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221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docx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

八(下)文言文阅读复习

(一)读《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前人之述备矣南极潇湘薄暮冥冥或异二者之为

2、翻译下列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为什么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联系全文回答。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请你谈谈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以及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

6、根据文中的内容,仿照句子,"用悲、喜“做开头写联语。

(可引用原文,也可自己拟写)

例:

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8、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原文的话回答)

9、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

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

(每句填7个字)

(1)范仲淹 

(2)欧阳修 

10、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发展的世纪,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否,就取决于科技是否发达。

我们将是祖国的建设者、主力军,我们又该有这样的忧乐观呢?

11、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12.问题探究——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这一名句传诵千古,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名句的时代意义。

(二)读《醉翁亭记》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蔚然()翼然()暝()佳木秀()翼然临于泉上()伛偻提携()临溪而渔()杂然而前陈者()宴酣之乐()觥筹交错()弈者胜()树林阴翳()已而()

2、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运用的什么方法来突出“太守之乐”的?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

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在写景上有两点相同,一是从时间早晚变化写,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这里不直接点明“庐陵欧阳修”,而将此作此篇的结句,其用意是

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从落笔,由写到,由写到,自然入题,反映写景从远到近的句子是。

其中心句是。

7、作者写早晚景象变化,抓住了“”“”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的景象;写四时,抓住了、、

、、山间独特的景象细节:

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景象。

8、醉翁亭现已成为安微省著名古迹之一,结合课文的阅读,假如让你当一名解说员,你该如何解说。

(写要点即可)

9.理解填空。

①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课文内容,我能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______欧阳修_____

11.第③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其中主要画面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三)、读《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尤:

可:

佁然:

翕忽:

邃:

俶尔:

2、翻译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4、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

用了什么方法?

5、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6、从听水声“心之乐”,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7、本文从哪些角度写小石潭的水?

用了何中表现手法?

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8、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9.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

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

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

我的职业创意:

四、读《满井游记》。

1、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锦鳞游泳B鳞浪层层C毛羽鳞D鳞次栉比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项(     )

①作则飞沙走砾A做B起C发作②余寒犹厉A像B还C特别

③游人虽未盛A壮实B成年C很多

3、在记叙描写中,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

①以物比人                          

②以人比物                          

③以物比物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天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五)读《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一百许里()负势竞上()()急湍甚箭()互相轩邈()()风烟俱净()窥谷忘反()()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写景往往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把静景写活,使景物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本文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的句子是

4、写景还要注意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景物的特征。

本文第三段写景注意了视觉与听觉的交替,动与静的结合,景与人的变换。

请谈谈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5、有人认为,既然“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又怎能听见“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怎么能听见“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请你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6、文中最能概括全文的美景的句子是

7、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8、“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六、)读《五柳先生转》

1、给加点字注音箪()瓢屡()空颇()示己志俦()

造饮辄()醉衔()觞()赋()诗嗜()褐()吝()

2、解释加点字因以为号焉()不详其姓字()嗜酒()

环堵萧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期在必醉()不求甚解()每有会意()造饮辄醉()晏如也()

曾不吝情去留()()箪瓢屡空()何许人也()

或置酒而招之()()不求甚解:

今义:

古义:

赞曰()

3、翻译句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5)、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概括五柳先生的性格、嗜好、生活和志趣。

志趣

思想性格嗜好生活

5、请写出文中介绍自己如何对待读书的一句是

6、“赞”语中的与“不慕荣利”相照应,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相照应,与“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相照应。

7、“赞语”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8、五柳先生对生活的态度恰如文中所引黔娄之妻的两句话。

9、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方面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10、饮酒的用意是

1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句子对你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

12、此文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生活态度?

对于他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成?

为什么?

13、我们学过的《饮酒》一诗与本文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写出诗中最为生动地刻画这一形象的两句诗。

(七)、阅读《马说》,回答1~5题。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虽有名马②不以千里称也

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⑤策之不以其道⑥其真无马邪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②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理解:

5.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我选第题,我的看法是:

(八)、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1~5题。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弗之怠②门人弟子填其室

③援疑质理④卒获有所闻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⑥腰白玉之环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我的概括:

4.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我的感受: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的积累:

②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的观念:

附参考答案

1、详尽到达迫近或许2、略3、或以物喜,或以己悲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

5、这两句是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6、悲去国怀乡,喜心旷神怡;悲淫雨霏霏,喜春和景明

7、领起下文,由景入情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9、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10、要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11、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

1、茂盛的样子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昏暗枝叶繁茂靠近腰背弯曲捕钓摆开尽兴地喝酒酒杯下棋遮盖不久2、翻译(略)3、衬托,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与民同乐,醉心山水。

4、从光线的明暗变化写5、设问,总收全文,与前文照应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6、山山泉泉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晦明野芳佳木风霜水石8、可以介绍“醉翁亭一目楼”“醉翁亭晨昏菀”“醉翁亭四时轩”“醉翁亭民俗图”等,内容可根据课文自由发挥。

9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11.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1、略2、略3、四个方面:

(1)水特别清澈;

(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4、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

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

5、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6、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这说明游山玩水并不能真正冲淡作者因仕途坎坷,屡遭贬適而造成的抑郁忧伤之情。

7、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8、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和气氛,反映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情。

9.参考:

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就要画一幅长卷,把小石潭的美景一一描绘,把她的美展示给每一个爱美的人。

假如我是一个企业家,我就要投资小石潭,把她建成一个旅游胜地,让更多喜爱游历山水的人来这里观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