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693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

《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望城坡隧道说明.docx

望城坡隧道说明

望城坡隧道设计说明

一、总体设计原则

依据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借鉴参考国内外的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环保、创新的原则进行设计。

1、设计依据和执行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锚杆喷射混凝土砼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

《包头至茂名国家高速公路湖南省吉首至怀化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隧道净宽:

2×10.75=21.5m

隧道净高:

5.0m

设计速度:

100km/h

设计荷载:

公路Ⅰ级。

二、初步设计及施工图外业验收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2.1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2.1.1、各隧道(地质)平面图应示出导线控制点、直曲线转角一览表、车行横洞、人行横洞、紧急停车带的位置和桩号等,亦未见地质图例、钻孔编号、各种物探点等内容,多数隧道未完全示出需要反映的内容,建议逐一核查补充修改。

回复:

平面图上已示出横洞、紧急停车带的位置和桩号,其它内容施工图设计阶段补充完善。

2.1.2、地质纵断面设计图。

隧道局部溶洞、暗河发育,应补充勘察,查明其对隧道的影响,以利提出响应的工程措施;左线地面高程有误;对重要的地方道路应在纵断面中示出。

回复:

按审查意见下阶段补充。

2.1.3、望城坡隧道左右线进出口均位于一冲沟附近,该区域年降雨量颇丰,建议考虑将削竹式洞门调整为端墙式洞门,并补充完善洞外综合排水有关设计内容和工程数量。

回复:

下阶段修改洞门为端墙式,洞外工程下阶段完善。

2.1.4、围岩监控量测是“新奥法”的核心,但说明太简单。

回复:

下阶段补充完善。

2.1.5、设计速度100Km/h隧道内检修道高度50cm偏大,紧急情况下小车司乘人员车门无法打开存在安全隐患,且对司机行车诱导不利,应采用30cm为宜。

回复:

施工图阶段修改。

2.2施工图外业验收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2.2.1全线所有隧道各进出口应根据实际地形、地貌情况补充3-5个地质横断面以便合理确定明洞长度和洞门结构型式。

回复:

按审查意见补充。

2.2.2补充各隧道进出口施工便道、便桥、施工用电、用水以及弃渣场地的详细地点和距离,以便合理确定工程数量。

回复:

洞外工程见其它图册,隧道分册只设计隧道部分。

2.2.3对于隧道进出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压问题,下阶段应作出合理的进洞和施工方案,主要以CD或CRD工法为主,确保设计和施工安全。

回复:

按审查意见下阶段补充。

2.2.4下阶段设计中,对于各隧道Ⅴ级围岩应视土质和石质其支护参数亦应有所不同,其施工工法亦应有所不同。

回复:

施工图设计符合审查意见。

2.2.5长隧道内车行横洞与主洞交叉处结构受力非常复杂,应根据计算结果详细说明施工工法、施工工艺及安全要求。

回复:

横洞均设置在围岩较好地段,根据工程经验,设计满足施工要求。

2.2.6望城坡、树岩桥、双河、洞门龙、冲口等隧道位于灰岩区域,详勘报告显示地下水对混凝土没有腐蚀性,但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下阶段应对所有钢构件采取适当的工程防腐蚀处理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回复:

按审查意见办理。

2.2.7所有隧道基本位于单斜构造的灰岩、砂岩地层中,岩层产状大多为∠21~540,隧道结构极易产生偏压,下阶段应对岩层结构产生的偏压采取适当工程处理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回复:

按审查意见办理。

三、隧道概况

拟建望城坡隧道位于吉首市城郊东面,设计为小间距隧道。

洞轴线走向约200°,最大埋深约100m。

隧道左线起讫桩号ZK1+735~ZK3+140,全长1405m;平面线型:

R=1300左偏圆曲线、A=500缓和曲线、直线、A=770缓和曲线、R=2250右偏圆曲线;纵坡为2.5%。

隧道右线起讫桩号YK1+735.905~YK3+114.675,全长1378.77m;平面线型:

R=1250左偏圆曲线、A=500缓和曲线、直线、A=750缓和曲线、R=2200右偏圆曲线;纵坡为2.5%。

四、隧道地形、地质条件

4.1工程地质条件

4.1.1地形地貌

拟建隧道区属溶蚀构造中台地低丘洼地地貌,为路线穿越溶蚀丘岭斜坡脊岭地带而建设。

区内溶蚀沟谷呈枝丫状、网状发育。

场区最高海拔328m,位于隧道中部一丘顶边缘;最低海拔215m,相对高差约110m。

隧道进口处于朝向北东的斜坡地带,坡面地形呈阶梯状,均为旱地分布区,平均地形坡度约30°,隧道出口处于丘沟与丘脊处,地形坡角约30°,分布有旱地。

隧道洞身穿越多个丘体,自然地形坡度约20~45°。

隧道进、出口段地表水不发育,丘间沟谷为区内地表水汇集、排泄通道。

隧道进出口均处斜坡地带,坡面地表水易于向沟谷排泄,地表坡面漫流不会对隧道工程产生浸淹危害。

4.1.2地层岩性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资料,隧址区内上覆盖土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土,沿山坡分布;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上统西阳山组(∈3x)中薄层灰岩、页岩,按由新到老顺序,隧道工程场区各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1)第四系土层

Ⅰ.残坡积(Qel+dl)含碎石粉质粘土层:

该层主要分布于山体表层,揭露层厚一般0.7~2.5m,局部陡坎坎脚有较厚堆积,灰黄、灰褐等色,稍湿,多呈硬塑状。

主要由粉、粘粒及少量粉、细砂粒组成,包含物碎石成分以灰岩为主,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一般为2-7cm,含量约20%,碎石含量分布不均,局部富集,相变为碎石土。

(2)基岩

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上统西阳山组(∈3x)中薄层灰岩、页岩,按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可划分为强、中风化二带。

各带特征如下:

Ⅱ.强风化带:

灰褐色,场区部分地段分布,主要见于CZK7、CZK8、CZK10,岩石已风化成半岩半土状,节理裂隙发育,裂面被暗褐色铁锰质氧化物浸染,岩石风化作用明显,岩心多碎块状为主,手折不易断。

Ⅲ.中风化带:

呈灰黑色,揭露层厚73m,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夹灰黑色泥质条带,具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溶蚀弱发育,仅SZK25局部地段见小溶孔。

岩心多呈柱状,岩石新鲜,岩质较硬。

以上各岩土层在工程场区的埋藏、分布及岩性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详见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

4.1.3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构造

拟建线路处于新华夏系构造第三隆起带的西南段,线路大部分处于武陵山二级隆起带的南端,线路南端位于沅麻盆地二级沉降带的西缘。

主要构造线呈北北东~北东向展布,构造形迹由一系列褶皱和断裂组成。

受以上褶皱、断裂控制,区内岩层走向呈北北东~北东走向,倾向多为北西。

拟建线路总体呈近南北走向,多与岩层倾向相近或大角度斜交,区内无大的区域性断裂通过。

(2)隧址区地质构造特征

2

拟建隧道位于李家坪~吉信向斜南东翼:

该向斜轴线北北东,脊线两端扬起,规模较大,长约65km。

核部为寒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岩层平缓,倾角5~15°,翼部由寒武系中下统组成,南东侧倾向北西;北西翼倾向南东;倾角20~50°。

中部受断裂破坏,形态不完整。

隧道工程场址地层产状20~50°∠10~15°,产状较缓,总体呈单斜构造,受区域构造影响,局部地段地层产状有一定变化。

根据本次地调结合初步勘察成果,隧址区断裂构造不发育,地表和钻探揭露未发现特征断层发育迹象。

根据初勘物探:

在ZK2+445~ZK2+510、YK2+475~YK2+540(初勘里程ZK2+390~ZK2+455、YK2+420~YK2+485)段弹性波速异常,物理推测为构造破碎带F11,推测断层带宽度18~20m,主要表现为岩体完整性差。

