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244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docx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观察物体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2面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

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记录单:

 

小石块

泡沫块

回形针

蜡烛

带盖空瓶

苹果

橡皮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

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备注:

1、预测的理由记录比较烦琐,建议让学生口头交流即可。

2、观察物体的沉浮一律采用先放入中再看物体的沉浮。

2:

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

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备注: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

3: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课题和页码: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5-6面

实验目的:

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

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也可以这样说: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备注:

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

4:

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8面

实验目的:

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

橡皮泥、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

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

4、用同样体积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的水量。

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只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改变排开的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是浮的。

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备注:

1、实验用的橡皮泥建议用防水性能较好的工业橡皮泥,真的要用一般的彩泥建议分别用一种颜色制作一种形状。

2、烧杯的刻度不容易准确的观察排开的水量,可以贴一张打印好的小刻度纸。

5:

橡皮泥造的船装载量有多大

课题和页码:

《造一艘小船》第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排开的水量。

3、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实验器材:

橡皮泥、垫圈、水槽

实验步骤:

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的小船载重量大。

2、提供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分组实验。

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的载重量。

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的科学原理。

现象和结论:

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备注:

1、载重量的多少不仅和排开的水量有关,还与船体牢固、摆放垫圈手法有直接关系。

2、实验中排开的水量比较难测量,故实验记录不作要求。

6:

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

《浮力》第1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能运用浮力和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实验器材:

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

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置。

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

泡沫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或:

泡沫块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要合适,太小数据对比不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基本上测量不出自重,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7:

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

《浮力》第14面

实验目的:

1、知道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知道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

大小不同的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利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2、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3、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4、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对比要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测量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都显示不出自重,故建议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8: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课题和页码: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第15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能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下沉的原因。

实验器材:

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备注:

1、橡皮自重一项不放在表格中,以免学生误解。

2、要让学生明白上浮和下沉物体浮力的不同计算方法:

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重力-拉力,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重力+拉力。

9: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17面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类别:

演示实验+体验实验

实验器材:

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教师演示,把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观察沉浮。

2、学生猜测马铃薯时沉时浮的原因。

3、学生分组选一种液体做滴液加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

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备注:

1、准备不同的液体,比如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很有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不一定是盐水。

2、可在此强调酒精灯的规范使用。

10: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课题和页码: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18面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器材:

盐、烧杯、马铃薯、玻璃棒、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备注:

一平勺盐的测量方法是先用不锈钢调羹舀满盐,再用尺子在刮过。

11:

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器材:

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备注:

1、注意弹簧秤的调0。

2、浓盐水、浓糖水的浓度要大些,使实验对比更明显。

12:

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课题和页码: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2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实验器材:

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

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

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备注:

1、本实验需要用到量筒和天平,如何规范使用要向学生做一简单说明。

2、可联系前一课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说明淡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要轻。

第二单元热

1: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课题和页码:

《热起来了》第27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3、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

衣服、温度计、书本、一小瓶温水

实验步骤:

1、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

2、测量书本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3、测量一小瓶温水在空气中的温度。

4、测量一小瓶温水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备注:

1、温度计一定要准确,要和室温保持一致。

2、衣服的测量要避免体温的干扰。

2:

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课题和页码:

《给冷水加热》第2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实验器材:

天平、酒精灯、试管、气球皮、夹子、烧杯、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1、装满一试管冷水并把试管口用气球皮包紧。

2、用天平称出装满冷水的试管的重量。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

4、用天平称出加热后试管的重量。

5、把包了气球皮的试管先后放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观察变化。

6、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

加热前的冷水和加热后的热水重量没有改变。

备注:

1、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加热时不要把试管口对准人。

3:

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课题和页码:

《液体的热胀冷缩》第30-31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实验器材:

烧瓶、烧杯、带塞子的玻璃管、冷热水、红墨水

实验步骤:

1、在烧瓶中装满滴加了红墨水的水,塞上带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满上玻璃管,并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

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备注:

1、加红墨水和用玻璃管目的是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2、橡胶塞要塞紧,水装好后要在玻璃管露出一小段。

4: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课题和页码:

《空气的热胀冷缩》第33-34面

实验目的: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能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实验器材:

锥形烧瓶、大烧杯、气球、冷热水

实验步骤:

1、在空锥形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

2、把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取出锥形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起来了,在冷水中时气球瘪下去了,说明气体会热胀冷缩。

备注:

1、把放入常温的水观察这一环节省略,以便实验现象更明显。

2、在做本实验之前,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烧瓶上插玻璃管、试管上蒙气球皮等,比较不同实验的效果。

5:

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

课题和页码:

《金属热胀冷缩吗》第36面

实验目的:

