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200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0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x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

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

 

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前言

本细则是根据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30吨轴重重载铁路试验段《隧道内无砟轨道主要技术要求(暂行)》,借鉴《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要求,结合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无砟轨道设计及以往经验编制本作业细则。

本作业细则包括总则、术语、职责与要求、一般规定、隧道沉降变形评估、精密网布设评估、不良地质隧道基地加固(整治)质量评估、隧底断面结构几何尺寸评估、首段工程工艺工装评估、附录等10部分内容,对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具有指导作用。

目录

1总则1

2术语2

3职责与要求4

4一般规定6

4.1.隧道沉降评估要求6

4.2.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6

4.3.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6

5.隧道沉降变形评估8

5.1.隧道沉降观测内容8

5.2.沉降评估8

6.精密测量10

6.1.CPⅢ控制测量评估10

7.隧道基底加固及质量缺陷整治11

7.1.隧底加固处理一般要求11

7.2小导管注浆施工11

7.3钢花管施工(注浆与不注浆两种情况)11

7.4加固效果质量评定11

7.5隧道质量缺陷整治(按照处理流程编写,明确各方职责、内外业要求)11

8.隧底断面结构验收13

8.1.道床施工前结构几何尺寸13

8.2.外观质量综合评定13

9.首段工程验收14

9.1.技术准备14

9.2.工装准备14

9.3.进场材料验收14

9.4.首段工程质量评估15

9.5.评估程序15

10.附录16

附表1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16

附表2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17

附表3隧道沉降量记录表18

附图一精密测量控制点埋设示意20

附图二21

附图三22

附表4CPⅢ对点距离测量记录表23

附表5小导管注浆记录表24

附表6钢花管注浆施工记录25

1总则

1.0.1为指导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隧道无砟轨道铺设前的技术评估,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指导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隧道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

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1.0.3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成区段或全线实施。

1.0.4无砟轨道线下工程的变形量(包括变形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

1.0.5无砟轨道铺设评估的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验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1.0.6线下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勘察、设计和施工资料应完整齐全。

1.0.7线下工程的设计应与施工组织相结合。

当施工组织发生变化时,设计上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确保线下工程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要求。

1.0.8铺设无砟轨道前,线下工程的主体应全部完工,检验合格。

未完成的附属工程不得影响无砟轨道的铺设。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除参考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无砟轨道

用整体混凝土结构代替传统有砟轨道中的轨枕和散粒体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

2.0.2变形

线下结构由于荷载、环境等作用引起的随时间发生的位移。

2.0.3沉降

基础设施在竖直方向产生的变形,包括下沉和隆起,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2.0.4工后沉降

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

2.0.5差异沉降

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路桥或路隧连接处的沉降差。

2.0.6折角

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路基与桥梁或隧道间由于过渡段沉降造成的弯折角度。

2.0.7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

为满足线路平面控制测量起闭联测的要求沿线路每50km左右建立的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作为全线段的线路平面坐标基准。

2.0.8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

在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的基础上沿线路走向布设,按GP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建立,为线路平面控制网和铺轨基桩控制网起闭的基准。

2.0.9线路控制网(CPⅡ)

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上沿线路附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段的线路平面控制和轨道施工阶段基桩控制网起闭的基准。

2.0.10铺轨基桩控制网(CPⅢ)

沿线路布设的三维控制网,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或线路控制网(CPⅡ)一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施测,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的基准。

2.0.11三角形网

由一系列相连的三角形构成的测量控制网,它是对以往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的统称。

3职责与要求

3.0.1建设单位负责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等单位实施。

评估过程中各方应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3.0.2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

1委托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进行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

2根据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

3负责观测及评估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4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并建立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5组织阶段评估工作,并及时将阶段评估结果提交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等单位;评估工作完成后,提交《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

6检查、监督、协调、处理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3.0.3勘察设计单位的主要职责:

1提交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等要求;变形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

2对变形观测的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

3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

4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设计预测的结果提交建设单位。

3.0.4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

1负责线下工程变形的观测。

2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实施细则。

3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4根据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和本技术指南提出的相关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

5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

3.0.5监理单位的主要职责:

1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

2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理。

3监督、检查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其不受施工或外界的扰动和破坏。

对施工单位的观测数据及时签字确认

4一般规定

4.1.隧道沉降评估要求

4.1.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4.1.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4.1.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4.2.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

