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396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

《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docx

浙师大教育研究方法

第三章文献检索与综述

一、文献检索的概念及作用

(一)定义:

文献原意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现在泛指有参考价值的记录知识或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

(二)文献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除了为研究者提供内容参考外,还有下列一个或所有方面的意义:

1.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

2.告诉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

3.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4.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

5.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6.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袁振国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6-37页。

7.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实质和背景,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8.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9.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裴娣娜著: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9-91页。

《教育心理学期刊》的居尔·勒温曾说过:

“如果想使研究有实质性的贡献,必须把它建立在该领域充分翔实的知识基础上,而且在文章的导言中必须反映这些知识……不幸的是,我们有时收到一些调查人员所写的报告。

他们完全建立在前人的,而且已经过是的研究上。

我们有时还收到一些研究者的手稿,而这些研究者无视该领域的最新动向。

因而文章审稿才常常质疑为什么要进行这种研究,最后文章也被拒绝发表了。

”请你谈谈这句话的意思。

答:

这段话反映了教育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教育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而要做到创新必须建立在对课题研究状况的全面正确地掌握,这就需要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

因为教育文献检索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

文献的三种等级

【一次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专著、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三次文献】是在和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1.约翰·杜威写的专著属于()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分析】本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教育文献等级的认识。

根据加工程度不同,文献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

2.“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分析】本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教育文献等级的认识。

“书目”是对原始文献的加工整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题的答案应是B。

3.以下属于三次文献的是(  )

A.索引B.论文C.手册D.文摘

三次文献是在和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因此,答案应是C。

三、教育文献的收集

1、我国教育文献的信息源

文献信息源包括:

机构源、人员源、物体源。

较典型的文献信息源:

北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小木虫论坛:

人大经济论坛:

红军长征自由共享论坛:

鸭绿江论坛:

星荧学术论坛:

请问:

了解文献信息源的目的是什么?

2、收集(教育)文献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原则:

1.计划性2.针对性3.系统性4.策略性5.预见性6.持久性

方法和途径:

采购、现场收集、检索、复制下载、索取

四、文献检索

1、方法与要求

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追溯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要求:

全面准确专深快速

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分析】本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顺查法是按时间范围,以所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到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逆查法是与顺查法正好相反,它是由近到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

因此,本文的答案应是B。

2、文献检索的途径与过程

做书目登记:

专著:

1、袁振国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杂志:

王某某:

《当代大学生科研究素养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第几页到第几页。

摘要或总结:

题目

阐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谁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什么研究方法

最后得出了什么结果和结论。

五、计算机检索

途径与步骤:

1.确定检索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2、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网络和数据库情况(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

3、确定检索的途径和方法

4、选择适当的检索词或检索项

5、拟定提问的内容

6、上机检索

7、按检索需要调整、修正检索要求

8、处理检索结果

六、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的定义:

(1)把收集到的反映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项课题、某项研究在某一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分析而写成的综合叙述。

它的特点是“述而不评”。

(2)对大量文献经过阅读、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再把这些看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它不仅对文献的综合概括,而且在表述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的评论、观点和见解。

(西方教师信念述评)

2、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

标题

前言

正文:

是综述的主体,没有固定的格式。

(1)可按文献发表的年代顺序综述

(2)可按不同的问题综述

(3)可按不同的观点综述

结束语:

存在问题、预测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3、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1、定好题目2、选好资料3、整理资料4、用好资料5、拟定提纲6、认真撰写7、审核修改

8、标明出处

4、文献检索与综述的一些技巧

首先将文献题目整理在一个WOED1文档中;

根据整理的WORD1,按顺序阅读;

每阅读一篇文章时,把其题目从WORD1中剪切下业,粘贴在一个新的WORD2文档中。

然后在这个题目下,把该文档的主要观点,存在的问题,启发等记录下来。

根据引文查找法,进一步收集研究文献,列出待查文献目录WORD3。

第四讲研究方案设计

一、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1、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方法

