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673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docx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精品资料

制造战略对企业竞争的作用

一、产业制造实践的演变

国际上对制造战略领域的研究兴趣有着深层次的产业背景。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竞争能力强的标志是具有强大的制造业。

英国在18世纪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科技的广泛进步和企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整个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历史性的进步,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英国也成为第一个“世界制造中心”。

19世纪左右,德国以化学工业的科技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其它众多相差产业的快速发展。

到19世纪末,德国用40年时间完成了英国100年的工业化进程,并取代英国成为了世界科技与制造中心。

而20世纪初,美国则在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完善为标志,到1930年左右取代德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和制造中心。

二战后,日本以技术立国,加强企业管理,利用各国技术之长,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不断综合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道路,实现了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和经济起飞,迅速发展为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

虽然日本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上无法与高居首位的美国相比,不够世界科技中心的资格,但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人们公认的世界制造中心[1]。

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更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历史上看,制造业曾经给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长和市场繁荣。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美国政府和企业经过反思之后发现,主要原因是把制造业视为了“夕阳产业”,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发展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使美国的制造业严重衰退,逐步丧失了其制造业世界霸主的地位,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减弱。

1986年,MIT的“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开始深入研究美国工业实践薄弱之处及其存在的原因和振兴对策,提出以技术先进、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制造业夺回制造优势,从而振兴制造业的对策。

1987年,美国国防部提出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为了重振美国经济雄风,并在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经济霸主的地位,美国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

1988年,里海大学(LehighUniversity)的艾柯卡研究所邀请了美国国防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建立了以13家大公司为核心的、有100多家公司参加的联合研究组,耗资50万美元,花费了7500多人时,分析研究了美国工业界近期的400多篇优秀报告,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报告《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

二、制造战略研究的兴起

在产业制造实践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制造职能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开始。

哈佛大学的斯金纳在1969年开创性工作中首次提出了制造战略概念[2]。

斯金纳认为,制造职能很重要,但常被忽视,人们往往把制造职能看作是技术性的、被动适应性的工作,企业的高层很少参与制造领域的决策,而是将任务交给专家们执行,制造职能也很少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只是适应性地执行企业的战略。

他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企业的竞争中,制造职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的制造竞争力同企业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列举了三个由于缺乏制造部门的支持而导致企业战略失败的例子。

斯金纳指出了造成人们对制造职能作用短视的原因是大多数高层管理者把制造看作是需要一些技术技能和细微的日常决策与细节的泥潭(Morass),所有这一切都处于高层主管的视线和考虑范围之外。

在更早的研究中,斯金纳发现由于企业外部原因(如竞争加剧、市场压力增加等)和企业内部运营、技术进步等使得在制造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大量生产方式已经过时,后又研究了技术、社会、经济变革对工厂(经济上、员工方面、管理上)的影响,管理者在运营过程中的行动需要随情景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他更进一步认为,普通的工厂从事许多相互冲突的生产任务,折中又导致竞争力减弱,而提出了聚焦工厂这一思路。

随后,制造战略研究在全球兴起,最初的研究集中在制造战略的概念和制造战略的内容(特定环境下的战略、结构、技术,包括竞争优先权、决策领域等),然后扩展到制造战略过程(公司应当如何着手开发和实施制造战略)、制造战略与企业战略以及其他职能战略的相互关系、制造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等。

Hayes和Schmenner研究了公司的基本战略要素、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公司应当如何进行制造结构配置以开发制造组织的制造任务来支持管理需要,特别是对产品聚焦和流程聚焦式组织。

Wheelwright研究了制造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性。

Hayes和Wheelwright研究了产品、技术、学习曲线、垂直集成、新的市场等对制造和营销的影响。

Sackett和Evans考虑了如何从实际CAPP(计算机辅助过程计划)出发增强企业的制造能力[3]。

Waterlow根据生产/运营管理(P/OM)研究方面支持的项目,分析了制造系统的研究范围和边界。

Pegels介绍了丰田生产系统(包括看板、JIT、工作标准化和流程设计、自动缺陷识别、协调生产)及其在美国的应用。

Fine和Hax以通用汽车为例研究了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与制造战略之间关系。

Voss研究了先进制造技术(AMT)的实施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

Platts和Gregory设计和应用了一个制造战略形成过程的审计系统。

Platts提出了制造战略过程实施的三个阶段:

过程创建、小范围应用和推广。

Prochno和Corrêa以巴西一个锡罐头制造商为例给出了制造战略过程开发的具体应用[4]。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观点和理论相继产生,如斯金纳的权衡(Tradeoffs)和聚焦工厂理论(FocusedFactory),Hayes和Wheelwright的世界级制造理论(WorldClassManufacturing,WCM)[5,6,7]和产品-过程矩阵[8],Kotha和Orne的一般制造战略模型(GenericManufacturingStrategy)[9],Miller和Roth的制造战略配置模型等。

