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线段射线直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744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线段射线直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41线段射线直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41线段射线直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41线段射线直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41线段射线直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线段射线直线.docx

《41线段射线直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线段射线直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线段射线直线.docx

41线段射线直线

§4.1线段、射线、直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直线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能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学习几何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是重点.对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1.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直线的实例(可请5~6位学生发言).

2.教师总结:

铅笔、尺子、桌子边沿等都有长度,是可以度量的,它们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此时给出直线的概念“直线是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着的.”继而提问“无限延伸”怎样解释,教师可形象的归纳出“直线是无头无尾、要多长有多长.”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一下.

再提问: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有没有真正是直线的例子?

(数轴)

3.通过前面学生所举的例子,给出线段定义“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4.教师画出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标出一条线段,然后擦掉一部分,只剩下一条射线,先看它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后给出射线的定义:

“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二)、正确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

1.直线的表示有两种:

一个小写字母或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直线”两字,如:

直线l;直线m,直线AB;直线CD.(板书表示出来)

2.线段的表示也有两种:

一个小写字母或用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线段”两字.如:

线段a;线段AB.(板书表示出来)

3.射线的表示同样有两种:

一个小写字母或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射线上的一个大写字母,前面必须加“射线”两字.如:

射线a;射线OA.(板书表示出来)

(三)、运动变化,找出联系

1.让学生找出三者之间的区别:

端点的个数,0个,1个,2个.

2.教师通过图示将线段变化为射线、直线.指出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变化的.

(1)先画出线段AB,然后向一方延长,成为一条射线,再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成为一条直线.告诉学生:

线段向一方延长就会成为射线,向两方延长就会成为直线.因此,直线、射线都可以看作是由线段运动而成的.

(2)再画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找一点,擦掉一点一旁的部分,就成为一条射线,在射线上再找一点,两点之间的部分就成为一条线段.

(四)、回到实际,巩固概念

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的事例.如:

手电筒的光线,灯泡发出的光线等.

2.练习:

(1)如图1-1,A,B,C,D为直线l上的四个点.

问:

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以C为端点的射线有哪几条?

(2)如图1-2,A,B,C为平面上的三个点,分别画出过点A,B;点A,C;点B,C的三条直线.

(3)如图1-3,P是直线l外一点,A是直线L上一点.过P,A作一条直线;过A作一条射线.

(4)如图1-4,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五)、小结

1.教师提问:

(1)本节课你掌握了几个几何概念?

(2)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本节课应该理解哪几个关键词?

(4)在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以完善和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这三个概念是平面几何的基础.

2.再设问:

直线还有什么性质呢?

为下节课讲直线的性质埋下伏笔.

六、练习设计

 p.11,1;p.12,3;p.14,1.2.

七、板书设计

§4.1线段、射线、直线

 

八、教学后记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1.学生动手画出

(1)直线AB.

(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

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

(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

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

(1)直接用刻度尺.

(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

线段AB=7cm.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

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

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 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1-6.

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数量比较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因为 量得AB=××cm,CD=××cm,

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

总结:

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

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

数的大小如何比较?

(数轴)再问:

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得到:

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

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

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

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

(1)AB=______+______+______.

(2)AB-a=______+______.

(四)、小结

1.教师提问:

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

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

六、练习设计:

p.18,1.2题.p21,2.3.4题.

七、板书设计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八、教学后记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两个定义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3.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使学生掌握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角的概念及两个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生活中建立角的概念

1.问题的提出:

回忆前面的学习内容,都是单纯讨论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关系.以后将要学习由它们构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由直线与直线或射线与射线,线段与线段组成的图形?

(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举手发言,由于学生的几何知识还不多,因此可能举出的例子很少,或者有不妥之处,教师应加以鼓励并引导.)

2.教师总结:

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两条直线组成的坐标系、两条射线组成的角.这些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要学到,今天我们先学习角的有关概念.

3.让学生自己观察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角.(如:

桌子的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两条道路相交时所组成的角、红领巾的边所成的角等.)

