试纸的使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考查学习目标水平:

“知道、认识、了解、解释、区分”(认知性水平);“初步学会”(技能性水平);“体验、感受、认识”(体验性水平)。

四、试题评析

1.各小题难度预测:

(1)①0.5    ②0.65 

(2)0.6  0.4(3)0.65   0.5 (4)0.5

2.本题取材于教材实验“实验10-1”、实验六、实验七,但有别于教材实验的设置。

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检验、pH的认识及pH试纸的使用、土壤溶液酸碱度测定、中和反应、金属除锈及金属与酸的反应性质,综合性较强。

在试题设置中,选择了“牵牛花”“白醋”“苹果汁”“石灰水”“肥皂水”更贴近学生熟悉的问题素材,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稳定学生考试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学生考试状态的发挥。

在本试题中,对实验提供的信息处理和实验过程的清晰性、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实验的反思要求都比较高。

在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也导向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必做的八个实验,让学生多动手,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领悟、在实验操作中反思,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老师的演示中体会操作的标准性,领会实验分析的方法,达到同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原题:

在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