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53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以前,高考试题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道试题——《九章算术》上有一道题:

“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

”根据该题所做的图,正确的一幅是:

你知道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在哪里吗?

你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吗?

[知识·梳理]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如:

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ɑi”。

二、汉语语法的演变

1.语序的变化

“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今天的判断句为“……是……”)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如“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讲)。

三、汉语词汇的演变

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词语的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词语的消长变化

社会生活方面

如“和谐社会”“小康生活”“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白领”“个税改革”等。

网络用语方面

如“雷人”“灌水”等。

科学技术方面

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

国际用词方面

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

词语的替换变化

社会因素

如把“世”改成“代”。

观念的改变

车夫——司机,戏子——演员。

语言表达

足——脚,面——脸,目——眼,口——嘴。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与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必考内容中“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体要求相对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给文言文的相关语段断句(有些语段出自选文中,有些语段出自选文外)

[典例·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

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

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

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州咸敬服之咸:

全都

B.服章有殊于众殊:

不同

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带:

兼任

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迁:

搬迁

【解析】 D项,“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

【答案】 D

【参考译文】

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

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节操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

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

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

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移居到中山,被葛荣擒住。

独孤信年少,喜欢打扮自己,服饰的花纹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

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

不久晋升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厚,讳宗元。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①,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②相侔③,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停蓄:

深沉,文中形容文笔雄厚凝练。

②子本:

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

③相侔:

相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遇用事者得罪

B.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C.悉有法度可观

D.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古今异义词考查的多是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

A项,“得罪”,在古代汉语中有“冒犯”的意思,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含义相同;“得罪”还有“获罪”的意思。

A项中的“得罪”就是“获罪”的意思,在此语境下古今含义不同。

B项,“泛滥”,在现代汉语中,本义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或比喻坏的事情不受限制地流行。

“泛滥”用在此处形容文笔汪洋恣肆,古今含义不同。

C项,“法度”,在现代汉语中为“法令制度,法律”之义,但此处的“法度”特指“文章的章法技巧”,古今含义不同。

D项,“一旦”,古今都是指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古今含义相同。

【答案】 D

【参考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

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

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

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

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

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

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

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

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

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

子厚流着泪说:

“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

”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

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

唉!

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

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做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

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

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

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

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

建文二年进士。

除庄浪知县。

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

以佐文士,难之。

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

永乐初,入为御史。

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

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

从北征,巡视关隘。

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

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

北京建,改尹顺天。

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

(节选自《明史·顾佐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校:

较量

B.以佐文士,难之难:

刁难

C.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赴:

前往

D.权贵人多不便之便:

方便

【解析】 A项,“校”后面有“射”,可以判断其为动词,解释为“较量”正确。

B项,“难”,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刁难”正确。

C项,“赴”,解释为“前往”正确。

D项,“便”,根据语境可知,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D

【参考译文】

顾佐,字礼卿,太康县人。

建文二年考中进士。

授任庄浪知县。

端阳节这天,当地守将召集官员较量射箭。

因为顾佐是文官,(所以守将)为难他。

顾佐拿起弓箭一箭射中,守将非常佩服。

永乐初年,入朝做御史。

永乐七年,成祖在北京,命令吏部选拔御史中有才干的人前往行在所,顾佐参与了这件事。

顾佐奉命招安庆远蛮人,在四川监督采伐树木。

跟从皇帝北征,巡视关口要地。

升任江西按察副使,召入担任应天尹。

顾佐性格刚强正直不屈服,官吏百姓都害怕并佩服他,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

北京城建立,改任顺天尹。

有权势的人多因他感到不方便,他被外调做了贵州按察使。

洪熙元年召任通政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

曰:

非然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曰:

非然也

B.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知弗若欤

C.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思援弓缴而射之且秦强而赵弱

【解析】 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

B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

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第二个“之”是代词。

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答案】 A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

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

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

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也”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

B项,第一句中的“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C项,第一句中的“于”处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的“于”处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

D项,两句中的“以”都处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

【答案】 D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

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

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

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

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

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

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

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

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

宋朝最终没有采用。

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解析】 文中“扁鹊”(包括“医扁鹊”)、“武王”(包括“秦武王”)、“左右”“君”等,这些名词或代词或在句首,或在句尾,它们的前后有可能需要断句。

再借助对话标志“曰”,以及虚词“也”“之”等,基本上可正确断句。

【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参考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希望为他医治。

国君的近臣说:

“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到。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

“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理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

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有使国家灭亡的危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

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

仲尼闻之曰:

“仁哉文王!

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

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仁哉文王!

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

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译文:

【答案】 文王真仁慈啊!

