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569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

《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docx

山西沁县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11页

山西沁县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答题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命题人: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

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

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

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

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

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风筝不断线”,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没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关键人物。

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

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

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

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

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贤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

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

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

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

传统乡村,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

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状况,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人民日报》,2015年09月30日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一直深深扎根在乡村。

B.乡贤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方面,他们的影响力不能低估。

C.乡贤当中有的从乡村走出,经过奋斗取得成就后,不忘家乡,用自己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反哺家乡。

D.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今天,乡贤完全靠传统的乡贤文化来保持着他们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乡村传统秩序受到冲击的当下,农村需要乡贤作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

B.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找寻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乡贤能将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与伦理协调起来。

C.弥合社会分歧,平稳推进乡村社会改革进展,让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乡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D.回归传统士文化,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需要复兴乡贤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贤文化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需要乡贤把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变成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

B.复兴乡贤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乡贤成为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

C.生活在熟人社会的传统乡村,人们对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法律和契约的作用。

D.面对城镇化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和重视乡贤对农村的稳定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花婆

原非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

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

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

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

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

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

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

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

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

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

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

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

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

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

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

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

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

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

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

“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

“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

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

我是讨饭的。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

“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

还是硬货?

花婆说:

“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

“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

“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

“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

“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

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

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

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

“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

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

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

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

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

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

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

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

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

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

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

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

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

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但是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B.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

”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害怕,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

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说明人们对“善”和“义”的坚信。

5.小说的主人公花婆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习知水利,巧思绝人﹣﹣郭守敬

郭守敬出身书香门第,父早逝,祖父郭荣,精通数学、天文、水利等多种在13世纪尚属先进的自然科学。

郭守敬出身于书香门第。

在郭荣的影响与教育下,郭守敬自幼勤奋好学。

他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制作仪器。

把书上学来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

在十五六岁时,他就根据得到的份“璇玑图“,扎制了“竹浑天仪“,用以观察星空,并且将观测所得绘成图,记在纸上。

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祖父又将郭守敬送到自己的好友刘秉忠门下深造。

刘秉忠学识渊博,精通《易经》,深谙天文、算术、律历等各种知识。

从此,郭守敬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系统学习生涯,他聆听当代大儒教诲,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方面科学知识。

郭守敬非常重视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来的知识不应用,束之高阁,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空泛谈论的学风。

当时邢州城北的河流,泥沙漫流,淤塞河道,淹没了河中石桥,行路人只能涉水而过。

郭守敬认真考察现场,审度地形地貌,查看水流方向,进行精确计算,指明方位,挖出了完好的小石桥。

他又命人疏浚河道,便利了交通,使周围几百亩农田得到灌溉,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恢复。

这一工程,只征调了400名民工,利用冬季农闲的40天就完成了。

省时省工又效益显著,郭守敬一时名声大震,这一年他年仅20岁。

1262年,忽必烈继汗位,郭守敬经推荐,得到召见。

郭守敬根据多年的治水经验,召陈水利“六事”,深受忽必烈赞赏,被提拔“提举诸路河渠”,负责全国佛道的梳理修复工作。

他提出并主持引燕京西北玉泉山下迸涌出来的泉水入京,是其为北京水利所建第一功,也是历史上大规模开发玉泉水利的最早记录。

从元代到解放初期,玉泉之水一直是北京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

1264年,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在北京展开。

为了恢复漕运和打通建筑材料的水上运输,郭守敬又提出和实施了永定河济运工程。

他总结金朝引水失败的教训,在金口至北京段开一条宽大且深的溢洪道,解决了洪水泛滥问题,永定河这一典型多泥沙的大河害,被合理开发运用,这在永定河历史上是空前的。

1272年,忽必烈定都北京。

为解决城内用水、用粮难题,忽必烈起用年过花甲的郭守敬。

郭守敬已在北京生活30年。

30年来,在编制新历,主持太史院工作期间,公务再忙他也没有忽视对大都及附近地区的地理、水文情况的勘察和关注。

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次实地勘测,他提出了一个周密的规划,沿北山白浮泉水西流,再掉头南流,经昆明湖而会高粱河,流入积水潭,再引水西流,和并入运粮河道,东流入通州,形成新的运输网络,使南来的粮船直抵都城。

