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小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804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填图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质填图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质填图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质填图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质填图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填图小结.docx

《地质填图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填图小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填图小结.docx

地质填图小结

XX详查

1:

10000地质填图小结

 

单位:

矿区技术负责:

编写人:

参加工作人员:

审核人:

日期:

 

一、概况

XX矿详查区原探矿权人为:

XX,探矿权证号:

XX;有限期限:

XX年X月X日至XX年X月XX日。

XX年变更为:

XX,探矿权证号:

XX;有效期限:

XX年X月X日至XX年X月X日。

探矿权面积XXkm2,由以下8个拐点坐标圈定(见表1-1)。

表1-1探矿拐点坐标表

拐点号

东经

北纬

面积

1

 

2

3

4

5

6

7

8

勘查矿种以金、铅锌为主的多金属矿。

勘查单位为XX。

1、目的任务

为能更好研究勘查区及周边含矿地质构造,在XX年已完成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在勘查区周边继续完成地图填图XX,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为下一步工作设计及探矿工程布置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1)交通位置

矿区位于XX省XX县北东方向直距约XKm处,行政区划属XX县XX镇所辖。

地理坐标:

东经XX°—XX°,北纬XX°—XX°,面积XXKm2。

由XX县城至工作区有简易乡村公路到达,交通尚属方便(见插图1)。

 

(2)自然地理概况

区内为高原中低山侵蚀剥蚀地貌,沟谷比较发育,总体地势为中部高,往东略低,往西较低,最高点为矿区范围之内党相背斜轴南端山头,海拔高程为1145.1m,最低点为矿区范围之外西南侧的巫孟河,海拔高程为424.6m,相对最大高差720.5m。

矿区属都柳江水系,矿区内东西两侧小规模溪流发育,较大溪沟为矿区西边的巫孟河,巫孟河接受补给后自北向南径流注入都柳江。

区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8℃,,一月平均气温为9.7℃,七月平均气温为26.1℃,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为-1.5℃。

4—10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量1384.3mm。

年日照时数1193.6小时。

年无霜期332天。

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夏旱和暴雨。

该区以苗族为主,杂居有水、侗、彝、壮、瑶等民族。

地方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其次为马铃薯、大豆等。

经济来源以木材为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3、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工作区位于著名的?

?

汞锑金铅锌成矿带中段的北东一侧,先后来区内开展地质调查研究的单位及学者较多,主要有:

1、?

2、?

3、?

2007年11月-2008年8月,我院开展了排正矿区普查,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2。

于2008年9月编制完成了《XX省XX县XX矿区XX普查地质报告》,初步发现和控制了?

号铅锌矿体,探获(333+334?

)类别Pb+Zn金属量?

吨;初步圈出钒矿体1个,估算V2O5(333+334?

)矿石资源量?

吨。

表1-2项目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一览表

序号

工作项目

单位

设计

工作量

完成

工作量

备注

1

1:

10000地质修测(侧重地质构造)

Km2

?

?

?

2

1:

10000矿区水文地质调查

Km2

?

?

3

1:

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Km2

?

?

?

4

1:

2000地质剖面测量

Km

?

?

?

5

老硐编录

m

?

?

?

6

探矿坑道编录

m

?

?

?

7

刻槽化学样

?

?

?

8

土壤地球化学样

?

?

?

9

岩矿鉴定样

?

?

2008年8月-2010年6月开展《xx省xx县xx详查》勘查许可证范围内的金及(铅锌)多金属普查的基础上,选择野记断裂西侧约8.70Km2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的探矿权界内范围,开展详查工作。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

1、1∶5千地质测量8.70km2,1∶5千水工环地质调查8.70km2。

2、探槽850m3,坑道640m,浅井53.18m。

3、TEM测量6.50km2,1∶2千地质剖面测量5.91km。

4、各类样品121件。

存在的问题:

(1)由于钒矿的资源量较低,未能够成主要矿体,因此钒矿作为伴生矿床;

