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066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对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对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对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对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联.docx

《对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联.docx

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最基本的要求是“仄(即声调三、四声)起平(即声调一、二声)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

它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按照字音平仄相对、字义虚实相当、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语句构成,表达相反、相关或相近的意思。

它分上联和下联。

它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对联里有思想、有情趣、有艺术。

欣赏对联有益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

这是对联的萌芽。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五代时,《茅亭客话》记载:

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据说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就是对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春联之设始自明太祖朱元璋,《簪去楼杂记》记载: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予徐达: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对楹联结构的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南怀瑾先生更是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

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

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

三、对联的主要种类:

1、春联:

春节期间贴于门上的对联。

例如: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2、节日联:

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

例如:

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元宵节联)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联)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3、婚联:

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

例如:

荷开并蒂,芍结双花。

箫管并举,凤凰来仪。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4、寿联:

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

例如: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甲子重新新甲子,春秋几度度春秋。

(60岁)

5、勉联:

例如: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书堂联)

6、挽联:

悼死者之对联。

例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挽蒲松龄)

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鲁迅)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陈毅挽鲁迅)

7、名胜联:

所谓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

例如:

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题杜甫草堂联)

8、职业联:

这类楹联,蕴含丰富,有着诱人的魅力。

例如:

萍水相逢如亲友,停车暂住似归家。

(旅店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

(茶馆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声声劝尔惜妙音。

(钟表店联)

小练习

(一):

你能说出下列行业吗?

1)充饥不必画饼止渴何须望梅——

2)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

3)读书爱书书中自有大世界

垒阶登阶阶上即是新高峰——

4)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无落花,但闻藿香木香。

——

四、对联对法指要:

(一)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

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如杭州西湖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5、平仄相协。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

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上面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注意:

1、上联中出现过的词语,下联最好不要重复出现。

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除外。

2、在立意、境界、情绪等方面,下联应压住上联。

错例:

举国欢乐迎富贵,合家欢腾奏和谐

正例: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德辉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小练习

(二)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笠翁对韵》可以推荐

1、寒来——()

2、迎冬夏——()

(二)注重平时积累。

1、应当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

2、多读多记名言警句。

3、多关注一些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

4、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三)掌握确实可行的技巧。

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再把分别对出的词组合成一句。

例如:

上联:

登长城揽神州风貌

下联:

(2006沈阳)

口诀:

写对联不用怕记住先把节奏划

辨词性太重要工整与否莫小瞧

或正对或反对积累联想是精髓

避重复分雅俗平仄暂且别去顾

五、中考对联题设题形式

(一)对联链接

例1:

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1)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    )

(2)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3)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例2:

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是:

         

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例3: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

例4:

对偶体现了语言的对称美。

请你使用对偶的方法,补全《西游记》第七回的回目。

第七回:

___________,五行山下定心猿。

(帮帮你)“五行山下定心猿”指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心猿”即孙悟空。

对策:

强化名著阅读(回目、关键人物、重要情节) 关注名胜古迹(与课文相关、与地方有关)

(二)对联匹配

例5:

下列各项中,能与“四面湖山归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A、万紫千红总是春B、万家忧东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D、万户争传新乐府

对策:

把握句子节奏  了解词语性质

(三)对联改写

例6:

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

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

上联:

例7: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斩断长江千里水下联:

对策:

认真分析句子内容,揣摩结构特点

(四)对联撰写

例8:

上联: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

对策:

加强诗文积累(背诵+理解+运用);读记名言警句

(五)对联赏析

下面是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副对联,你能从语言、内容、哲理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副对联的妙处吗?

青海:

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甘肃:

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对策:

提高鉴赏能力(内容、情感、哲理、语言)

随堂练习:

1、下面的对联都是赞颂古代名人的。

请写出其中一副对联所赞颂的人物,写出与对联内容相关的成语或诗句。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古。

赞颂的是(),相关的成语是()

(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赞颂的是(),相关诗句是()

2、物理课上,老师为了生动形象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3、上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4、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请你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1)人梯巧搭登攀路A、水深不乏破浪舟

2)学海无涯勤可渡B、阵阵渔歌卷春风

3)山高自有人行路C、雨滋桃杏万户红

4)风吹杨柳千门绿D、书山有径志能攀

5)点点轻舟腾巨浪E、心血勤浇栋梁材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30分钟)

1、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

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镇江市中考题)

《西游记》:

《水浒》:

2、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

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写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吉林省中考题)

上联:

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

□□□□□□□

3、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兰州市中考题)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

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

4、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四川省资阳市中考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

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

为此,立志中学初三

(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上联是:

下联是:

5、【材料3】对联: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题)

屋后松竹添秀色

门前梅兰

请在材料3下联中的横线上,填写能够与上联相对应的3个字。

6、“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联。

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联。

(山西省课改区中考题)

上联:

轻风细柳

下联:

淡月隐梅花

7、请运用对偶知识对对子。

(任选一道完成)(福建省泉州市中考题)

上联:

滚滚波涛蕴宝藏     上联:

        

下联:

         下联:

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

8、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楹联应对活动,其中给出的一则上联是:

“品美文若饮甘露”,请你对出下联。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9、请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后面所给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对出下联。

(乌鲁木齐市中考题)

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揭晓:

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为母换肾的田世国、飞机试飞员梁万俊、缉毒警察明正彬、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当选为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则获得了“感动中国”集体奖。

①徐本禹送教进山播撒智慧;

②鹰击长空化险为夷试飞英雄梁万俊;

③跨越十重栏杆东方飞人勇夺第一;

10、下面加“”的一句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题)“月送花香浮小院”

