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879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

《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筹城乡 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docx

统筹城乡示范带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示范带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今天,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这是宣传文化战线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和推进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研究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以城带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和措施,全面推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刚才,山东省姜大明省长对山东文化建设情况作了介绍,烟台市、马鞍山市、邯郸市、长沙市、克拉玛依市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工作实践和有益探索,有说服力、有启发性,对各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十二五”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文化部的首要工作任务。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文化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作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战略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四大任务之一,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的职责,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

我们考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着眼全局,实现重心下移,抓住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建设,整合力量、典型引路、分级推进,实现规模化、体系化,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在这一工作思路指导下,2010年10月,文化部在云南昆明召开全国村级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12月中宣部和文化部在河北霸州召开了全国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通过树立一批村级文化建设、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全面总结村级、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今年以来,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文化部又会同中宣部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分赴邯郸、长沙、烟台,就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近年来,地市一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文化自觉明显增强,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培训、供给服务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因此,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中宣部和文化部决定召开这次会议,总结经验,树立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典型,发挥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下面,我代表中宣部和文化部,就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经验,提高对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期。

过去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区、各部门与时俱进,勇于探索,逐步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建设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

地市级是全面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层级。

2009年底,我国地级行政区划共有333个,地级市为283个。

与国家和省(市)级比较,地市级区域单元规模适中、区域管理层级比较适宜,区域内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城市与乡村的关联度比较紧密,比较适合发挥城市功能、推进以城带乡,进而全面和深入地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率先实现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与县、镇(乡)级比较,地市级各种资源的配套相对比较齐全,在组织和政策的指导能力、资源和队伍的配置能力、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及技术平台的支撑能力等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比较适合实施以点带面、以城带乡、聚焦基层、均衡发展,也比较适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指导和制度设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

地市级率先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对县、乡,特别是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给予十分有力的支持,对省级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能够确立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撑点。

我们要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一,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城市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在古代,“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总起来说,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逐步凝结、积淀为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特有的精神、理念、人文、传统和风貌,这些因素逐步成为城市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也是城市特定群体认同或归属的基本依据。

进入到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自觉地把文化作为孕育和涵养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力量;而重视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又总是自觉地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推力,形成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城市文明形态。

那些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城市,既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依托,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场所,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36.2%,城镇人口4.6亿人。

到去年底,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47.5%,城镇人口大约是6.3亿人。

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1.7亿人。

到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1.5%。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在初级阶段,公共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现代化程度与世界上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城市化是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高与变革的过程,是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建设协同发展的综合过程。

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意味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更意味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城市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城市文明的进步。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关键是看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也是城市化的产物。

从历史来看,正是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普遍出现,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现代公共部门才开始产生,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普遍、平等的公共服务。

在城市化进程中,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塑造城市的文化品格,推动城市社会文明的发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成为判断城市现代化水准的重要标志。

地级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聚集了目前我国近一半的城市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举足轻重。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主动确立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城带乡、加强统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

这种差距,既体现在经济社会方面,也体现在文化方面。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

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建设欠账多、问题多,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2009年,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70.6%,农村仅占29.4%,城市比农村高41.2个百分点;城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了33.27元,而农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破解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结构,真正解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光靠中央和省的扶持是不够的,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地市级所辖区域既包括城市、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要在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地市一级非常关键。

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以城带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重要举措。

今年5月上旬,刘云山同志在长春、四平等地调研时指出:

“文化发展应当是城乡共同推进、协调发展的过程,文化繁荣应当是全面进步、普遍提高的过程。

”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市级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和覆盖,努力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文化实惠,实现城乡在文化政策上的一致、在文化资源上的互补、在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在文化发展上的互动,推动城乡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凸显期,而大中城市已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集结点。

特别是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较大压力。

同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市一级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城市已经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载体,对农民工等外来人口的管理也成为社会管理的新课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完善现有的分配制度,调整和平衡现实的利益关系之外,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指出:

“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

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我们要通过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对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教育人、引导人,培育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包容开放的心态,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对知识和文明进行积累和传播,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对社会风气进行净化,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撑。

烟台等地市的实践已经证明,加强地市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处理好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问题,对化解城乡社会矛盾,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局发展的关键环节。

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全国东、中、西部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许多省份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这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现象,短期内较难克服。

相比较而言,地市级城市的体量比较适中,资源配置比较齐全,区域差异较小,统筹协调和整合使用区域内资源的能力比较强。

近年来,部分地区先后启动“省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在新的行政体制下,地市级原有依托行政体制对县域文化建设指导和管理的模式受到直接影响,原有的统筹手段有所弱化。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市级所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相对重了、工作难度有所加大,这就要求地市级要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用新的统筹方式和手段,多从规划指导、政策调节、资源配置、平台支撑、绩效考核、宣传表彰等方面着手着力,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有效的统筹措施。

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确地市级政府在辖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责任,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职责和作用,强化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在“面”上的管理和调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规模化、体系化、城乡一体化;也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要素和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广覆盖、高效能;还有利于更好地研究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局的稳步发展。

近年来,在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地市一级党委、政府的文化自觉明显增强。

许多城市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立“文化强市”的目标,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地级公共图书馆321个,覆盖率为96%;地级群艺馆330个,覆盖率为99%。

全国6524个街道中,共有街道文化站4545个。

在全国83370个社区居委会中,共建有社区文化活动室37732个。

烟台市投入10亿元,建设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市文化中心,形成了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邯郸市在城区建设高标准的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在农村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个县城建设一座数字影院、每个乡镇建设一座综合文化站、每个村建设一座文化活动中心、每个社区建设一座市民文化中心。

