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9063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docx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

石油化工常见介质危害特性表汇总

表1汽油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

主要特性

汽油

危险性类别

第3.1类可燃液体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液体,具有典型的石油烃气味。

相对密度(水=1):

0.7~0.8;相对密度(空气=1):

3~4;熔点(℃):

-94.5~-90.5;沸点(℃):

25~220;闪点(℃):

-50;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引燃温度(℃):

415~530;爆炸极限[%(V/V)]:

1.3~7.6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醇、脂肪。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轻度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

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

可伴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及化学性肺炎。

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精神病。

液体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甚至灼伤。

吞咽引起急性胃肠炎,重者出现类似急性吸入中毒症状,并可引起肝、肾损害。

慢性中毒:

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围神经病。

严重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

皮肤损害。

 

燃爆特性

本品极度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用水灭火无效。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给饮牛奶或用植物油洗胃和灌肠。

就医。

禁忌物

强氧化剂、强酸、强碱、卤素

应急行动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或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就地焚烧。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表2液化石油气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

主要特性

液化石油气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

相对密度(水=1):

0.5~0.6;相对密度(空气=1):

1.5~2.0;熔点(℃):

-160~-107;沸点(℃):

-12~4;闪点(℃):

-74;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引燃温度(℃):

426~537;爆炸极限[%(V/V)]:

2.3~9.5

溶解性

无资料。

健康危害

本品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

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

可致皮肤冻伤。

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燃爆特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方法

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

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如果发生冻伤:

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热辐射。

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就医。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禁忌物

强氧化剂、卤素

应急行动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表3乙烷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

主要特性

乙烷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纯品为无色无臭气体。

相对密度(水=1):

0.45;相对密度(空气=1):

1.04;熔点(℃):

-183.3;沸点(℃):

-88.6;闪点(℃):

<-50;临界压力(MPa):

4.87;引燃温度(℃):

472;爆炸极限[%(V/V)]:

3~16;最大爆炸压力(MPa):

0.720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健康危害

高浓度时,有单纯性窒息作用。

空气中浓度大于6%时,出现眩晕、轻度恶心、麻醉症状;达40%以上时,可引起惊厥,甚至窒息死亡。

燃爆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禁忌物

强氧化剂、卤素

应急行动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表4一氧化碳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

主要特性

一氧化碳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理化特性

无色无臭气体。

相对密度(水=1):

0.79;相对密度(空气=1):

0.97;熔点(℃):

-199.1;沸点(℃):

-191.4;临界压力(MPa):

3.50;引燃温度(℃):

610;闪点(℃):

<50;爆炸极限[%(V/V)]:

12.5~74.2;最大爆炸压力(MPa):

0.720

车间允许浓度

30mg/m3;急性毒性:

LC50:

2069mg/m3(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股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体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

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燃爆特性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应急行动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控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存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表5氢气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

主要特性

氢气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理化特性

无色无臭气体。

相对密度(空气=1):

0.07

饱和蒸气压(KPa):

13.33(-257.9℃)

最小点火能(MJ):

0.019燃烧热:

(kJ/mol):

241.0

引燃温度(℃):

400

爆炸极限[%(V/V)]:

4.1~74.1

健康危害

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

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燃爆特性

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热或明火即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空气内使用或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密闭系统,通风,防爆电器与照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禁忌物

强氧化剂、卤素

应急行动

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限制出入,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排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泄漏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源、热源。

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

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其它有害作用

-

表6甲烷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

主要特性

甲烷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理化特性

无色无臭气体;相对密度:

(水=1):

0.42相对密度:

(空气=1):

0.55饱和蒸气压(kPa):

53.32(-168.8℃)熔点(℃):

-182.5沸点(℃):

-161.5闪点(℃):

<-188最小点火能(MJ):

0.28燃烧热:

(Kj/mol):

889.5引燃温度(℃):

538最大爆炸压力(MPa)0.717爆炸极限[%(V/V)]:

5.3~15

健康危害

本品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

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供济失调。

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

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燃爆特性

本品易燃,具窒息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热源或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

禁忌物

强氧化剂、氟、氯

应急行动

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源、热源。

库温不超过30℃。

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表7硫化氢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

主要特性

硫化氢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理化特性

熔点(℃):

-85.5;沸点(℃):

-60.4;相对密度(空气=1):

1.19

饱和蒸气压(KPa):

2026.5(25.5℃);引燃温度(℃):

260;爆炸极限[%(V/V)]:

4.0~46.0最小点火能(MJ):

0.077最大爆炸压力MPa):

0.490

车间允许浓度

10mg/m3;急性毒性:

LC50:

618mg/m3(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

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

部分患者可有心肌损害。

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

极高浓度(1000mg/m3以上)时可在数稍钟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

高浓度接触眼结膜发生水肿和角膜溃疡。

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燃爆特性

易燃,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浓销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及时换洗工作服。

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应急行动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或使其通过三氯化铁水溶液,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溶液吸回。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注意对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表8氮气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

主要特性

氮气

危险性类别

第2.2类不燃气体

理化特性

无色无臭气体

健康危害

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

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

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潜水员深替时,可发生氮的麻醉作用;若从高压环境下过快转入常压环境,体内会形成氮气气泡,压迫神经、血管或造成徽血管阻塞,发生“减压病”。

燃爆特性

本品不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防护: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禁忌物

-

应急行动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