4.教师提问:

通过同学们的例子,我们应该怎样给角下定义呢?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角的共同特点:

角的两边都有一个公共的端点,组成角的两边的是射线.由此引导学生得到角的定义: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注意正确理解角的定义,首先组成角有两个条件

(1)有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边.

(2)两条射线有一个公共的端点.这个公共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3)还应指出的是:

我们平时画角的时候,只能将边画成两条线段,这是由于只能用角的一部分来研究角,而角的定义中边是两条射线,也就是说这两条边可以无限延伸.

5.教师提问钟表的指针是怎样形成角的?

学生能够回答:

一个指针在转.教师这时指出角的第二个定义:

一条射线OA由原来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到另一个位置OB所成的图形.(教师拿圆规演示出来射线的旋转情况,并在黑板上给出图形.)

注意对这一定义的理解:

(1)此定义与以前学过的定义有所不同,它是用运动的方法来定义角的.也就是从角的产生过程下定义,它对一条射线的原始位置开始描述,直到运动到最后位置.

(2)在此定义中,对运动的方向并没有要求.也就是说,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但要明确:

初中阶段是指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这一点要对学生讲清楚,以便为将来学习任意角埋下伏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加以演示)(3)要告诉学生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而且始边可以与终边重合,还可以在重合以后继续旋转,从而得到几种特殊的角.

(二)、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

教师设计以下提问:

1.从角的第二定义出发,对射线OA的旋转可以到哪些特殊位置?

2.这些特殊的角之间有哪些关系?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平角:

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与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周角:

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与起始位置OA第一次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直角:

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

(三)、角的表示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并指出这些表示法是一些规定,必须遵守.

1.角的内部和外部

角的内部:

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

角的外部:

平面内除去角的内部和角的顶点、角的边以外的部分是角的外部.

教师通过以下图形对角的内部、角、角的外部进行讲解,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图1-16.

注:

角将平面分为三部分.即角的外部、角的内部、和角的两边及顶点.

2.大写字母表示角:

规定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这三个大写字母应分别写在顶点、两条边上的任意的点;三个字母的顺序也有规定,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图1-17.

以上四个角依次表示为:

∠ABC,∠BOE,∠CAN,∠BDC.

注意顶点的字母不一定用O,角的终边与始边的字母也可以随意.

在下面的图形中,我们将看一看平角和周角的表示方法,如图1-18.

左边的图为平角,记为∠AOB,右边的图为周角,记为∠AOB.注意周角由于终边与始边重合,所以OA与OB为同一条射线.标法如图.

3.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

如图1-17中的四个角也可以记为∠B,∠O,∠A,∠D.但要注意的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图1-19.

左边的图中以O为顶点的角有三个∠AOC,∠COB和∠AOB,如果写∠O就不知道表示哪一个角,右边的图形中以A为顶点的角有六个,写成∠A后就会分不清表示的是哪一个角.因此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时候,一定要在不会发生混淆的情况下使用.

4.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角:

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等,记作∠α,读作角α.如图1-20.

5.用一个数字表示角,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数字如1,2,3等,记作∠1,读作角1.如图1-20,在一个顶点的角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表示,如图1-21.

6.练习:

(1)如图1-22,将下面图形中的角分别用两种方法表示.

(2)写出图中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1-23.

(四)、总结

教师提问:

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

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

它们都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用两种方法定义的,一个是用静止的观点,另一个是用运动的观点.对第二定义的形式要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有了特殊角:

平角、周角、直角的概念.

(2)角的表示方法有四种:

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用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

六、练习设计

1.每人在实际生活中找出三到五个角的实例,其中包括直角、平角和周角.

2.如图1-24,指出每个图形中的所有直角.(直观判断)

3.如图1-25(a),指出下列每个图形中的所有小于180°的角.

4.

(1)任意画一个角∠AOB,在它的内部取一点E,作射线OE,用大写字母写出图中所有的角;

(2)任意画一个角∠EOF,在它的内部取两个点A,B,作射线OA,OB.用希腊字母表示图中所有的角.

