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656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

《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习题答案DOC.docx

心理学习题答案DOC

《心理学概述》考点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B)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2.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D)

A.个案法B.实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

3.有研究者通过分析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

A.个案法B.实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

4.主张学生的成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A)

A.人本主义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认知学派

5.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语言活动中枢在(C)

A.杏仁核B.边缘系统C.大脑左半球D.大脑右半球

6.下列不属于右脑优势的是(A)

A.计算B.想象C.音乐D.情感

7.普通心理学是研究(C)

A.所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B.个性心理及其规律

C.正常人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学基本原理D.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8.清代名医(B)的《医林改错》提出的“脑髓说”比谢切诺夫的反射说还要早30多年。

A.王充B.王清任C.李时珍D.陈大齐

9.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索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10.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C)

A.观察法B.实验法C.心理测验法D.调查法

11.嗅觉中枢位于皮层的(A)

A.感觉区B.运动区C.语言区D.联合区

12.“谈虎色变”与“谈梅生津”都是(B)的表现形式。

A.无条件反射B.第一信号系统C.第二信号系统

13.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学者是(B)

A.谢切诺夫B.巴甫洛夫C.斯金纳D.桑代克

14.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

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15.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B)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16.下列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C)

A.能力B.性格C.动机D.气质

17.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C)学派

A.格式塔B.人本主义C.构造主义D.行为主义

18.下列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是(D)

A.华生B.斯金纳C.苛勒D.奈赛尔

(奈瑟尔1967年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19.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

A.兴奋与抑制B.化学传导C.神经回路D.电传导

20.一般而言,女性在(B)优于男性

A.数学能力B.言语能力C.空间能力D.推理能力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4.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科学心理之父”。

5.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人的心理现象丰富多彩,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8.人的认识过程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组成。

9.神经元与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触突;神经元传导功能的实现是靠触突传递来实现的。

10.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其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和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11.反射有两种形式,即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2.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装置。

三、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答: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2.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答: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生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活动。

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削弱相联系的神经活动。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造就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在扩散一定限度以后,它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大或过小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易于集中。

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任何一种神经过程都会引起或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诱导。

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如,人睡眠后感到头脑清醒,小孩临睡之前的哭闹,这都是正诱导现象。

专心致志地干某件事,则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

《认知过程》考点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的是知觉的(C)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C)

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

3.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C)更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A.活动的物体B.新型的刺激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D.刺激强度更大的物体

4.考试题型中选择题主要要求学生具备记忆中的(B)

A.识记能力B.再认能力C.复述能力D.回忆能力

5.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呈现出孙悟空形象,这是(A)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D.幻想

6.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却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D)

A.注意分散B.粗心C.知觉整体性D.定势

7.“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是典型地表现了(B)

A.注意的指向性B.注意的集中性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B)

A.5±2组块B.7±2组块C.6±2组块D.9±2组块

9.看到某件制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

这种现象被称为(C)

A.习惯B.定势C.功能固着D.定向

10.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B)

A.原型启发B.定势C.迁移作用D.功能固着

1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划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A)

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

12.在学习中读到残缺的字句,我们能根据经验补足其残缺部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B)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3.据研究,黄色表示甜,绿色表示酸,茶色表示苦,这种现象属于(D)

A.适应B.对比C.感觉的相互作用D.联觉

14.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D)

A.记忆恢复现象B.前摄抑制C.后摄抑制D.遗忘规律

1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A)

A.情绪记忆B.动作记忆C.形象记忆D.逻辑记忆

16.有些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主观自负,自以为是,得出结论随心所欲,缺乏自我批判性,这种人缺乏思维的(B)

A.深刻性B.批判性C.灵活性D.逻辑性

18.在旅游业中加强导游工作是为了增加旅客知觉的(A)

A.理解性B.选择性C.整体性D.恒常性

19.教学中,重点部分要加大声音,放慢速度,以使之从其它内容中突出出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B)

