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259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

《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 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

1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201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2015-08-29

一、语言文字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逮(dài)捕   发酵(jiào)      档(dǎng)案     片言只(zhī)语

B.榫(sǔn)头  舌苔(tāi)      攒(cuán)射     宁缺毋滥(wù)

C.咯(kǎ)血    剽(piáo)窃      供(gōng)销     浑身解(xiè)数

D.忸怩(ní)    打烊(yàng)      贮(zhù)存     北门锁钥(yuè)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应该作为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

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27号全线恢复行车。

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

示威者,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颠扑不破聚积B、贯穿牢不可破聚积

C、贯穿颠扑不破聚集D、贯串牢不可破聚集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到则披草而坐。

披,披散。

B.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淹没。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C.顾自民国肇造。

肇,初始。

与扃牖而居。

扃,关闭。

D.特以为智穷罪极。

特,特别。

列坐其次。

次,次序。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惑,可知矣。

B.扣舷而歌之源不深而望流之源

C.敛赀财以送其行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臣死且不避

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A.无乃尔是过与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吾属今为之虏矣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孙武

苏洵

①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

曰我不能者几人?

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

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

呜呼!

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②《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

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

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

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

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

③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

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

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

《九地》曰:

“威加

于敌,则交不得合。

”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

其失一也。

《作战》曰:

“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

”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

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

其失二也。

又曰:

“杀敌者,怒也。

”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

勾践不颓旧冢①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

武不达此,其失三也。

④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

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

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⑤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

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⑥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

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

(选自《权书》,有删改)

【注】旧冢:

这里指吴王的祖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弭:

消除

B.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交:

交战

C.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祖:

效法

D.草略无所统纪略:

简略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B.兵家举以为师

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

C.其失一也

D.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杀敌者,怒也书之不足信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

(4分)

(2)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

(4分)

9.第③段中,苏洵分条列出孙武的“三失”,表明了他对孙武怎样的看法?

请用一句话概括。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唐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源中丞当时被贬岳阳。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

(2分)

(2)颔联描写景色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4分)

(3)尾联运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

(荀子《劝学》)

(3)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

(屈

原《离骚》)

(4)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5)无边落木萧萧下,

_________。

(杜甫《登高》)

(6)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7)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8)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

(岳飞《满江红》)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长冬麦语

宋殿儒

①寒烈的长冬里,很多人会赞美那枝“风中俏”的梅花,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

②麦子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

秋风起,麦子播下地,残忍的秋风扫落叶过后,麦子长高了一截,面色也浓绿了一成。

寒冬来临的时候,常常会伴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一股脑儿地来了,呼呼的寒风凛冽地喊叫着,河面上一层薄薄的白冰,世界万物好像在一瞬间就被肃杀成一把干尸,就连秋风中倔强着开花的菊儿也熬不过寒冬的惨烈和无情,死去了。

而唯独麦子,仍然为这个世界坚守了一派浓绿,一汪春情。

③冬天不会放过你的倔强,它们用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大雪和冰冻来攻击你。

它们在一夜之间会用厚厚的白雪覆盖你的头颅,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们还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时,又把你身边的土壤冰冻成一块铁板——掐死你!

可是,你面对如此残忍的杀生,却坦然微笑。

你利用严冬给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过冬的被子,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武器”;你为了不被冻土“掐死”,就趁被冻住脖颈的时候,狠命地往大地深处扎根,用长长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处的温暖,积蓄自身战斗的力量,把自己分蘖成三头六臂、成为不可战胜的壮士……

④春雷滚滚的那一阵子,冬天望着一竿子高、绿油油的你,常常会把最后一点失败的泪滴,滴在你胜利微笑着的田野里。

那时候,农民们都能听你给无奈的冬天说声“拜拜……”。

⑤其实麦子是流浪过来的植物。

它从异域寻寻觅觅才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家园,麦子最喜爱中国这块土地了。

咱们中国人,喜爱它,它更喜爱咱中国人。

大半个中国的人喜爱麦子,都依靠麦子生活,早在数千年前就和麦子结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缘。

⑥父亲曾

经说过,麦子的阳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那无边的金色麦浪就是麦子为人类世界跳的一支阳光舞,它明媚、靓丽,芳香醉人……

⑦乡亲们都把麦子称作为“硬性嫩娃”。

是说麦子看起来柔弱,而性子刚烈不屈,是乡亲们最离不开、最金贵的一个娃。

乡亲们对待麦子,也是扑心扑肝的疼爱。

他们愿意把最好的肥料上到麦田里,他们也舍得用汗水去浇灌麦子的一季旺盛。

父亲说,只要你舍得流汗,把它按时种到大田里,它就决不会辜负了你的期望。

给人结出白馍细面和幸福的日子……我们常常看见,父辈们的犁铧开处,就有麦浪滚滚,那就是麦子的品格——它其实也是农民们的汗水、泪水和希望凝固成的一个姿态。

⑧亲近麦子的人,不仅是品尝到麦香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们,而是每时每刻会把麦子放入自己的脉动。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念叨自己的麦子:

“不知道麦子长得好吗?

