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066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docx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

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2.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

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安排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

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3.唐前期由1名宰相长期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1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议政公允    B.防范个人擅权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权力制衡

4.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

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

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

A.确保文书安全B.削弱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D.提高行政效率

5.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

这说明明朝(  )

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6.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  )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

47.5%

2.3%

50.2%

清代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7.《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8.《太平御览》记载了为诸葛亮造三千口刀(时称“神刀”)的蒲元,他已经能够鉴别取自不同江河的水,由于水质不同具有不同的淬火能力。

据此可知当时(  )

A.淬火工艺只有少部分人掌握B.三国时期的手工业实行官营

C.水质对兵器质量有绝对影响D.对淬火冶炼规律有较深认识

9.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

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

这反映出(  )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10.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这说明(  )

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11.《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

可见,晋商的发展(  )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12.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属于(  )

A.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B.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

C.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

13.《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4.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  )

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15.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

A.“天之立君,以为民也”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16.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所谓“以重典驭臣下”。

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

又在明律之外,指定条目处以极刑,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

其序言说:

“诸司敢不急公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

”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治乱世用重典”,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

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

“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示天下,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即枭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遭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

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

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

该法案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

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摘自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

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并指出其反腐举措出现差异的政治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

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

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

——《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在英国那些被商品货币腐蚀了的贵族地主、乡绅们早就不满足于固定地租的收入,在“羊踩过的泥巴就会变成黄金”的诱惑下,纷纷用强制手段不断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圈围成牧场。

从1688年起,政府也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直到1845年运动结束。

圈地运动在消灭领主制和小农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体制。

据有关文献记载,耕地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很快。

由于农业改良,1760—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50%。

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

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

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封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

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

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

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

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按照西周制度,诸侯国有朝见周天子的义务,诸侯国之间无须相互朝见。

从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看,诸侯国之间相互朝见,这说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选A项。

答案:

A

2.解析:

材料中的“舍人”被官僚贵族举荐做官,往往会形成以该官僚为中心的权力集团,这不利于加强君主权威;“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推动私属公职化,有利于强化专制集权,故选B项。

西汉政府并未废除举荐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C项明显错误;材料所述与户籍管理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3.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由1名宰相长期主持议政到多人轮换主持,其主要目的是防范宰相个人擅权,故选B项。

多人轮换主持议政未必能保证议政公允,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项排除;D项并非这一做法的目的。

答案:

B

4.解析:

从材料中“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旨在防止地方糊弄中央,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

A项并非主要目的,排除;该制度与削弱丞相权力无关,且朱元璋时期废除了宰相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行政效率如何,故D项错误。

答案:

C

5.解析:

材料“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反映臣下冒死劝谏皇帝、多样的劝谏方式,实质体现君主无上权威,故A项正确;封建士大夫劝谏为封建统治服务,而非有民主思想,B项错误;臣下劝谏皇帝一定程度影响皇帝权威,与纲常不符,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士人协助皇帝治理天下,故D项错误。

答案:

A

6.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与明代相比,清代前三代有生员功名和高于生员功名者的家庭中,考中进士的比重远远高于“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的家庭,这说明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故选C项。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血缘关系并不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D两项。

答案:

C

7.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

C

8.解析:

材料中蒲元掌握了淬火工艺,但不能据此推断只有少部分人掌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三国时期手工业的经营类型,故B项错误;“由于水质不同具有不同的淬火能力”,水质是影响兵器质量的因素之一,不能推断是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中水质对兵器质量的影响,体现出工匠对淬火冶炼规律有较深认识,故D项正确。

答案:

D

9.解析:

材料中体现不出市场垄断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市场管理,未体现经济发达,B项错误;《市井》画像能反映一定的史实,C项错误;材料中“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比较严格,D项正确。

答案:

D

10.解析: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与“规定‘……并行以少长之礼;……止行亲属礼’”不符,且有绝对化的错误,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颁布新政,规定不得擅责佃户,可知主佃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租佃关系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性质,C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租佃中体现人身关系的变化,由此得出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是以偏概全,而且伴随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致使等级秩序在不断加强,D项错误。

答案:

B

11.解析:

材料未涉及清政府腐败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说明晋商利用官场与商业结合进一步发展自己,B项正确;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变,C项错误;经济利益趋同说法错误,D项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从材料信息“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该思想家主张选贤任能,属于墨家思想,故选D项。

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13.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朱熹重新解释《论语》和《孟子》后,这两部作品才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这表明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故选D项。

题干只提及《论语》《孟子》,未提及“四书”,故A项排除;魏晋战乱使得儒学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断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C项。

答案:

D

14.解析:

二程、朱熹认为今世与古时相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不利于社会稳定。

从材料信息看,程朱理学借来佛教“修心”理念,希望通过改良个人以改良社会,这说明程朱理学致力于社会稳定,故选A项。

答案:

A

15.解析: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了民权思想,这是对君主专制的否定;“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强调君权神授,强调皇权的神秘与权威,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强调了“民本”思想,排除。

C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D项强调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无本质区别,故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6.解析: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通俗读物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中“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折射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排除;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的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7.解析:

(1)问提取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和近代英国都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约束官员,据此回答“相同点”。

明代强调严刑峻法,维护君主统治;近代英国强调议会决策,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

据此回答“不同点”和“政治根源”。

(2)问从材料信息可知,近代反腐涉及选举、“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等领域。

联系反腐对完善民主体制、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回答。

答案:

(1)同:

加强立法,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

异:

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若答出注重发挥案例的教化和警示作用亦可)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

根源:

明代实行君主专制。

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2)领域:

选举、官员的财产申报。

影响: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8.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腐败……不法行为的发生”“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更多的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5世纪前期……固定地租的收入”“政府也颁布法令……1845年运动结束”“圈地运动……经济体制”等关键语句思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使英国首次摆脱了……粮食供给”“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的物质基础”归纳。

第(3)问,从土地流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兼顾多方面利益、依法有序进行等方面作答。

答案:

(1)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治腐败助推;君主专制的强化;特权阶层的推动。

(2)特点:

由贵族地主和乡绅带动强制圈占;获得政府的支持;持续时间长;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

影响:

适应了近代社会转型需要;促进了产业结构变化;为工业和城市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认识:

土地流转要依法、有序进行;土地流转要适应近代化需要;土地流转要兼顾多方利益;土地流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19.解析:

(1)问,材料信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知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所在,联系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的背景中去分析。

(2)问,从材料二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和“乾称父,坤称母”中概括分析。

第(3)问,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去分析总结答案。

答案:

(1)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2)特点:

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认识:

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