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590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

《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docx

年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阶段质量检测大纲版

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09·宁夏高考)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

解析:

1650年该地为茂密的原始森林,人口极其稀少,到1780年的130年间,森林覆盖率急剧减少,由接近100%到降为10%左右,而耕地的比重迅速扩大,从无到有,直至增加到6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迁入,导致当地地表植被受到巨大破坏。

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

20世纪以来伴随次生林地增加的是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而草地和灌丛地的面积保持稳定,因此该地畜牧业的土地利用比重未有明显变化,不存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情形,所以选项D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种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读图回答3~4题。

3.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A.年平均气温高B.年降水量较多

C.纬度或海拔高D.土壤发育程度低

解析:

通过图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可以判定该资源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或纬度高的地区。

答案:

C

4.该资源(  )

A.近年来面积逐渐减小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

解析:

由于全球变暖,冰川大量融化,面积减小。

答案:

A

5.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

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比南方日照强,利用沼气时间长

B.北方冬季晴天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大

C.南方夏季降水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小

D.南方比北方气温高,开发利用条件好

解析:

沼气的制取过程是使绿色植物枝叶或人畜等的粪便发酵,人为获取甲烷、集中利用的过程。

开发利用规模与原料数量呈正相关;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与气温条件最为密切,气温越高开发利用条件越好。

答案:

D

  读“世界一次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消费比例示意图”,回答6~7题。

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最清洁的矿物能

B.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以乙为主

C.我国太阳能最贫乏的地区丙的储量丰富

D.丁在世界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波斯湾沿岸

解析:

1850年以后比重不断下降的是生物能,比重不断上升的是煤,故甲是生物能,乙是煤,二战后,不断上升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因此丙是石油,丁是天然气,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故选B。

答案:

B

7.某一欧洲国家,丙和丁两种能源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关于该国正确的叙述是(  )

A.地跨两大洲,濒临三大洋

B.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都自南向北流

C.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

D.人口和工业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

解析:

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其国土地跨亚欧两大洲,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

答案:

A

  2008年西藏将投资2400万元用于发展清洁能源。

据此回答8~9题。

8.适合在西藏发展的清洁能源有(  )

①天然气 ②太阳能 ③地热 ④核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西藏有我国海拔最高的高原,太阳辐射是全国最高的地区,当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地壳比较活跃,地热资源丰富;当地天然气缺乏,由于本地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较少,没必要发展核能。

答案:

C

9.西藏地区多风且风速较大,但是风能利用困难的原因是(  )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C.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D.空气稀薄,风能密度小

解析:

西藏地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虽然当地风多且大,但风能密度小。

答案:

D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读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结合图例,从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两个指标上比较看,②地区即华北地区的旱灾最严重。

答案:

B

11.②地春旱为主的原因不可能有(  )

A.春季降水少

B.春季增温快,蒸发量大

C.此地春季作物生长需水量大

D.春季气温低,易发生寒潮天气

解析:

春季华北地区季水少且增温快,蒸发量大,但是此时作物生长需水量大,所以特别干旱。

答案:

D

12.③地易发生干旱的时间是(  )

A.1~2月份B.4~5月份

C.7~8月份D.11~12月份

解析:

造成③地出现干旱的主要是7~8月份的伏旱。

答案:

C

  (2010·石家庄质检)我国的“海洋经济”学科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1年和1982年的两次“海洋经济”讨论会,形成了论文集《中国海洋经济研究》,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开始。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海洋经济地理学在提高国民的海洋国土意识、加快海洋资源合理开发、深化海洋管理体制、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大海洋保护力度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据此回答13~15题。

13.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其中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我国海盐盐场主要分布在(  )

A.纬度低、气温高的沿海地区

B.海滩平坦、蒸发旺盛的沿海地区

C.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的沿海地区

D.海水盐度较高海域的沿岸地区

解析:

我国海盐盐场主要分布在有平坦宽阔的海滩、晴天多、蒸发旺盛的沿海地区。

答案:

B

14.下列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向大海中大量投放饵料,提高海洋养殖业的产量

B.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大规模接待海内外游客

C.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发展海水增养殖业

D.禁止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采集”或“狩猎”活动

解析:

向海洋中大量投放饵料来提高海洋养殖业的产量,可能会导致沿海地区海水污染;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如果大规模接待海内外旅客,可能超过海洋的承载量,导致生态破坏;禁止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采集”或“狩猎”活动,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只要不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就可以对生物资源进行“采集”或“狩猎”活动;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发展海水增养殖业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答案:

C

15.促使人类加快开发海洋资源速度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陆地环境日益恶化

B.海洋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可以满足人类的多种需求

C.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具备了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的能力

D.世界人口膨胀,陆地自然资源日益短缺

解析:

当前促进人类加快开发海洋资源速度的主要原因是世界人口增长过快,陆地自然资源日益短缺。

答案:

D

  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

结合图文信息,回答16~17题。

16.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平坡缓B.岛多浪小

C.滩阔岸直D.河多沙厚

解析:

读图可知,香港港区附近等高线密集,不可能地平坡缓;该港区海岸曲折,所以C选项错误;香港岛面积小,不可能形成大河流,而且香港岛多水泥路面,径流的泥沙含量小,所以D选项错误,香港岛屿众多,对海浪有阻挡作用,有利于建港。

答案:

B

17.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  )

①对港区航行有一定影响 ②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 ③对沿海生态有破坏作用 ④有利于城市沿海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读图可知,香港填海造陆占据航道,对港区航行的通畅性有一定影响;填海造陆使经济活动进一步向海岸集聚;影响了海洋的生态环境,对沿海生态有破坏作用;但有利于城市沿海地区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答案:

B

  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据图回答18~19题。

18.对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的成因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B.平原地区,地势低洼

C.河流经常泛滥,排水不畅

D.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严重

解析:

涝渍的形成主要是受暴雨集中,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的,加之该分布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受灾严重。

C项叙述错误。

答案:

C

19.下列措施中属于预防涝渍灾害的工程措施的是(  )

A.加强监测、预防、预警 B.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

C.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D.加固河流大堤

解析:

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是有效预防涝渍灾害的工程措施之一。

答案:

C

  读某四个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20~22题。

20.四地区中复种指数最高的是(  )

A.①地区B.②地区C.③地区D.④地区

解析:

复种指数的高低与热量有关系,温度越高,高温期越长,复种指数越高,③地年均温最高,故复种指数最高。

答案:

C

21.四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影响的是(  )

A.①地区B.②地区C.③地区D.④地区

解析:

冬、春季节易受干旱、寒潮影响的地区应为冬、春季节降水少且温度在零度以下的地区。

答案:

A

22.从气候条件考虑,四地区中农业产值构成最有可能以畜牧业为主的是(  )

A.①地区B.②地区C.③地区D.④地区

解析:

②地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再结合降水量可知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不利于谷物成熟,但对牧草生长有利,最适宜发展畜牧业。

答案:

B

  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所受的破坏程度)分布图。

结合下表,回答23~25题。

烈度

破坏程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有喷沙冒水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水面大浪扑岸

23.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解析:

一次地震中只有一个震级,离震中越远的地方,破坏程度即烈度会越来越小,但震级却是相同的。

答案:

D

24.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震中距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震中位于图中烈度最大的区域附近,因而①处震中距最大。

答案:

A

25.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其他地质灾害是(  )

A.泥石流B.瘟疫C.海啸D.火山

解析:

此次地震临海地区所受的破坏最大,若地震发生在海底,可能诱发海啸;图中区域城市比较密集,可判断该地为平原地形,不会发生泥石流;火山可诱发地震,但地震不会诱发火山;地震虽可引发瘟疫,但瘟疫不属于地质灾害。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09·重庆高考)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图1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

(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图1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

(7分)

(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6分)

(3)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

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

(5分)

解析:

(1)“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且柱状图显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是快速增长,这种变化是由能源需求、矿物能源和风能的特点决定的。

(2)甲地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冬季风力强,风能丰富,但夏季风力相对较小(非季风区),又远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狭小。

(3)由经纬度可确定乙地为四川盆地,远离冬、夏季风的源地,受地形因素影响,风力弱,但由于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答案:

(1)变化特点:

快速增长。

主要原因:

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②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③开发风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

(2)①夏季风力相对较小;②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③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远。

(3)原因:

①离冬季风源地远;②受盆周山地及高原影响,风力减弱。

可再生常规能源:

水能。

27.(2010·南昌联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1:

河南遭受60年来的最大旱情。

全省受旱面积已经达到了63.1%。

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月26日,河南省平均降水量为11.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79%;另外,同期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6℃。

材料2:

中部六省土地利用类型和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1)河南发生干旱灾害,可能对哪种农作物影响最大?

为什么?

(4分)

(2)分析河南此次旱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4分)

(3)针对河南这次旱情,急需进行引水灌溉。

请回答水源可以从哪里来。

(写出三种方法即可)(6分)

(4)据图归纳中部六省土地利用类型特点。

该区域在土地利用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6分)

解析:

(1)题,旱灾对河南的冬小麦影响最大,因为此时冬小麦正值返青,需水量大。

(2)题,旱情的产生原因要从降水少、蒸发量大、气温高等方面分析。

第(3)题,可采用引水灌溉的方法,从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结合图示中的土地利用图例即可分析出土地利用类型特点,开发利用中应该注意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

(1)冬小麦。

 此时冬小麦正值返青,生长旺盛,需水量大。

(2)原因:

长时间不降水,降水异常少;天气晴朗,气温较高,蒸发增强。

(3)采取引水灌溉:

引黄河水;引附近小河水;打机井,抽地下水;引水库水等。

(任意三点即可)

(4)耕地、林地为主,草地少;南部、北部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中部平原以耕地

为主。

注意的问题:

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泥石流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概括为下图所示。

我国泥石流分布与年降水量关系统计表

年降水量

(mm)

<100

100~400

401~600

601~800

801~1000

1001~1400

>1400

泥石流数量

百分比(%)

2

8

16

18

24

22

10

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率与月份关系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泥石流暴

发频率(%)

0

0

0

2

9

18

34

24

10

2

1

0

 

(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发生泥石流的三项必要条件。

(4分)

(2)人类的某些经济活动,如    、    等产生的大量弃渣随意堆于斜坡上、倾于沟谷中,或由毁林开荒、陡坡垦殖加重的水土流失等,都直接、间接地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    来源。

(3分)

(3)阅读材料,分析泥石流的主要发生季节及其原因。

(5分)

解析:

(1)题发生泥石流的三个条件需要从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图中提取。

(2)题在回答经济活动时只要合理就算正确。

第(3)题泥石流发生的季节主要是夏季,从第二个表格中即可得出结论。

原因需要从第

(1)题的结论入手,结合表格回答。

答案:

(1)特定的地表形态和坡度,大量的泥沙、石块,集中的水源补充。

(2)采矿 采石(修路、水利工程建设) 疏松固体物质

(3)我国约80%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在夏季(6、7、8月),因为该时期较多的降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