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722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docx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

  .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的代表性党报党刊是、。

  。

1905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是中国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舆论作用。

  .中国报业的形成阶段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中国报业的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中国报业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创办的份中文报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18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c.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变式题2】下列中国近代报刊属进步势力创办的有

  ①《新青年》②《新民丛报》③《新华日报》④《民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知识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XX年,中国电影业迎来丫百年庆典,央视推出隆重的纪念活动,展示了中国电影诞生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你知道中国电影业内有哪些重大的奖项吗?

  .电影的发展

  概况

  ①近代中国

  a.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c.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d.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

  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②新中国电影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电影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以前,涌现出许多名导和明星,许多优秀影片在国内外获大奖。

  作用

  ①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②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电视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

  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最初只有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电视节目单调。

  改革开放以

  ①电视逐渐普及,且档次越来越高。

  ②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各电视台在节目中推陈出新,创办了一批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的名牌栏目,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例2】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事业发展的是

  A.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质量有所降低

  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c.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D.《焦点访谈》等新闻报道栏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变式题2】中国的有声电影开始于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风云儿女》

  知识三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得以普及,现在中国拥有互联网用户近2亿,位居世界,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对网络的大讨论,尤其在青少年学生家长群中,谈网色变,视网

  如虎,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互联网的发展

  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到XX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例3】下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报纸②电影③电视④因特网

  A.①②③④D.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

  【变式题3】把人类带人信息时代的发明是

  A.电报B.电话c.电影电视0网络

  巩固测试

  .“饮早茶、叹”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份文中交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你认为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主要有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报刊起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说: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B.1917年c.1920年D.1924年

  .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这部电影是

  A.《歌女红牡丹》B.《渔光曲》c《风云jL女》D。

《定军山》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称“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

”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

  .有关广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电视普及以前,收听广播是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

  B.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老牌节目拥有比较固定的听众群

  c.对一些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收音机是最方便获取信息的工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无人收听广播

  .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传媒形式是

  A.创办报刊B.上书皇帝c.放映电影D.演讲集会

  .1940年工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个广播电台一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德国五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珍珠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达到平均每户拥有一台电视机,彩电代替黑白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对这种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追求美妙的视听享受B.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迅速普及

  c.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上大力支持D.人们提高消费水平,沉迷电视节目

  .目前在传统的三大媒介外,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四媒介,那么第四媒介是指

  A.多媒体B.三维动圆c.互联网D.FLASH

  0.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1、材料一根据记载,革命爆发前夕的1788年,法国约有报刊60种。

1789年则有报刊250种,整个革命时期出现过的报刊达1350种。

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笔调犀利,论战激烈,有些革命报刊以唤起民众为主旨,土要面向大众,用语粗浅通俗。

  材料二从戊戌一直持续到1912年,华文报刊由百余种增至500种,连同断续刊行者,共有七八百种之多。

年度发行量仅据1913年邮政系统运送的报纸印刷品计.即达51524800份,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

……据《大公报》1905年统计,标明为白话、俗语的报刊就有20种,还有很多报刊开辟了白话专栏。

  材料一、二反映出报业发展的什么趋向?

归纳说明共同的历史原因。

  “从戊戌一直持续到1912年”中国出现过许多进步刊物,试举两例。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民主进程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