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

11、对对子(湖南省邵阳市中考题)

出句:

山色风光美

对句:

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文字,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完成对联。

(常州市中考题)

龙城常州,人文荟萃,传统的文化底蕴和火热的创业实践,造就了诸多英模人物。

“蓝领精英”邓建军,坚持学习新技术,攻坚克难,完成了数百项技改项目,解决了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被誉为知识型、专家型产业工人的楷模。

殷雪梅老师,热爱教育事业,视学生为子女。

在危急关头,她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她的瞬间壮举感动了常州,感动了神州,被誉为“英雄教师”。

(摘自《常州日报》2005年4月8日有删改)

上联:

蓝领精英邓建军,数百技改成楷模

下联:

13、对联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名胜联、育志联等等,假如今天恰逢你的爷爷(奶奶)做大寿。

请你从下面四副对联中选一副送给他(她)。

( )(贵州省贵阳市课改区中考题)

A.依山傍水景中胜境坐北朝南函里新居

B.红梅点点春意浓浓

C.福分洋洋如东海鹤寿悠悠似南山

D.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

 

【试题答案】

1、要求:

①每联要求字数相等、句式相近;②下联中要写出“性格、人名、事件”。

2、宽对即可,示例:

“乡音已改是归人”等即可;“每逢佳节倍思亲”、“乡音无改鬓毛衰”等亦可。

3、秋色人似画中游

4、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5、“吐幽香”、“着新装”等。

6、拂

7、示例:

①茫茫人海觅知音②南极是地球最后净土

8、答案示例:

赏名画如沐春风

9、例:

①田世国为母换肾奉献孝心

②淡泊名利专注田畴水稻之父袁隆平

③实现廿年期待中国女排再戴桂冠

10、B

11、邵水景色丽

12、例:

英雄教师殷雪梅,瞬间壮举铸师魂(感神州)

13、C

 

中考对联对法指要

对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特别是结合文言文内容来进行对偶知识的考察,如2004年泉州中考中的文言阅读中就有一题对对子的题目,预测在今后的命题中还会大行其道。

这是因为:

一方面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骈句,这本身就依赖于文言作品而存在,借助文言语段来考察,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是因为文言文的骈句、对仗的语言形式具有示范性,结合文言文语境来训练,其要求实际也有了一定的降低。

那么,如何对好对联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方法:

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

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如杭州西湖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5、平仄相协。

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

1、应当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

2、多读多记名言警句。

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

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

”等等。

3、多关注一些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

像王勃、苏轼、解缙、纪晓岚、郑板桥、郭沫若等的佳联、妙对。

王勃的千古绝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读后你不能不叹服!

苏轼的文、诗、词、赋等绝妙,对句子也是一把好手,我们对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当然不止一次一时有所知晓,只要读书,时时有之。

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

“一担重泥挡子路”(仲尼即孔子;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

“两行伏子笑颜回”(夫子即孔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4、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楹联产生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同汉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

谁都知道,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而汉语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又是由单音字组成的单音词。

如天、地、日、月、风、云、山、水、春、夏、秋、冬、贤、圣、是、非、红、绿、黑、白、有、无、大、小、来、去、先、后、左、右、歌、舞、飞、驰等等。

这些单音词在古汉语中分别属于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而同类性质的单音词,又常常分属于平仄二调,如天、地,为同类名词,天属平声,地属仄声;来、去为同类动词,来属平声,去属仄声;多、少为同类形容词,多属平声,少属仄声,等等。

由这些单音词组成的多音句和诗句,就有一种因声调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也正是古人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总结出平仄规律的原因。

楹联的特点是要求整齐、对仗、讲究平仄。

以单音词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字,最适宜体现这些特点。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

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

”陆游《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等等。

最后,掌握确实可行的技巧。

这里我要和同学们谈一种对对子最好用的方法——拆合法。

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

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

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

同理,“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

“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人民——生活——美”、“社稷——日月——新”、“乾坤——日月——新”、“黎民——心情——爽”、“大地——气象——新”、“百姓——喜事——多”等等。

一般说来,中考试题不在语言的平仄方面作更高的要求,答案能符合宽对要求即可,因此,做好上面的工作,相信在中考中一定不会失分的。

当然,如果是结合文言语段来考,还应注意题目是否要求结合语段内容来作答。

中考漫画题题型解说

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中,不少省市命题人别具匠心地将漫画改编成中考题,这些漫画题所选的漫画,多数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给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幽默感。

漫画,是夸张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特殊,有些漫画并非一下子就能弄清其讽刺的现象或揭示的道理,因此,解答漫画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①通过漫画的标题解读漫画的主题或含义。

标题可以说是漫画的“眼睛”,这个“眼睛”反映着漫画的“心灵”———往往提示了内容或画旨。

②结合漫画的形象来思考其寓意。

漫画是一种艺术手法,它是通过直观形象来说明道理的,因此,分析漫画的形象是理解漫画的另一个关键点。

③透视夸张手法了解漫画意图。

漫画是夸张的艺术,它故意将生活中的现象变形,产生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因此,解读漫画,不妨先分析其夸张的手法。

④联系漫画中的文字说明来理解漫画。

有些漫画的内容,作者无法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就只能借助于文字语言。

所以,若是碰到带有文字的漫画,就要对画面中的文字进行解读,明了漫画作者想借助于这些文字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信息,文字和漫画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⑤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的要义。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因而要看懂漫画,不妨将漫画的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把握漫画的要义。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表现形式,有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意韵,其语言含金量极高,被国人称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考生要想在考试中做好对联类试题,首先应当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熟悉其特征。

对联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4.平仄相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

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