为此本次详勘布置了4条物探横断面及1个深孔进行控制,不过均未见明显效果。

不过,于Z1K2+445~Z1K2+510、Y1K2+475~Y1K2+540地段,隧道开挖过程中仍应予以重视,及时支护、衬砌。

隧址区处寒武系薄层灰岩单斜构造部位,岩层产状较稳定;局部节理裂隙发育,主要发育两组节理,产状为35~53°∠48~57°、222~246°∠40~56°,节理间距0.2~0.8m,地表一般可见长达数米至十多米,部分方解石脉充填。

4.1.6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地表水体不发育,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及构造裂隙水等几种类型。

(1)地表水

3

隧道区属溶蚀构造低丘洼地地貌,地形切割较弱,冲沟、坡面凹沟等负地形不发育,进、出口段地表水位低于设计洞口标高30~40m,暴雨期隧道无被漫淹的危险,洞身段基岩由灰岩构成,属相对隔水层,地表水对工程影响小。

(2)地下水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滞水及基岩裂隙水,其中:

孔隙滞水分布于隧道洞身段斜坡、脊岭地带,赋存于地表第四系残坡积含砾粉质粘土、碎石土层孔隙中,含水层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大,处于斜坡地带,贮水条件较差,仅季节性有水,进出口段坡积层厚度小,因此,该类型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影响小。

基岩风化裂隙水埋藏于灰岩的风化带裂隙中,隧道通过区基岩为寒武系上统(∈3x)灰岩,该岩组总体透水性弱,属相对隔水层,但其浅部风化裂隙较发育,呈不均匀状分布;隧址区局部岩溶较为发育,赋存有一定量的岩溶水;构造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断裂应力影响范围内两盘围岩的裂隙中,构造裂隙和断裂构造较发育,局部地表切割较深,地下水埋藏深,易于沿着部分张开的构造裂隙或通过隧址断裂带作深部迳流,其水流量较大,但受补给条件限制,地下水富水性总体较弱。

野外地质调绘时,隧址区洞身右侧Y1K2+586右305米处发现有泉点。

岩溶水及断裂带脉状裂隙水成为隧道区地下水主要类型,易产生突水、突泥等现象。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上覆层垂直入渗补给,通过地下和地下-地表分散状渗出水径流的方式沿裂隙呈脉状渗流在地形较低的沟谷地带排泄,但存在断裂破碎带的地段,易于地下水的汇集,所形成的脉状裂隙水多在区域排泄基准面以下以泉水的形式排泄出露地表。

隧址区洞身右侧Y1K2+586右305米处发现的泉点为岩溶水和裂隙水在地表的排泄点。

勘察期间大部分钻孔干孔或残留水位,地下水稳定水位埋藏较深。

隧址区内总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3

3

根据孔内水水质分析结果,PH=7.60,[CL-]=26.1mg/L,[SO42-]=28.99mg/L,[HCO3-]=227.26mg/L,[Ca2+]=79.37mg/L,[Mg2+]=10.55mg/L,[Na++K+]=4.99mg/L,总硬度320.88Mg/L,矿化度263.63Mg/L。

按硬度分类为极软水,按矿化度分类为淡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结合判断:

隧道区环境水水质较好,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常规水样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岩溶水大致处于相似的的循环交替条件,地下水径流途径较短,径流条件较好,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循环交替作用强烈。

4.1.7不良地质现象

隧道穿越区属溶蚀构造低丘洼地地貌,地形切割较弱,沟岭、凸脊相间展布,山体由灰岩构成,属较硬岩。

据地质调绘、物探和钻探揭露表明,隧道址区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溶较发育,隧道区及附近地表岩溶发育,溶沟、溶槽、石芽、溶蚀洼地等发育,本次勘探孔内未遇到溶洞,仅局部裂面见弱溶蚀现象。