1、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知道许多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实验器材:

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水槽

实验步骤:

1、演示在常温下铜球能顺利地通过铜环。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然后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铜环上,观察现象。

3、将铜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再把冷却后的铜球套进铜环。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

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重新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说明铜能热胀冷缩。

备注:

1、铜球要加热到足够的温度,以便保证实验顺利完成。

2、禁止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

6: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课题和页码:

《热是怎样传递的》第39面

实验目的: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

2、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3、能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实验器材:

铁丝、火柴棒、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等实验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

2、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3、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备注:

用蜡粘火柴时尽可能要均匀,或者也可以用蜡环来做这个实验。

7: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课题和页码:

《热是怎样传递的》第40面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实验器材:

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

实验步骤:

1、在两片金属圆片上涂上蜡并先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2、用酒精灯在第一块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3、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4、用文字或者图示记录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金属圆片中心加热时蜡从中心开始先融化,然后逐渐向边缘融化。

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时蜡从加热点先开始融化,然后呈扇形状向金属圆片的另一侧逐渐融化。

8:

传热比赛

课题和页码:

《传热比赛》第42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实验器材:

塑料勺、木勺、钢勺、热水,金属传热演示器、酒精灯、火柴、蜡

实验步骤:

1、把塑料勺、木勺、钢勺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会用手分别感觉手柄的温度。

2、讨论实验现象,联系生活说说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3、在金属传热演示器上粘上火柴,并用酒精灯加热这端。

4、观察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有的物体容易导热,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热。

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不同,传热性能铜最快、铝其次、铁最慢。

备注:

1、塑料勺、木勺、钢勺的对比实验不够规范,故仅作学生体验活动,只要塑料勺和木勺不容易导热,钢勺容易导热就可以了,不要去区别塑料勺和木勺谁更容易导热。

2、金属传热演示器实验视频下载

9:

哪个凉得慢些

课题和页码: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4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实验器材:

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在三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

2、用手摸三个杯子的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

3、几分钟后推测三杯水的温度是否一样,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出各自的温度。

4、记录和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刚倒入热水时用手摸,不锈钢杯的外壁感觉最烫。

几分钟后测量,不锈钢杯中的热水温度最低。

不锈钢、陶瓷、塑料的传热性能(保温性能)不同,传热性能好的则保温性能差。

备注:

1、三个杯子的大小、厚薄要尽可能相同。

2、温度计要进行挑选,测三杯水的温度时要同时进行测量。

10:

做保温杯比赛

课题和页码: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44面

实验目的: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实验器材:

带盖杯子、毛巾、塑料泡沫、热水、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同样的不锈钢杯中倒入相同温度同样数量的热水,并测量出热水的温度。

2、一杯不盖盖子,一杯盖上盖子,一杯盖上盖子后在外面包上毛巾。

3、10分钟后同时测量出三个杯子中热水的温度。

4、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传热性能差的材料保温性能好。

备注:

有时间有条件还可以做保藏冰块实验,这样保温的概念就更完整了。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实验名称:

用光影来计时

课题和页码:

《太阳钟》第5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2、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3、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被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

实验器材:

阳光、细木棒、尺、指南针

实验步骤:

1、将一根细木棒竖直插在有阳光的地上。

2、测量记录细木棒的长度和方向。

3、每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量一次。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上午,阳光下的物体影子会越来越短,正午达到最短,下午物体影子又会逐渐变长。

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从西逐渐向北再向东。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备注:

本实验建议布置学生在周末完成,也可以在学校布置骨干学生完成。

实验名称:

滴漏实验

课题和页码:

《用水测量时间》第55面

实验目的:

1、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2、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根据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50、300毫升的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实验器材:

盖上有小孔的饮料瓶、量筒、铁架台、计时器

实验步骤:

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

2、在瓶子里装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的水。

3、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重复两次。

4、观察记录量筒的水积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

5、观察记录漏完全部3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6、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

量筒的水积聚到50毫升的时间比积聚到10毫升所需的时间的5倍还要多。

漏完300毫升的水的时间比漏完100毫升水的时间的3倍还要多。

水滴漏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越来越慢。

实验名称:

设计制作水钟

课题和页码:

《我的水钟》第56-57面

实验目的:

1、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2、经历思考方案一制定计划一实施方案一检验成果一寻找原因一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

3、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的开展探究是重要的。

4、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实验步骤:

1、讨论水钟设计方案(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是泄水型还是受水型?

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

2、制作一个滴漏,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记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3、依水位来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4、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检测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比较准确。

5、改进水钟。

实验器材:

饮料瓶、水、剪刀、笔、手表等

现象和结论:

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