1293年8月,工程全线竣工。

据史料记载:

“工既成,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乃赐名通惠”。

通惠河修成后,不仅解决了漕运问题,而且扩大了都城水源,增强了南北物资交流,对当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通惠河自竣工通船,为北京服务了600多年。

郭守敬不仅在水利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华,而且在天文、历法等领域亦有着突出的贡献。

元朝初年,沿用的金朝《大明历》误差较长,往往有“前日中秋节,今宵月方圆”的现象息,郭守敬受命负责改革《大明历》的编纂。

他提出:

“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为此,郭守敬研制出简仪、候极仪和央仪等18种仪表。

其中简易仪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1281年新历里《授时历》颁布实施,以365.2425天为一年,较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与国际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周期相同,但《格里历》晚了301年。

(作者:

元夕。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郭守敬,河北邢台人,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专家。

他一生科技成就有二十几项遥遥领先世界水平,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天文学组织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和太空中编号为2012号的小行星分别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

(郭守敬纪念馆)

②郭守敬的正确指导思想,是治水成功的前提条件。

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始终贯彻灌溉、防洪、漕运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赵建坤、孟朋文《浅谈郭守敬治水成就及成功经验)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守敬在祖父影响下,自幼勤奋好学,喜欢观察自然现象,制作仪器,这说明深厚的家学渊源对优秀科学家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B.郭守敬早年向大师系统学习其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为他后来取得多方面的科学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C.郭守敬在科学研究中既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又注意总结前人的失败教训,二者结合,使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D.郭守敬从事科学研究,注意抓关键环节,重视实地勘测、调查研究、周密规划,他的每一项成就后面几乎都有他积极实践探索的影子。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郭守敬从小就表现出了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天赋和才能,但直到遇到刘秉忠,在他的教育和启发下,其兴趣才能才得到了完全发挥。

B.郭守敬年轻时即因水利事业而成名,为了北京

水利,他历经30余年,先后成功主持三大工程,为北京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C.郭守敬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他一生的科学成就都与此相关,因此,没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要想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D.郭守敬一生取得了多方面的科学成就不少成就,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影响深远,有的直至现代,这使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受到后世尊敬。

E.郭守敬虽然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他那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一生热爱的是水利事业,因此成就远大于天文、历法方面。

9.作为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郭守敬注意学以致用。

请结合材料,就系统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

登大观三年进士第,擢通州司理。

陈罐谪居郡中,一见而器之。

盛章者,朱劭①党也,尝欲市婢。

有武臣先取之,章诬以罪,系狱。

表臣方鞫②之,郡将曰:

“知有盛待制乎?

”表臣佯若不知者,卒直其事。

累官监察御史。

帝方向儒术,表臣乞选讲官以裨圣德,且于古今成败,边防利害,详熟讲究。

由是诏开经筵。

迩臣有请用蔡京③之党者,侍御史沈与求乞明指其人,显行黜责,执政不悦,夺其言职。

表臣争曰:

“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

请还与求以开言路。

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著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于是陈敏等十数人浸以录用。

久之,以病请补外,以直秘阁知信州。

宰相拟表臣为检正,帝日:

“朕将自用之。

”遂除左司谏。

给事中胡安国以论事不合罢,表臣上疏留之。

除提点浙西刑狱,召为秘书少监,同修《哲宗实录》。

帝如建康,诏表臣兼留司参议官,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

建、崇二国公就外傅,兼翊善。

帝曰:

“二国公诵习甚进,卿力也。

”徙礼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时秦桧欲使使金议地界,指政事堂曰:

“归来可坐此。

”表臣不答。

又以议大礼忤意,罢去。

俄起知婺州。

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

课最,除敷文阁待制。

三岁,请祠。

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家居数年,卒,年六十七。

表臣晚号湛然居士,自奉无异布衣时,乡论推其清约。

(选自《宋史•吴表臣传》.有删改)

【注】①朱劭:

权臣。

下文的“盛待制”指盛章。

②鞫:

审问。

③蔡京:

北宋权相,奸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著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B.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著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C.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著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D

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著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

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

如欧阳修号醉翁。

B.朕,文中为皇帝自称。

“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长官为兵部尚书。

D.宰相:

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表臣正直敢言。

有人想任用奸臣蔡京的党徒,沈与求表示异议,惹怒当权者,沈被夺官,吴表臣则请求恢复沈的官职以开拓言路。

B.吴表臣公平公正。

吴表臣在通州任职时,有个叫盛章的因事与一武官发生矛盾,吴表臣不顾他人劝说,审问盛章,最终公正处理了此事。

C.吴表臣深得皇帝赏识。

他请求选用讲官,皇帝下令开办讲席;他多次被皇帝任命为重要官职;他对建、崇两位国公的读书进步有功,被皇帝称赞。

D.吴表臣淡泊名利。

秦桧打算让他出使金国商议边界的事,并表示回来后可以升官,他没有答应;他退休后过着清淡简约的生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

(2)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琐寒窗•春思

王沂孙

趁酒梨花,催诗柳絮,一窗春怨。

疏疏过雨,洗尽满阶芳片。

数东风、二十四番,几番误了西园宴。

认小帘朱户,不如飞去,旧巢双燕。

曾见。

双蛾浅。

自别後,多应黛痕不展。

扑蝶花阴,怕看题诗团扇。

试凭他、流水寄情,溯红不到春更远。

但无聊、病酒厌厌,夜月荼蘼院。

【注】①二十四番:

指应花期而来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②题诗团扇:

用汉宫班婕妤失宠事,表现女子的闺愁。

③“试凭他”句,反用红叶题诗事以言想凭流水寄情,可惜流红不能漂到更远。

凭:

犹仗也。

④荼蘼:

暮春时节开花,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中居后之信。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趁酒梨花,催诗柳絮”描写梨花绽放、柳絮飘飞的春景,景中含情。

B.“一窗春怨”照应题目“春思”,着一“怨”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数东风、二十四番”,一个“数”形象地描摹出抒情主人公闲适的生活情趣。

D.“旧巢双燕”用燕喻人,双燕犹能飞还旧巢,游子却不能返回故里,大有人不如物之感。

E.这首词。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由眼前景色写起,是实写,下片则是虛写。

15.词在下片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小人诽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还有一种是“口是心非”,嘴上说不愿意,其实正中下怀,再加上身边人一再怂恿,也就将错就错。

②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

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各有千秋。

③不少观赏过陈世三木雕的人,对他雕刻的“弯弯道道”颇为不解,认为他雕刻这些不置可否的内容,没有前途。

④舞剧《孔雀之冬》媒体见面会,杨丽萍身着民族服装亮相,身段婀娜,美轮美奂,长长

指甲十分抢眼。

⑤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

青年人经过专业化

学习,都会成为春兰秋菊,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⑥智能通讯设备虽然方便快捷、乐趣多多,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很多老年人反映手机字小看不清,软件操作复杂不会用。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些文化的交融让磁器口充满了活力,也见证巴蜀文化的特色演变,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薪火相传.

B.《智能爆炸:

开启巨人新时代》系统地梳理和描绘了在中国风起云涌的智能化浪潮,并进一步探讨了这股浪潮最终被社会和人本身的影响.

C.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清华将在全国各省份打破以往按传统专业和院系招生,所有本科招生专业调整为16大类.

D.球员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话语权能否得到体现,是衡量一个联赛职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虽然不是每到一处人生驿站,都有丰硕的收获,不是每一个希冀都有理想的答案,旅途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  , ,  ,       。

①逆境中定会有峰回路转

②心中就会有永远也欣赏不完的风景

③但只要我们奋勇执着

④幸福和快乐也会伴你度过每一个驿站

⑤只要活得充实,哪怕清贫

A.⑤④③①②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⑤④②

D.⑤④②③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

“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一张请柬:

“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备下薄酒……”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

“滨河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

情境四电台新闻广播稿:

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将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