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854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 配套练习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习题0配套练习题

1.邓稼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者(tuò)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C.热泪盈眶(kuāng)说服(shuō)D.徬徨(huáng)挚友(chì)

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A.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可歌可泣  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  ②任人宰割  ③家喻户晓  ④鲜为人知  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家喻户晓  ⑤可歌可泣

D.①可歌可泣  ②家喻户晓  ③任人宰割  ④鲜为人知  ⑤当之无愧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

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

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彷徨:

徘徊,犹豫不决。

4.下列句子的顺序已被打乱,对其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②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③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④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④③②①D.③②①④

5.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请你仿照示例,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示例一:

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

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

示例二:

此乃“‘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墓,他是一个比平凡人还平凡的人,却为中国“两弹”的研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调也是一种智慧

①第二届中华艺文奖颁奖典礼,于2013年12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

莫言领奖时无不感慨地说:

“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②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

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世风格——低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

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③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

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

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

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

④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

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

相反的,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

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

不!

是他一向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

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

⑤生活中,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莫言深谙此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如果我们都像莫言一样处世低调,低调做人,就会不断充实自己。

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专心致志地达成人生目标。

⑥如此看来,低调确实闪耀着智慧火花。

低调可以让人用最好的姿态与心态面对生活;低调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地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

学会低调做人,不仅我们平凡人的梦不会再遥远,就连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复兴梦也会计日而待。

⑦让我们学会低调做人吧!

在低调中创造高调人生,一如莫言。

6.第④段中,与第②段画线词语“恣意轻狂”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

7.下面对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莫言的获奖,告诉人们:

只要低调,就能成功。

B.写莫言的低调,主要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点出莫言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国人对他由衷地表示感谢。

D.借莫言低调做人处世成功一例,引出“低调亦是一种智慧”的观点。

8.根据第③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构成排比句。

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

9.“低调亦是一种智慧”,文中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最合适。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低调生活,息心宁性,丰富了阅历,最终有了《瓦尔登湖》这一脍炙人口的巨作。

倘若他依然执迷于俗世,不在低调中品味生活,累积经验,净化心灵,恐怕也不会有《瓦尔登湖》的诞生。

放在第______________段。

理由:

项籍①弃书捐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②怒之③。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④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①项籍:

项羽,名籍,字羽。

②项梁:

项羽的叔父。

③怒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怒,对他很生气。

④略:

大概。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书不成,去(    )

(2)剑,一人敌(    )

(3)不足学  (    )(4)又不肯竟学(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项籍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科学家的美丽是思辨与理论的美丽

学贯中西,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认识,使杨振宁对自然界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大自然的美丽和思想的魅力,是促使他登上物理学象牙之塔的动力所在。

他特别欣赏200年以前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话: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杨振宁用一个最浅显的例子向清华学子们道出了自然界中更高层次的美:

“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小时候看到了虹跟霓都会说‘这非常之美’。

等到你年纪稍大,会做实验了,那么你可以量那个虹是多少度,霓是多少度。

你如果去量了以后,你就会发现虹是42度,就是它这个角是42度,而霓是50度。

而且你继续观测以后,你就知道虹是红在外、紫在内,霓是反过来的,是红在内、紫在外,你已经体验到了实验之美。

如果你进步到了唯象理论以后,你就懂为什么会有虹和霓。

是因为太阳光在水珠子里头可以有一个全反射,一次全反射就出来虹,两次全反射就出来霓。

而且你经过全反射的计算可以算出来一个是42度,一个是50度。

这个是唯象理论的美,我想任何一个学生第一次算出来这个42度和50度的时候,不可能没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觉得这真是妙不可言。

可是这个还不够,为什么要有全反射,为什么要有折射,这些要到理论架构里头找。

到了麦克斯韦方程出现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要有全反射,而且可以知道为什么在水里要有折射。

这个把它的根源找出来了,所以这是更高层的美。

杨振宁甚至认为,连最美的诗句也不能尽善尽美地表达物理学的美。

他说:

“在牛顿去世的时候,一个大诗人蒲柏写了这样两句‘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见光明’,这些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物理学的美,当然是描写得很好,可是我觉得不够。

当我们知道一个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能够准确解释那么多的复杂现象时,还有一些美的感受,是诗人所没有写出来的,是什么感受呢?

是一个庄严感,是一个神圣感,是一个第一次看见宇宙的秘密的时候的畏惧感。

正如哥特式建筑的建筑师,他们在设计哥特式建筑的时候,他们所要歌颂的,是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是最终极的美。

当杨振宁试图结束这次面对2000人的采访时,早已按捺不住激动情绪的学生们蜂拥而上,要冲上去让大师与之签名或合影。

但没想到警察和保安比他们还快,不管三七二十一,扒开人群,像绑架一样,拽着大师快步离去,如同一团自旋的电子。

参考答案

1.邓稼先

1.B2.A3.C4.D5.示例一:

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长眠于此。

他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

身已死,心仍在。

示例二:

朋友,在你所站的土地下,长眠着一个忠诚纯正,有奉献精神、坚定信念的人。

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6.张扬跋扈7.D8.低调如悠悠芳草 静静地装点着大地9.