除了钻孔取芯见少量溶蚀小孔外,深部可能有隐伏溶洞存在。

隧道进口段地层为顺向坡,可能存在软硬夹层或互层,故进口段边坡潜在不稳定性,施工易出现顺层滑坡和崩塌现象。

4.1.8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工区位于武陵山隆起带与沅麻盆地沉降带转折部位,新构造运动长期以来处于间歇性抬升过程。

附近的石家寨~铜金坡、溪马镇~瓦场断裂(凤凰-吉首-古丈活动性大断裂的北段)晚近期均有活动。

断裂西侧上升幅度远较东侧为大,位于断裂南段的吉首、凤凰历史上均有轻微地震发生,震级为3级。

虽有活动性断裂存在,但从历史地震分析属微震区。

隧道区未见有明显的新近构造活动迹象,基本处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适宜公路工程建设。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路线所经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属工程场地较稳定地区,拟建隧道可按Ⅶ度设防。

4.2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4.2.1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隧址区分布的土体为残坡积可塑状~硬塑状含碎石粉质粘土层,在隧道进出口段及洞身斜坡地带,厚度较小或位于洞体上方,结构松散,强度较低,抗冲蚀能力差,作为隧道洞口仰坡土体,受地表水冲刷、浸润易产生坍滑变形破坏。

地基基本容许承载力[fao]=200KPa,标准摩阻力qik=60KPa。

隧道区岩体为强~中风化灰岩,呈薄~中厚层状,岩层产状稳定,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1)强风化基岩,仅分布于局部地段,岩性以灰岩为主,该层风化裂隙发育,强度降低。

作为隧道围岩,自稳能力差,受水浸润后极易加剧松散破坏;作为洞口仰坡岩体,容易在水的冲刷侵蚀下产生坡面变形破坏,形成浅层滑塌、松动剥落。

在不受水浸润、冲刷侵蚀作用而呈干燥状态时,以该层构成的岩体边坡具有一定的自稳能力。

(2)中风化基岩,根据岩性不同分类描述如下:

中风化灰岩:

为洞身段主要工程围岩体,呈灰黑色,中~厚层状,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结构完整,自稳能力较强。

岩石饱和抗压强度(结合初勘成果)为Rc=39.1~127.5MPa,平均值为65.33MPa,标准值56.6MPa。

地基基本容许承载力[fao]=2000KPa。

岩石的物理性质及等级见下表: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等级表

地层

代号

岩石

名称

风化

状态

天然

密度

(g/cm2)

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MPa)

纵波

波速

(m/s)

弹性

模量

1×104MPa

泊松比

岩石

工程分级

∈3x

灰岩

中风化

2.64

39.1~127.5

5500

3.61~6.46

0.14

根据对钻孔SZK25进行孔内声波测试,得出波速特征统计结果下表。

SZK25孔测试波速特征统计表

统计高程范围(m)

类别

最小值(m/s)

最大值(m/s)

平均值

(m/s)

集中范围值(m/s)

全测段

Vpm

530

5270

4437

4710~5010

洞室及围岩段

Vpm

4830

5060

4910

4880~4960

统计结果表明:

中风化灰岩声波Vpm值大都集中在4700~5000m/s之间,岩体完整系数在0.73~0.83之间,SZK25钻孔测段波速整体较高,洞室围岩整体较完整。

4.2.2围岩分级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3.6.3条规定:

BQ=90+3Rc+250Kv计算出BQ值下表。

各岩性围岩级别一览表

岩性

饱和极限抗压强度(MPa)

纵波速Vpm(m/s)

岩块纵波速Vpr(m/s)

完整系数Kv

BQ

修正值

修正后[BQ]

K1

K2

灰岩(∈3x)

56.6

4700

5500

0.73

442

0.1

0.3

402

根据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按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C070-2004)中3.6节和附录为“围岩分级有关规定”,围岩质量指标BQ统计算结果见隧道围岩级别划分表。

通过对电磁测深和浅层地震波法资料进行解释分析,结合地质调绘和钻探成果资料,考虑到地下水、隧道跨度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隧道围岩级别的确定做适当调整,具体划分和围岩工程地质概述见下表:

望城坡隧道左线围岩分级及基本质量指标BQ表

编号

里程桩号

长度

(m)

围岩

分级

地层及构造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建议工程

措施

1

ZK1+729

~ZK1+755.7

26.7

上覆粉质粘土(Qdl+el),厚约1~1.2m,呈硬塑状,局部含较多灰岩碎石、碎屑;下伏中风化灰岩,裂隙发育,岩质较硬。

岩体完整性差。

浅埋段,围岩稳定性差。

施工开挖易产生坍塌、落石、掉块。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小,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

加强支护及防水。

2

ZK1+755.7~ZK2+445

689.3

围岩为中风化灰岩,裂隙稍发育,岩质较硬。

岩体完整性较好,岩体呈多呈块状、部分碎块状。

Rc=68Mpa,Kv=0.73,[BQ]=437.

围岩稳定性较好,自稳能力较好,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裂隙水,以渗水为主,可能有淋水。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支护和防、排水

3

ZK2+445~ZK2+510

65

断裂构造F11及其影响带:

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岩体的完整性差,多呈块状,少数碎石状,围岩稳定性差,呈碎裂结构,Kv=0.35,[BQ]=239。

围岩稳定性差。

施工时可能产生掉块、小范围坍塌,应及时支护。

断裂破碎带具有导水性,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裂隙水及脉状构造裂隙水,有一定的水量,可能产生瞬时涌水。

加强支护、防排水

4

ZK2+510~ZK3+100

590

围岩为中风化灰岩,裂隙稍发育,岩质较硬。

岩体完整性较好,岩体呈多呈块状、部分碎块状。

Rc=64Mpa,Kv=0.73,[BQ]=425.

围岩稳定性较好,自稳能力较好,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裂隙水,以渗水为主,可能有淋水。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支护和防、排水

5

ZK3+100~ZK3+125.4

25.4

围岩为中风化灰岩,裂隙较发育,岩质较硬。

岩体完整性较好,岩体呈多呈块状、部分碎块状。

Rc=65Mpa,Kv=0.5,[BQ]=340.

属浅埋段,围岩稳定性较差。

自稳能力弱,施工开挖无支护时易掉块。

地下水以基岩风化裂隙水为主,富水性一般,施工开挖有渗水、淋水现象。

6

ZK3+125.4~ZK3+149

23.6

上覆粉质粘土(Qdl+el),厚约0~2.5m,呈硬塑,含碎石;下伏中风化灰岩,裂隙发育,岩质稍硬,岩体较破碎,多呈碎石、碎块状。

出洞口浅埋段,围岩稳定性差,施工开挖易产生坍塌。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小,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

加强支护及防水。

望城坡隧道右线围岩分级及基本质量指标BQ表

编号

里程桩号

长度

(m)

围岩

分级

地层及构造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建议工程

措施

1

YK1+737~YK1+760

23

上覆粉质粘土(Qdl+el),厚约0~1m,呈硬塑状,局部含较多灰岩碎石、碎屑;下伏中风化灰岩,裂隙发育,岩质较硬。

岩体完整性差。

浅埋段,围岩稳定性差。

施工开挖易产生坍塌、冒顶。

无支护时易掉块。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小,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

加强支护及防水。

2

YK1+760~YK2+475

715

围岩为中风化灰岩,裂隙稍发育,岩质较硬。

岩体完整性较好,岩体呈多呈块状、部分碎块状。

Rc=70Mpa,Kv=0.73,[BQ]=443.

围岩稳定性较好,自稳能力较好,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裂隙水,以渗水为主,可能有淋水。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支护和防、排水

3

YK2+475~YK2+540

65

断裂构造F11及其影响带:

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岩体的完整性差,多呈块状,少数碎石状,围岩稳定性差,呈碎裂结构,Kv=0.35,[BQ]=247。

围岩稳定性差。

施工时可能产生掉块、小范围坍塌,应及时支护。

断裂破碎带具有导水性,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裂隙水及脉状构造裂隙水,有一定的水量,可能产生瞬时涌水。

加强支护、防排水

4

YK2+540~YK3+090

550

围岩为中风化灰岩,裂隙稍发育,岩质较硬。

岩体完整性较好,岩体呈多呈块状、部分碎块状。

Rc=57.7Mpa,Kv=0.73,[BQ]=416.

