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历史.docx
《家乡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的历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乡的历史
学号:
09044305姓名:
陈典
家乡的历史
我的家乡乌鸦村,位于中国的西南部的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共和乡。
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没有我来呈现我的家乡历史给大家!
-----陈典
家乡的传说:
我家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据说清朝年间有一个落寞的书生,由于不敢面对科举考试的失败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他毅然决定携妻离家出走,找个地方隐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现在我们居住的村庄!
至于他的名字,已无人知道。
只知道她姓陈!
据说当时这里除了树木还是树木,荒无人烟。
这里有条河,河的另外一头是一个大峡谷,他们就在这里隐居下来了,就在河边搭建了一个小木房,以后就在这生活,当时吃的是河里的鱼、河边的野菜,树林离得小动物,生活十分的艰苦,很多年以后,这里生活着三十几户人家,有他们的孩子,有从外面搬迁到这里来,这里开始不再那么孤独了!
村名的由来:
据说当时那位先人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很多的参天大树,而在树上有很多的乌鸦栖息,每天都有乌鸦鸣叫!
便把这里取名叫做乌鸦溪。
就这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至今。
没有人觉得这个名字的不雅而去更改它!
到民国初期,离我们村庄十几里的外面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城市之后,我们的村庄开始与外面有了联系、沟通!
不过依然是个落寞的人家集居的地方。
发展十分的落后,不过自从外面有个城市了之后,逐步开始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局面,慢慢的开始走向了现代化。
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波及到这个村庄,对这里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庄稼,穿的是粗布麻衣。
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存在。
直到1952年,这里的一切都改变了。
1952年,就是里这个村庄外面最近的小城市变成了一个县城,而它周边的村庄则归并到县里面,而我们的村庄也就被规划到这县里面的一个乡里,名为共和乡。
地名依然没变,不过他却拥有了另一个名,就是现在的村名:
乌鸦村!
我们的村庄也大概分成三大块:
王氏屋基、香树园,吴家坳。
王氏屋基据说是当时外来人搬来的地方,由于开始搬来的那家人姓王,后来不知道怎么的那家人又搬走了,所以被取名为王氏屋基,后来又被属于哪个先人的后代占领了,所以那里的人现在也是姓陈。
另一个地方是一些外面搬来的与哪个姓陈的先人的后代杂居的地方,那个地方的香树比较多,就把那个地方取名叫香树园。
有趣的是另外的一个地方,就是我现在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当时来的那个先人居住的那个的方,为什么取名叫吴家坳就没人知道了,因为我们既不在坳口,反而是在一个大山环抱的山里,就是一个湾。
我们这里也无人姓吴。
在我们村外的另一个离得不是太远的地方有一个地名叫陈家湾,但那里人也不姓陈,反而姓的是吴,不是在湾里,反而是在坳上。
为什么却叫陈家湾呢?
到底是不是哪个时期的人把这两个地名搞混了还是本来一开始就是这样命名的呢?
并没有人去考证,反正都觉得这是一个地名而已,一个代号而已,反正大家都叫的熟悉了,再改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所以我们村就被分为这三个组:
王氏屋基(一组)、香树园(二组)、吴家坳(三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村已在追着时代的步伐跟着走,随着土地改革,山林承包制度的到来,我们村的发展也变得快起来。
但发展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
大炼钢铁使我们村周围原本茂密的树林变得少起来,土地的过度开肯虽然增加了村民的粮食,去引来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水土大量流失,引起一些地方的滑坡。
很多环境问题开始呈现出来了!
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口的变化也很大。
199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
我村共有人口1637人,223户人家。
到2002年人口普查时,我村总人口2158人,289户人家。
现在人口还有上升的趋势,主要是人们的思想比较落后,因为村庄中主要人口是有很多没有读过书的民众组成,读过书的人很少,就算有也是读到初中的那种半文盲半知识分子,因为那些读了些书人经常在劳动,今本上很少用到书本知识,久而久之,学过点知识的也把只是搞忘了。
据调查:
我村读过初中也上的人口不到总人数的10%,读过过重的更是不到3%,正在上大学更是一双手就数的过来,所以我村得教育状况比较严重。
家乡的文化发展:
家乡的文化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历程,从先人的到来到如今,历史经过了无数代的变迁,如今已经形成了他独特的底蕴,我的家乡,没人信教,但是他们很怕鬼神,也许这是中国农民的通病吧,每到逢年过节,在吃饭的时候祭祖先的魂魄后还会把一些用水和了的饭倒在山坡上去,因为他们认为山坡上有游魂野鬼,如果不给他们吃的他们就会找上自己,所以,每个村民都从小受到大人的影响,也很信鬼神。
也许随着现在的发展,孩子们受到教育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孩子,这种影响正在降低。
另一方面:
重男轻女的现象很是严重,据说我们村有的为了生个男孩,竟然有个妇女生了十七个小孩,前面的孩子都是女孩。
可想而知,这心理是多么的严重。
家乡有每年过春节舞狮子的习俗,也有舞龙灯的习俗,记得在前年我们的县城就因为过春节舞龙灯闹事了,中央新闻联播都有过报道。
也还有许多民风民俗,在此就不再一一讲解了。
我家乡的经济我家乡的经济也一样经过了很多变化,从古代自给自足的经济到现今的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以前开始的时候,这里的人们都是靠自己双手的苦力劳动,靠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方式来养活自己,这样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知道我们的县城初具规模,这里的农民开始和他们交易用他们得来的一些东西。
有一段时间,我们村用很多木头来交换金钱,很是风行。
也因此造成了我村大量树木被砍伐,由于那时候还没有林业局。
这样我村的植被被波坏得殆尽。
树被卖光了,村民们又想别的办法,能换钱的都拿去换钱,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不能离开国家了,不能离开社会!
