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94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近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近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近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近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视.docx

《近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视.docx

近视

什么是假性近视?

它一定会发展为真性近视吗?

而且眼睛不好,是不是一定都要配眼镜?

  小孩经常表现的是视力波动,这几天看电视特别多,如果查视力,就会差一些。

家长带孩子旅游,多玩几天视力又好了。

这些都是因为眼睛调节功能的不稳定造成的。

  我们有时会采用一种辅助的办法,滴一种叫快速散瞳剂的眼药水,帮助孩子的眼睛休息。

比如,今天的作业都做完了,临睡觉前点一下,让睫状肌放松了,瞳孔也放大一点。

这时再看东西是看不清的了,4-8个小时,药物的作用也就过了,对第二天的学习不影响。

我们只是对某些最近视力才下降,视力一向很好,近期有考试,无法进行散瞳验光的孩子给他临时用这种药,也不长期用。

  假性近视是什么?

用药物散瞳验光,使肌肉放松下来,假性近视验光出来是远视眼或正视眼。

他根本不应该戴近视眼镜。

但如果是假性近视就指导孩子放松调节,劳逸结合,散瞳本身就有治疗的作用,散瞳验光后没有度数,眼睛反而就好了。

如果戴近视眼镜,眼睛就要适应近视造成的聚焦状态,最后就真正成为近视眼了。

  假性近视无须戴眼镜,如果孩子坐在后面看不见黑板,可以跟老师说一说,调到前面去。

现在有争论,近视眼是不是一定都是从假性变成真性,还是从来没表现出假性,一下子就是真性。

有很多孩子突然视力下降,一验光,他已经是二三XX了,所以并不是人人都经过假性到真性的阶段。

大多数人不经过这个阶段,要近视就真的近视了,所以一定要到正规医院验光确定,

  真性近视的孩子需要戴眼镜,他们是应该一直戴着,还是时摘时戴?

  如果孩子是真的近视了,可以根据孩子近视的程度确定戴的情况。

如果300多度了,对面的人走过来,都看不清,老师说孩子没礼貌,生活不方便,就应该戴。

如果是150度以下,视力可能是0.4或0.5,是个中等视力,走路,坐车,游戏,都不受影响,就没必要戴,而且看书写字正好。

所以,我就告诉孩子,你看黑板或者远处的东西时,再戴眼镜。

玩和写作业时可以不戴。

如果孩子有散光,应该戴,因为散光容易发生近视,而且近视发展得快。

眼球要经常适应一个模糊影象的刺激时,非常容易变长,所以要经常戴为好。

总之,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配不配眼镜在于是否用到这个眼镜。

如果眼睛看不见远处的东西,可以戴眼镜。

这个眼镜只是用于看远,千万不要用于看近。

为什么呢?

从屈光学上讲,我们的眼睛千辛万苦地把焦距调到适合看近的物体,也就是一个最好的状态,看近的时候不累了,但看远看不见。

配眼镜后,变成一个正视眼。

如果用这个眼镜看近的东西,眼睛必然回重复最初的调节过程,眼睛又会不舒服,这等于把近视眼的意义取消了。

于是,眼睛又要增加度数,使看近也能舒服。

这样反复,度数就会不断增加。

只要戴上眼镜,近视的程度要比不戴眼镜快得多。

  儿童近视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了孩子的健康。

同时,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眼科知识,盲目轻信广告,致使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也没有使孩子的眼睛得到有效的治疗。

记者近期采访了两位眼科专家,他们全面、科学和客观地介绍了近视眼的成因和防治,并且澄清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关近视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

  长期近距离地使用眼睛是造成近视的原因

  让孩子一生远离眼镜的说法是不科学的,现在,学生当中近视的越来越多,从医生的角度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现在眼睛的负担的确太重了,如果不考虑遗传的因素,和整体的生活环境相关。

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近视的发病很高。

二次大战期间,很多人都外出参战了,近视眼的人就很少。

战争结束后,国家发展教育,近视眼的人又增加了。

  眼睛就像一部照像机,假定一个自动相机常规设定的是看距离5米物体时的成像最清楚。

让它看距离3米的物体时,相机就自动调焦,以便看清这个近距离的物体。

之后,它又回到常规的焦距。

如果我们总让它看近处的物体,这个相机索性就不再调整焦距了,只是固定在看3米时最清楚。

眼睛的道理和相机一样。

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大多看的都是近距离的东西,包括看书,上网,看电视。

虽然人在生下来时,眼睛处于一个远视的状况,但人总是近距离使用眼睛,它必然会自动把焦距放到近处。

怎么才能调到近处呢?