A.理解性B.选择性C.整体性D.恒常性

20.在学习中读到残缺的字句,我们能根据经验补足其残缺部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C)

A.理解性B.选择性C.整体性D.恒常性

21.据研究,黄色表示甜,绿色表示酸,茶色表示苦,这种现象属于(D)

A.适应B.对比C.感觉的相互作用D.联觉

22.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分散注意

23.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D)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

24.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

这种关于遗忘的学说被称为(D)

A.记忆痕迹消退说B.干扰说C.压抑说D.同化说

25.人脑通过一定的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充分体现了思维的(A)

A.间接性B.概括性C.抽象D.系统化

26.在头脑中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叫(B)

A.分析B.抽象C.概括D.综合

27.我们看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而在头脑中产生“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C)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28.教师讲解时,声音抑扬顿挫,富有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分散注意

29.“一目十行”所反映的注意的品质是(A)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3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反映的注意特性是(C)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31.电影、电视是按(A)原理制成的(即似动知觉)

A.动景运动B.诱发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

32.“月明星稀”是感觉的(A)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联觉

33.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是感觉的(D)现象。

A.适应B.后像C.对比D.联觉

34.下列不属于内部感觉的一项是(B)

A.运动觉B.触压觉C.平衡觉D.机体觉

35.“潜移默化”是(D)

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外显记忆D.内隐记忆

36.当天识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A)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24小时内B.第二天C.第三天D.第一周

37.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D)的障碍

A.生理性B.心理性C.存储性D.提取性

38.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

A.识记B.保持C.再识D.回忆

39.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则就难成诵,体现了记忆的(A)的差异。

A.敏捷性B.持久性C.准确性D.准备性

40.归结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称之为(C)

A.综合B.分析C.概括D.抽象

41.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是(D)

A.语音理解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文本理解

42.具有情境性、反应性、简略性特点的是(C)

A.书面语言B.独白语言C.对话语言D.内部语言

二、多选题

1.注意的功能有(ABCD)

A.选择B.保持C.监督D.调节E.导向

2.知觉的特性主要有(ABCD)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3.根据现代信息论,将记忆的阶段分为(ABD)

A.编码B.储存C.回忆D.提取

4.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有(CDE)

A.图像记忆B.声像记忆C.按语义类别

D.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E.主观组块

5.阅读完一篇文章,中间部分遗忘最多,这是因为(BD)

A.超限抑制B.倒摄抑制C.消退抑制D.前摄抑制

6.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包括(ABCDE)

A.发散思维B.辐合思维C.直觉思维D.分析思维E.理论思维

7.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ABD)

A.抽象思维B.形象思维C.常规思维D.动作思维

8.思维的基本过程是(AB)

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E.概括

9.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ABCE)

A.动景运动B.自主运动C.诱发运动D.网像后效E.运动后效

10.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言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这种对知识的记忆是(ADE)

A.语义记忆B.情景记忆C.程序性记忆D.陈述性记忆E.长时记忆

三、填空题

1.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种。

2.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

3.记忆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5.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和。

对物的知觉主要有、、。

6.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过程是对输入的信息的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7.按照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一般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因果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

8.表象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

9.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分为: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阶段。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功能固着、动机状态、个性特征等。

11.据观察,不同年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维持高度集中注意的时间是不同的,小学生可维持15-20分钟,中学生可维持30分钟。

12.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3.实验表明:

低度学习和100%的学习最容易发生遗忘,而过度学习有利于保持。

但过度学习如果过量会出现“报酬递减”的现象。

通常过度学习的量应当适宜,一般以150%为宜。

14.思维的品质包括: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与独立性、思维的逻辑性。

15.遗忘曲线,也称为“艾宾浩斯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16.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根据分析器和适宜刺激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7.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因此,常将二者统称为“感知”。

18.知觉的基本特性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礼节性和知觉的恒常性。

19.教学中常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0.注意的主要功能有、和。

21.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的努力程度,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22.根据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3.根据目的性能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程度后者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24.在拨打电话时,记忆电话号码属于短时记忆。

25.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四、简答题

1.简述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答: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要控制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到有兴趣。

(2)努力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3)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2.如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答:

(1)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教师的音量、板书、图文等应适量、适度、清晰。

(2)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直观教学中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3)根据知觉的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教师的讲课、朗读抑扬顿挫应适当。

(4)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这就要求在直观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

如,眼看、口说、脑思、手动并举。

3.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为什么要复习?

