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818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

第二部分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识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产生

(1)自古流传的哲学

第一位: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第二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笛卡尔提倡先天观念说认为人生而具备足以产生感官经验的心理功能

第三位:

英国洛克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反对理性主义者所提倡的先天观念说

(2)兴起于19世纪的生物学

英国达尔文1859《物种起源》明确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3)兴起于19世纪的生理学

柏林大学教授缪勒首倡神经特殊能量假说主张大脑的功能是公区专司

缪勒的弟子-----赫尔姆霍兹提出色觉理论、听觉理论迄今为止仍为心理学上解释色觉与听觉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

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费尔希首次使用实验方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凭感觉判断物体大小,轻重,远近的历程,探讨争讨未决的心身关系问题)

心理学的独立:

德国冯特1879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脱离哲学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的标志

心理学的发展: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

冯特代表人:

铁钦钠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

(二)机能注意心理学创始人:

詹姆士(美)代表人:

杜威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美)1913年《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四)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

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五)精神分析学习派奥地利沸洛伊德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七)认知心理学早期瑞士皮亚杰人物揭示了儿童发展规律(重视智力问题,注意分析智力发展的结构)

奈塞尔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二)理解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机制、规律和事实

2、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

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

人类学习与教育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2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

1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率

4对提高教育、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1)为教师提供多种策略来了解学生困难的原因

(2)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3)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犯法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二、认知过程

(一)识记

1、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度量——感觉阈限两者成反比关系)

感觉的适应:

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

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发生起伏波动的现象

感觉后效: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综合属性(整体)的反映。

空间知觉:

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综合整体的反映(形状大小方位深度)

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体感觉为住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运动知觉:

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似动现象:

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诱导运动:

一个相对静止的客体,当受到周围其他物体运动的诱导而被知觉为运动的,这一假象运动就是诱导运动。

错觉:

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3、注意:

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有意注意:

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

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起伏现象:

周期性的有节律的变化,就是听觉的注意起伏现象,又称为“注意的动摇

注意稳定性:

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注意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少的注意特征

注意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上的注意特征

注意转移:

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4、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过程

短时记忆:

所获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有意识记:

有预定目的任务、有意识进行的识记,并且识记过程中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

无意识记: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知识,是在不知不觉过程中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

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材料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

在对材料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识记

保持: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再认: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

有意回忆

无意回忆

追忆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最先会议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遗忘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速率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记忆的几个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储备性

5、思维:

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特点:

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

(1)从发展水平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从指向性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从逻辑性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4)从创造程度分常规性思维创造性质思维

思维的品质:

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创造性思维:

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6、问题解决的概念:

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是思维活动的最一般的形式

7、想象的概念: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种类: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按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按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

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描述或者图表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

人脑运用已有表象,独立地构成新表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

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8、言语的概念和特点:

个体运用某种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或与他人进行交际过程。

特点:

新颖性、规范性、意义性、交际性

言语感知:

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单词的再认、句子的阅读)

言语理解:

在言语感知的基础上,使语言、文字在人脑中建立起意义的过程

(二)理解

1、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1)视觉(个体80%的信息获得通道)

(2)听觉(3)味觉(4)嗅觉

(5)肤觉(触觉、压觉、冷觉、痛觉等)

内部感觉:

(1)运动觉又叫动觉,感受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2)平衡觉又叫静觉。

(3)机体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成反比关系

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影响。

变化的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另一中感觉的感受性质。

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质。

4、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区别:

概念上联系:

同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5、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6、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3)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注意广度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注意分配

(1)所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相关

注意转移

(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2)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7、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越明确,识记效果越好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不同,识记的效果也不同

(3)不同分析器对识记的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

(4)主观心理条件(诸如知识经验、意识倾向、情绪、意志等因素也影响着识记效果

(5)识记活动的性质(如技能学习与抽象知识的学习,由于活动性质不同,识记的效果也不同)