只有眼轴加长。

人的正常眼轴,也就是前后径是24毫米。

眼轴加长1毫米,相当有300度的近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近视眼越来越多的原因。

  孩子成为近视眼,有的父母满不在乎,有的父母是特别焦虑,让孩子不断尝试各种仪器和药物。

近视眼是一件那么可怕的事情吗?

  一般把300度以下的称为轻度近视。

父母不必过于担心,这并不算一种病态的状况。

事实上,高度近视,也就是600度以上的人,在整个近视人群当中也就1-2%。

大多数是中度和低度的近视眼。

有的广告说,让孩子永远拒绝眼镜。

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一个人这辈子不可能拒绝眼镜。

小时候,正视眼(也就是正常视力,医学上称正视眼),或轻度远视眼,到青年、中年时,都可以不用戴眼镜,但是老了以后,就离不开老花镜了。

  发生近视,我们要引起重视,但没有必要过度紧张。

人是在不断地进化,近视也属于人眼睛进化的一种状态。

如果我是一个正视眼的人,看33厘米距离的物体,需要的调节是3个屈光度的调节。

一般看1个小时就会感到疲劳了。

如果我有100度的近视同样看33厘米的物体,它只要有一个屈光度的调节。

相对来说,你看一个小时累了,我看三个小时才累。

如果我有300度近视,我的焦点正好就是33厘米,从理论上讲,我看多长时间都不累,因为没有调节。

  现在,我们研究屈光学的人经常呼吁,在升学时,除去特殊职业的要求,不要太苛求孩子的视力问题,只要矫正视力达到要求就可以,不一定非要不戴眼镜的视力必须到什么标准。

因为,现在大多数人从事的都是近距离的工作,有一定度数的近视,对人的眼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家长不要以为近视一点就不得了,其实没必要。

  如果孩子在整个学习阶段只保持有200度左右的近视眼,成年以后是好事。

因为如果没有近视的话,人到40多岁就开始老花眼了。

如果有100多度近视的人,花眼的情况就会比视力好的人延后10年。

如果有300度近视,可能到七八十岁才老花眼。

所以没有必要把近视看得过于严重。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的一些宣传,为了推销某种产品,把近视的危害说得很可怕。

当然,为了避免近视程度不断加深,日常的卫生保健是必要的。

  遗传是影响视力的重要因素,高度近视的危害很大

  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是:

父母近视,孩子也很容易成为近视眼。

遗传对孩子眼睛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呢?

  在近视眼的问题上,遗传占有很重要的作用,环境的因素只有40%。

而且,某个孩子到底有没有近视遗传的因素,这种情况很难说。

因为父母虽然不戴眼镜,但是祖辈有可能近视,或者有这个因素,没有显现出来。

在对遗传的理解上,一般人都能明白,孩子哪部分长得像爸爸,哪部分像妈妈。

其实,在眼睛这种具体器官上也是如此的。

眼睛是一个非常精巧的东西,它的每一部分单独的结构是否正常,各部分的搭配是否合理,也是接受父母的遗传影响的。

虽然这种结构上的差异非常细微,但的确对眼睛有影响。

因此,我们只能从后天方面做些努力。

比如我曾对一些朋友建议,两个高度近视眼的人结婚肯定对后代不利。

而且,高度近视眼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在研究当中,要找到一个足够的样本做近视眼是否遗传的研究是很难的。

目前,最多的研究样本是几百个病人。

这样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会遗传的。

这种遗传多指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

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下一代近视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如果父母有一方为高度近视,孩子近视的可能性为57%。

如果父母都没有高度近视,下一代得高度近视的可能为20%。

这个结果并没有更大范围的验证,只是作为参考。

从我们实际接触的病人来看,遗传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到底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呢?

高度近视的危害是什么?