4.2.1.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

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V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4.2.2.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2.3.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参照附录A进行)。

4.2.4.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4.2.5.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6.2.5的规定,沉降已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

表6.2.5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隧底工程完成后

3个月

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后

3个月

0~1个月

1次/周

1~3个月

1次/2周

4.3.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4.3.1.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2)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

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Ⅳ~Ⅵ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4.3.2.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4.3.3.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4.3.4.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5.隧道沉降变形评估

5.1.隧道沉降观测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底板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5.2.沉降评估

5.2.1.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2)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

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Ⅳ~Ⅵ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5)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6)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7)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8)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的分布图表;

9)沉降计算报告(包括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10)观测记录(手簿);

11)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设图。

5.2.2.分析方法与评估标准

1)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3)未详之处详见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铺设无砟轨道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6.精密测量

6.1.CPⅢ控制测量评估

6.1.1.CPⅢ控制测量评估需提供如下资料:

1)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报告

2)平面观测、高程观测网图;

3)平面观测、高程观测原始观测数据;

4)高等级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数据;

5)测量平差计算表;

6)CPⅢ点平面和高程成果表

7)各项测量精度统计表;

6.1.2.CPⅢ控制测量成果先由施工单位作出自评报告后、经监理单位验收评估后,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

6.1.3.CPⅢ控制测量成果评估等级分为通过、修改和不通过三个等级。

对于修改和不通过成果需重新组织评估。

6.5.5未详之处详见《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精密控制测量实施细则》。

7.隧道基底加固及质量缺陷整治

7.1.隧底加固处理一般要求

7.1.1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报监理审批后方可执行。

7.1.2施工单位要进行专项施工技术交底及培训。

7.1.3需完善检验批资料。

7.1.4施工完成后,应经第三方检测合格方能进行后续作业。

7.2小导管注浆施工

7.2.1隧底小导管注浆加固完成以后7天,进行注浆效果检查和评定,检查孔按设计布设,观察注浆充填情况,不合格者进行补钻孔注浆。

7.2.2施工及监理单位均应按照设计要求对记录表格中的内容做好详细记录及检查验收。

详见附表5。

7.3钢花管施工(注浆与不注浆两种情况)

7.3.1注浆效果检查及质量判定

7.3.2检查孔按设计布设,观察注浆充填情况。

当注浆效果达不到质量要求时应进行补注或者重注。

7.4加固效果质量评定

7.4.1通过钻孔取芯、压水(气)对注浆填充密实情况进行评定。

7.4.2第三方无损检测评定。

7.5隧道质量缺陷整治(按照处理流程编写,明确各方职责、内外业要求)

7.5.1根据各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对隧道缺陷进行分类。

7.5.2针对不同的缺陷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并报监理审批。

7.5.3依据整改方案进行缺陷整治。

7.5.4缺陷整治完成后由第三方进行无损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重新进行处理。

8.隧底断面结构验收

8.1.道床施工前结构几何尺寸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参照规范

1

中线

±20

仪器测量

TB10424-2010

2

高程

+10,0

水准测量

参照轨道要求

3

纵坡

可用高程和平整度控制

4

宽度

+20,0

尺量

TB10424-2010

5

平整度

8

2m靠尺和塞尺

TB10424-2010

8.2.外观质量综合评定

混凝土表面应密实平整、颜色均匀。

混凝土表面拉毛应满足设计图纸要求,深度一致,拉毛纹理平行且垂直与于线路方向。

 

9.首段工程验收

9.1.技术准备

9.1.1设计单位完成CPⅠ的复测工作,施工单位完成CPⅡ、CPⅢ网的建立,并提交报告。

施工前对线路中线、高程进行测量,调整闭合。

隧道沉降观测、隧道缺陷整治和精密测量网经评估合格后方可进行无砟轨道施工。

9.1.2对所有“四电”预埋件进行彻底排查,确保预埋件位置、数量、接地电阻值满足设计要求。

9.1.3编制并完成无砟轨道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报批工作。

9.1.4做好道床板混凝土配合比选定。

9.1.5完成对所有参建施工人员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施工内容、工业流程、施工方法、作业标准、注意事项等。