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文王真聪明啊!

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仁哉文王”和“智哉文王”均是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语序分别为“文王仁哉”和“文王智哉”)

【参考译文】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憎恨。

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的人都很高兴。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

“文王真仁慈啊!

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文王真聪明啊!

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

【答案】 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未之行”应为“未行之”,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

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回来以后对学生们说:

“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禄。

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

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

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取舍都不苟且啊!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

“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其以德感人若此。

(1)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译文:

(2)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其以德感人若此。

译文:

【答案】 

(1)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刑戮是甘,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2)众人有争论曲直的,将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有的走到半路(放弃争执)回来,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感到惭愧)回来。

他用品德感化人到了这个地步。

(争讼,争论;质,对证;涂,通“途”)

【参考译文】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

青年时曾在陈实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著称乡里。

乡里有个盗牛的人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

“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王烈听说后派人去感谢他,还送给他半匹布。

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

“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

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众人有争论曲直的,将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有的走到半路(放弃争执)回来,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感到惭愧)回来。

他用品德感化人到了这个地步。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

【答案】 既然已经收下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

(“可以”,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介词,因为)

【参考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表示为难。

王朗却说:

“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华歆说:

“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

既然已经收下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

”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

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曰: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

“是方啮也,而遽死耶?

向为何声?

岂有鬼耶?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

“异哉!

是鼠之黠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

(1)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译文:

(2)是方啮也,而遽死耶?

译文:

(3)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译文:

【答案】 

(1)这老鼠被关在袋里不得逃脱呀。

(见,表被动)

(2)这老鼠刚才还在咬东西,却怎么这么快就死了?

(方,正)(3)翻过袋儿把老鼠倒了出来,老鼠一落地就跑掉了,即使是手脚很快的人,也拿它没办法。

(出,使动用法;乃,就;虽,即使)

【参考译文】

苏子夜里坐在家中,有一只老鼠正在咬东西。

拍打几下床,声音便停止了,过了一会儿又发出声音。

苏子叫童子用蜡烛照了照,发现一只袋子空着。

吱吱唧唧的声音就从那儿发出的。

苏子说:

“这老鼠被关在袋里不得逃脱呀。

”打开袋子看了看,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照着搜了搜,发现袋中有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

“这老鼠刚才还在咬东西,却怎么这么快就死了?

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闹鬼吗?

”翻过袋儿把老鼠倒了出来,老鼠一落地就跑掉了,即使是手脚很快的人,也拿它没办法。

苏子感叹道:

“奇怪呀!

这只老鼠也够狡猾的。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

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

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答案】 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奚,哪里、怎么;语文,古今异义,谈论文章)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湘潭人罗研生,把他编撰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征》给我看,并且嘱托我给他在书的前面写一篇序言。

我见识非常短浅,越来越衰老了,身体也日益衰弱,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方法·指导]

一、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

1.联系旧知法。

如“延余两人坐”中的“延”,我们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学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意为“邀请”,在这里也是这个意思。

一般的实词,都能在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中找到落脚点。

2.根据上下文推断。

一般来说,实词中考查的多是多义词,义项不止一个,不能轻易地根据一种意思来推断正误。

如“降跽谢过”中的“谢”字,有很多义项,其中也含有“感谢”义,但具体语境为“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说的是道士不胜酒力,到了下跪的程度了,引得众人都大笑。

显然,下跪的用意是表示“道歉”,而不是“感谢”。

3.根据在文中的词性推断。

一般来说,在一个句子中做主语的都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做谓语的都是动词或形容词性的词或词组。

如“过立恭宿别”中的“过”有很多义项,有“拜访”义,也有“过错”义。

但在这里,“立恭”是个人名,为名词,“过”明显是个动词,因此翻译成“拜访”是正确的。

本句意为“拜访立恭在他那儿留宿话别”。

4.带入原文验证。

解释任何一个词语都不能凭主观臆测。

如解释“而乐无加乎此”的“加”字,给出的答案是“超过”,“加”也确实有此义,如“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句中的“加”就是“超过”的意思。

带入原文中去看一看,本句意为“没有比那次更快乐的了”或“快乐没有超过那次的了”。

这样才能确定下来,本义项是正确的。

二、文言虚词意义的判断方法

1.广泛联系旧知,凭语感推断。

如“而”字,我们平常学过的用法有很多种,如表转折,表顺承,表因果,表假设,表修饰,等等。

只要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了,那么就能凭借语感来推断。

“遂扫石而坐”,是先打扫再坐下,这明显是表顺承。

“弃甲曳兵而走”,是说“拖起武器逃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