  人的发育是有阶段性的,到了一定年龄,怎么用眼,也不会特别发展了。

7岁以后,人的眼睛的发育已经到了一个缓慢的时期。

绝大部分的孩子是不会发展为高度近视的。

因为高度近视的人当中90%是遗传来的。

而且,这种状况很难控制,它的基因就这样。

如果单纯靠疲劳,使眼球变得特别长,而造成高度近视,实际上是很难的。

尤其是孩子越大,眼睛的可变性也就越小。

  我们把近视眼分为一般的近视和高度的近视,以600度为界限,一般近视不会造成病变。

眼睛分为三层结构,外层有角膜和巩膜,中间是葡萄膜组织,里面是视网膜。

眼睛好比一个球,高度近视的人眼球外层的组织在变大,里面的组织不变大,而这两层组织是粘在一起的。

其结果必然是外层的组织是把里面的组织拉薄了。

这样,视网膜就变形了。

再拉就可能撑出一个洞,最严重的就是拉得脱落了。

从这个原理出发,我们就容易理解,近视程度越深的人,发生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高度近视可能会造成的危害,一种是反映在视网膜方面,有视网膜的变形、裂孔、脱离。

还有一种反映在玻璃体方面,就是飞蚊症。

它的表现是,如果人在看一种有比较亮的背景的物体时,会感到眼前有像蚊子一样的东西飞来飞去。

再有一种就是青光眼。

绝大部分的人是不会因为近视眼而导致失明的。

以上情况的发生,在高度近视眼的人群中发生的比例要比低、中度近视眼的人要高一些。

  预防近视的关键时期是,孩子上学之前一定要做全面的视力检查

  从很多报道得知,孩子上学以后,近视的比例不断增加。

是不是说,学龄的孩子最容易得近视眼?

  刚出生的孩子,大多是远视眼。

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的度数逐渐减少,医学上称它为“正视化”。

大部分孩子在9岁~10岁之前完成这个正视化的过程。

如果再向前发展,眼球继续拉长,就是向近视眼的情况发展了。

不是每个孩子必然都会从正视眼向近视眼发展,要看它的基础的状态。

这个工作实际上应该从幼儿园抓起,应该了解孩子在学龄前的基础屈光是多少。

大多数新生儿是远视眼的200度~300度。

到了四五岁时,还有200度左右的远视,这是大多数孩子的正常状况。

如果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远视,或者说只有50度的远视,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就会是近视眼,或者说可能性非常大。

5岁的孩子如果有150-200的远视眼,这很好。

因为它的调节功能,晶状体改变形状的能力强,看近、看远都不困难。

这时注意用眼卫生,很可能将来不是近视眼。

从预防近视角度讲,学龄前就应该有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查,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验光,以便及时发现孩子是否有近视眼的倾向。

这样在上学时就要特别注意,字写得大一些,注意光线、距离和姿势,多做户外活动。

  目前,验光的工作还没有普及,但从儿童眼科的角度看,学龄前有一次验光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孩子已经上学了,在一年级时一定查一次视力,并且散瞳验光。

当然在小学低年级,最常见的眼睛问题,不是近视,而是远视和散光等,这些都可以在视力检查中确诊治疗。

  有人说10岁~13岁是近视眼发病的高峰期。

这样看来,是不是因为学习负担的逐渐加重,使得孩子们成为近视眼的越来越多?

  有关近视高峰期的问题,有人说是10岁~13岁,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实际上,人生下来都是远视眼,除了个别的发育不好是近视之外。

为什么是远视呢?

因为眼球小和短。

0岁~3岁的时候,人的眼睛发育是最快的,但并没有长到正视眼的情况。

3岁~7岁,眼睛还在发育,但是比之前要缓慢。

大部分人在7岁时,眼睛是正常视力。

7岁到青春期这一阶段又接着发育。

在从远视到正视眼的过程中,有一些人长过了,超过正常视力的界限,变成近视了。

其实,这时的发育反而慢了,只是眼睛还在继续长,很容易就长过了。

换句话说,到7岁时,大多数人的眼睛已经长到头了,也就是我们认为的正常视力的范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就长过了,只要长过一个,就出现一个近视眼的人。