”“今冬的雪多了,麦子又能丰收了哈……”“麦子也是咱不可忘怀的一个亲人……”他们在念想着麦子的一个个日子里,数点着自己对麦子情结的记忆。

(选自《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23日08版有删改)

12.文中第②段描写了麦子在寒冬的艰难处境,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3.文章第④段表达了“冬天”和“麦子”各自怎样的心理?

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

(6分)

14.简述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15.结合全文,探究“长冬麦语”的丰富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8分)

长虫、草帽、细高挑

王小波

①现在各种哲学,甚至是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都浩浩荡荡杀入了文学的领域,作家都

成了文化批评的对象。

一种情形既然出现了,就必然有它的原因;再说,批评也是为了作家好。

但我现在靠写作为生,见了这种情形,总觉得憋气。

②我家乡有句歇后语:

长虫戴草帽,混充细高挑——老家人以为细高挑是种极美丽的身材,连长虫也来冒充。

文化批评就是揭去作家头上的草帽,使他们暴露出爬行动物的本色。

所谓文学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文化——这是一种特殊的混沌,大家带着各种丑恶的心态生活在其中。

这些心态总要流露出来,这种流露就是写作——假如这种指责是成立的,作家们就一点正经的都没有,是帮混混。

我不敢说自己是作家,但若说文学事业的根基——写作,是这样一种东西,我还是不能同意。

③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别,就连爱因斯坦都有求职业数学家帮忙的时候。

看起来,作家们必须从反面理解这种差别:

他要巴结的不仅是文艺批评家、理论家,还有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因为不管谁说出句话来,你听不懂,就只好撅屁股挨打,打你的人火气还特大。

我总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头:

假如挨两下能换来学问,也算挨得值,但就怕碰上蒙事、打几下便宜手的人。

我知道一句话,估计除了德宏州的景颇人谁也听不懂:

呜!

阿靠!

卡路来!

似乎批评家要想知道意思也得让我打两下,但我没这么坏,不打人也肯把意思说出来:

喂,大哥,上哪儿去呀?

就凭一句别人听不懂的景颇话打人,我也未免太心黑了一点——那也没有凭几句哲学咒符打人黑。

④文化批评还不全是“呜阿靠卡路来”。

它有很大的正面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鼓舞作家自爱、自强、自重。

一种跨学科的统治一切的欲望,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可

怎么偏偏是你遇上了这个鬼?

俗话说,老太太买柿子,拣软的捏。

但一枚柿子不能怪人家来捏你,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被捏。

人与人不独有知识的差异,还有能力的差异——我的意思是说,写作一道,虽没有很深的学问,也远不是人人都会。

作家可以在两个方面表现这种差异:

其一是文体,傅雷、汝龙、王道乾,这些优秀翻译家都是文体大师。

谁要想解构就去解好了,反正那样的文章你写不出来。

其二是想象力,像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尤瑟娜尔的《东方奇观》,里面充满了天外飞龙般的想象力,这可是个硬指标,而且和哲学、人类学、社会学都不搭界。

捏不动的硬柿子还有一些,比方说,马克·吐温的幽默。

在所有的柿子里,最硬的是莎翁,从文字到故事都无与伦比。

我现在靠写作为生,也不敢期望过高,写到有几分像莎翁就行了。

到那时谁想摘我的草帽,就让他摘好了:

不摘草帽是个细高挑,摘了还是个细高挑……

16.当前对作家的文化批评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请简要概括。

(6分)

 

17.文章第三段末尾这段画线文字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6分)

 

1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周国平说:

有的人总是在寻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

有的人从来不寻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

各有各的活法。

究竟哪种好,只有天知道。

   

 

201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答题纸

                     2015-8-29

高三()班  姓名         学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高三()班  姓名         学号

1.()

高三()班  姓名         学号

2.()

高三()班  姓名         学号

3.( )

高三()班  姓名         学号

4.()5.()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

7.()

8.

(1)(4分)

(2)(4分)

9.(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10.

(1)(2分)

(2)(4分)

(3)(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1)_________________

(2)           

(3)(4)

(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

(7)(8)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2.(4分)

13.(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分)

15.(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6.(6分)

17.(6分)

18.(6分)

七、作文(70分)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字

800字

参考答案

一、1.D(A档dàng案 B宁缺毋wú滥 

C剽piāo窃)2.C3.C4.A5.B

二、6.B(交:

结交)7.C(A.表转折,却/表因果,因而B.介词,把/连词,来C.均表判断D.代词,这种情况/主谓之间,无意义)

8.

