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511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

《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知识点记忆.docx

化学知识点记忆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记忆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古代三大化学工艺:

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等科学家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4、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包括物质的形状、状态的变化。

如酒精挥发、水结成冰属物质的状态变化;玻璃破碎属物质的形状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属物理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有气体、有沉淀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6、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氢气的可燃性、氮气的稳定性、一氧化碳的毒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属物质的物理性质。

7、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常有“能”、“易”、“会”、“可以”这些关键字,去掉这些关键字即是物质变化的描述。

如酒精会挥发是描述物理性质,酒精挥发是描述物理变化。

8、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没完全燃烧的碳,而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颗粒。

9、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呼出气体中O2的含量少,CO2与水蒸气的含量多。

10、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固体药品盛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试剂盛放在细口瓶中;取用块状或较大颗粒的固体药品用镊子取;取用粉末或小颗粒固体用药匙取;取用较多量液体用倾倒法,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液体药品用量筒;取用一定量固体药品用托盘天平。

1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试管夹,常用加热仪器酒精灯,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是铁架台,用于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仪器集气瓶,用于盛放可燃性固体做燃烧实验的仪器是燃烧匙,用于刷洗试管的仪器叫试管刷。

1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要先预热,试管口不能对着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如果试管外壁有水,应用干抹布擦干,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被加热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防止试管骤冷而破裂;加热时,试管夹或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离试管口的1/3处;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试管应与桌面成45º角,增大液体受热面积。

13、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应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缓缓地竖立起来,以免打破容器。

(一横二放三慢竖)

14、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的方法:

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或管壁上。

(一斜二送三直立)

15、取用较多量液体药品采用倾倒法:

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倒入试管。

16、细口瓶的塞子倒放在桌面上的原因避免沾染杂质污染试剂,倾倒液体时,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的原因防止液体流出,拿细口瓶倒液时,标签朝向手心的原因防止瓶口残留液留下腐蚀标签,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的原因:

防止试剂挥发或与空气中成分反应而变质。

17、用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如仰视会使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小,如俯视会使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大。

18、胶头滴管滴液时应垂直悬空于容器口正上方,不能接触容器壁,以免沾污滴管或污染试剂;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19、因酒精具有挥发性,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添加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万一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扑盖。

20、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火焰温度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外焰、内焰、焰心,故加热时应使用外焰加热。

21、如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向容器中加水,选择合适的试管刷刷洗;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2、试管夹夹持试管应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持时,手指不能按在短柄上。

23、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

因而取用药品需遵循:

(1)“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

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无说明,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

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应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2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g,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干燥固体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血(如小烧杯、表面皿)

第二单元知识点记忆

1、汞+氧气加热氧化汞2、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Hg)(O2)(HgO)(HgO)(Hg)(O2)

2、拉瓦锡最先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然2P2O5

4、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

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少于集气瓶容积的1/5的原因:

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待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6、除去空气中氧气的药品最好用红磷。

原因:

①容易在空气中燃烧;②产物是固体不会混入剩余气体中。

该实验不能用铁、铝代替红磷,原因是它们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木炭、硫代替红磷,原因是燃烧生成物是气体,瓶中的压强无变化,水不会进入集气瓶。

7、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的特点:

(1)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2)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3)它们不能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4)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如空气、海水、溶液、煤、石油等。

8、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特点: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

(2)能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水蒸气、蒸馏水等

9、氧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是利用它供给呼吸的性质,氧气用于炼钢、气焊、宇宙航行、金属切割是利用它支持燃烧的性质。

10、氮气、稀有气体可用作保护气,是利用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1、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等气体。

稀有气体属混合物,某种稀有气体属纯净物。

12、稀有气体在通电条件下能发生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13、空气的污染源主要有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的尾气、工厂废气。

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有害气体和烟尘。

有毒气体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14、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15、空气污染的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16、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滥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17、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固氧都是淡蓝色,工业生产的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18、检验氧气的方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中,如复燃,证明瓶中是氧气。

氧气验满的方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复燃,证明已收集满氧气。

19、硫是淡黄色固体;硫燃烧的现象: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点然SO2

硫燃烧时集气瓶底部留少量水的原因: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0、、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只能发生红热,不能燃烧;但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3Fe+2O2点然Fe3O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原因: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细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

引燃铁丝,当火柴快燃尽才伸入瓶中,不能伸入太早原因:

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水或铺一薄层细砂原因:

防止熔化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21、碳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

化学方程式:

C+O2点然CO2;

22、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2Mg+O2点然2MgO

23、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剧烈,是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

24、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25、火焰是气、液态物质、溶沸点较低、易汽化的可燃性固体物质燃烧的特征。

烟是固体小颗粒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雾是小液滴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燃烧是现象,点燃是条件。

氢气、一氧化碳、酒精、硫、磷燃烧产生火焰,镁条、铁燃烧不能产生火焰。

26、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7、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

蜡烛+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它属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

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28、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如燃烧属剧烈氧化,伴随发光、放热现象,而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金属的锈蚀属缓慢氧化,不发光,但放热。

燃烧与缓慢氧化的相同点:

都放热、都是氧化反应

29、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加入二氧化锰后分解加速,在加热条件下分解加速。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H2O2MnO22H2O+O2↑

30、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可以改变的。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判断某一物质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第二本身质量没有发生改变;第三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31、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高锰酸钾是暗紫色固体,氯酸钾加热到熔化后能缓慢放出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后能使其在较低温度下迅速放出氧气。

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混在一起加热,高锰酸钾先反应分解。

32、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O2↑

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33、氧气的收集方法:

因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因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4、用氯酸钾或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需用到的仪器:

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等。

而用排空气法不需用其中的水槽。

收集较纯的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收集较干燥的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5、检查装置气密性:

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放开手后,导管中形成水柱,证明装置不漏气。

36、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需放一团棉花,可以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氯酸钾制氧气,试管口不需放一团棉花,因氯酸钾颗粒较大且氯酸钾熔化与二氧化锰会粘在一起。

37、用排水法收集,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的原因是开始冒出的是空气,等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才开始收集,收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子上。

38、停止加热时,如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防止水被倒吸入试管中,炸裂试管。

39、用氯酸钾制氧气试管装法: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

防止冷凝水回流入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40、制气体导管伸入试管只能露出橡皮塞一点,原因:

便于气体排出。

4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2)加入药品;3)固定装置;4)点燃酒精灯,加热;5)收集气体;6)拆除装置(若用排水法收集,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42、工业上制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下加压,使空气转变成液态,然后蒸发,由于液氮的沸点比液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了,这个过程是物理过程。

43、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可能原因有:

1)用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时间不够;2)用排水法收集开始时集气瓶中没有装满水;3)用排水法收集刚有气泡冒出就收集;4)装置漏气。

第三单元知识点记忆

44、物质都是由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的;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小,肉眼看不见;②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没有静止的时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③分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氨在空气中的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及水在常温下的挥发等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时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在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较大;物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5、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46、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物质种类不变;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变化,物质种类变化。

4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分子不是自然界中的最小粒子,如水的化学性质是由水分子保持的,而其中的氢原子、氧原子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48、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9、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不同种非金属原子间形成化合物分子,同种原子间形成的单质分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如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

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50、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51、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一定变化;分子种类一定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化;原子个数不变化;元素种类不变化。

52、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小于200ml。

原因:

分子间有间隔,混合后两种粒子互相挤占原来的空隙。

53、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不是自然界中的最小粒子。

55、某物质是由某粒子直接构成,它的化学性质由某粒子保持,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由氯离子和钠离子保持;

56、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7、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但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一个原子只有一个核。

58、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由于电子质量可忽略,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Ar)≈质子数+中子数

59、核所带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但电性相反。

原子种类决定于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60、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单位为1。

一个碳原子质量1/12

61、在原子中:

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但它们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62、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3、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

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64、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余种。

元素种类决定于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65、在地壳中元素含量较多的四种依次是氧、硅、铝、铁。

6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

67、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存在形式:

有的存在于单质中,有的存在于化合物中。

68、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9、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原因: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能讲由原子构成。

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粒子不能用宏观概念描述。

元素组成物质。

70、国际上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

71、默写三十一种元素符号及名称

名称

符号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名称

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名称

符号

Br

I

Mn

Ba

Zn

Cu

Hg

Ag

Pt

Au

Fe

72、元素符号的书写遵循一大二小,元素名称造字有规律:

金属元素的名称有“金”字旁,但汞例外,它是液态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有“气”字头。

73、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②表示一个原子(微观意义),有的元素符号(如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还能表物质,如“O”表氧元素、一个氧原子;“Fe”表铁、一个铁原子、铁元素。

7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只有微观意义),如二个氮原子2N。

75、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论个数,如一种元素,许多种元素;但一个元素(×),许多个元素(×)。

微观粒子,既讲种类,又论个数,如一个分子,许多个分子,一种分子,许多种分子。

76、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有7个周期、16个族。

77、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

78、记忆周期表前20种元素(按顺序):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79、核外电子运动的区域叫电子层;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80、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不超过2n2个(n为电子层数)。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81、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还决定元素类别(即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

82、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1个至3个之间),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4个至7个之间,氢H、硼B例外),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83、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在离子中,质子数不等于电子数,阳离子带正电荷,质子数大于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荷,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84、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85、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它对应的离子属同种元素,如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因质子数相同。

86、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87、离子符号的书写:

离子带电表示在符号的右上角,带电数字在前,带电符号在后,带电数字“1”常省略。

88、离子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个离子,②表离子带电。

如Al3+:

表示一个铝离子,表示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3OH-:

表三个氢氧根离子。

第四单元知识点记忆

89、水是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的液体,是纯净物,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原因是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水的净化方法(由差到好):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90、利用明矾净水的原理是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91、自来水净水过程中的自然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属物理过程,加絮凝剂(明矾)沉降、投药消毒属化学过程。

92、过滤是把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的方法。

滤纸上的小孔能使液体穿过,而不能溶解的固体小颗粒留在滤纸上。

过滤操作中的一贴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能有气泡,原因:

有气泡过滤速度减慢。

二低指:

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的边缘,防止液体溢出;过滤器中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不溶性固体小颗粒沿滤纸和漏斗壁之间进入滤液。

三靠指:

盛待过滤液体的烧杯口要靠在玻璃棒上,使液体沿玻璃棒流下,防止液体溅出;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紧靠在烧杯内壁上,以使液体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液体飞溅。

初次过滤后若滤液浑浊,应重新过滤,滤液浑浊的原因:

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

过滤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93、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作用:

引流)。

94、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如活性炭、木炭)过滤液体,不仅可滤去其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

95、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浑浊的水变澄清了,但仍不是纯水,除去的还只是其中的不溶性杂质,还有许多溶解的杂质。

96、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硬水一定是混合物;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软水可能是混合物,也可能是纯净物。

检验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如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97、硬水的软化:

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得到蒸馏水。

98、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或把液体中的杂质除去的方法。

99、在蒸馏操作中的水中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防加热时出现暴沸。

加热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作用是防止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容器中。

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应弃去,原因:

仪器上常有杂质。

温度计的液球应对着烧瓶的支管口,原因是因蒸馏需控制的是出口蒸汽的温度。

冷凝水的流向是“下进上出”,作用是使水蒸气充分冷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