测量人员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程序、方法,掌握测量粗放、粗调、精调等过程,以及过程控制。

9.2.工装准备

9.2.1轨枕、轨道板、支撑块(含组合件)等轨道部件应工厂化生产,其质量应满足相关技术条件的要求。

9.2.2钢轨支撑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间距及安置应便于调整、拆卸和混凝土灌注。

9.2.3弹性支撑块应在厂内将支撑块、块下橡胶垫板和橡胶套靴胶粘组装成一体。

组装好的支撑块应用条带材料在承轨台两外侧各绑扎一道,以确保整体道床施工时三者之间相互密贴。

9.3.进场材料验收

9.3.1钢筋原材料、加工、连接、安装,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检验、施工检验,模板材料、加工、安装必须符合《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的相关规定。

9.3.2轨道板进场时应对型号、外观进行验收,其四周边角无破损和掉块,板体无可见裂纹,质量符合设计。

9.3.3支撑块、长枕进场时,应对型号、外观进行验收,四周边角无破损和掉块,板体无可见裂纹,质量符合设计。

9.3.4隔离层、防水层、保护层及伸缩缝所用材料进场时,应对其规格、品种、外观及尺寸进行验收,其质量应符合设计及现行《铁路混凝土桥梁桥面TQF-Ⅰ型防水层技术条件》(TB/T2965)规定。

9.4.首段工程质量评估

9.4.1首段工程质量评估参照《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无砟轨道工程质量验收实施细则大纲》

9.5.评估程序

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填写《首段工程评估申请表》,并按要求提交施工准备、施工安排、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有关内业资料、工程实体检查资料,经监理单位复查后,随同监理资料上报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组织评估小组进行评估,并签署《首段工程检查评估报告》。

10.附录

附表1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单位工程名称

开工日期

建设单位

现场项目负责人

设计单位

现场项目负责人

监理单位

总监理工程师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序号

项目

内容

1

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交底

2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3

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情况

4

专业观测人员情况

5

施工图现场核对情况

6

地质勘测资料

7

开工报告

附件材料

1.

2.

检查结论:

监理组长:

总监理工程师:

年月日

注:

本表一式4份,施工、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各1份。

附表2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标段名称

单位(项)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

工程位置(里程)

观测开工日期

观测完成日期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项目质量负责人

序号

评估项目

评估情况记录

评估结论

1

2

3

附件材料1.

2.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设计单位

 

咨询单位

 

建设单位

 

注:

本表一式5份,施工、设计、监理、咨询和建设单位各1份。

附表3隧道沉降量记录表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沉降观测-01

隧道沉降观测数据录入表共页第页

施工标段:

 

施工单位:

 

观测断面里程:

 

隧道名称:

 

所在断面位置:

隧道左侧

测点备注信息:

 

观测

观测

累计

测点标高

本次沉降量

累计沉降量

施工阶段

天气温度

期号

日期

天数

 

(年-月-日)

(天)

(m)

(mm)

(mm)

(荷载情况)

(°C)

1

2012-10-26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填表人员:

复核人员:

技术负责人:

监理:

日期: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沉降观测-02

隧道沉降观测数据录入表共页第页

施工标段:

 

施工单位:

 

观测断面里程:

 

隧道名称:

 

所在断面位置:

隧道右侧

测点备注信息:

 

观测

观测

累计

测点标高

本次沉降量

累计沉降量

施工阶段

天气温度

期号

日期

天数

 

(年-月-日)

(天)

(m)

(mm)

(mm)

(荷载情况)

(°C)

1

2012-10-26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填表人员:

复核人员:

技术负责人:

监理:

日期:

 

附图一精密测量控制点埋设示意

附图二

 

附图三

附表4CPⅢ对点距离测量记录表

CPⅢ对点距离测量记录表

隧道名

建网单位监理单位

测量员日期

序号

CPⅢ左列点名

CPⅢ右列点名

距离(mm)

附表5小导管注浆记录表

小导管注浆施工记录

工程名称:

小导管直径:

小导管材质:

注浆水灰比:

位置:

序号

导管编号

成孔时间

(分钟)

深度位置

角度

成孔工艺

孔深

(m)

导管长度(m)

注浆次数

注浆时间

(分钟)

注浆量

(kg)

备注

设计

施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