这样给人的感觉是7岁以后,近视眼越来越多。

  父母总不去考虑以前的问题,总是考虑后面的问题。

因此,对近视的重视,在7岁之前关注,比在7岁之后关注更有意义。

一些父母在孩子3岁时就让他读书认字。

这个阶段眼睛发育本身就快,再增加这样的负担,显然是催化,一定是加速了眼睛的发育。

直到孩子7岁左右,父母可能也还看不出来孩子眼睛存在问题,因为这期间眼睛一直在长,是个远视状态,没有达到正视眼。

等孩子八九岁时,父母突然发现他近视眼已经有些晚了。

实际上,他在三四岁时,眼睛不好的结果已经造成了,只不过看不出来,父母也不知道罢了。

我用举例说明,假设男孩的身高1.5米是正常,超过1.5米就是有问题。

在3岁前,他怎么长也不可能长到1.5米。

可是到了一定年龄,他很容易就长到,甚至超过1.5米。

因此,要想控制孩子不超过这个限度,小时候就要控制饮食。

到了一定年龄,他自然就不会超过1.5米了。

现在父母在认识上的误区是,以为是由于上小学以后,孩子得近视眼才越来越多。

实际上这都是以前积累的结果,到一定的年龄就显现出来而已。

  因此,那种几岁到几岁是最容易近视,或者说是高发期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应该是到这样的年龄,近视眼的问题逐渐爆发出来了,而孩子会不会近视,在7岁之前已经埋伏下隐患。

当然,如果我们重视用眼卫生,合理配戴眼镜,仍然可以控制近视眼的发展速度。

  配戴眼镜,科学验光最重要,眼镜的度数一定要低于眼睛的近视度数。

  有的父母认为验光太麻烦,散瞳也会影响孩子学习,所以只是到眼镜店插片验光确定度数,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吗?

  对家长最大的意见就是随便到外面验光,用插镜片的方法验光对孩子不好。

因为其中可能有假性近视的干扰,调节的干扰。

直接插片子,不是近视眼可以变成近视眼。

低度近视的孩子可能戴上度数高的眼镜。

因为小孩有时会紧张,总想看得特别清楚。

适应超度数的近视眼镜后,近视发展的度数更快,所以合理的戴眼镜必须要有科学的诊断,散瞳验光是十分必要的。

  有很多家长怕散瞳影响孩子学习。

散瞳的时候,充分放松睫状肌,通俗的说法就是用药物人为把孩子变成老花眼了。

看远处影响不太大,主要是影响看书和写字。

上学的孩子有顾虑,甚至学前班的孩子都说没时间。

我有时和父母开玩笑说:

你什么时候有时间,只有退休以后有时间。

所以,父母不应怕麻烦,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做散瞳检查。

  散瞳不可怕,如果是正视眼,或有300-400度的近视,散瞳后看书正合适。

倒是远视眼散瞳以后看不清楚,可以借花镜对付一阵。

好多家长的顾虑是在这里,他不知道这是必要的诊断。

而且,除了近视,孩子可能还有别的眼睛问题呢。

  有的父母发现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

看电视,或者在货架前看价格时,喜欢歪头眯着眼睛,但是没有在行动上重视,总觉得平时上课学习紧张,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父母拖了一两年才带孩子来看眼睛,孩子的视力都0.4了,家长也不着急。

他们就怕散瞳验光影响孩子学习,半天的假都不愿意请,更别说看病一次,验光一次,还有散瞳在学习的上的困难。

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不太紧张,这个事情不会影响什么学习的。

对于3年级以上的孩子,我们作为医生会主动照顾的,比如五一节验光,等放完假,眼睛也不会对学习有影响了。

或者快放寒暑假的时候来验光,不然等到正式放假,来看病的孩子就特别多。

  孩子配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是看东西越清楚越好吗?

  如果真的配眼镜,一定要欠一点,不用配得那么清楚,看黑板够用就行。

这也是眼镜店和医院的重要不同。

比如,一个人验光是200度,配250度的近视,孩子会看到1.5。

眼睛店就是这样做,什么都看清楚,孩子家长都高兴。

而我们经常是给175度,甚至是孩子能看到0.8或0.9就可以了,不要让他看到更好。

当然我们在此之前要确定他戴眼镜是能够看到1.0以上的,这说明他只是近视,并没有其他的疾病。

  如果孩子个子高,坐在教室后面,可以让他达到1.0,以看清黑板。

如果孩子坐在前面或中间,让他看到0.8或0.9就可以了。

大多数人还是认可使用一副眼镜的,而不是我们说的多焦镜,因此,度数欠一点更有助减轻眼睛看书写字时的负担。

  戴老花镜治疗近视有道理吗?

