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559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八古代诗歌鉴赏

(xx·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3.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4.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6.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对酒忆贺监①二首(其二)

李白

狂客归四明②,山阴③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注]①贺监:

贺知章。

贺知章曾官至秘书外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②四明:

古时浙江宁波府的别称,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

③山阴:

今浙江杭州,古属宁波府,是贺知章的故乡。

④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天宝三年,贺知章患病,上疏请求还乡做道士,皇上答应了他,并赐予镜湖一角。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两句交代贺知章回乡的情景。

前句写他回到故乡,是实写;后句写作者欢迎他,是虚写。

B.首句以一“狂”字突出了贺知章旷达不羁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贺知章的敬仰之情。

C.作者在颔联写皇上赐镜湖一角给贺知章一事,意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D.“空有荷花生”中的“空”字与王勃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E.诗歌不事雕琢,无惊人之句,一切平平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感却真挚饱满,令人动容。

10.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阙  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

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E.本诗写暮春山居,前四句状写优美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则直抒胸臆,努力表现山居生活的志趣,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12.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14.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南定楼遇急雨①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

②朱离:

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③峒獠:

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作者在四川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情景。

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B.颔联中抓取了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

C.“人语朱离逢峒獠”,隐写喜爱此地淳朴的民风。

再写“棹歌欸乃下吴舟”,同时描述行旅,饱含着作者不少的乡情。

D.陆游久居蜀地,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旦离去,惜别之情顿起,正所谓惯住天涯,归心倦懒,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之情。

E.这首诗所写景象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

16.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

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独上”写出了诗人的雅兴,“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8.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

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千 年 调

辛弃疾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

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

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

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

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注]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被免职,居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

“蔗庵”是他的好友郑汝谐的居所。

词中的“卮酒”“滑稽”“鸱夷”是酒器,“甘国老”指甘草(中药,能调和众药),“秦吉了”指一种能学人言语的鸟,又名八哥。

19.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开头二句,用比喻手法,借取卮酒的形象,揭示势利小人的丑态。

B.“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化用《庄子》《寓言篇》中的话来抨击现实社会中某些人的嘴脸。

C.下片开头二句诚恳地批评自己年少气盛,使酒任性,直言直语,不懂得随机应变,看人说话,使人感到别扭,不舒服。

D.“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

”是用反话讽刺:

也想鹦鹉学舌,随声附和,但是学得并不十分精巧,远不如人家学得到家。

E.这首词既写世态,也写自己,两相对照,加大了批判的力度。

笔锋幽默诙谐,同时又很辛辣,表现了十分鲜明的情感倾向。

20.全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是如何表达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①

休去采芙蓉。

秋江烟水空。

带斜阳、一片征鸿。

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

画桥流水东。

断肠人、无奈秋浓。

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陈允平:

字君衡,明州(今浙江宁波)人,生活在由宋到元的过渡时期。

②心事寄题红:

唐德宗时进士贾全虚于御沟见一花流至,旁连数叶,上有王才人养女凤儿题诗:

“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

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全虚见诗,为之流泪。

金吾(官名)奏其事,德宗因以凤儿赐全虚。

2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此词开篇即规劝人们别去采撷,就有一种难言苦衷和一种特别的忧怨之情。

B.次句切题之“秋”,说的是萧条旷阔的江面上,别无所有,只有一片茫茫烟水流淌着,它补充说明“休去”的原因。

C.“心事寄题红”由抒心事转入叙闲愁,题诗寄情有意,无情之水东流去,可见心事重重。

由是引出“断肠人”。

D.这首词在句式遣词方面,颇受辛弃疾《摸鱼儿》启发,思想境界显而易见比辛词要高。

E.这首词在表现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写法,内容联系密切。

22.“秋江烟水空。

带斜阳、一片征鸿”在词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24题。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

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

吹尽残花无人见,唯有垂杨自舞。

渐暖霭、初回清暑。

宝扇重寻明月影①,暗尘侵、上有乘鸾女②。

惊旧恨③,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

浪黏天、葡萄涨绿④,半空烟雨。

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

但怅望、兰舟容与⑤。

万里云帆何时到?

送孤鸿、目断千山阻。

谁为我,唱《金缕》⑥?

[注]①“宝扇”句:

即白绢团扇,状似圆月。

②乘鸾女:

据说唐明皇在九月十五日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龙城录》),此指扇画上的月宫仙女。

③惊旧恨:

当是念及靖康之耻。

④葡萄涨绿:

形容江水之颜色。

⑤容与(yù):

安然自得的样子。

⑥《金缕》:

曲名。

曲中有“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

又添了离愁万斗”句。

23.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起首三句描绘自己午睡乍醒,已是傍晚时分,忽闻莺声婉转,“流莺语”以细聆莺啭来突出环境的幽寂,也即“鸟鸣山更幽”之意。

B.“惟有垂杨自舞”中的“自”字写出四周无人的寂寥况味,用来衬托作者徘徊四顾的孤独心情。

C.“渐暖霭”三句,先从时节转移写起,春去夏来,暖风带来初夏的暑热,由于想到消暑而引出了宝扇。

D.下片写眼前实景,“江南”三句,是说昔年乐事已成而今“旧恨”,伊人远去,犹如乘鸾仙女,无由再见。

E.结末两句深恨无人为自己唱起《金缕曲》,由人及曲,兴起对美好往日的怀念,对远方伊人的惓惓深情。

24.上片描写了庭院中的哪些景物?

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集训八 古代诗歌鉴赏

1.BE B.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此处形容人人肃静。

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切。

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理解错误,此处应是诗人自谦之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

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3.BD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

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

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可知A、C、E正确。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4.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

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

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5.CD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C.“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表述错误,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现了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D.“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表述有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6.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解读时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分析诗人借“戏赠”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时应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

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

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7.C、E C.“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

“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

E.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8.①思念家乡的愁苦。

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

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

“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

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9.A、C A.“作者欢迎他”理解错误。

诗句中的“山阴道士”指的是山阴的道士。

道士迎接贺知章是作者想象的情景。

C.对诗句表达的意图理解不准确。

作者写这两句诗,主要是为了表现贺知章蒙受皇恩,荣耀无比,作者的羡慕之情和得朝廷重用的渴望只是暗含在诗句中。

10.贺知章的宅院依旧在,镜湖中的荷花正盛开,然而美好的往事像梦一般邈远,友人亡故的现实又令作者无比感伤。

作者睹物思人、抚今追昔,表达了对友人贺知章的深深怀念之情和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悲慨。

11.B、E B.“流露出感伤之情”错,应该是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E.“直抒胸臆”错,是间接抒情,通篇写景,没有一处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地方。

12.后四句写山居本身:

“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