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案.docx(2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案
第一单元主题探究
让班歌、班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诞生
──思想品德和语文、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探究活动。
2.通过与语文、艺术学科融合,完成班歌、班徽的设计,提高语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表现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新同学的良好品质,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建设新集体。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
活动方式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去酝酿自己心目中的班歌、班徽。
2.人人参与,交流合作,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组织者、支持者、欣赏者。
3.提示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方法。
4.语文教师、艺术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
活动时间:
4周。
设计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这些理念,本主题活动注重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认真对待生活,愉快对待生活,提高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
学科渗透、融合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在教学中有时确实让教师难以分清什么是语文学科该完成的,什么是思想品德学科该完成的,所以本活动设计就是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活动过程
一、发动阶段(第一周):
激发热情,积极参与
师: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国有国歌,队有队歌;国有国徽,队有队徽。
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个学校,走到一起来了,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组成了一个新家。
老师知道你们中间有各式各样的人才,有的善于写作,有的善于绘画,有的善于表演。
从今天开始,咱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人为咱们班写一首班歌,设计一个班徽。
最后,咱们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确定一首最佳班歌、一个最佳班徽。
老师欢迎同学们互相商量,互相启发,直到诞生出我们最满意的班歌和班徽。
二、磋商阶段(第二、三周):
互相欣赏,逐步完善
师生共同参与,踊跃展示作品。
学生先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互相指正,互相商量,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语文、艺术素养。
师:
看到同学们的作品,老师好像看到一颗颗火红的心在跳动,好像看到一块块磁石聚到了一块。
班歌、班徽成了我们合作的纽带,班歌、班徽成了我们共渡彼岸的客船。
让我们万众一心,克服困难,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提示:
1.除师生互相帮助、修改之外,还可以延伸到别的班级以及家庭、社会,让大家都来关心我们的活动。
2.可以以稿件的形式,寄给有关报纸杂志。
3.可以请知名人士来讲座辅导。
三、总结阶段(第四周):
郑重投票,分享成果
吸收校长、家长代表参加投票,学生自主投票,产生班歌、班徽。
让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体会自身价值。
师:
通过三周多的努力,我们的班歌、班徽就要诞生了,到底谁的作品能成为我们的班歌、班徽呢?
还是大家来作主吧,通过民主投票方式产生我班的班歌、班徽!
提示:
1.把学生的作品编上号,让参评人反复品评,投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一票。
2.让学生给班外有关人士下邀请书,给学生一个交际锻炼的机会。
3.让作品被选中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鼓舞其他学生在下次活动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参加。
4.教师要把所有的作品存入成长记录袋,珍藏这一激动人心的活动成果。
5.让学生写下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谈体会,表决心。
6.各科教师要写出案例反思,为下次活动积累经验。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
新学校、新同学
一、链接新课标
1、本案例对应的是《思想品德》内容标准“成长中的我”主题中的内容目标1—2和1—6。
2、①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小学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③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初中生活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授课理念:
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
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
本框内容分目,首先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中学和小学相比,无论在同学、老师、校园环境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七年级新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初中新生活,珍惜新起点。
其次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第二目“珍视新友谊”和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同行”。
因为在进入中学最初的阶段,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能否适应中学生活的问题。
而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能迅速地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也许历时三年也未能建立起来。
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案特色:
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在初中生活中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2、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3、认识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
(二)能力目标
1、面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2、培养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初中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2、通过系列活动感受到积极交往的乐趣,珍惜同学友谊,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积极培养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主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
难点:
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
与同学结伴成长
六.教法及教具
教法:
图例、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
1课时
八.具体教学过程
Ⅰ.引入新课:
前言(板书)
教师在正式组织本单元教学前,先让学生翻翻上册的教科书,让他们与同桌分享看到如此精美、漂亮的教科书的心情。
并利用好本书的“前言”,简明扼要地介绍思想品德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本书的特点及学习上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处理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严肃的、说教的。
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留下美好的印象,憧憬着将来的学习,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
Ⅱ.讲授新课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板书)
第一框 新学校、新同学(板书)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活动1:
校园里的新鲜事
①设计目的:
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②准备工作:
因为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生又是七年级新生,所以教师可事先为学生提供介绍学校情况的资料,可相应作以下准备:
1、准备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风等资料,并编成若干竞猜题。
2、了解学生入学后的思想动态。
3、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写好“我爱学校,爱我学校”的赞美诗词。
3、中小学的学习特点和规章制度的比较可让学生课前准备。
③过程指导
第一步:
“校园里的新鲜事”竟猜活动。
第二步: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同学发言。
第三步:
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同学提问和回答;教师选择问题向同学提问,并引导和补充同学的回答。
第四步:
教师小结。
第五步:
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
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第七步:
教师总结。
④评价指导
可单独评价,也可采取项目评价,以每一小组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作为评价标准,最后的补充填空可以采取自由抢答的方式。
教师应对同学们在竟猜活动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肯定同学们在竞猜活动中流露出的喜欢自己学校的心情,并举例说明;指出可能有的同学对自己目前所在的学校并不满意,或并不喜欢学校的同学,这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同时应引导这部分学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掘学校的优势所在。
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考察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作为评价标准。
过渡:
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为两种感觉:
作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
怎么消除孤单呢?
