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913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docx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docx

历史

高三11月份历史月考试题

1.秦灭六国后,奏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朝,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3.“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

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

发米粉票!

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

”这说明

A.中国老百姓文化水平低B.中国平民力量弱小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D.辛亥革命没有对中国的社会环境产

4.右图所示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一个场景。

出现此场景的原因包括

①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

②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③美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

④中苏关系的恶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6.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办法

7.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8.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

“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钱、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

”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哪一项最能体现孟德斯鸠的上述思想

A.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员成为共和国总统B.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C.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D.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9.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

“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

”这场革命是

A.美国独立战争B.法国大革命C.巴黎公社革命D.俄国二月革命

10.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

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

“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是冷战思维的体现B.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12.《墨子》中说:

“农夫早出暮入,耕嫁树艺,多聚菽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的生活富裕安逸B.农业地位极其重要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3.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一书中这样描述: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A.在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体系下,人类各个文明逐渐被纳入了统一的整体

B.新航路的开辟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新航路开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灾难是作者要强调的主旨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15.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16.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17.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指出:

“(上海合作组织)在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而多元的地区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

”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正确的是

A.以经济先行、全面合作为特征B.是以中俄两国为主导的区域同盟

C.成员之间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D.是一个封闭性的军事合作组织

18.“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

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

”上述内容出自(  )

A.《开罗宣言》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D.《马歇尔计划》

19.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

“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

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

”这反映了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20.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

图片反映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④

21.《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周书·泰誓上》: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民本思想B.天人感应C.人文精神D.唯物主义

22.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

“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A.程颢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23.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

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

这说明

A.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

B.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

D.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严格

25.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

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D.以权利制约权力

26.(1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27.(13)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敦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3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6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2)

 

28.(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动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

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4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4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4分)

 

29.(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6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

整片森林”?

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6分)

 

历史答案

1.【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皇帝”,来突出个人功业,答案选C项。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自西汉武帝时期开始改变,但其拥有决策权,在包括宋代在内的封建王朝权力巨大,甚至威胁到君主专制,据此排除B、D两项;题干中宋代御史对宰相由很少弹劾到与宰相对垒,说明君主想利用御史来制衡宰相,体现的是专制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排除A项,答案选C项。

3.【解析】选C。

根据题干材料所述的现象分析,辛亥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是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意识,说明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任重而道远,故选C项。

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尼克松访华。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再加上这一时期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以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苏关系的恶化;所以出现了图片中的场景。

尼克松访华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排除①,故选C项。

5.【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和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A项和C项都是澳门能够回归和彻底实现民族独立的原因,但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综合国力强大的结果,故选D项。

注意“九二共识”只涉及两岸关系,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与民族独立无关,排除B项。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题关键信息有“1920年”“俄国式的革命”“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借俄国暴力革命方式强调中国革命要学习俄国暴力革命的方式。

A项的表述本身并不科学;材料不涉及革命的地域,所以B项无体现;D项与材料观点相左,排除。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的内容是罗马法。

解题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材料信息。

法庭因为原告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因为在辩论中说错话而导致官司失败,这只能说明罗马法流于形式,故答案为B项。

A项本身与史实相左;罗马法重视程序,程序本身没有问题,C项错误,排除;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是习惯法的表现,而《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所以D项错误。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依据材料信息“有一些人以出钱、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能让他们和平民混杂,不然他们会没有兴趣。

在法国,最初的参议院实际上就是贵族院或元老院,就是针对材料信息的情况而出现的。

故正确答案为C。

9.【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巴黎公社性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无产阶级要结束军国主义、剥削制度、垄断和特权的只有巴黎公社起义。

故选C项。

10.【解析】选C。

本题以台湾问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美关系。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和后来的《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都声明和确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阻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获得重大突破,②③正确,故选C项。

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美国还以“双重代表权”为借口加以阻挠;邓小平访问美国是在“台湾问题”得到解决之后,①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人民拥护是因为代表广大人民利益,这也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故选B。

12.【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材料体现的是男耕女织,因此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C项符合题意。

13.【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由材料信息可知,黄邦和认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不同文化日益融合;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故A、B、D表述正确;C项与材料信息相反,符合题意。

1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图表数据史料的分析能力,考查的内容是工业革命。

解题关键在于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大量增加,说明英国需要原棉原料,这一时间是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

A、D两项是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之一,B项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以排除。

15.【解析】选B。

本题以介绍信的新颖形式来考查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求较高。

从“携带通用粮票”、开“介绍信”来看,A、C两项是正确的。

但是,从实质上看,A、C两项反映的现象都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B项是最佳选项。

D项在信息中没有体现。

16.【解析】选B。

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表格数据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消费水平增长率而非消费水平,排除D项;从题干中可以看出,1979—1984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可以得出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成效显著,答案选B项。

17.【解析】选C。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是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非法贩运武器和其他跨国犯罪;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A、B两项说法绝对,D项错误。

18.【解析】选D。

材料中的“外国势力”指的是苏联,苏联控制东欧,美国控制西欧。

此材料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抨击苏联对东欧的影响,说明美苏冷战已经形成,故选D项。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表明美国在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对抗东欧的企图。

19.【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问题。

从材料中看,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故D项正确。

20.【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可以看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全球性的文化渗透,①②正确。

但仅从这些信息分析,无法得出③④的结论。

故选A项。

21.【解析】选C。

“文明以止,人文也”“惟人,方物之灵”“天大,地大,人亦大”,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即人文精神。

C项符合题意。

2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心学“思想。

故选C。

23.【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思想的比较。

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体现了小生产者希望社会安定、安居乐业的诉求;智者学派的诡辩既满足当时社会追求人自身价值的愿望,又为自己谋得生存之道。

故①③均正确。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在于教导人们时刻要内心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其思想更具哲理性的思辨,故排除②。

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其思想更具理性而非功利,故排除④。

2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从材料信息可知,梭伦时代“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故A项不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C项与材料信息相反;从材料信息可知,伯利克里时代公民权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故D项正确。

2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思想。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为此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立法、司法、行政三个机构的权力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相互分立,彼此制衡,故排除A、B两项;权力是指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权利是指个人权益和货财,据此排除D项。

答案选C项。

26.【解析】解答第

(1)问首先要指出汉晋的选官制度,分析科举制进步性时要突出科举制度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在公平、公正与人才选拔等方面的进步。

(2)问根据材料二,主要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文明发展等角度分析。

解答第(3)问,应从人才的流动、机会均等的刺激机制等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7分)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分)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3分)

27.【解析】第

(1)问,解答第一小问时要抓住材料信息中两位人物共同主张的关键词“教育”回答。

第二小问,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救国的最大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来实现救国目的。

回答第三小问时,要能够理解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导致的。

(2)问,第一小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的“内涵”要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概括。

第(3)问,回答第一小问“变化”时,要注意先从宏观上阐释其总体变化特征,再从微观上分阶段阐释阶段具体变化特征。

回答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时,结合每个阶段的具体史实不难回答。

回答第三小问时,可以把题目转化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历经艰难、曲折的原因”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