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体察散文内外语境由浅入深细解词句内涵复习课.docx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体察散文内外语境由浅入深细解词句内涵复习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体察散文内外语境由浅入深细解词句内涵复习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体察散文内外语境由浅入深细解词句内涵复习课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意
第1课时 体察散文内外语境,由浅入深细解词句内涵(复习课)
西北有高楼
1935年,法国巴黎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
主考官向中国学生陆侃如提出一刁题:
“在《孔雀东南飞》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
”陆侃如答道:
“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意思是说,西北的高楼高耸云际,孔雀怎能飞得过去,只好改向东南飞!
这回答,赢得了一阵阵赞扬声。
(1)陆侃如为什么不从解释“孔雀东南飞”在原诗中的意思入手来回答主考官提出的问题呢?
(2)陆侃如的回答巧在何处?
答案
(1)陆侃如看出主考官提出的是一个刁题,如果按原诗的意思回答,不仅显得平淡,而且显得笨拙。
(2)陆侃如运用了“引事附会”的答话技巧,即针对主考官提出的刁题,巧妙地引出一个根本连不到一起的事物,附会到对方所提的问题上去,又查而有据(出自《古诗十九首》),显示出回答的机趣韵味。
(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①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
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
解放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
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②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
他自己也说过:
“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
”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
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③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④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
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
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
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
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⑤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⑥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
青年人嘛!
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
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
“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
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
“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⑦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⑧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
“……那也是很‘文学’的!
”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
⑨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⑩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⑪“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
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他又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
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
“要从容啊!
”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⑫“要从容啊!
”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
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⑬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
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⑭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
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
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
⑮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
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
他来信居然说:
“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⑯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
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
“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
⑰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本文有删改)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2)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亲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
(精彩PPT名师讲解)
教你思维
1.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沈从文是一个平凡、博大、宽容、谦虚,有着广博的学识,热爱文学创作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
2.说说理解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需要考查哪些内外部语境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外部语境要素有:
①位置(第一段收尾句,第一段大意是形象地指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成就及其深远的影响力),②相邻句(上文引述他的原话。
“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紧接着又说他的“预言并没有应验”)。
内部语境要素有:
①陈述对象(两个),②拟人手法(富有生机,永不消亡),③语句性质:
形象句(作品的魅力、生命力,读者群的广泛、持久)。
3.理解句子含意需要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说说理解第⑮段中画线句的含意需要依托哪些篇章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全篇主题和主人公形象特征;②句子所处的段落和内容层次,句子涉及的内容背景;③前后句:
本句前面说“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劳动了三年”“老人家身心凄苦”;④句子性质:
写给作者信中的话;⑤句中关键词:
“灿烂极了”;⑥作者的情感态度:
“居然”(出乎意料,佩服),等等。
综合以上要素,提炼概括可判定句子含意。
思维拓展
1.理解词句含意六看:
(1)句外三看:
看位置,看相邻句,看主题思想和作者态度。
(2)句内三看:
看关键词,看结构关系,看艺术手法,尤其是修辞手法。
2.组织答案要有层次有条理,防止干巴。
方法是指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①词句的表达方式(性质),②运用的艺术手法,③表达出的内容重点和特征,④作者的感情倾向。
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先做 后讲]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
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
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
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
“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
“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
”美学家朱光潜说:
“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
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一种幼稚型的对文物的破坏,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
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
“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
”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
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
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
“长城在这里呢!
”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
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