(2)由于勘查许可证到期,野外工作未结束就结束了整个项目工作,而且是以铅锌矿为勘查重点。

2014年10月至12月在勘查区内开展1:

1万地质简测,查明区内构造特征;在部分区域(西部落春、北部洞撒)开展1:

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化探异常,编制化探工作成果报告;

表1-3勘查区主要工作量完成情况表

序号

工作项目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完成率(%)

备注

2014年

2014年

1

1/1万地质简测

km2

完成

2

1/2千地质剖面测量

km2

完成

3

1/2千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km2

完成

4

物探

剖面布设(点距20m)

m3

完成

大功率极电中梯测量

m3

极电测深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5

探槽

m3

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工作量

7

老硐清理编录

m

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工作量

8

化学样采集(含内检样)

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工作量

9

岩矿鉴定

完成

本次勘查工作的目的是根据xx年度勘查成果及以往地质工作成果,以断裂控制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主要找矿目标,兼顾评价其它共(伴)生金属矿产。

工作任务为:

对圈定的找矿靶区、矿化蚀变带,在地表施工探槽工程揭露控制,同时对化探异常与构造结合较好的Fx断层附近开展物探工作,最后施工钻探工程对物探异常进行查证及对山地工程见矿的地段进行中深部探索控制,力争发现矿体,实现找矿突破,为下步工作提供资料。

二、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1、工作方法

(1)填图方法

本次填图工作采用的方法有穿越法和追索法,两种方法结合采用。

以手图上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照100-200m填图精度要求,垂直(或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观察路线。

观察路线根据填图精度和基岩出露情况考虑点距和线距。

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

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

(2)地质点定位

所有地质点都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表示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3)地质点记录

在地质点测量到的坐标数据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都要记录在野外记录本中。

记录内容如下:

①点号:

为地质点编号,第一个地质点编号为D1,第二个地质点编号为D2,依次编号:

D3,D4,D5…。

②点位:

地质点在定位过程中,结合地形地貌在实地所处的位置。

③坐标:

为手持GPS所测量的X、Y、H值,分别代表横坐标值、纵坐标值、高程值。

④点性:

地质点性质有地质界线点、构造点、岩性点等。

⑤地质描述主要内容:

岩石名称、岩性特征(颜色、层厚、结构、构造、风化特征等)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岩层产状;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地貌及水文地质等。

⑥路线地质:

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表示1号地质点到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4)地质界线勾绘

地质界限勾绘均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

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

2、质量评述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技术标准”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要求1:

10000地质正测构造简单地区地质点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少于40个,本次填图范围为xx平方公里,地质点总数应不少于xx个。

其中基本点与加密点总和应不少于xx个。

本次1:

10000地质正测做地质点xx个,其中基本点与加密点总数为xx个,严格按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技术标准”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开展工作。

符合规范要求。

三、矿区地质

(一)、地层

该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前震旦系下江群平略组(Ptxjp)、隆里组(Ptxjl1);震旦系下统铁丝坳组(Zt)、大塘坡组(Zd)、南沱组(Zn),上统陡山沱组(Zds)、留茶坡组(Zlc);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1j)、变马冲组(∈1b)、乌训组(∈1w),中统都柳江组(∈2d),上统杨家湾组(∈3y)。

地层总体呈南北向展布,褶皱紧密,断裂发育。

现对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前震旦系下江群(Ptxj)

为勘查区出露的最老的地层

(1)、平略组(Ptxjp):

为绿灰、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绢云母板岩,与上覆隆里组一段呈整合接触。

在勘查区北东部中心位置出露,其西侧部分被F5断层错失,出露厚104-236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4%左右。

(2)、隆里组一段(Ptxjl1)

是勘查区东部的主要出露地层,占出露地层面积的60%左右,分a、b两层:

①、隆里组一段a层(Ptxjl1a):