  有一定道理。

因为有一部分近视眼是因为看近的细小目标的时候,晶状体用调节用多了,睫状肌,也就是支配调节的肌肉高度紧张,又没有适当地及时地放松,肌肉就处于痉挛状态,形成假性近视状态。

一般来说,一个是正视眼的人阅读距离33厘米的文字,需要用300度的调节,如果戴150-200度的老花镜读书写字,就少用调节。

本来用300度调节,有了200度的眼镜,就只用100度的调节,这样肌肉就得到休息,睫状肌就不像原来那么紧张。

通过低度老花镜,准确地叫凸透镜,来放松看书写字时睫状肌的紧张程度。

久而久之,避免假性近视造成的影响,是有效的。

眼睛好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方法预防近视,但是许多人都不愿意戴,觉得麻烦。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比用这种方式做过实验。

一个班的孩子都戴,另一个班不戴。

经过三四年的观察,统计近视眼的发病情况,事实证明戴这个班的确是好一些,近视眼的人少一些,近视发展的程度慢一些。

  怎样具体使用这种方法呢?

  以前,无论近视眼镜还是老花眼镜,都称单焦镜,只有一个焦点。

后来发展到双焦镜,同一个镜片上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看远的时候用镜片的上部分,看近时向下看,正好是咱们的阅读距离,自然就用了下半部分。

假如有400度近视,上面的部分400度,看远处清楚。

下面的部分减掉150-200度的近视度数,也就剩下200度的近视。

大量的实验证明减这个度数孩子能够接受。

为了预防近视,正视眼的人也可以使用,上半部分是0度,也就是没有近视度数,用在看远处。

下半部分,有150度~200度的远视度数,用来看书写字用。

但是很难要求没有近视眼的孩子看书写字时也戴这种眼镜。

  现在又有发展了,推荐渐进多焦眼镜。

道理和刚才说的一样,一个镜片上,看远的部分是在上面,看近的是在下面,中间还有一部分存在很多焦点。

这样,看远有400度,看近有200度,看中间有150度的变化范围。

这样,人在不同的距离都能够看清楚物体,同时在不同的距离下都能尽量减少睫状肌的疲劳。

  目前,这种眼镜已经推广到青少年的近视使用,比较大的眼镜店都可以做。

我们医院也可以做,只要指出是渐进多焦就行。

这样一来,使用同一副眼镜就能帮助发育中的青少年减轻眼睛肌肉的疲劳,而且也解决了配眼镜到底是时摘时戴,还是一直要戴下去的问题。

  这种眼镜贵一些,镜片是外国进口的,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从理论上讲,它对近视眼的进展起到延缓的作用。

虽然,临床上还没有大量的数据统计证明,但是,眼科专家都认可这种方法。

不过,这种眼镜也不是万能,不是什么度数都能配,比如有散光就不能做,两只眼睛度数差别特别大的就不能做,一般用于中度和轻度的近视眼。

  在近视眼治疗方面,目前还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吗?

  从眼科来看,治疗近视就这么几种方案,一是戴眼镜,ok镜也属于眼科的治疗。

成人以后有角膜手术,一般要18岁以后。

孩子不适合做这种手术,因为他的眼睛还在不断变化。

OK镜前几年闹得风风火火,有人说它好,有人认为它一无是处。

我认为它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和一般的角膜接触镜不一样。

它能对角膜中央形成一个压力,效果非常明显,今天晚上戴,明天的视力就感到非常好。

OK带来的问题和角膜接触镜的问题是一样的。

如果卫生习惯不好很容易引起感染。

有关的负面的报道,也往往是不能按医生要求而造成的。

我们医院也有这种治疗,对于年龄太小的孩子不适合。

高中以后,孩子会掌握自己了,效果好比较好。

现在OK镜还在用,南方比北方多一些。

  还有就是角膜接触镜,它替代普通眼镜,直接贴在角膜上,光学效果特别好。

RGP是一种新型材料,比原来的好,它是高透氧性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对青少年是比较适合的。

但也是和OK镜一样,有卫生的问题,一般孩子上高中以后配戴比较好。

当然,戴这种眼镜都要定期看医生,检查角膜。

  社会上的仪器是模拟看近看远,是比较合理的,比如徐广第教授的合像疗法。

在看近的时候,集合调节都用。

看远的时候,眼位是开散的,调节也是比较放松的。

现在城市的孩子住楼房的比较多,很少户外活动。

这种情况下,用一定的仪器,让孩子模拟看远处,使眼睛的肌肉放松,肯定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必要的。

如果孩子能充分地户外活动,就根本不需要什么仪器。

  某些仪器和药物能让孩子视力从0。

3提高到0。

6,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真正改善,父母要避免陷入近视治疗的误区

  现在,报上宣传有各种眼药水,有的说能治疗近视,有的说能缓解疲劳,儿童可以使用这些药物吗?