直观性原则

如果要考察三百多年来该原则在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上的演变。

如果要考察当前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教学法有哪些经验以及问题。

如果要对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内在规律、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2、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

简单选择,一笔带过

杂多列举,不分层次

混同文献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

二、选择研究对象

1、总体、样本、取样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2、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1)明确规定总体

“大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学习指导的研究”(总体是全国的所国大学生)

“弱智儿童智能特点的研究”(总体是所有的弱智儿童)

“城市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总体是城市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

(2)取样的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

(3)取样的代表性

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

1936年美国全国新闻杂志联合会进行总统候选人的民意测验

研究某大学学生课余休闲和爱好

(4)合理的样本容量

样本容量也就是样本的大小。

描述研究、调查研究:

总体的10%

相关、比较研究的满意样本每组至少30

实验研究:

条件控制较严密的研究,如心理学实验,每组15人;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不少于30人。

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

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呈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其研究结果更有一般性;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要考虑实际操作中收集资料的可能性。

样本容量太大,会给研究带来许多困难与不便,也可能造成更大的研究误差。

在取样研究中,应根据研究对精确程度的要求和研究者在时间、人力和物力上的可能性,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样本容量的增大。

3、取样的基本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

按照概率论的原理,抽样时要尽可能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基本观测单位都有均等的机会,有被抽中的可能。

(2)系统随机取样

系统随机取样又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

K=N/n

(K:

抽样比率;N:

指总体数;n:

指样本数)

(3)分层随机取样

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

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具体步骤:

首先,了解总体中各特征的差别,按特征差异分组,计算每一类别在总体中占的比例。

其次,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配各组中每一类别的人数。

最后,从总体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

(4)整群随机取样

把一个个整体,如学校或班级编号后用随机、机械或类型取样方法进行抽取,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

三、分析研究常量和变量

1、概念

常量:

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

变量:

一个研究中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如为了提高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就试图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活动方式等各方面采取措施。

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会随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活动方式等的不同而随之发生变化

在“不同教育水平的师生课堂交流研究”的陈述中,其中因变量是()

A.小学B.初中

C.高中D.测量出的师生课堂交流各项指标的分数答案:

D

在“学校地理分布影响初二年级学生对学校态度的研究”的陈述中,其中因变量是()

A.城市B.城镇C.乡村D.对学校态度的各项指标分数答案:

D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教育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变量描述术语。

自变量可影响因变量。

在某种意义上,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

(课本P23)

控制变量(ControlVariable)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所以又叫无关变量(irrelevantvariable)

如一项关于某种教学方法影响高中生化学成绩的研究

教师、学生能力水平、学校

无关变量就是对研究结果没有影响的变量。

错误。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需要测定的因变量之外的所有变量。

无关变量是研究者不想研究的变量,但有时侯无关变量会对因变量发生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使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的具体化。

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测量变量的描述。

学习能力:

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LM表格中的分数

科研能力:

衣阿华基本技能测试科学测量的分数

发散思维:

砖的用途测试的分数。

概念理解能力:

要求准确理解5个概念的时间

2、选择自变量

自变量可以分为操纵性自变量和非操纵性自变量。

所谓操纵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

如学生的能力水平,我们就可以通过智商测试加以操作。

非操作纵性自变量则是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

如被试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等。

3、确定因变量

(1)列出该研究主要的因变量。

关于发展小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主体性发展理论

四、研究方案设计

定义:

研究方案也称课题研究方案或课题研究计划,是研究的施工蓝图和工作计划。

它是对某一研究课题从提出课题、实施研究到全面完成课题研究这一动态过程的系统、具体的设计规划。

(一)教育实验研究计划:

1、绪言:

包括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已有研究状况的陈述,有关文献的综述

2、研究的具体方法

3、总体和样本

4、研究设计

5、实验过程

6、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

7、时间安排

8、预算:

包括人力、物力、设备及各种费用

(二)专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构成要素

1、课题依据

2、课题研究目标

3、课题研究内容、对象

4、课题研究步骤和进度

5、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6、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课题依据

理论上的依据和现实中的依据

提出创新之处

(2)课题研究目标

“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了解当前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现状;

2、根据所获资料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种种因素;

3、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需要改变的问题;

4、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3)课题研究内容

“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在全面性、科学性、个性和针对性、激励性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评语的反映情况。

第二,原因分析研究。

分析影响教师评语的若干因素:

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评语的使用方法和手段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影响。

第三,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需要改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教师评语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例.中学学习困难生与普通学生学习习惯的比较研究

1.对学习困难生、学习习惯的界定

2.学习习惯的内容研究(上课习惯、作业习惯、复习习惯、考试习惯)

(4)课题研究步骤和进度

五个步骤:

一是选择课题;二是制定研究方案;三是实施研究,搜集资料;四是整理和分析资料;五是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成果。

(5)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实验法等等。

(6)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课题组成员、组长、分工协作、经费预算、必要的物质保证、人员的智能保证、年龄、学术水平、经验、时间等

专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构成要素

1、课题依据

2、课题研究目标

3、课题研究内容、对象

4、课题研究步骤和进度

5、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6、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教育实验研究

一、实验研究定义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实验研究:

是为了阐明某种现象,合理地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从而验证假设、探究现象成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常见的概念:

1、变量: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2、常量:

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体的特征或条件。

3、自变量:

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

4、因变量:

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研究被试行为或才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5、无关变量(控制变量):

是与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

由于它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中加以控制。

6、前测:

进行实验处理前对研究对象进行的测试

7、后测:

进行实验处理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的测试

8、实验组:

接受实验处理的研究对象(被试)

9、对照组(控制组):

不接受实验处理的研究对象

实验组与对照组除了是否接受实验处理之外,其它的条件都应该相同。

10、内在效度:

因变量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内在效度反映了对实验样本而言实验结论的真实性程度。

11、外在效度:

指实验结论的可推广程度,外在效度反映了对目标总体而实验结论的真实性程度。

二、“好设计”实验的标准

1、充分的实验控制——随机性

2、不加人为修饰

3、比较的基础

4、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

5、无污染的数据

6、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

7、代表性

8、省力原则

三、实验研究类型

根据变量控制的严密程度,可以分为真实验、准实验。

真实验:

随机抽取和分配被试,被试具有同质性;因变量、无关变量得到比较严格控制;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准实验:

被试无法进行随机取样,强调对自变量进行操纵控制,对无关变量有所控制。

四、实验设计

X:

表示一种实验处理,即操纵的自变量水平组合。

O:

表示一次观测结果。

R:

表示随机分组

S:

被试

G:

表示组

1、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

因变量、无关变量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有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派。

(1)实验组对照组后测设计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设计:

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

基本模式:

RG1XO1

RG2O2

(2)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

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对照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基本模式:

RG1O1XO2

RG2O3O4

(3)所罗门四组设计

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两组有前测,两组无前测,一前测组和一无前测组接受实验处理,四个组均有后测。

把前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是较理想的设计。

基本模式:

RO1XO2

RO3O4

RXO5

RO6

(4)时间延长设计

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对照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仅施后测,并对两组进行规定的、固定的、连续的观察。

基本模式:

RG1X1O1—O2—O3

RG2—O4—O5—O6

2、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是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1)实验组对照组非对等控制仅施后测

基本模式:

G1X—O1

G2—O2

(2)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等控制组设计)

基本模式:

G1O1XO2

G2O3O4

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举例

不等控制组设计:

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但非随机取样;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都有前后测。

这是应用最普遍的设计。

(3)时间序列设计:

对一非随机取样的被试组作周期性系列测量,在这一时间序列中施加实验处理,然后观测呈现实验变量后的一系列测量分数是否出现非连续性现象,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效果。

基本模式:

GO1—O2—O3—O4—X—O5—O6—O7—O8

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基本模式:

G1O1—O2—O3—X—O4—O5—O6

G2O7—O8—O9———O10—O11—O12

五、实验研究的特征与局限

特征

1、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具有自然科学实验研究的一些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

(1)因果关系的推论

(2)自变量的操作(3)控制无关变量

2、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又有别于自然科学实验研究:

(1)总体上它隶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

(2)在研究对象上,教育实验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而使其又具以下几个特征: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充满了情感、目的和价值的;模糊性,用整体性的观点和综合性方法处理实验变量

(3)在实验物质手段上,教育实验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

(4)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实验更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局限

1、变量控制造成环境失真2、实验可能引起负效应3、测验误差4、选择误差

比较研究法

第九讲定性研究

一、定义的概念意义和理论基础

1、概念:

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特征:

1、定性研究是“整体性的”

2、定性研究是“自然式的”探究

3、定性研究是“描述的”

4、定性研究注重过程

5、定性研究是“弹性的”

6、定性研究是“人性化的

7、定性研究是“非判断的”

2、为什么要选择定性研究方法

第一,定量研究主要依赖标准式测量方法,在有限和固定设计范畴中研究教育经验和现象。

而定性研究并不受先前决定的分析范畴所限制,研究更具深度和开放度。

第二,定量研究主要运用资料的比较和统计方法,结果的呈现简洁。

而定性研究通过个案和情境的深入,使得研究更加丰富而详尽。

第三,定量研究的研究重点在于测量工具,而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人就是工具。

3、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1)民族志学

(2)现象学(3)符号互动法(4)诠释学

二、定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研究目的——研究的重心或计划——分析的单位(即确定“个案”是什么)——实施现场研究(通过观察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研究资料和研究目的之间的逻辑联结)——解释研究的发现,撰写研究报告

在定性研究过程中,并不是按上面的过程一条直线进行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从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作记录—分析资料—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作记录—分析资料……

三、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柏格登(Bogdan,1983)所列的几具简明的伦理建议:

1、非常小心地收放现场记录,确定不要将现场记录留在任何人可能拿到的地方。

2、不要和其他人讨论或谈到研究内容或研究中的任何人。

3、在现场记录和最后的研究报告中,使用研究对象或场所的假名。

4、不要将所发现的任何资料,告诉可能用这些资料使研究对象困窘或受伤害的人们。

5、和研究对象有个清楚的协议,让研究对象知道他们能期望从研究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什么义务。

四、定性研究报告的写作

1、引言

研究的背景和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谁赞助了这个研究?

研究报告的呈现的框架结构是什么?

2、研究的目的或主题

研究者想了解什么?

想让读者们了解什么?

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报告中的每一个部分如何关联到研究目的?

所研究的文化现象的主题是什么?

探究的焦点是什么?

3、相关文献

哪些观点、模式、学说和这个研究主题有关联?

研究的先前概念架构或理论观点是什么?

这个研究和哪些学术领域有所关联?

过去有关此研究主题的研究发现是什么?

此研究主题和过去有关研究比较,有何相同或独特之处?

4、研究的方法或策略

(1)研究场所:

为何要选择这个特定的社会场所?

如何进入研究场所?

(2)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研究者如何研究对象取得接触和合作?

研究对象的特征?

哪些研究对象容易接近?

哪些研究对象较难接近?

与各种研究对象相处时,碰到什么问题?

如何处理研究对象对研究者的怀疑和不信任?

(3)资料的搜集:

在现场花了多长时间搜集资料?

整个研究进行了多少时间?

搜集资料的主要方式或辅助方式是什么?

采用哪一类型的方式搜集资料?

(是通过访谈、参与观察、文件搜集或其他方式)什么事情影响到搜集资料的工作等等。

(4)研究者的心境:

在研究的不同阶段,研究者个人对于现场和人们有遥相呼应感觉?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为何?

是否经验到什么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