浅灰绿色、灰绿色厚层~块状细粒变余砂岩与绿灰色砂质绢云母板岩互层。

在勘查区北东、东部位置出露,其地层多被断层错动,从而以断层与上覆、下伏地层分界,出露厚55-336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20%左右。

与上覆地层隆里组一段b层(Ptxjl1b)呈整合接触。

②、隆里组一段b层(Ptxjl1b):

灰绿色、浅灰色、灰黄色厚层~块状变余含砾砂岩、细粒变余砂岩,砾石为半浑圆状黑色凝灰质板岩。

在勘查区北东、东部大部分位置出露,其地层多被断层错动,无完整的地层厚度统计,在勘查区出露厚85-546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35%左右。

与上覆、下伏多以断层分界。

2、震旦系(Z)

(1)、下统铁丝坳组(Zt):

在勘查区内被F1断层错断而缺失。

(2)、大塘坡组(Zd):

为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粉砂质粘土岩、泥岩夹粉砂岩,底部有厚约5~20m的灰黑、黑色炭质页岩,上部偶夹深灰色微、细晶灰岩透镜体,具水平细纹层理。

在勘查区中部位置出露,其地层两侧均以断层与上覆、下伏得出分界,无完整的地层厚度统计,在勘查区出露厚145-326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6%左右。

(3)、南沱组(Zn):

灰绿色、浅灰绿色、紫红色块状冰碛杂砾岩、含砾砂岩、含砾泥岩,砾石多为灰岩、白云岩,砾石多呈磨圆状,直径在0.2-10cm之间。

在勘查区中部位置出露,其地层东侧以F2断层与下伏地层大塘坡组(Zd)为界,西侧与上覆地层陡山沱组(Zds)呈假整合接触,在勘查区出露厚445-680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10%左右。

(4)、陡山沱组(Zds):

下部为灰绿、灰黄色薄层粉砂质页岩、粉砂岩;中部为灰色薄~中厚层细晶白云岩;上部为黑色炭质页岩、泥岩。

在勘查区中西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延伸,其中段被F1断层错动,分布在F1断层两侧,地层东侧与下伏地层南沱组(Zn)呈假整合接触,西侧大部分以F1断层与上覆九门冲组(∈1j)为界,在勘查区出露厚20-90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2%左右。

(5)、留茶坡组(Zlc):

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层硅质岩,上部夹黑色炭质页岩。

在勘查区中部极小部分位置出露,与上覆、下伏地层均呈整合接触,呈南北向展布,但在南北两端均被F1断层错断而缺少。

在勘查区出露厚5-25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0.5%左右。

3、寒武系下统(∈1)

(1)、九门冲组(∈1j):

为灰黑色、黑色薄至中厚层炭质、泥质粉砂岩、含炭细~粉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炭质页岩。

在勘查区中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展布,地层东侧大部分以F1断层与下伏地层陡山沱组(Zds)为界,西侧大部分与上覆地层变马冲组(∈1b)呈整合接触,在勘查区出露厚56-145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4%左右。

(2)、变马冲组(∈1b):

黑色、灰黑色薄层炭质页岩夹深灰色泥岩,上部含炭质较少,间或夹黄灰色粉砂质页岩。

在勘查区中西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展布,地层东侧与下伏地层九门冲组(∈1j)呈整合接触,西侧与上覆地层乌训组一段(∈1w1)呈整合接触,在勘查区出露厚46-140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3%左右。

(3)、乌训组(∈1w)

①、乌训组一段(∈1w1):

灰色、绿灰色薄层砂质页岩、粘土页岩,夹少量炭质页岩。

在勘查区中西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展布,南段大部分被第四系浮土覆盖,地层东侧与下伏地层变马冲组(∈1b)呈整合接触,西侧大部分以F9断层与上覆地层乌训组二段(∈1w2)为界,在勘查区出露厚25-60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1%左右。

②、乌训组二段(∈1w2):