如何复习?

答: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的要领。

(1)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

A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

如对有关材料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编写提纲、列表格和图示来识记。

B应正确组织学生复习,锻炼记忆能力。

组织复习要注意:

第一,要及时复习;第二,复习要注意科学性,在复习时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合理安排复习内容;第三,尝试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第四,复习方法要多样化,避免枯燥、单调。

(2)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记忆的效率

(3)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4)提高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5)让多种分析器官参加记忆活动。

(通过视、听、写、说、读、想、嗅、触等多种感官,牢固地记住所要记住的材料。

(6)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4.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答: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想象力

(4)培养良好的个性

5.简述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

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倒“U”字曲线。

就动机强度而言,它对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般情况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机强度太弱,人的兴奋性低,引不起相应的激动,注意力涣散,思维不能集中于问题上,人的心理潜力很难发挥出来,易产生畏难、退缩行为;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心理激活水平提高,思维迅速活跃起来,活动效率会逐渐提高;动机超过适宜强度,易出现情绪紧张,思维紊乱,注意范围狭窄,往往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妨碍冷静判断和合理决策,问题就很难解决。

可见,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呈倒“U”字曲线,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适宜的动机强度,才能保持振奋而又镇静从容的状态,使问题顺利解决。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1)迁移的作用;

(2)原型启发;(3)定势的作用;(4)功能固着;(5)情绪与动机;(6)个性特征。

《情绪、情感和意志》考点强化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

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

2.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此时全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D)

A.应激B.心境C.热情D.激情

3.“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冲突时(A)

A.双趋冲突B.趋避冲突C.双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4.“进退维谷”是一种(C)

A.双趋冲突B.趋避冲突C.双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5.“前怕狼,后怕虎”是一种(C)

A.双趋冲突B.趋避冲突C.双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意志(B)的表现。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

7.对着沙袋拳打脚踢来发泄自己心中对一些人的不满,这是情绪和情感调节中的(A)

A.释放法B.注意转移法C.行动转移法D.凝聚法

8.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B)为中介的

A.动机B.需要C.体验D.刺激

9.情感是在人的(A)中产生的。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个性倾向性D.个性心理特征

10.伴随着情绪,情感发生的身体动作、姿态的变化,叫(C)

A.情绪B.情感C.表情D.感情

1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B)为中介的。

A.动机B.需要C.体验D.刺激

12.缺乏(C)的人表现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A.自制性B.坚韧性C.果断性D.自觉性

13.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

“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

”这说的是意志要有(A)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持性D.自制性

14.下列不属于意志的特征的是(C)

A.与克服困难相联系B.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C.随意性D.有自觉的目的

15.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的社会化是(C)

A.预期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16.下列归因因素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的是(A)

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

17.学生由于觉得某个老师很有魅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C)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势效应

18.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A)

A.暗示B.服从C.从众D.模仿

19.下列哪项不属于态度构成的心理成分?

(B)

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感情成分D.意向成分

20.小王数学得了90分,他将原因归结为这次考试题目过于简单,这种归因是(B)

A.内部的稳定的B.外部的稳定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D.外部的不稳定的

21.各级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组织的活动以及展开的教育,这是(B)

A.早期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22.根据某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具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是一种(B)

A.心理定势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

二、填空题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需要是情感产生的主观原因。

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认识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情感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4.情感按社会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5.人的意志是人能动性的表现,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是克服困难。

6.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7.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8.影响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社会知觉和自我认知。

9.在学校中人际关系的类型主要有学校领导者与教职工的关系,教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关系。

10.一个集体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