  我们用药物的治疗或仪器的治疗,只能对假性近视有作用。

而对于眼球已经加长的真性近视是没有用途的,目前只有手术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

  在药物当中可分两种。

一种是减轻睫状肌的疲劳。

这类的眼药水,有复方托品酰胺,日本进口的美多丽。

点了这种药水之后,人马上会感到瞳孔放大,看不清东西。

这种药对缓解睫状肌的疲劳是有效的。

而且,除了瞳孔放大的副作用之外,没有其他副作用。

孩子可以在晚上睡觉前滴,瞳孔放大也就几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眼睛就恢复了,不影响学习。

还有一种是大家在广告中常见的诺敦。

它其中有一些冰凉的成分,能够缓解眼睛本身的疲劳,比如干涩等。

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

从理论上讲,它缓解不了睫状肌调节的疲劳,它只是点了让人舒服而已。

  对于名目繁多治近视的药物和设备,父母应如何分辨?

  真正的眼科医生是很少推荐这种产品的。

所有这些东西,只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疲劳的问题。

另一种是,有些药物是通过刺激神经,使我们的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加,并没有治疗作用。

比方说,你现在身体不是很好,我给你吃一种药,能让你感到兴奋。

你原来爬5楼都困难,我现在让你爬8楼都感到很轻松。

但是这种兴奋不是一种持久的东西,也不可能持久,不吃药后人的身体立刻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

  许多人在做近视眼治疗时偷换了一个概念,并不是表面看的治疗前视力0.3,治疗以后,提高到0.8,就叫效果好。

我们应该这样看,治疗前600度近视,治疗后变成200度了,这才叫效果好。

前面的0.3到0.8可能只是暂时的视力提高,并不是真正的度数减少了。

没有人真正地去检测度数是否减少,有的宣传的产品就是故意偷换这种概念。

如果是真正研究屈光学的人,根本不看你的视力,因为视力的好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人吃了有些药就有可能从0.3看到0.6,但是维持不了,因为并不是焦点落到视网膜上了,而是人的神经的兴奋性提高了。

同样还是接受那么多信息,但敏感性和反映性高了,看物体似乎就特别清楚了。

  作为眼科医生,应该是治疗前验光,治疗后验光,这样前后比较度数的变化,才能确定近视治疗的到底有没有效果。

再说,每个人自己眼睛的就在变化,早上起床,可能是0。

8,一上午都在用眼看书,再一测视力,可能就只有0。

4了,但是眼睛的屈光度并没有变化。

  所以,很多近视眼的治疗,只能解决假性近视,也就是说眼睛的暂时疲劳造成的近视。

它绝对不能解决真性近视的问题,从原理上来说,一个变长的眼球,怎么可能再缩回去呢?

  让孩子完成作业再玩的做法不科学,孩子在家连续学习的时间应少于40分钟。

  在目前学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护视力,避免近视呢?

比如到底看多长时间电脑需要休息?

  关于孩子应该看多长时间电脑就应该休息,并没有人做过专门的实验统计,因为很难控制相同的实验条件,比如,两个孩子每天看半小时的电脑,甲可能发展为近视,乙就没有。

没一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它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

每个人眼睛的敏感的程度也不同。

因此,很难做这样的实验,看多少小时就能发展成近视眼。

大致上对小学生来说,半个小时休息一下比较好。

有的孩子近视发展得快,可能应该少于这个时间。

有的孩子远视的基础比较好,比这个时间稍长一些也没关系,不是绝对的。

  看电视的远近和眼睛的好坏有关吗?

  一般我们认为应为电视屏幕对角线的5倍,太近对眼睛是不好的。

我们看电视或电影时有这样的体会,太近了眼睛会觉得累,一个是光线强的原因,一个是由于我们的眼睛是平行的,看东西是需要聚合,看近处的目标,必然要两个眼集合。

在人看东西的时候,集合、调节、瞳孔缩小,这三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

过近的集合,就增加了调节,晶状体就变得突兀了。

另外,离得越近,屏幕的清晰程度越高,点的闪烁程度也越强。

眼睛的肌肉要适应它,必然是要紧张,这些都会引起眼睛的疲劳。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上一天的课,最费眼睛了。

孩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课程太多,在家里也没什么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