就需要我们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二)珍视新友谊(板书)
活动2:
“认识你,记住我!
”
①设计目的
增进同学们相互认识了解,扩大交往面,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友的乐趣。
②准备工作
每个学生自制5到10张填有自己基本情况的“交友名片”,涉及的内容应是课本上的11个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设计得新颖别致些,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③过程指导
第一步:
学生下位互赠名片,并作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第二步: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热情的交往,教师一旁观察,对参与性较差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
第三步:
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新认识的伙伴。
第四步:
请学生谈本次活动的体验及感受,大家分享。
④评价指导
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提供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没有思想顾虑的情况下交流。
(三)“与新朋友结伴同行”(板书)
活动3:
短剧表演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促进同学团结;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
活动准备:
①教师事先了解班级的人际关系情况,并通过座淡、个别交流等方式了解其原因。
②上课前老师组织同学将课桌排列成圆圈。
③教师事先针对本班的人际关系实际,编制同学和睦相处和吵架的实例或故事(或组织学生…起编写,要求故事能切合本班实际)。
④教师事先挑选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同学,在课堂上表演自编的短剧故事。
活动过程:
第一步:
将学生分成两组,各组自行设计并表演——则短剧,短剧内容为同学和睦相处或吵架的实例或故事。
故事可以由学生自编,也可由师生在课前一起预先编制。
第二步:
同学表演完毕,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第三步:
每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谈谈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班集体的重要性,(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第四步:
教师总结。
Ⅲ.课堂小结:
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们珍惜这个新起点,与新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一起茁壮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
ⅢI.布置作业:
活动:
我的新面貌
在小学,有的同学可能曾是佼佼者,有的同学却一直默默无闻,但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应为曾经拥有的荣誉而背上包袱,也不必为曾经有过的失误而懊恼。
关键是怎样把握住新的机会,在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面前怎样展现新的自我。
在中学,我将出现的新面貌是:
目标与要求
1、认识了第一位新同学、见到了第一位新老师、上了第一节思品课,新的中学生活开始啦!
我定会走好中学第一步的!
2、回想着六年的老同学,结识到未来的新朋友,我对友谊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3、学习*追我赶,生活上互相帮助,运动场上我为你呐喊,文艺会演中我为你喝彩……这就是我们的七年级
(1)班!
学法导引
单项选择题:
李白曾因不满朝廷而被流放,当这一消息被远行的杜甫知道后,他忧心忡忡,竟久而成梦。
因此,就有了“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三夜頻梦君,情亲见君意。
”的诗句。
这首诗体现了唐朝两位诗坛巨匠的深厚友谊。
请问,二人建立深厚友谊的精神纽带是( )
A、真诚平等
B、互帮互谅
C、共同经历
D、共同追求
分析:
做单项选择题的根本要求是找出选项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另外有一种学生易错的题型,就是逆项选择题。
学生的定向思维使得他们拿到题目之后,不仔细审题干,直奔...
第一课第二框创建优秀班集体
课标内容
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教学理念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环境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并融入到新的班集体,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小学班集体的回顾以及对初中新班级的展望,帮助学生适应新生活;通过对往届优秀班集体的调查以及我能为班级建设做什么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回顾小学班集体的特点,了解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小学班集体的特点,通过班徽展示自己对新班集体的期望,提出自己努力的目标,并通过两难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创建优秀班集体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愿意为打造优秀班集体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对新集体的展望。
在班级建设中学会处理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调查、讨论等相结合
录像、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准备
1.找一篇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所写的随笔、日记等。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推举有一二个班徽在全班交流。
3.调查录像:
往届学生创建优秀班集体的经验。
4.动员班主任老师参加,并请他提出对新班集体的期望。
教学过程描述(见表格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一个人的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班集体,并认识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学生展示自己在小学生活中的照片、日记,引发同学们的思考,讨论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一位同学的积极作用。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优秀班集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班徽展示
展望新的班集体
组织学生展示班徽,引导学生概括优秀班集体的特点。
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班集体的形象通过班徽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同学交流。
通过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班集体的热爱和期望。
概括出本班同学的共同期望,作为大家的奋斗目标。
小调查
讨论优秀班集体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播放采访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调查结果,概括调查结果给大家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创建优秀班集体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
展示往届学生对优秀班集体的特点分析。
介绍和分析调查结果,针对结果谈谈自己的认识。
明确创建优秀班集体需要的条件,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创建优秀班集体的热情。
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
结合自己的优势,谈谈能为班集体建设做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创建优秀班集体中能做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讨论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
这一环节希望学生努力为班集体建设献计献策,明白每位同学在班级的建设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个人与集体的矛盾
通过两难问题的讨论,学会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引导学生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案例进行分析,适时请班主任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
结合两难的案例和自己的情况进行讨论,班主任老师也参与。
提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矛盾,引导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协调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从大局出发,以集体利益为重,兼顾个人利益。
总结与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作业:
这一周,我能为班级做好一件事……
总结大家提出的方法和建议,引导学生认识,创建优秀的班集体是爱校、爱国的表现,动员同学们一起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建设贡献力量。
参与总结和反思。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为新集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尽快融入初中新生活。
附录
关于建设优秀班集体的调查内容
(1)你心中的优秀班集体是什么样的?
