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014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授课对象:

二年级本科生

教学时间:

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点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

5.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课外阅读文献:

1.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

《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

3.毛泽东: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

4.刘少奇: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

5.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课外讨论: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解放初期在百废待兴的旧社会废墟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大厦”展开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

分课时教学安排:

第1课时: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2课时: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3课时: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4课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

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文化形态上,也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结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两三年,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到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

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外部,则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认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新民主主义建设要经历相当长的阶段;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行私营企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第三,关于过渡的方式和步骤,设想在条件具备的时候,由国家发布一道命令,宣布对私营企业实行国有化,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和平的有代价的一举消灭的办法。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一方面,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农业生产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改造的主体和物质基础;“三改造”是两翼,是工业化的条件。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

逐渐改变生产关系,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的,即是说,要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放在优先和首要的地位,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手段,两翼丰满,主体才能腾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念,而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实际需要,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道路和创造条件的。

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195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指出:

“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我们必须努力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工业,把现有的社会主义工业扩大起来,办得更好;我们必须努力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这两方面的任务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

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没有主体当然不行,没有翅膀也不行”。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已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发展是硬道理: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解放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局限: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生产资料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加上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内容。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认识。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0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主要经验,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列宁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要点:

合作制是个体农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条件;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促成社会主义工业和广大小农经济的结合,把农业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合作化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自愿,在合作化的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以农民的个体利益为杠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稳妥地解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

1.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的方针。

手工业改造的方针和政策:

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和毛泽东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抓紧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由“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逐步过度。

并提出手工业生产经营方针:

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在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对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即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利息上,统一规定年息为5%,共付10年。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接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其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阶段: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

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改造方针:

利用:

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对国计民生有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并有一些发展;

限制:

就是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改造:

就是把资本家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利用、限制都是为了改造,改造是政策的核心。

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三)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理论。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党的指导思想是: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

毛泽东指出:

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一五”计划规定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

一五计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1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27个。

经过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

毛泽东强调:

这种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觉到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如其来的。

这些步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如一年到两年内)农作物的减产。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

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步再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是恰当的,有效的。

这种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

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个体农业是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但是,农民是劳动人民的一部份,因此,在改造的方式上,决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自愿的方式。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较好的贯彻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因而使得农业合作化运动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

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是剥夺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提出过“和平赎买”的设想。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和平的、赎买的方法来完成,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和平赎买”政策的成功实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邓小平指出: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4.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在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由小生产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新民晚报》记者曾经就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采访过荣毅仁。

记者问: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

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答: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可见,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一政策是成功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对所有制的改造是成功的,对人的改造也是成功的。

我们不仅在合作化过程中,把几亿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我们还把过去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也改造成为了拥护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1)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成,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2)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两个世界历史上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整个来说,就其成绩和失误比较起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四、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一,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尽管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56年,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96.3%;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全国99%的工业企业,82.2%的商业企业的分别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3.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5.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本章小结: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化三改”,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经过三大改造中国社会顺利平稳过度到社会主义阶段,虽然存在着一些失误,但其重大意义不容忽视。

课后思考: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步:

针对教学大纲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并提出教学引导性问题:

1、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性质?

(是社会主义社会吗?

什么决定社会性质?

2、为什么在三大改造的同时提出工业化的任务?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或就该问题布置学生课外讨论)。

第二步:

围绕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或就课外讨论情况进行交流发言)。

第三步:

教师就讨论和发言情况进行小结,并结合教学重、难点对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的组织主要在两方面:

第一,组织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进行讨论或交流发言。

交流发言采用点名主题发言、学生自由发言与分班级、小组对抗辩论式发言等多种形式进行,并对发言同学或小组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加分奖励。

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辅助引导。

第二,教师对学生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对其发言进行评论和引导,对讨论不够充分或未涉及到的部分进行补充讲解,对重点问题进一步强调。

课外教学的组织也主要是两方面:

第一,设计好教学引导性问题。

对学生观点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集体备课,精心设计、不断调整改进教学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准备好相关的视频材料。

第二,组织好学生的课外讨论活动。

教师首先要划分好学习小组(以10人左右为一小组),确定组长人选。

在讨论交流课前一周把要讨论的问题通知学生,让学生进行准备。

每位学生都要写一份500字左右的发言提纲。

课外讨论由组长主持,要做好讨论记录。

每小组推举一名发言人,在课堂交流时介绍本小组的讨论情况。

学生的发言提纲和小组讨论记录在交流之后要交给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评分依据。

板书设计:

章节标题和知识要点以PPT演示为主,讲课中涉及的关键词、重要知识点以板书方式加以强调;学生发言要点以板书形式展示,便于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和讲解。

教学方法运用:

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PPT课件及相关视频材料;课外讨论辅助使用易班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