为灰色、深灰色薄层钙质页岩、泥灰岩,夹2~4层薄至中厚层灰岩或条带状泥质灰岩;顶部夹浅灰色钙质粉砂岩条带。

在勘查区中西北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展布,南段被F9断层错断缺失,地层东侧以F9断层与下伏地层乌训组一段(∈1w1)为界,西侧与上覆地层都柳江组一段(∈2d1)呈整合接触,在勘查区出露厚60-215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1%左右。

4、寒武系中统(∈2)

(1)、都柳江组(∈2d)

①、都柳江组一段(∈2d1):

下部以青灰色、灰色含白云质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为主,夹薄~中厚层白云质泥灰岩;中部为薄层层纹状白云质粉砂岩、泥灰岩、条带状灰岩及少量泥岩;上部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微、细晶泥质灰岩、含炭质灰岩夹薄层炭质泥灰岩。

在勘查区西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展布,中段被F13断层错动,地层与下伏地层乌训组二段(∈1w2)、上覆地层都柳江组二段(∈2d2)均呈整合接触,在勘查区出露厚200-278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4%左右。

②、都柳江组二段(∈2d2):

为灰、深灰色薄层细晶白云岩夹浅灰、灰色厚层、块状细、中晶砾屑白云岩、白云岩。

在勘查区西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展布,中段被F13断层错动,地层与下伏地层都柳江组一段(∈2d1)、上覆地层都柳江组三段(∈2d3)均呈整合接触,在勘查区出露厚45-68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1%左右。

③、都柳江组三段(∈2d3):

下部深灰、灰黑色薄层泥质白云岩,顺层含结核状;上部薄~中厚层条带状灰岩、层纹状泥灰岩夹少量中厚层灰岩扁豆体,局部夹白云岩。

在勘查区西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展布,中段被F13断层错动,地层与下伏地层都柳江组一段(∈2d2)、上覆地层杨家湾组一段(∈3y1)均呈整合接触,在勘查区出露厚95-140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2.5%左右。

5、寒武系上统(∈3)

(1)、杨家湾组(∈3y)

①、杨家湾组一段(∈3y1):

灰色厚层、块状砾屑灰岩夹薄~中厚层砂屑灰岩、条带状灰岩;底部夹厚层砾屑白云岩或薄层泥质白云岩,含烟灰色石英砂粒。

在勘查区西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展布,中段被F13断层错动,地层与下伏地层都柳江组一段(∈2d3)、上覆地层杨家湾组一段(∈3y2)均呈整合接触,在勘查区出露厚40-65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1%左右。

②、杨家湾组二段(∈3y2):

下部灰、深灰色薄层条带状致密灰岩夹层纹状泥灰岩,偶夹薄~中厚层灰岩及厚层砾屑灰岩扁豆体;上部浅灰、灰色厚层、块状砾屑灰岩、薄层条带状灰岩及层状泥灰岩。

在勘查区西部位置出露,呈南北向展布,中段被F13断层错动,且在该地层中有F10断层呈南北向把地层分为东西两部分,该断层也是勘查区金矿的重点含矿构造。

地层东侧与下伏地层杨家湾组一段(∈3y1)呈整合接触,西侧已出勘查区范围。

在勘查区出露厚230~365m,占矿区出露地层面积的5%左右。

(二)、地质构造

1、褶皱

矿区内褶皱主要为党相背斜,背斜轴向北北东,其轴线从矿区北东边进入,经过洞撒,到达党相,倾伏于党相南侧。

背斜轴部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下江群平略组(Ptxjp),两翼出露地层分别为前震旦系下江群隆里组第一段a层(Ptxjl1a)和b层(Ptxjl1b)等。

其西翼倾角25°—60°,东翼10°—35°左右,轴面东倾。

2、断裂

矿区范围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主干断裂走向近南北或北北东,多呈舒缓波状的高角度逆冲断层,西盘多向南平推;此外,尚有规模不大的北东向、北东东向、南东东向以及近东西向的断裂和次级断裂、大型节理分布。

各断层分述如下:

Fx:

逆断层,位于勘查区中偏西部,断层走向近南北,在勘查区内长3.5km以上,倾向近东,倾角65-73°,西盘下降,东盘上升,错断Zds、Zlc、∈1j等地层,断距一般在180-100m,断层破碎带挤压较强烈,断层上盘为Zds地层,下盘为Zds、Zlc、∈1j等地层,断层附近有铅锌、钒等矿产出。

为勘查区铅锌、钒等矿的控制断层。

Fx:

逆断层,位于勘查区中部,F1断层东侧,断层走向近南北,在勘查区内长5.0km以上,倾向近东,倾角55-68°,西盘下降,东盘上升,错断Zn、Zd等地层,断距一般在170-80m,断层上盘为Zn地层,下盘为Zd地层,在勘查区内Zn、Zd两个地层界线是以本断层为界。

Fx:

逆断层,位于勘查区中部,Fx断层东侧,断层走向近南北,在勘查区内长5.0km以上,倾向近东,倾角65-75°,西盘下降,东盘上升,错断Ptxjl1b、Zn等地层,断距一般在210-118m,断层上盘为Ptxjl1b地层,下盘为Zn地层,在勘查区内Ptxjl1b、Zn两个地层界线是以本断层为界。

Fx:

即xx断裂,逆断层,位于勘查区中北部,Fx断层北段东侧,断层走向北北东,在勘查区内长3.0km以上,其南段斜交于Fx断层,断层倾向285-320,倾角68-75°,西盘上升,东盘下降,错断Ptxjl1b地层,断距一般在105-55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下两盘均为Ptxjl1b地层。

Fx:

即xx断裂,逆断层,位于勘查区中偏东部,Fx断层东侧,在勘查区内长4.8km以上,断层走向近北东,其南段斜交于Fx断层,断层倾向280-335,倾角75-85°,西盘上升,东盘下降,错断前震旦系下江群Ptxjl1a、Ptxjl1b等地层,断距一般在140-65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盘及南段下盘均为Ptxjl1b地层、断层北段下两盘为Ptxjl1b地层。

Fx:

逆断层,位于勘查区东北部,Fx断层北段西侧,断层走向北北东,在勘查区内长2.0km以上,其南段斜交于Fx断层,断层倾向95-120°,倾角70-75°,东盘上升,西盘下降,错断Ptxjl1b地层,断距一般在90-45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下两盘均为Ptxjl1b地层。

Fx:

逆断层,位于勘查区东南部,断层走向北东,在勘查区内长4.0km以上,断层倾向105-140°,倾角60-70°,东盘上升,西盘下降,错断前震旦系下江群Ptxjl1a、Ptxjl1b等地层,断距一般在150-85m,在勘查区内断层下盘及南段上盘均为Ptxjl1b地层、断层北段上两盘为Ptxjl1b地层。

Fx:

逆断层,位于勘查区南角,Fx断层东侧,断层走向北东,在勘查区内长1.9km以上,断层倾向190-210°,倾角66-74°,西盘上升,东盘下降,错断前震旦系下江群Ptxjp、Ptxjl1a、Ptxjl1b等地层,断距一般在190-125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盘地层向北东向平移130m左右,断层上、下两盘均有Ptxjp、Ptxjl1a、Ptxjl1b等地层。

Fx:

正断层,位于勘查区中西部,断层走向近南北,在勘查区内长2.0km以上,断层倾向260-285°,倾角65-72°,西盘上升,东盘下降,错断寒武系下统∈1w1、∈1w2、中统∈2d3等地层,断层南段多被第四系浮土覆盖,断距一般在165-90m,在勘查区内断层下盘北段为∈1w1地层、南段为∈1w2地层,断层上盘北段为∈1w2地层、南段为∈2d3地层。

该断层东侧的北端和南端还各发育有一条次级断层,即Fx和Fx:

Fx:

正断层,位于勘查区中部,Fx断层北段东侧,断层走向近北北西,在勘查区内长约1.5km,北端斜交于Fx断层、南端斜交于Fx断层,断层倾向50-75°,倾角67°,西盘上升,东盘下降。