二是重点文化工程顺利推进。

到2010年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达到108TB,县级工程支中心达到2867个,覆盖率达到95%;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22963个,覆盖率达到67%;村级服务点基本实现“村村通”。

各地市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因地制宜,建立起了一批高标准的地市级工程支中心。

三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烟台市从2003年开始,按照“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工作模式,开展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八届,实际利用资金1.6亿元。

长沙市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弱势群体倾斜,通过向农民工发放文化娱乐消费券,实现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

东莞市努力探索普惠、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着力实现免费服务常态化、推动流动服务制度化、加快区域服务一体化。

克拉玛依市大力整合各类文体设施及文化人才资源,共有22所中小学校和15家企业文化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浙江嘉兴等地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实行借书还书“一卡通”,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效率;广东等地普遍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使图书馆、博物馆、文艺演出等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

四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各地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烟台市打造“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现了“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

邯郸市以“欢乐乡村”活动为抓手和载体,积极推动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沙市坚持文化惠民,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了“百团汇演”、“好戏天天演”、“文化橘洲”等特色文化品牌。

马鞍山市以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龙头,以城市广场、社区和农村乡镇为依托,常年不断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可以说,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新路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制约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些观念上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仍然存在。

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仍然缺乏“文化自觉”、缺乏政府主导的意识,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基本职责牢牢抓在手里;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片面强调“GDP”指标,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城市形象、轻城乡统筹,总以为经济发展了,一切矛盾和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认为文化建设不是刚性指标,于是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缺乏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地市一级更为明显,比如:

如何适应城市化的需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如何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如何实现城乡联动、以城带乡,如何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共建共享,如何加强面向全社会的精神家园建设、加强道德养成教育等,这些都是当前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

推进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扎实推进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时期,文化部推进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

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为重点,着力统筹规划、以城带乡,着力整合资源、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均等化水平,努力形成具有地域特点、涵盖市、县、乡、村,结构合理、功能齐备、运行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带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局。

按照这一思路,“十二五”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地市纷纷规划建设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地市级文化设施。

我们认为,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地级市为主体,建设一批在当地具有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对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发挥辐射作用,为公众创造文化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将实施“地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对中西部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地市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进行资金补助,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严格资金管理,节约办文化,把每一分钱花到刀刃上。

同时,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符合地域风貌特征、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文化设施,改变“千城一面”的格局。

在县、乡、村层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人口为依据,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在城市,要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推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政策,因地制宜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努力实现每个社区有一个文化中心的目标。

继续实施“社区文化中心(室)设备购置项目”,落实全国城市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地区社区文化中心(室)设备购置进行补助。

在农村,要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

统筹村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整合各部门面向农村实施的各项重大工程,努力做到共建共享,形成集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要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设施与农村文化设施的紧密联动,“以城带乡”,有效发挥城市大型骨干文化设施对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的带动、支撑作用,争取在全国大部分地市级管辖范围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设施体系。

同时,要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流动服务的整合,提高流动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

要加强数字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数字文化服务覆盖辖区的所有乡镇、城市社区和行政村。

第二,着力提升地市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能力。

地市级城市作为地市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一般都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无论是统筹资源的能力,还是生产创作、服务提供能力,与县级相比都具有比较优势;而且,把地市辖区内中心城市的文化资源,与所辖各县、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在加大城市资源向农村输送的同时,扩大城市对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支持,既有利于改善县、乡、村资源短缺、人才不足的状况,也有利于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推动形成比较丰富、完善而又有特色的地区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体系。

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承担着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业务指导和人才培训的具体职能,要充分发挥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和提供符合本地区群众需求、体现本地区特色的优秀产品和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同时,加强对县级两馆、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增强面向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能力。

这方面,可以总结苏州市、嘉兴市覆盖城乡的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经验,借鉴杭州市利用“群文网”优化面向全市的群文资源配送的做法,发挥地市级城市在区域的枢纽作用,使其成为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中心、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心、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中心、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中心,全面提升区域内文化民生发展水平。

在这里,我还要重点强调一下免费开放工作。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部署了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工作。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

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实行免费开放,是公共文化机构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一场深刻变革,要高度重视,按照文件要求尽快落实相关配套资金,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免费开放,丰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地市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统筹安排,首先在地市一级落实好有关措施,为县一级的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作出示范、做好表率。

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良好的公益形象,吸引人民群众走进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

第三,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

李长春同志指出:

“群众性文艺活动更具有‘三贴近’属性,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标志。

”群众文化活动与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系极为紧密,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是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深化“以城带乡”、均衡发展的工作载体;另一方面,地市级范围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多样化、丰富化特点,辖区内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开展经常性的交流和联动,所以,地市级是实现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发展的合适层级。

地市级宣传文化部门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既要依托城市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又要经常性地组织区域内县、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性会演、展演等活动,努力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的长效机制。

河北邯郸市“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为地市级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作出典型示范,“欢乐乡村”活动通过村、乡、县、市自下而上层层发动,组织开展农村文化“大选秀、大比武”活动,“以十带百、以百带千、以千带百万”的链式带动,形成农村文化的巨大磁场。

全市农村每年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000多场,参与群众上百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行政主导、市场运作、文企联姻、群众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子。

刘云山同志对邯郸市的做法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

“邯郸市开展‘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工程建设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各地要按照云山同志批示精神,认真学习和借鉴邯郸市的经验,加强对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协调,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第四,大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积极拓展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绿色上网空间。

5月31日,文化部在青岛召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会议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