七、板书设计

§4.3角的度量和表示

 

八、教学后记

 

§4.4角的比较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联想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找到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2.使学生通过联想线段和、差、倍、分的作法,掌握角的和、差、倍、分的作法和计算.

3.使学生掌握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以及数学表达式.

4.培养学生类比联想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角的两种比较方法、角的和、差、倍、分的作法和计算、角的平分线定义.

难点是角平分线定义的各种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类比联想,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前面学习了线段的概念之后,紧接着就学习了比较线段的大小以及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画法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类似的,今天我们也要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和、差、倍、分的画法问题.(板书课题)

2.类比联想,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生共同回忆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以及和、差、倍、分的画法.

(2)分组讨论,发现方法.

提出问题:

如图1-26(a),试比较∠AOB和∠COD的大小并画出∠AOB+∠COD.

教师让学生讨论,动手画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

(a)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重叠法和度量法.

(b)角的和、差、倍、分的画法.

3.角的大小可以有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和度量法.

(1)重叠比较法:

由线段的重叠比较法知,将要比较的两条线段一端重合,再看另一端的位置.

角的比较也类似,提问谁能用两个三角板演示一下,然后总结,在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要让角的顶点和角的一条边都重合,看另一条边落在角内还是角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如图1-26(b.)

记作:

∠AOB=∠COD

记作:

∠AOB>∠COD

记作:

∠AOB<∠COD

(2)度量法:

因为角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度数,度数大的角大于度数小的角,通过角的度数来比较角的大小.(注意写法)

例1 如图1-27,比较∠AOB与∠CDE的大小.

因为 量得∠AOB=35°,∠CDE=65°.

所以 ∠CDE>∠AOB.

4.角的和、差、倍、分也可以有两种方法:

作图法和度量计算法.

(1)作图法:

在图中作出两个角的和、差、倍、分.

例2 已知∠AOB,∠CED且∠AOB>∠CED,如图1-28.

求作(i)∠AOB与∠CED的和;

(ii)∠AOB与∠CED的差;

(iii)∠CED的二倍.

教师在黑板上以草图的形式为学生演示,依照线段的和、差、倍、分的作法,从而发现作图中的问题,怎样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由于这个基本作图没学,因此作图法暂时不能具体操作,所以目前切实可行的方法只有度量计算法.

(2)度量计算法.

依然选用例2,解法如下

解:

量得∠AOB=50°,∠CED=20°,

∠AOB与∠CED的和是70°.

∠AOB与∠CED的差是30°.

∠CED的二倍是40°.

练习

(1)如图1-29,∠AOB=130°,∠AOE=50°,∠OEA=60°,求∠BOE,∠OEB.

(2)如图1-30,量出∠BAC,∠ABD,∠BDC,∠ACD的度数,并求出四个角的和,∠BAC与∠ACD的和.

(3)如图1-31,已知∠A=∠B=25°,若∠A+∠B+∠BCA=180°,求∠ACE.

二、角平分线的概念

教师提问:

1.回忆怎样求线段的中点.

2.怎样平分一个角.

总结:

在现阶段只能用度量法解决这两个问题,由于在求一个角的几分之几的情况中,最特殊的就是求一个角的二分之一,它的地位相当于求线段的中点,因此我们下面重点研究角的二等分.将线段二等分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由此,我们得一个新的概念——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定义: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对这个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一条线段.如图1-32,它是由角的顶点出发的一条射线,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因为角的两边都是射线.

2.当一个角有角平分线时,可以产生几个数学表达式.如图1-32,可写成

因为 OC是∠AOB的角平分线,

所以∠AOB=2∠AOC=2∠COB,                          

(1)

∠AOC=∠COB,                                       

(2)

反过来,只要具备上述

(1)、

(2)、(3)、(4)中的式子之一,就能得到OC为∠AOB的角平分线.这一点学生要给以充分的注意.