错断震旦系上统Zds、Zlc、寒武系下统∈1j、∈1b、∈1w1等地层,断距一般在140-65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盘为∈1j、∈1b、∈1w1等地层、下盘为Zds、Zlc、∈1j、∈1b、∈1w1等地层,其中,在该断层上盘的Zlc地层被该断层与F1断层共同错断而缺失。

Fx:

正断层,位于勘查区南西角,Fx断层南端东侧,断层走向近北北西,在勘查区内长约0.9km,北端斜交于Fx断层、南端大部分被第四系浮土覆盖而未看见断层迹象。

断层倾向140°,倾角73°,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

错断寒武系下统∈1w2地层,断距一般约65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下盘均为∈1w2地层。

Fx:

xx断裂,正断层,位于勘查区西部,断层走向近南北,在勘查区内长1.5km以上,断层倾向255-295°,倾角60-67°,西盘上升,东盘下降,错断寒武系上统∈3y2地层,断距一般在175-90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下两盘均为∈3y2地层。

该断层是勘查区西部金矿的主要控矿构造。

Fxx:

正断层,位于勘查区西南角,断层走向近北东东,在勘查区内长约0.7km,断层倾向140°,倾角73°,北盘上升,南盘下降,错断寒武系下统∈1j、∈1b、∈1w1、∈1w2等地层,断距一般约40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下两盘均有∈1j、∈1b、∈1w1、∈1w2等地层。

Fxx:

正断层,位于勘查区西南端,断层走向近北西,在勘查区内长在1.0km以上,断层倾向205°,倾角60°,断层西段被Fxx断层错断,东段斜交于Fx断层,但东端第四系浮土覆盖,地表无法观察该断层。

该断层近垂直错断寒武系中统∈2d1∈2d2、∈2d3、寒武系上统∈3y1、∈3y2等地层,断距一般约50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下两盘均有∈2d1、∈2d2、∈2d3、∈3y1、∈3y2等地层。

Fxx:

正断层,位于勘查区西部,断层走向近东,在勘查区内长约1.4km,断层倾向180°,倾角73-83°,断层西段被Fx断层错断,东段垂直交于F9断层。

该断层近垂直错断勘查区西部的寒武系下统∈1w2、寒武系中统∈2d1∈2d2、∈2d3、寒武系上统∈3y1、∈3y2等地层,断距一般约25-50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下两盘均有∈1w2、∈2d1、∈2d2、∈2d3、∈3y1、∈3y2等地层。

该断层是勘查区西部金矿的主要含矿构造。

Fx:

正断层,位于勘查区西北角,断层走向近北东东,在勘查区内长约0.4km,断层倾向125°,倾角83°,在勘查区内断层西段被Fxx断层错断分东、西两段。

该断层近垂直错断勘查区内西部所有地层的北段,地层分别为寒武系中统的∈2d1∈2d2、∈2d3、寒武系上统的∈3y1、∈3y2,断距一般约25-40m,在勘查区内断层上、下两盘均有∈2d1、∈2d2、∈2d3、∈3y1、∈3y2等地层。

该断层也是勘查区西部金矿主要含矿构造,同时也汞矿的主要含矿构造。

其中,Fx、Fx、Fx、Fx等规模较大的断层组成统称为野记逆冲断裂带,总体走向近南北,总体东倾,倾角60-80°,带宽约2km,断距约1000m;东盘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下江群,西盘为寒武系下统。

为台隆边缘断裂带。

Fx、Fx为其内部的次级断层构造。

Fx、Fx、Fx等3条断层组成聋寨断裂带,均为逆断层,总体走向北东,在区域上该断裂带长度在10km以上,带宽约1300m。

其中Fx、Fx倾向南东,倾角60-75°;F8倾向北西,倾角70°左右。

两盘地层均为前震旦系下江群。

四、结语

1、主要成果

通过1/1万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