到现在他们开始卖粮食,因为杂交水稻的引进。
开始卖养殖的动物,开始卖种养的蔬菜。
不再那么落魄,生活变好了!
20十世纪以来我村发生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大事,现以大记事的形式写出来:
1987年,我村边修通了第一条公路,标志着我村跟外界联系更加紧密了,加快了我村的现代化进程。
1992年,我村通电了,虽然那时候用的是火电厂发的电,经常可能会停电的烦恼,但是我村结束了用煤油灯得时代,走向了电气化的时代。
1995年,我村第一个农民陈世泽到广东深圳打工,并于第二年回来,带来了对当时的我村来说大笔的钞票。
这事影响比较大:
他用带来的钱买了个电视机,自己家盖了座楼房,这在我村来说都是先例,之前没有人用电视机,房子都是木房。
至此,我村有了第一座砖房。
他的外出影响了很多希望富裕的人,刺激着他们的神经,至此之后,我村掀起了一阵打工热潮,时至今日,依然流行。
这又导致了一个负面的影响,就这样,上高年级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大多都认为打工是他们最好的出路。
导致了我村得人才比较少。
1998年,我村开始用杂交水稻种植,收成确实是比以前种的本地的品种翻了几番。
同年我村引进了化肥等现代农业所必须的肥料,但我们依然没有放弃我们传统的家肥。
这也标志着我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解决了温饱问题!
2000年,我村为每家安装了自来水,从此大家告别了挑水喝的时代,不过自来水不像大城市的那种一样,只是在山顶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自己全村合力建一个水库,用水管引到每一个家,不用收水费的!
2003年,执行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大面积的土地用来植树,从此我的家乡又开始变变绿起来了!
由于以前砍伐比较厉害,所以恢复起来比较困难,到现在恢复不到以前的一两成。
2006年,响应国家“村村户户通公路的号召”,我村修了三条马路进村,分别通向三块地方——王氏屋基、香树园、吴家坳。
从此我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通上了马路!
虽然是比较窄的那种乡村泥泞小路,但是从此开始我们村不用买东西要从很远的公路上肩挑背抬的搬到家了,也因此很多人开盖起房子来,就是那种砖房,虽然我们村现在砖房很少,大多都是木房,但看趋势,到2015年我们村可能60%的人家都住砖房了。
2007年,为迎接奥运会的到来,我村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电视机有模拟的转换到数字电视了,能接收到更多的频道,收看更多的电视节目,村民的娱乐空间渐渐增多!
2008年,我村第一个本科生毕业,并且在我们省城找到了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这是大批的人改变了上学无用的观点,开始很多人愿意花钱去送孩子上学读书了。
更有甚者愿意花高额价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了。
这给未来的我村增添了更多的可能!
2010年,我们县城开始大力发展,准备扩建,按照计划,城市建成后我们则变成了郊区,我们的任务大概就是种植蔬菜提供给城市居民,而我村已由传统的劳动走向了蔬菜养殖这一块了。
这就是我村得大概发展的历史,如今我村老年的一代就是应该多送子女上学念书,少出去打工,也因该有少生优生的观念,不要再有家庭兄弟姐妹多好办事、不怕别人欺负的过时的观念,不要再觉得生女没什么意思,偏偏要生一个男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应该过去改掉。
而年轻一代的历史任务就是应该好好学习,不要向往那些打工的暂时有钱的人,因该把自己的人生路途走好,改变我村不出人才的面貌。
努力的让我村老老少少都过上好日子。
不要让平时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而吵架。
我村两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只知道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把它记录下来,我想我村的历史是丰富的,我以后会努发掘它的真正的神秘的一面,暂时就说到这里。
期待我村将来能够更美好!
下面附上我家乡的几张照片!
都是今年我回家刚拍的,完完全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这是真真实实的我们的村庄,也许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但是可以然大家了解一下我们村!
说明:
上面第一幅图是我的家乡,吴家坳。
雪中的它显得更加的妩媚动人,下面的一幅图是王氏屋基和香树圆的合图,看的不是太清楚,因为大多数房子被山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