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682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两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磨”这个字;会写“螺、眉”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

联系诗作背景,观察课文插图,感悟诗歌的优美意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

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首诗歌。

3.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

展示所学古诗。

 

齐读课题。

古诗自由展示,能让学生进一步复习所背古诗,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为本课内容学习做好相关准备。

讲授新课

二、学习《望洞庭》

导入:

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

同学们,这里的风景美不美?

(美。

)这美丽的风景就是洞庭湖。

简介: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

岳阳楼、君山、杜甫墓、屈子祠、跃龙塔……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刘禹锡一起感受洞庭湖美丽的风光。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青螺(luó);磨:

(mó)磨面,(mò)磨坊”。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

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秋词》等。

2.了解写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3.小结:

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解诗题

望:

远看。

洞庭:

洞庭湖。

题目意思:

从远处看洞庭湖的景色。

(4)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湖光:

湖面的光芒。

两:

指湖光和秋月。

相:

相互。

和: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

指湖面。

镜未磨:

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白银盘: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辉映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4.把整首诗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诗的前两句写的什么?

前两句总写了洞庭湖的秋色。

2.“两相和”的“和”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写出了什么?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显得那么和谐、安静。

3.“镜未磨”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什么?

4.诗的后两句作者用什么手法描绘了洞庭湖的山水?

分别如何写的?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的山水。

作者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把君山比喻成青螺。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小结:

学完本课,不仅让我们体会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回忆学习古诗词方法:

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读诗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眉(méi)头、溪(xī)水、峡(xiá)谷、君(jūn)子”。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

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三)解诗题

(四)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半轮秋:

半圆的秋月。

影:

月光的影子。

平羌:

江名。

夜发:

夜,今夜;发,出发。

今夜出发。

清溪:

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下:

顺流而下。

渝州:

今重庆一带。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4.把整首诗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想想作者描写的行船具体时间是什么?

从哪些词语中能看出来?

从“月、秋、影”等词语可以得知作者是在秋天的夜晚坐船离家。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3.这五个地名点明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地名点出了诗人的行踪,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小结:

这首诗是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影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学生自读,了解洞庭湖。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学生倾听作者简介,进行记忆。

 

根据注释解诗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结合诗句猜诗意。

 

结合具体问题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听朗读。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掌握生字读音。

 

了解文学常识。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帅选信息能力。

 

理解好词语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文学常识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诗歌。

 

理解诗歌从诗题入手。

 

结合注释解释诗句的意思。

 

以具体的问题来剖析全诗。

 

引领学生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文学常识的积累是学习的关键。

 

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诗歌中的重难点字词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以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情诗歌情感。

课堂小结

四、课堂总结

品读着诗句,我们仿佛走进青山绿水之间,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体验宁静、朦胧的和谐之美;在峨眉山上望着多情的月亮,体味着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读完这两首诗,你一定也陶醉其中了吧。

五、巩固提升

1.《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这首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古诗。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回顾总结收获。

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

 

即学即测。

板书设计

说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