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538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docx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三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

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历史(三)

试题说明: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试室号、座位号、考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许折叠,考试结束后,收回答题卡和答题卷。

3.全卷页,共21小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题;满分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

其依据是什么?

()

A.真的,新经济政策B.假的,余粮收集制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

2.《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3.某组织的主要活动是举行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谈判。

这种谈判有一个专门术语称为“回合”。

下列关于该组织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非正式的国际组织B.不是联合国的下支机构

C.是一个地区性的贸易组织D.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

4.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

B.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C.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

D.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

5.被海内外人士誉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经济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A.深圳特区B.海南特区C.港澳特别行政区D.上海浦东

6.20世纪80年代,中国向日本政府贷款时,美元和日元汇率是1比360,美元和人民币汇率是1比2点多。

到还款时,日元疯狂升值,升到了1比100多一点。

人民币却贬值了,汇率成了1比8点多,这一来一去,中国还的钱成了当时贷款的9倍多。

中国吃亏是由于(  )

A.贷款和还款都是按照日元结算的B.贷款和还款都是按照美元结算的

C.贷款和还款都是按照人民币结算的D.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通货膨胀

7.罗斯福新政中贯穿其全过程的内容是()

A.救济B.复兴C.改革D.干预

8.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9.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当时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  )

A.经济危机B.政府强制推行《全国工业复兴法》

C.政治危机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10.清朝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中记载: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材料中的棉之功“过于蚕桑”的主要原因是()

A.棉布温暖舒适,一直是中国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纺织技术代表了当时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成就

C.棉布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D.棉布实用价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11.以下有关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中,最全面的是(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②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短期内关税的大幅度减免,使得美、加产品大量涌入墨西哥,造成墨西哥国内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据此可以得出()

A.区域经济合作要求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B.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合作中应加强民族产业的自主创新

C.区域经济合作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D.发达国家在区域合作中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13.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主对年轻的新婚夫妇说:

“分期支付,你负责打扮新娘,我来布置新房。

”后来殡仪馆也登出广告:

“分期支付,人死了,我们来料理后事。

”从历史长河来看,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做法导致的实际结果主要是(  )

A.刺激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B.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促使市场持续的虚假繁荣D.加快了资金周转,激活了资产

14.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

“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大模式。

”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大模式”是指(  )①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 ②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 ④依靠殖民扩张发展

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④

15.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主要是因为()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B.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

C.各国逐渐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差异D.各国经济政治利益趋于一致

16.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耱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来耱平地面和耱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

后来,则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

“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  )

A.春秋时期B.西汉时期C.魏晋时期D.明清时期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西方的经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社会主义工业化

18.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19.1898年,清政府设立了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

1903年又设立了商部,1906年又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并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

这些举措(  )

A.客观上有利于国内实业发展B.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目的

C.有力支持了其政治上的探索D.意味着国内经济结构的改变

20.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21.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全球化的开端

22.随着《里斯本条约》的正式实施,欧盟首位总统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走马上任,这标志着欧洲政治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推动欧洲实现政治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二战后法德的和解B.联合应对苏联的威胁

C.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D.共同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23.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

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B.“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C.“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D.“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24.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B.后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5.“南海一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①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

”这说明(  )

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D.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27.在下列各项中,具有向相关国家提供贷款以稳定汇率的职能的国际组织是(  )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28.据统计,“1952年同1949年比,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0%,其中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全国职工工资平均提高70%;农民收入一般增加30%以上。

”这一经济现象所产生的重大历史作用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B.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C.为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创造了条件D.标志着“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29.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了历史小论文。

下列他们立论的题目中,错误的是(  )

A.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B.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C.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D.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30.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

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结果怎样?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

“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商品买卖是被取消了的。

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男耕女织以为天下先,所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3.【答案】C

【解析】从名称上看,关贸总协定只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等于是一个“组织”。

“总协定”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关于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它是一个国际性的贸易组织,并不是地区性的。

4.【答案】D

【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美国由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强调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美国则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更加强调计划和市场的结合;D项表达有误,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形势。

5.【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引擎。

6.【答案】B

【解析】在贷款和还款时,中间有两道关口:

一个是日元兑换美元,一个是人民币兑换美元。

美元依然是重要的国际货币。

故B正确。

7.【答案】A

【解析】经济大危机造成了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罗斯福新政实施的目的就是要缓和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因此贯穿新政全过程的措施是救济。

故A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共同点的比较分析,限定词:

根本相同点。

A项并不是两者的共同点,仅是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排除A项;题干两个政策都涉及工业方面,如罗斯福新政中的工业方面措施是中心措施,B项并不是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新经济政策是小农占据优势的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都涉及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项正确;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但不是根本相同点。

9.【答案】D

【解析】罗斯福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首先是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其内容之一是实行美元贬值。

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元朝的时候,棉花的种植遍及中国南北,民间棉纺织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织品的比例。

到明朝的时候,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故应选D。

11.【答案】D

【解析】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①③正确;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②正确;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选B。

要注意材料中的“美、加产品大量涌入”、“民族经济受到冲击”,故B项准确地体现了材料的观点。

13.【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叙述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盛行分期付款这一做法。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刺激了经济增长,但用之过度,消费远远超出实际购买力,只能是短暂的表面繁荣,实则孕育着深刻的经济危机。

14.【答案】B

【解析】19世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发展生产力,②③正确。

①是工业革命以前的发展模式,④在各个时期都存在。

15.【答案】B

【解析】经济决定政治,由“建立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可知,要扣紧经济这个主题,D错误;A不符合史实;C说法错误;B正确。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代采用的是耕耱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来耱平地面和耱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魏晋时期,则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故这一体系体系”形成于魏晋时期,选择C项符合题意。

17.【答案】C

【解析】由“在西方的经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可知此时应是20世纪30年代初,此时苏联正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斯大林模式。

A、B两项时间不符;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18.【答案】B

【解析】材料比较了毛泽东的人民公社和邓小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体制之下,一切行动听上级指挥,没有经营自主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从“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商部”“农工商部”“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的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这些举措有利于工商业、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结合晚清的史实来看,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日薄西山,危机四伏,没有实现富国目的,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C项错误;此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B、D两项的内容符合斯大林模式;C项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只有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由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21.【答案】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原来相对孤立隔绝的各大洲之间的交流大大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

B说法错误;C与史实不符;新航路开辟是全球化的开端,所以D错误;故A正确。

22.【答案】C

【解析】经济决定政治,欧洲的一体化是先从经济开始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进一步联合的要求出现,所以推动了欧洲政治的一体化。

故选C。

2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是在强调农业和商业都要共同的发展,不能“厚农而薄商、重农而抑商”,其他三个选项均是在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均是在强调重农抑商,所以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只能是B。

2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但C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25.【答案】D

【解析】“南海一号”的发现,反映了我国古代与外国经济联系的情况,反映了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同时根据沉船的实物资料,也能研究我国造船技术的相关情况;沉船中大量的瓷器也反映了我国制瓷技术的进步。

因此①②④都能在材料中得到体现。

生产状况是指当时的生产工具及规模、分工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③。

26.【答案】C

【解析】“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是在1958年,故B项错误;从材料“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说明欧洲一体化由经济到政治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即合作程度逐步加深,故C项正确;德法之间属于经济区域合作,不属于政治经济联盟,故D项错误。

27.【答案】B

【解析】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宗旨之一,故选B。

28.【答案】B

【解析】从“1952年同1949年比”的数字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是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的其中一个措施,而不是其作用,排除C;“一五”计划于1953年开始实施,到1957年“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排除D。

仅有B符合题意。

29.【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是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的,A项论文题目不符合史实,故选A。

30.【答案】D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阶

段时期。

A、B、C三项都符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而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50年代末

以后。

31.【答案】

(1)措施:

①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②开展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建设。

③为配合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

结果:

①1937年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②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特点:

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权力高度集中于一党。

【解析】第

(1)问材料二中给出了斯大林的部分工业化措施,如: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重工业为中心、实行单一公有制等,联系教材,可知还有实行五年计划等。

这些措施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苏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2)问材料二中明确提到“计划经济”“只允许公有制形式存在”“一切权力集中于党”等特点,此问要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总结概括。

32.【答案】

(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

“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

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解析】第

(1)问“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是解题关键信息。

(2)问重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归纳。

第(3)问从设置的地区方面解答,“意义”从生活、经济、文化方面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