8、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

(二)比较与归类(三)抽象与概括(四)系统化与具体化

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2)与创造活动相互联系(3)常有灵感出现(4)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10、问题解决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人的知觉特点(涉及问题情境与问题表征方式)

(2)定势与功能固着(3)已有知识经验(4)情绪与动机(5)个性因素

12、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是学生创造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现在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基础

13、言语的种类

(1)外部语言口头语言(对话语言独白语言)

书面语言

(2)内部语言

(三)应用

1、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防止干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好教学进程;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3、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

(2)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3)引导学生把看、听、说、练结合起来(4)把概念讲深讲透(5)重视课堂练习的作用。

4、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

从知识内容上看,记忆方法主要有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两种。

意义识记,就是要理解事物的意义,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记忆方法。

如,对原理、定义、定理、法则的记忆要靠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不需要理解事物的意义或不需要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只靠对事物的重复来记忆的方法。

例如对历史年代、人物名称、山的高度、外语单词、元素符号的记忆,大多数靠机械识记。

不同年龄,两种记忆方法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

机械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72%,初二是55%,高二是17%。

意义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28%,初二是45%,高二是83%。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你们记忆中的意义识记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高,而机械识记所占的百分比则越来越低。

意义识记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是非常重要的。

意义识记的办法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对知识储备情况,用不同方式去记忆和掌握知识。

如,通过理解抓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的方法,它使新知识有了支撑点,不仅便于记得牢固,而且还可以使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理解基础上,将知识系统归纳的方法,它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知识的体系之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就更容易记忆了。

有时要记忆的事物实在无法找到有意义的必然联系,为了便于记忆,还可以人为地运用表面的联想或谐音记忆方法也可以把要记的内容变成口诀来背颂方法等等。

方法虽然是多样的,但是要想提高记忆质量,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参与记忆。

实验证明:

在单位时间内,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其中的15%,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25%,而将视觉听觉器官结合起来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65%。

多种感官聚力,完成任务的质量一定会是高的。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

1)组织有效复习,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复习方式多样化

(2)适当的超额学习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6、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7、结合学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一、树立学生创造的信心和勇气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应用

8、根据言语感知与理解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

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

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

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

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

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

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

”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

有的说:

“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有的说: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

“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

”教师启发学生:

“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

”有的说:

“啊!

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

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

”……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和意志过程

(一)识记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感:

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绪: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两者关系:

  

(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

  

(2)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制约,那些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有时会因情感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

2、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情绪种类:

按主体与客体见需求关系的不同(喜、怒、哀、惧)

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3、意志的概念:

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

(1)有自觉的行动目的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

(4)克服内外部困难

4、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二)理解

1、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适应环境的功能

(2)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

(3)信息传递的功能

2、意志行动的过程。

(三)应用

1、根据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谈谈如何调节人的情绪

(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自己的注意

(3)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4)主动运用语言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2、谈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解

(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练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四、人格心理

(一)识记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是一个人在人生舞台所扮演角色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总体。

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

2、需要的概念:

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心理上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

3、动机的概念:

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4、气质的概念:

是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5、性格的概念:

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6、智力概念:

通常叫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的概念:

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独特的、新颖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

7、智力的结构:

多元智力理论(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

创造力的结构:

阿玛比尔的创造力三结构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

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和工作动机   

(二)理解

1、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是道德化的自我。

它的作用是:

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遵循道德原则。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

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这是麦肯依(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中国也有句俗话: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

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3、需要的种类:

按需要的起源(先天的生理需要、后天的社会需要)

按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由低到高逐级实现)

5、动机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主导动机从属动机)

根据动机来源(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功能:

引发指向激励

6、气质类型的特点:

胆汁质————兴奋型

(1体液说)多血质————活泼型(2高级

粘液质————安静型神经活

抑郁质————弱型动类型说)

7、性格的类型:

(1)外向型与内向型

(2)理智型与情绪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