(1)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译为“使兵器破败”亦可),使锐气受挫(如果将“钝兵挫锐”当互文意译为“使得士气大减”亦可),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

(“暴师”“钝兵”“挫锐”“弊”各1分)

(2)凭借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因而遭到失败。

(前一个“以”、“为”、“自用”、“败北”各1分)

9.孙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或“纸上谈兵”)。

(单方面强调“理论出色”或“用兵不力”,给2分)

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说“我不会用兵”的人有几个?

(在这些人中)向他提出理论上的问题而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

在理论上难不倒他,用他来领兵打仗而能够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

哎!

至于说领兵打仗而能始终难不倒他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哩!

孙武写了《孙武十三篇》,军事家都把他当作老师。

然而依照我的看法,孙武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

他的书论述奇特、权变、秘密、机智这些用兵的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那些谈论用兵的著作,极少能比得上的。

从这一点来揣测他这个人,一定具有应付敌人的无穷才能。

(却)不知道他领兵打仗竟不能每战必胜,而且和他在书中谈的相距甚远。

当吴王阖庐攻入郢都的时候,孙武为统帅。

等到秦国和楚国联合打败吴国的军队,越王勾践率大军进入践踏了他的国家,外祸内患一朝接踵而来,吴王奔逃,来不及自救。

孙武完全没有一点办法消除这些祸乱。

假如依据孙武自己的书来指责他的过失,总共有三条。

《九地》中说:

“把威势加在敌人头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别国结交。

”然而孙武却使秦国能够听到申包胥(楚国大夫。

吴兵入郢都,申包胥至秦求救,哭于秦廷七日七夜,秦终于出兵救楚,大败吴军)的话,出兵援救楚国,对吴国没有忌惧之心,这就太没有威势了。

这是孙武的第一条过失。

《作战》中说:

“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使锐气受挫,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

”孙武在吴王阖庐九年冬季攻打楚国,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说是长久出兵在外了。

越国人怎能不乘虚攻入吴国呢?

这是孙武的第二条过失。

《作战》又说:

“战士奋勇杀敌,是由于愤怒。

”孙武纵容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后奔吴,为大夫,终因直谏而死)、伯嚭(也是楚国人,后奔吴夫差为太宰。

越灭吴,杀伯嚭)鞭打楚平王(姓毕,熊氏,初名叶疾,即位后改名居,在位十三年)的尸体,发泄一个人的私忿,来激怒敌人;这就是司马戍(即沈尹戌,楚国左司马)、子西(楚平王子,名申,时为令尹)、子期(亦楚平王子,子西之弟,名结,时为大司马)誓死向吴国报仇的原因。

勾践(攻占吴国后)不去毁坏吴王的祖坟,因而吴国人民顺从他,田单(战国时齐国人。

燕军攻齐,占领七十余城,仅莒、即墨二城未破。

即墨守将战死,城中人民推田单为将军,田单用计大破燕军,收复所有被占城市,因功封安平君)欺诈燕军,使他们掘了齐人的坟墓,因而齐国人民奋起作战。

他们的智谋远在孙武之上。

孙武不能通晓这个道理,这是他的第三条过失。

既然这样,那么,当初吴军能够攻入郢都,是借用了伍子胥、伯嚭、唐国(春秋时诸侯国,都城在今湖北省随县西北唐城镇)、蔡国(春秋时诸候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唐、蔡二国国君均曾被楚囚禁受辱)的愤怒,以及乘楚国不仁的时机,孙武的功绩大概也是很少的了。

凭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而遭到失败。

更何况几个只知学习孙武旧有的计谋和理论的人,怎么可以用他们来领兵打仗呢!

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军事家:

著有《吴子》一书,属兵家)与孙武是一样的人,都著书谈论兵法,世人并称他们叫做“孙吴”。

然而吴起谈论用兵,不注重法令制度,文字粗糙简略,没有统领全书的纲纪,不及孙武的书语言精练而意思详尽,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论都归于其中。

但是,吴起开始被鲁国任用,就大破齐军;等到了魏国,又能制服秦国军队;到了楚国后,使楚国再次称霸诸侯。

可是孙武的所作所为,反而造成了这种(失败的)结局,(可见)书上的理论不值得(完全)信赖,本来就是这样啊。

三、10.

(1)写了鹦鹉洲水面平静、空气澄明和“我”(楚客)渺远的思绪。

【评分建议】共2分,每点1分。

(2)虚实结合,实写汉口,虚写洞

庭。

用语生动,“斜”字写出了江鸟斜飞的姿态,十分形象;“连”字写出了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想象丰富。

【评分建议】共4分,虚实结合2分,炼字2分,意思对即可。

(3)作者借同情贾谊被贬长沙,含蓄地表达了对源中丞遭贬的不平,以及对他的同情与思念之情。

【评分建议】共4分,同情贾谊1分,不平、同情与思念之情各1分。

答“隐含了作者自己曾遭贬的同病相怜之感”也可以得1分。

四、11.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来吾道夫先路(4)浑欲不胜簪(5)不尽长江滚滚来(6)惟吾德馨(7)猿鸣三声泪沾裳(8)八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