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9016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

《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docx

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语文校本课程系列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融会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立题的,但是许多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似乎还不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甚至全然牛头马嘴,因此这里试图采用由分而总的方法,帮助考生提高基本的鉴赏能力。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

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

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

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过,就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例1:

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这首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而且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全词写的都是梦境:

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问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

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

“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

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

可见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

而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

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在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

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二、鉴赏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例2: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

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

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

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

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

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

“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

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例3: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又照泪痕干?

[注]鄜(fū)州:

今陕西富县。

虚幌:

薄帷。

这首诗是杜甫落入安史叛军之手,身陷长安时所作。

题为《月夜》,当是诗人看到长安之月,因望月而思家念妻。

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却是从鄜州闺中的妻子落笔,“只独看”,写出妻子的孤独,写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的夫君,已饱含着辛酸;而小儿女们天真幼稚,“未解忆长安”,更是饱含辛酸。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湿”愈重,“寒”愈甚,忆念便愈深。

而这完全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之时,自然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愿望。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始干,“独看”而泪痕不干,显然是写出了离别之苦。

但是,诗人借望月而抒情,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妻离别之情。

这种离别之情是深深地打上那个动乱时代的烙印的,因此在评述这首诗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还要再深一层,即“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双照”的希望表达着诗人对结束动乱的企盼。

想到这一步就涉及到本诗的社会意义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时,一般会提供注释给考生一定程度的帮助;如果不提供帮助,那一定是在高中毕业生知识背景之中的。

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词;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等等。

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

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例4: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从诗题和诗意看,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北上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都留在了广陵。

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见渡船。

这时天正下着雨,他一人在河边徘徊,诗人的思绪正像淮河的波涛一样翻滚。

他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

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

颈联点出“离思”。

“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

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

四、典型题分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

(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越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简答: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是xx年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的第20题。

答案是:

(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这两首唐诗属于诗的何种体裁自不必多说,这里只对后两问作分析。

韦应物的《闻雁》前两句的“故园”、“归思”便点出了思乡之情。

从解读这首诗来说,更要研读后两句。

韦应物家居长安,而现在身处淮南,两地相隔千里以上。

而现在适逢秋夜,外面的秋雨下个不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这秋天的暗夜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夜的深沉、秋的凄寒、高斋的空寂,这样的环境气氛,不免触动归思。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我的故园是那样的渺远,我的归思正绵远悠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时,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由远而近(“来”)的雁鸣之声。

这声音在秋天的雨夜显得格外凄清,引发诗人联翩的浮想;雁是南归了,我却不能归去!

赵嘏的《寒塘》则是另一种写法。

前两句写自己早起临水梳洗,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的景色。

这两句点明时序“秋”,这是触动离愁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暗示漂泊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令人想到“羞将白发照绿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名句,换言之,第二句的“秋”不仅指秋天的景色。

于是“乡心正无限”便极有力度。

“一雁过南楼”,看似写景,言外之意其实是雁归人未归。

因此本诗写雁,与韦应物写雁,其作用是相同的。

有此理解,形成后两问的答案便很容易了。

五、练习与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

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2)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2)题。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

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

(2)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这首描写了什么景象?

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

 

附:

答案及简析

1.

(1)答案要点:

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

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2)答案要点:

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2.

(1)答案要点:

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3.

(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

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

4.

(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云涌、雷鸣,渲染出“风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暴风雨将至,诗人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语文校本课程系列讲座

(2)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语言

高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一、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

主要说以下三点: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例1: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

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

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

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

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

例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一般认为其语言风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却是含蓄的。

少小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的无穷感慨。

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

透过这看似明朗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复杂心态,感受到一种含蓄美,这便是体会语言风格特点基本要求。

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

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分析修辞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3: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描写晚春之景的七言绝句。

春将归去,草木得知这个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浑生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笑的是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寥寥数笔,就给读者满眼风光的印象。

进一步研读不难发现,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有关系。

“草树”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

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

“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万般红紫”大为逊色。

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有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如雪的飞絮,也是一种缺憾,至少“红紫”缺了陪衬。

而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不“飞”。

它敢于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岂不是可爱?

这样看来,这首写晚春景色的小诗,其实包含着一种生活的哲理。

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辞技巧对鉴赏诗歌的作用。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

(1)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xx年高考选用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

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2)评析“诗眼”。

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例4: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

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3)体会导常词语的蕴含。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

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例5: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

“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

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

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

次联“疾”、“轻”用得俱妙。

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

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

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

第三联写猎罢还归。

“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

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

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如果我们在读诗时,既能体会全诗语言的风格特色,又能评析积极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那么,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就会比较到位、比较深刻。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这是xx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答案为: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标题中的“过”是访问、探望之意。

诗人因“不知”香积寺便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了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中。

中间四句写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声,使这寂静的山林更显得安谧。

五六两句仍然表现山林幽静冷寂。

“泉声咽危石”,山间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呜咽之声。

这“咽”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

“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

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

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根据这样的分析,不难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三、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

(1)——

(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

装在车马上的铃。

檞(jiě),又读(xiè),树名。

枳:

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

杜陵:

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回塘:

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

2.阅读下边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答: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答: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薛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附:

答案及简析

1.

(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

(1)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

“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

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2)前一首用“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

后一首用“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

3.

(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

(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4.

(1)“诗眼”是“有情”二字。

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

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