这些观点和理论丰富了制造战略的理论研究,但互相之间又存在许多具有争议的地方。

有些观点和理论提出后,并未经过企业制造实践的检验。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造战略的实证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

最初的研究是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展开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印度、巴西等的崛起,制造战略的研究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10,11,12,13]。

各种国际性的制造战略研究项目(如国际制造业未来调查MFP,波士顿大学的米勒教授发起,主要研究制造业与竞争优势;全球制造研究,北卡罗来那大学的ClayWhybark教授发起,研究全球范围制造绩效改善;世界级制造项目,Minnesota大学的Rogerschroeder教授和Iowa州立大学的James和BarbaraFlynn发起,主要调查世界级制造能力;欧洲制造项目,伦敦商学院的ChrisVoss教授为首,调查研究世界级制造项目的应用及其在制造绩效方面的结果;国际制造战略调查项目,由伦敦商学院的ChrisVoss和瑞典Chalmers大学的PerLindberg发起,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调查企业的制造战略和实践),使得全球范围内制造战略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深入,反过来,制造战略领域研究的深入也为这些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企业的全球制造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三、战略的层次与制造战略概念

战略规划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被广泛用。

钱德勒认为战略是企业确定长期基本目标,以及为贯彻这些目标所必须采纳的行动方针和资源分配。

战略主要制造战略涉及组织的远期发展方向和范围,在理想情况下,它应该使资源与变化的环境,尤其是它的市场、消费者或客户相匹配,以便于达到企业所有者的预期希望。

战略在组织内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公司战略(CorporateStrategy):

关于组织的整体经营范围,要受到组织目标的影响。

(2)经营战略(BusinessStrategy):

或称为竞争战略,主要涉及每种业务如何在市场中竞争。

是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考虑企业面临的市场、顾客等方面完成组织的目标。

公司战略涉及组织的整体决策,而竞争战略则更关心整体内的某个单元。

(3)职能战略(FunctionalStrategy):

从企业的不同职能―――营销、融资和制造等的角度考虑如何为其各级战略服务,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显然,制造战略属于职能层次的战略。

制造战略不能在真空中形成,它影响公司内部和外部许多组织群体,如人事、财务、营销、采购、研发及资本市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这些群体反过来又影响制造战略。

许多研究者都对制造战略进行过定义。

Skinner(1969)是其中的先驱者,他认为制造战略可以开发制造职能成为竞争性武器[2]。

HayesandWheelwright(1985)定义制造战略为制造职能与经营战略相联的一致决策模式。

Hill(1987)认为制造战略代表一种协调方法,它努力达到在市场成功的职能能力和政策之间的一致。

Swamidass&Newell(1987)认为制造战略是有效使用制造优势作为竞争性武器以达到业务和公司目标的一种工具。

Cox&Blackstone(1998)认为制造战略是作用于制造资源的形成和配置的一些决策模式,最有效的是,制造战略能够支持全面的经营战略方向并提供竞争优势。

LeungHau-Nung(2002)认为制造战略是制造公司为了达到长期竞争力增长的有意识的决策[14]。

Narasimhan(2005)等认为制造战略是公司制造资源和能力对竞争的动态定位[15]。

从这些观点可以总结出,制造战略概念主要包括:

①制造战略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②制造战略是有关制造资源获取、配置,产品和服务生产、交付的一系列决策;③制造战略决策包括战略层面和作业层面;④制造战略的一系列决策应该是协调一致的,满足企业战略的要求,提供竞争优势。

制造战略将制造职能同企业的竞争战略联系起来,将企业的制造职能提升到了企业的战略层次,同市场战略、财务战略等共同组成企业职能战略体系,完善了企业战略系统。

将企业制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应用系统思想对企业制造资源进行内配置,为制造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组织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概念将制造职能与企业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制造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

四、中国目前的制造水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快速增长,因此,2001年5月,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日本世界生产大国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虽然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良好,2002年GDP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贸易额在2003年超过法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8510.4亿美元(参见表1、表2),2004年为11547.9亿美元,2005年仅是前3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0245.1亿美元。

但从关于中国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16]、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中国制造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的研究结果中发现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其他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阶段性差距。

1999年,我国制造业名列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强,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制造业结构仍然偏轻,表现为装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仅为26.5%(1999),远低于美(41.9%)、日(43.6%)、德(46.4%)等国的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优势显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但大多是来料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