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114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

《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docx

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

一、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命题趋势

1.从题型来看

◙客观题:

不变。

12道选择题(48分),不变。

◙主观题:

题型微调。

从2009、2010年1道主观题(37分);变化为2011年2道主观题。

1题25分,1题12分。

◙自选模块题:

变。

共4个选修模块,湖南省为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个选修模块中自选一题,15分。

认识总结:

主观题题型微调,说明增加了阅读量,试题长度会影响整体试卷的完成的质和量,更直接影响成绩高低;自选模块题的4选1,而且又是教材之外的材料,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怎样处理自选模块的教学,值得研究。

2.从命题手法看

◙客观题:

2009年;

直叙型选择题2题;材料型选择题10题。

(其中,文史常识、人文素质1题;史学方法、史学理论1题。

图片题1题;表格计量史题1题)。

◙客观题:

2010年

直叙型选择题1题;材料型选择题11题。

(其中,文史常识、人文素质1题;史学方法、史学理论题1题;图片题1题;表格计量史题1题)

◙客观题:

2011年:

直叙型选择题2题;材料型选择10题。

(其中,文史常识、人文素质题,史学方法、史学理论题0。

图片题2题,考查计量史与图片结合。

认识总结:

命题手法,取材方式微调;考查文史常识、人文素质,史学方法、史学理论题终结,转到主观题上考查;计量史学题命题方式变化,图型取代材料和表格。

◙主观题:

2009年三段文字材料,三个问题。

全部为内涵(对材料处理)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考查史论结合能力)

2010年三段文字材料,三个问题。

全部为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考查史论结合能力)

2011年调整为2题。

第一题,三段文字材料两个问题,全部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第二题一段文字材料一个问题,也系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考查史论结合能力)

认识总结:

命题手法,取材方式有所微调;以考查史学结合能力为核心;史学方法、史学理论题开始更明显地在主观题中出现,并以开放的形式出现。

例如今年41题单独命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第41题“西方崛起的评论题”单独成题,只有一问共12分。

一是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

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三是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试题难度较大,这与新课程所提出的理念相符——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自选模块题:

2009年二段文字材料,二个问题。

第一问全部为内涵式问题(材料处理)。

第二问全部为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考查史论结合能力)

2010年二段文字材料,二个问题。

第一问以内涵式问题为主(材料处理)。

第二问多为评价式问题。

(考查论证能力)

2011年二材料二问和一材料二问结合。

原因型问题与评价型问题相结合。

认识总结:

命题手法,取材方式有所微调;同一年份考查方式大致相同或趋于相同;逐渐倾向于对学生评价能力的考查上来。

3.从考查内容看

◙客观题:

2009年。

联系教材考查的的选择题8题,32分。

游离于教材之外的,4题,16分。

考查概念的2题;考查材料解读的10题;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居主流。

2010年。

联系教材考查的的选择题8题,32分。

游离于教材之外的,4题,16分。

考查概念的3题;考查材料解读的11题;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居主流。

2011年;联系教材考查的的选择题8题,32分。

游离于教材之外的,4题,16分。

考查再认再现的试题2题;考查材料解读的10题;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居主流。

认识总结:

客观题命题规律:

①联系教材考查的的选择题8题,32分。

游离于教材之外的有4题,16分。

三年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②考查材料解读的题目稳定在10题以上。

③考查概念理解的选择题消失。

④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居主流。

⑸除了选择的第30题、35题以外,所有的题都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了新情景,注重考查考生的史料研习能力,这些材料都是出自古今中外重要文献和著作,语言较严密,特别是还有一些文言文,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正确阅读材料、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主观题:

2009年;第

(1)、

(2)小题考查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能力。

第(3)小题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整道题与教材的联系不大,属于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题目。

2010年;第

(1)、

(2)小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后面第(3)小题多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第40题第

(1)小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2)题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41题问题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系运用SOLO评价理论的开放性试题。

认识总结:

主观题命题规律:

①由1题37分,分解为两道题。

②考查能力的层次设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③运用SOLO评价理论,试题开放性特征突出显现。

(关于SOLO评价理论,请在网上查找)

④联系教材的题目起伏不定。

但游离于教材之外的内容每年均不同程度存在。

⑤评分可操作性有所加强。

⑹试题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更加注重探究性、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自选模块题:

2009年;大多数试题与教材有联系。

(1)小题往往考查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能力。

(2)小题往往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0年;考查内容均基本与教材无关。

第一问基本考查材料处理能力。

第二问基本考查学生论证问题的能力。

也有第一问考查论证问题的能力,第二问考查材料处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情况出现。

2011年;考查内容均基本与教材无关。

第一问一般考查材料处理能力。

第二问一般考查学生论证问题的能力。

也有第一问考查论证问题的能力,第二问考查材料处理能力。

认识总结:

自选模块题命题规律:

①由与教材联系紧密,到全部游离于教材之外。

②分值稳定,题问数量稳定。

题问方式大致稳定。

③规律性较强。

(1)小题和第

(2)小题考查的能力层次分明。

④能力要求高,努力克服版本的差异,对教学的导向性明显。

⑸试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拘泥于任何一个教材版本,充分利用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材料,在生动活泼的新情景中引导考生获取、解读信息,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

4.从考查知识的分布看

2009年

项目

年份

必修Ⅰ

必修Ⅱ

必修Ⅲ

选修1

选修2

选修3

选修4

总分值

2009年

选择题5题,20分

选择题5题,20分。

材料解析题1题37分。

共计57分。

选择题2题,8分

15

15

15

15

100分

2010年

项目

年份

必修Ⅰ

必修Ⅱ

必修Ⅲ

选修1

选修2

选修3

选修4

总分值

2010年

选择题8题32分

选择2题,主观题1题37分。

共45分

选择题2题,8分。

15

15

15

15

100分

2011年

项目

年份

必修Ⅰ

必修Ⅱ

必修Ⅲ

选修1

选修2

选修3

选修4

总分值

2011年

选择题4题,16分。

主观题1题25分。

选择题4题,16分。

主观题1题12分

选择题4题。

16分。

15

15

15

15

100分

认识总结:

2009-2011年高考知识分布规律:

①2009、2010年,必修Ⅱ多出现材料解析题。

2011年,向必修Ⅰ、Ⅱ多个模块渗透。

②必修Ⅲ目前尚未出现过主观题,2012年要重视。

③主观题分值稳定,始终稳定在37分。

④必修Ⅲ是今后高考材料解析题的重要选点。

⑤从必修模块来看,分值分布严谨。

表明高考命题不再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而在于追求考查能力、目标层次的覆盖面。

5.从考查历史阶段的分布看

2009年

年份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2009年

选择题5题20分。

自选模块1题15分

选择题1题4分。

自选模块1题15分

材料解析题1题37分

选择题1题4分

选择题2题8分。

自选模块1题15分

选择题3题12分。

自选模块1题15分

2010年

年份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2010年

选择题4题16分。

材料解析题1小题8分。

自选模块2题30分。

选择题4题16分。

选择题1题4分。

选择题1题4分。

选择题2题8分。

材料解析题2小题16+13分。

自选模块1题15分

自选模块1题15分。

2011年

年份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2011年

选择题3题12分。

材料解析题2小题25分。

自选模块1题15分。

选择题3题12分。

自选模块2题30分。

选择题2题8分。

选择题1题4分。

选择题2题8分。

材料解析题1题12分

选择题1题4分。

自选模块1题15分。

认识总结:

全国新课程高考历史阶段命题规律

①重视知识考查的全面性,六大版块,每年均有试题出现,充分体现了考纲中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整体史观。

②世界古代部分是命题分值最少的部分。

未出现过主观题,选择题是唯一形式。

③考查的内容最多的是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

其次是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部分。

④自选模块命题尚未涉及到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

(毛泽东、邓小平、亚里士多德)

⑤自选模块命题,不同题目涉及的历史阶段有较明显的区别。

二、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历史卷的命题趋势和特点

1.考查目标多样化,但以转向能力立意(命题)和目标立意(命题)为主。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历史试题经历了“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目标立意”三个发展时期。

当前高考“目标立意”主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四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③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④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认识总结:

总的来看,历史学科的考查目标是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知识的复制走向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测试。

所以平时教学要非常重视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真正落实到平时的教、学、练、考中,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否则能力培养只能是空谈。

2.史学评价范式化。

高考命题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史范式主导命题,逐步发展的多种史学范式评价历史,如:

常见的文明史范式,近(现)代化范式、整体(全球)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

今后,以文明史、近(现)代化、整体(全球)史、社会史等范式为主的综合范式,将主导历史高考试题设计。

认识总结:

不仅要理解多种史学范式的各自含义,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的把这些史学范式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

3.测量要点游离化。

目前,高考试题为了遏制“猜题押宝”和“题海战术”等悖离素质教育的不良倾向,大量使用游离于教材之外的新情境设题,以真正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

如2011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1题考查“东南互保”,第34题考查“1985年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第45题考查中国古代“盟旗制度”,第48题考查“钱玄同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北京文综卷第14题考查“文庙”知识;天津文综卷第4题考查“中国近代第一套邮票”,第10题考查“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安徽文综卷第12题考查“安徽境内人文景观”等,不胜枚举。

认识总结:

不管怎样,既然以能力立意(命题)和目标立意(命题)为主,那么我们的教、学、练、考就以能力要求来指导,既要用足教材,又不拘于教材,打破思维定势,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教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练、考例题的选择和命制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4.命题手法情境化。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试题大量采用新情境材料。

从命题情境营造手法来看,报纸通讯报道、场景照片漫画、人物言论摘录、诗歌谚语民谣、曲线图表数据、英文俚语典故、电影戏剧名著、研究设计想象等方式层出不穷,试题既体现了历史的广博与深邃,也将历史的浓郁陈色赋予灵动与鲜活的生命力。

认识总结:

要提高解答新情境材料准确性,关键的是在第一轮复习要多练、多反思、多分类指导,培养学生做类型题的意识和解题的方法。

5.材料资源乡土化(新课程全国卷无)。

除新课程全国文综卷外,各省市单独命题的新课程历史试题都或多或少关注本省的特色乡土资源,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2011年北京文综卷第12题“在北京发现的战国遗址”题;安徽文综卷第12题“安徽境内人文景观”题,第15题“辛亥革命”题;福建文综卷第18题“林则徐上奏”题,第38题“孙中山与辛亥革命”题;浙江文综卷第13题“宋代名窑遗址”题;江苏历史卷第4题“江浙行省”题等。

6.考查内容热点化。

历史学科强调“学以致用”,直击或者侧击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是发挥学科特有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

如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卷第39题“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和苏联解体20周年”题,江苏历史卷第19题“击毙本·拉登”题,北京文综卷第17题“义和团运动”题等,都是直击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的试题;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24题“儒学思想”题、第40题“秦朝至清末选拔人才标准”题,福建文综卷第14题“新疆坎儿井”题、第17题“京剧”题,浙江文综卷第16题“诗人徐志摩”题等,都是侧面考查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的试题。

认识总结:

全国新课标卷的材料都是出自古今中外重要文献和著作,语言较严密,其热点是史学研究的前沿的专业化问题。

所以从网上了解史学研究的新动态很有必要,例如中国历史课程网等,还要注意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曹大为和武汉大学胡德坤的研究方向和史学观。

7.考查能力素质化。

大多数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直接“移植”教材的表述或教材具体内容的试题日益减少,而变通教材叙述,通过对历史基本素质、文史素质、历史基本理论运作等测试学科能力的试题不断增多,能力立意的试题已经基本取代了知识立意的试题。

可以说,除全国文综旧课程历史卷真正意义的人文素质题外,新课程高考几乎每道题都立足历史基本素质的考查。

认识总结:

所以平时教学要非常重视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真正落实到平时的教、学、练、考中,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8.答题方式开放化。

如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41题,没有编制具体的参考答案,而是采用主观题评价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并具体变通为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设置多种类型的答案,根据学生答题的思路和层次,确定得分值,全面考查了学科能力,具有真正意义的区分度的考查效度。

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分层测量、分层选拔的性质和特点。

认识总结: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势,不要绝对拘于教材,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

试卷的参考答案和讲评也要如此。

三、2012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备考策略

◆新课程高考对学生的要求。

当前新课程高考题,要获得高分,必须有以下素质:

(1)历史学家的专业;

(2)政治家的敏锐;(3)演说家的机智;(4)文学家的表达;

(5)自然科学的精确;(6)大海般的广博。

第一轮复习:

1.发扬团队精神,优化备考方略

◆依靠团队的力量,制定精细化的备考方略

(1)复习时间、阶段的精确计划

(2)复习过程、安排的精细计划

一轮专题加通史式二轮通史式

(3)复习测试的精细计划和安排

2.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优化复习备考方法

◆选择专题复习方法

例1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认识总结:

选择专题内的通史复习方法就是在第一轮复习中,注意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甚至选修部分之间适当渗透联系,构建适度的通史体系,不要人为的割裂开来,不要一定等到第二轮中去强化。

例1必修Ⅱ专题三(人民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命运》

4.返朴归真,注意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模块知识阶段特征重组)

◆含义:

历史阶段特征主要是指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某些特殊方面的历史特点。

◆特点:

①历史阶段特征是其他历史事件所不能具备的或无法达到的因素。

②是有别于其他阶段的新的历史因素。

③就同一历史事件而言则是已经有很大的量变甚至已经质变的特点。

◆教给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方法

(1)学会从纵向和横向发展的趋向去分析、概括、综合、归纳和比较。

(2)学会比较,历史阶段特征也是历史事件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量的变化或质的变化,从而表现为与其他阶段不同的历史特点。

例1: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阶段特征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总体的阶段特征是: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一.总体的阶段特征体现如下:

政治上: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更加疯狂,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民族危机更进一步加剧。

②清政府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明清朝中央政权完全半殖民地化。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壮大并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维新派上台,并发动了戊戌变法。

民族危机的加剧,使得农民阶级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经济上:

①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也因此进一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②由于外国疯狂的经济侵略,加上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此阶段出现。

认识总结:

在教学中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教会学生从纵向(从时间发展变化的角度)和横向(同一阶段的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的角度)分析、构建阶段特征,增强教学的广度、深度和培养学生的整体史观。

5.重视思维角度模型的构建,形成方式方法

例1:

中日建交的原因(A+B+国际)

◆日本方面B:

历史上中日交往传统;孤立政策失败;民间交流推动;朝野人士的要求;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方面A:

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提高;改善国际环境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缘政治、经济因素。

◆国际方面:

中美关系缓和的促进;多极化趋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例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A+B+国际)

◆美国方面B:

美苏争霸;侵越战争;孤立中国政策;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方面A:

抵制苏联;改善外交环境;解决台湾问题;国际地位和实力。

◆国际形势方面: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例3: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原因(A+B+国内、国际)

◆中共方面A:

工运失败教训;共产国际支持;自身力量弱小;民族意识的激发。

广大民众强烈要求打倒军阀,除列强。

◆国民党方面B:

孙中山转变;国民党自身的威信;国民党的涣散;前期斗争失败的教训。

◆国内、国际方面:

华盛顿会议,中国回到列强共同支配局面。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认识总结:

分析问题的角度非常重要,特别是非选择题,学生往往是已有的单一思维和分散的知识,一旦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角度,自然而然的就把知识整合起来了,从而达到对问题全面的分析。

6.从教教材到教学生能力

(1)既不拘泥于教材,又要用足教材资源,特别要提升教材。

◆拘泥于教材复习,事倍功半。

◆用足教材资源。

(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五第3课《蒸汽的力量》

例1: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然后,相当多的劳动力又因机器的使用而从直接生产中被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工业化不仅意味着财富涌现,而且意味着物价低廉,意味着每一个人用同样的收入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

(2)加强历史史料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把能力渗透到教学中,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历史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是高考命题的载体。

在历史高考复习备考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还要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引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主动性、求知欲。

历史资料的选用,自然是以思维性的、理论性的为主。

应选择多分析、理解、评论性等理性材料,引导学生向历史的宽度、广度、深度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高三复习备考的思维含量。

3)加强对每个专题的宏观把握,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化

例1必修Ⅱ部分专题知识结构

例2必修Ⅲ部分专题知识结构

4)加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范式化的教学

◆文明史范式包括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

文明史范式是一种新的研究和观察历史的方式。

要学会运用文明史范式来分析和观察中国、世界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如: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史中的一大成果,这一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步,作用显著。

如:

“八股取士”制度虽然使科举考试脱离实际,导致了务虚的学风,钳制了思想,制约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但在客观上,它也使科举制度逐步规范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考试制度的发展。

◆现代化范式也称现代化取向、现代化史观,用现代化范式观察评价历史。

如: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军事、工业的近代化进程。

又如: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对于英国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8世纪下半期最先进行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推动英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意义突出。

再如:

评价辛亥革命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要立足于它在社会风俗、文化教育等推动社会现代化方面的成果进行评价。

◆全球史范式也称整体史范式,是从国际和全球嬗变的视角,正确评价、借鉴、批判历史事件的方式。

如: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两个方面的影响,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