(1)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

(2)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3)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

10.⑤ 这段文字写的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低调生活,让自己息心宁性、丰富阅历,终于有了巨作《瓦尔登湖》,与该段论述的“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的观点一致,也与第⑥段中“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这句话相呼应。

11.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12.

(1)去掉,这里是放弃的意思

(2)抵挡(3)值得(4)完毕13.(项籍)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14.项籍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长大后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缺乏真才实学而导致惨败,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参考译文】项籍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

项籍(却)说:

“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

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后来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深入地学习下去。

(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籍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11.台 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凹凼(  )尴尬(  )镶嵌(  )烦躁(  )

撬开(  )舀米(  )倔强(  )黏性(  )

2.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用比喻的一句(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选出字形全对的一项(  )

A.麻筋草鞋    人踩牛踏    宽敞阴凉    唿搭

B.微不足道    摇来荡去    筹画材料    泥浆

C.精力旺盛    不凑热闹    大庭广众    跨骨

D.门槛台阶    流出涎水    低眉顺眼    嗑头

4.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一直不好。

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

(1)激励语气:

(2)规劝语气:

(3)批评语气: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

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

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

“五香花生要吗?

”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

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

“五香花生要吗?

……”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

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

我问:

“是新花生吗?

怎么卖呀?

”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

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

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

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

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

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

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

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

“你就不能小心点?

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

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

她语无伦次地说:

“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

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

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

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

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上。

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

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

“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

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

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

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

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5.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文章第③、④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①,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②,仍邀③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

“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

【注释】①宫市:

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②门户:

指“门户”税。

③邀:

这里指“强要”。

9.请用“/”标出下面两句中的停顿处。

(各一处)

(1)遂殴宦者。

              

(2)谏官御史数谏。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    )

(2)才与绢数尺(    )

(3)汝尚不肯       (    )(4)遂殴宦官 (    )

1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丛草为林B.跪而拾之以归

C.能以径寸之木D.不以疾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卖柴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令人心酸的父亲——谈李森祥的《台阶》

门前的台阶与家庭的地位,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父亲”的眼中却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因为家乡人总认为:

门前的台阶就象征着家庭的地位。

“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

因他不愿低人一等,于是便立下宏愿:

一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然后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父亲”一辈子的宏愿实现了,心头的喜悦那当然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他脸上总挂着笑容,迫不及待地要搬进新屋住,还放了四颗大鞭炮。

然而,“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他都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读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辛酸的。

虽有奋斗后成功的喜悦,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由生出几点感慨。

一、一幅悲凉的人生画卷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

“父亲”有自己的追求:

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父亲”为此开始了辛勤的劳作。

其实,“父亲”对新屋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富丽堂皇,只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

这不是奢望,可“父亲”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年轻时力大如牛,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太大力气,新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父亲”的幸福感成了失落感,一丝惆怅、一声感叹:

“这人怎么了?

“父亲”的感叹,让文中的“我”感到无限悲凉,说不出的痛心,他的身体与人们眼中所谓的地位相比,孰轻孰重,难以言表。

作者用几个简短的追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的悲凉画卷:

立宏愿——做准备——建新屋,筑台阶——完成心愿——感叹人生。

文中没有优美的文字,只有“父亲”不断的追求,他在追求中,时刻在快乐着、幸福着,因而也就感觉不到累。

可这又能说明什么?

世人在各自的路上,谁问他人如何?

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国劳动农民的共性,也有“父亲”自己的个性。

“父亲”是一位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要光宗耀祖,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老实厚道,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竟不敢放鞭炮,而且手足无措,极不自在。

他不敢张扬自耀,坐上新造的台阶和别人打招呼,却回答错了问题。

他不愿显示比别人高,只得一级一级往下挪着坐。

“父亲”干了一辈子,他觉得劳动就是生命。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就有收获,劳动是创造,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

所以,当力不从心、不能劳动时,他便若有所失。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位倔强、有自信心、永不服老的人物形象,笔墨虽多是着眼于造台阶上,可作者笔下的“父亲”却栩栩如生,他挑水上台阶晃了一晃,却不让“我”帮,粗暴地推开了我。

挑水由“我”包了后,他又若有所失,很烦躁。

同时,他又是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勤劳节俭。

为了建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漫长的准备,合理安排一年的劳动时间,从不歇息,忙时种田,闲时砍柴卖钱,严冬捡石块、编草鞋,捡进一块砖、一片瓦,还往瓦罐里塞角票。

造新屋,他也不闲着,白天和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但文中的“父亲”是经济极端落后情况下的劳动农民的缩影,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他不知道是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他只知道劳动就有收获。

他认为: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文章在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

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

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三、意蕴深厚

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为了赢得尊重。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的视野里,由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