练习:

1.画一个三角形ABC,然后作出这三个角的平分线.观察它们是否交于一点,如果交于一点,则交点的位置在哪里?

2.如图1-33,若∠AOB=∠COB=∠DOC,进行下列填空.

(1)∠AOD=(   )+(   )+(   );

(2)∠AOB=(   )∠AOD;

(3)∠AOD=(   )∠COB;

(4)∠DOB=(   )=(   )+(   ).

(三)、总结

教师提问: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和主要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全面,或者比较零散,教师最后给以归纳.

1.学习的内容有三个:

(1)比较角的大小.

(2)角的和、差、倍、分.(3)角平分线的概念.

2.学习了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

六、练习设计

1.用量角器量出图1-34中各角的度数,并比较∠B与∠CAE,∠ACD与∠BAC的大小.

2.如图1-35,1-36,∠AOD=∠BOC=90°,∠COD=42°,求∠AOC,∠AOB.

3.如图1-37,OC是∠AOB的角平分线,∠CAO=90°,∠CBO=90°,比较∠ACO与∠BCO的大小.

七、板书设计

§4.4角的比较

 

八、教学后记

 

§4.5平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它的画法,培养学生画图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3.通过观察图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行线的定义、画法以及平行公理和推论是重点,而推论的证明是难点.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从旧的知识引入新的概念,给出平行线定义

问:

每人拿出两只笔表示直线,这两条直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呢?

请把你得到的结论用几何图形画出来.(如图2-40)

问:

这三种位置关系如果用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来表示,分别是几个交点?

(一个,没有、无数多个)

对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以及三条直线相交的情况都已进行过研究,下面就要开始研究两条直线没有交点的情况,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定义: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请大家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

(铁路的两条铁轨、两条高压电线、马路的两边等)

问: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句话是否正确?

(或者问:

去掉“在同一平面内”是否可以?

(举出异面直线的情况,房屋、长方体的棱都可以.)

强调:

对重合的两条直线只看作一条,因此得到以下结论: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平行线的记法和画法.

(1)记法:

如图2-41

(1),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也可记作CD∥AB,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

(2)画法:

工具:

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或用两块三角板.(一块代替直尺)

教师演示:

并强调,①三角板要两贴紧,一斜边贴紧直线l,另一直角边贴紧直尺.②向下滑动,也可向上推动,都可以画出直线l的平行线,如图2-41

(2).③如果将三角板换成两条直角边做两贴紧也能画出.如图2-41(3).④直尺不能动.⑤不能徒手画.⑥两条线段平行,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变式练习:

做直线l的平行线(如图2-41(4))

(二)、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平行公理

1.实践活动

(1)已知直线l,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答:

无数条)

(2)P为直线l外一点,过P点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

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公理.

2.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三、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平行公理推论

1.实践活动:

如图2-41(5),已知直线l和直线外的点A,B,分别过A点和B点作l的平行线.

当学生作出图2-41(5)后,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2.猜想:

若AE∥l,BF∥l,则AE∥BF.

3.分析证明:

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只有根据定义,即从正面证明它们不相交,但这很不容易,因此我们从反面思考这个问题.

(这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书中证明“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时的思考是一样的)

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如果相交不成立,那么它们就一定是平行了,因此我们只要否定相交就可以了.

相交为什么不可能?

假定AE与BF相交于P,P点既在AE上,又在BF上,因为AE∥l,BF∥l,所以过P点有两条直线与l平行,这样就与平行公理矛盾,所以AE与BF不能相交,只能平行.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一个重要结论.(引导学生用文字叙述)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推论的实质:

平行线具有传递性.

练习:

作图并填空.

(1)作∠BAC=90°.

(2)在∠BAC的一边AC上,依次截取AE=1厘米,EF=2厘米.

(3)过E作EP∥AB,过F作FG∥AB.

由作图填空.

因为EP∥______,FG∥______,(作图)

所以______∥______.(   )

(四)、小结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本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