围岩稳定性较好,自稳能力较好,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裂隙水,以渗水为主,可能有淋水。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支护和防、排水

5

YK3+090~YK3+131

41

上覆粉质粘土(Qdl+el),厚约0~2.5m,呈硬塑;下伏中风化灰岩,裂隙发育,岩质稍硬,岩体较破碎,多呈碎石、碎块状。

浅埋段,围岩稳定性差。

施工开挖易产生坍塌、冒顶。

无支护时易掉块。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小,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

加强支护及防水。

4.2.3设计参数取值建议

根据隧道围岩结构特征,结合室内岩土试验成果,隧道各类围岩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

望城坡隧道各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

围岩级别

围岩

岩性

γ

kN/m3

Rc

(MPa)

K

(MPa/m)

E

(GPa)

μ

φ

(°)

C

MPa

中风化灰岩

25.0

56.6

1000

15

0.27

50

1.2

中风化灰岩

23.0

56.6

400

5

0.32

30

0.7

中风化灰岩

20.0

56.6

160

1.2

0.40

25

0.1

4.3隧道进、出口洞口工程地质评价

4.3.1隧道进洞口

(1)斜坡的稳定性评价

洞口段坡度较陡,坡度为25~45°,主要由坡残积粉质粘土层及中风化灰岩组成,岩层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为顺向斜坡,对斜坡稳定不利,对斜坡和洞顶稳定有一定影响。

隧道进口施工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围岩的稳定性评价

进口段主要由坡残层(Qel+dl)及中风化灰岩(∈3x)组成,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完整性差。

该进口段属于隧道浅埋段,围岩稳定性差,拱顶会产生坍塌,侧墙以掉块或小塌方为主,主裂隙与洞壁走向呈大角度相交,相对有利。

围岩为Ⅴ~Ⅳ级。

岩土体赋存上层滞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呈滴状或淋雨状渗出,或股状流出。

洞口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近垂直,不存在偏压作用。

(3)堑、仰坡的稳定性评价

隧道进口的堑仰坡,坡度25~45°,其自稳坡度组成物为坡残积层的粉质粘土,中风化灰岩,由于为顺向斜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对临时性堑、仰坡应放缓坡比,及时支护,洞底及侧墙也应加强支护。

4.3.2隧道出洞口

(1)斜坡的稳定性评价

隧道出口坡度在25~35°之间,坡面由粉质粘土组成,硬塑状,其厚薄不均,岩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相反,为逆向斜坡,对斜坡稳定有利,自然斜坡稳定;下伏地层为中风化灰岩,节理裂隙发育,但连续稳定,未见拉裂、变形、滑塌等变象,斜坡岩体现状自然状态下稳定。

(2)围岩的稳定性评价

隧道出口处围岩属Ⅴ~Ⅳ级,其组成岩土体为坡残积粉质粘土层、中风化灰岩。

节理、裂隙较发育,隧道开挖时拱顶围岩稳定性差,易塌方、冒顶,应及时支护。

右洞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近于垂直,无偏压作用,对隧道稳定有利;左洞小角度相交,会产生一定的偏压作用。

岩土体赋存少量土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呈滴状或淋雨状渗出。

(3)堑、仰坡的稳定性评价

斜坡在自然状态下,整体稳定。

洞口堑、仰坡主要于坡残积层粉质粘土及中风化灰岩中开挖。

岩土体结构松散,稳定性差,建议表层的土体以1∶1.00~1.25放坡,由于上覆土层厚度较薄,自然斜坡为逆向坡,边坡总体稳定。

4.4隧道洞身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建议

隧道最大埋深100m,围岩为寒武系中统(∈3x)中~薄层灰岩,隐晶质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