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
学习风气:
班级氛围:
个人的奉献:
班干部队伍:
班规:
其他:
(2)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班集体?
(3)请你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在建立优秀班集体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 )同学关系 ( )师生关系
( )学习风气 ( )班级氛围
( )个人的奉献 ( )班干部队伍
( )建立班规
(4)创建优秀班集体中个人的贡献具有什么作用?
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班全体同学分八个组,对我校各年级学生关于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于优秀班集体的特点的调查。
他们一致认为,优秀班集体应该是学风严谨、班风积极向上、同学团结友善、师生关系和谐平等,等。
关于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
他们一致认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必备条件依次是:
学风严谨、同学关系和谐、班风积极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等。
在调查中,他们都提到了在创建优秀班集体中,发挥个人优势、每一个同学积极奉献是至关重要的。
班徽作品
广阔的天地间,50只海燕代表着五班50个同学,随着五班这颗太阳的升起而飞翔。
他们团结,他们奋进,他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太阳因为有了海燕的跟随而生机蓬勃,海燕有了太阳的照耀而健康。
第二课把握把握学习新节奏
第一框学习新天地
山西省曲沃县教育局教研室张承继张桂蕊马玉海
“学习新天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二课的第一个主题。
本主题从学习的新特点开始,谈到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怎样采取高效的学习方式来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教学目标
初步感悟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理念
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之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这些活生生的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自身的价值,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走向成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所以,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讲究艺术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去感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从身边开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真情实感
1.首先让学生看看自己周围多了多少新同学,让学生体会到每一名新同学都是自己学习新知识的好帮手、好伙伴、好老师,他们能使自己在新的学习天地里愉快地成长。
师:
同学们,新学期开学后,你们认识了不少新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你认为最有个性的是哪一个?
让学生充分交流,说说从开学到现在,自己在新同学身上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在新同学的帮助下有什么新收获。
2.再让学生看看自己周围的环境有什么新变化,让学生充分交流,它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发,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师: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土都会触发我们的灵感,它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谁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就会有千言万语。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每个新生都是学生学习、成长、进步的课程资源,并且是很现实很有说服力的资源。
由于生活阅历不同,个性不一,学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从正面引导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班级就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学校的环境也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对它们有亲切感,因为这些“朋友”始终在伴随着自己成长。
二、从心语开始,学生觉得实、悟得深,能心服口服
师:
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尽情说说自己对学习的看法。
1.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尽情说说自己对中学学习的看法,允许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欣赏者。
2.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每个学生一片阳光、一个笑脸,给每个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师要特别关注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的同学。
设计意图这样做是让学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课程标准语)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学生头上。
教师要有“在课程改革中,我与学生同成长”的理念,蹲下来看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第二课时)
三、从比较开始,学生相互了解,结伴而行
1.认真看教材14~17页,对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式,并说说这种方式的优点。
学生可能会在交流自己学习方式的活动中,发生争执,各自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好。
教师要正确引导,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判断某种方式好,某种方式不好,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
同学们各自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好比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花园,愿各自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2.列出老师的优点,轻轻松松地学习。
让学生列出曾给自己上过课的老师的优点,互相交流一下,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以便在老师教学优点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设计意图俗话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
”教师要让学生在感悟教材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式,发现自己的优点。
教师在这里不去总结每个学生的特点,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提升自己,并能意识到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将给自己的终身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小结全文。
(略)
第二框享受学习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自己上学的第一天吗?
上学的第一天,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兴奋的:
新的书包,新的书本,新的老师和同学,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拿起笔做作业的孩子,有几个脸上不是带着一种喜悦和兴奋呢?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感受呢?
二、享受学习(板书)
(一)学习中的苦与乐(板书)
学生活动
(一):
谈自己这几年在学习中的感受
(提示: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小学时在学校的学习体会或参加各种辅导班的体会来谈,看看学习中有哪些乐趣,又有哪些困难和痛苦。
)
师:
世间的万事都是相对的,有好的一面自然有坏的一面,就如我们的学习生活,有苦涩夹杂也有快乐渗透。
苦与乐是孪生姐妹——苦随乐,乐伴苦。
学习生活是苦的,但其中的乐也不少,只要我们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充实。
而且,同那些小小年纪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就要为生活而忧愁的孩子相比,我们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地学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图片:
失学、失学的孩子、贫困地区的学童等(配合扩展资料使用)
(二)探索世界的奥妙(板书)
荀子曾说:
“不登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