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722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单元写作导学案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

1.点击素材——《烛之武退秦师》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话语间,流露出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结盟。

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

烛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

因此,烛之武成了被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

【运用方向】“自强”“自励”“国难之时大丈夫当显英雄本色”“口才与成功”“智与勇”“责任”等。

【运用示例】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次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能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

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

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

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

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2.点击素材——《荆轲刺秦王》

国家危难之时,荆轲毅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前往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何等的悲壮!

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的时候,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居然也失去了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

荆轲刺秦王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什么是英雄豪气。

他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风险,信守承诺。

荆轲的壮举失败了,但他的勇气却熠熠生辉,他的精神让后人敬仰。

从这一个角度讲,荆轲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运用方向】“不以成败论英雄”“信守诺言”“勇气”“生命的价值”等。

【运用示例】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

荆轲,你流泪了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

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

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

难道你不明白燕国必亡已成定局?

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

然而你毅然地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选择诚信。

3.点击素材——《鸿门宴》

每每提及鸿门宴,总有人要为项羽的优柔寡断扼腕叹息,也有人要为曹无伤被杀怨恨项羽。

项羽不杀刘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正因为没杀刘邦才成就了项羽不朽的英雄形象。

项羽不杀刘邦,原因很简单:

刘邦不该杀。

回想当年,秦王暴虐残忍,天下生灵涂炭,怀王与天下义军有约: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现如今,刘邦先率军攻破了咸阳。

按照约定,刘邦称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况刘邦还专门为此事到鸿门去向项羽谢罪。

宴会之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置之不理。

项庄舞剑,妄图杀掉刘邦,项伯以身蔽之。

其实,项羽拥兵四十万,倘若真的想杀刘邦,就算刘邦逃到天涯海角,项羽照样取其首级。

当然,有人为曹无伤喊冤。

其实大可不必。

曹无伤身为沛公的左司马,不但不帮着刘邦打天下,还出卖自己的集体,把自己的军事秘密告诉别人,这种人能委以重任吗?

杀了也罢。

项羽的揭发,恰恰是项羽的真实,坦荡,大义凛然,一身英雄气。

【运用方向】“诚信”“英雄”“心计”“性格”“换个角度看问题”等。

【运用示例】

对项羽,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项羽在《鸿门宴》中因遵守承诺不杀刘邦,这既是性格使然,也是诚信的体现,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自己的真英雄形象。

信义兄弟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义、责任的力量和人格的伟大。

他们重大义、讲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

二、单元写作训练定向

1.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掌握三种人称的特点。

2.学会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写记叙文。

卖菜人长满老茧的大手

夏日午后,似乎都在燥热的阳光里隐身了。

唯有老树下斜靠着一个人影。

那人戴着草帽,在聒噪的蝉声下显得分外安逸。

他的面前,是一个装着十几张钞票的盆子和两只用扁担挑来的担子。

担子里除了一瓶水、一杆秤和几把没有卖出去的小菜,别无他物。

那人是这个小区里摆摊卖菜的。

没有人关心他的来历,都形象地称他为“卖菜人”。

卖菜人从不挪地方,偌大的小区,他只看上了紧挨着一栋楼的这棵老树。

老树枝叶很繁茂,甚至伸到了几户人家的阳台边。

他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那双手上的老茧怪硌人的。

加上他摘菜卖菜总顾不上洗手,常常沾满了泥土。

小区内的人都喜欢到他那里买“原生态”的绿色蔬菜,只是他那双手让很多人有点被动。

卖菜人似乎也看出了这个问题,不知从哪拿来一个旧盆子,备几张零钞,顾客付钱和找钱都靠这个盆子来充当媒介。

这样省了很多事。

时间久了,很少有人再去议论卖菜人那双长满了老茧的大手。

卖菜人照旧在老树下午睡。

朦胧之间,他好像听到了窸窸窣窣的声音从老树上传来。

睁开眼睛朝树上看去,他呆住了,三楼阳台的栏杆上竟然半挂着一个三四岁大的小男孩。

男孩好像害怕得忘了呼喊,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处于险境时,老树下已经开始三三两两地聚过来了不少居民。

大家面面相觑,对着小男孩惊恐地指指点点。

有人在打紧急电话,有人在联络小男孩爸妈,有几个小伙子在大声呼叫小男孩“别松手”。

在众人手足无措之际,有个人身手麻利地爬上了老树,慢慢地挪到了伸往二楼的一根粗树枝上。

他缓缓直起身,一手抓住三楼栏杆,一手稳稳地托住了小男孩。

树下的众人愣住了,那个人,那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卖菜人,此时正用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托起了小男孩的生命。

卖菜人救人的事情被当地媒体报道后,他本人也成了街坊四邻热议的焦点人物,被社区评为了“救人英雄”。

一番热议之后,小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人们照例到卖菜人这里买菜,在他面前,依旧是两只用扁担挑来的担子。

担子里依旧是一瓶水、一杆秤和几把尚未来得及卖出的菜,别无他物。

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卖菜人的那个盆子不见了,小区里的人开始和他直接进行“手上交易”。

无论是带着孙子的老奶奶,还是打扮精致的白领,都是那么坦然地伸出手去,似乎卖菜人手上并没有沾泥巴,也并没有那么硌人的老茧。

 

⇨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引出中心人物——“那个人”,突出他的平静和安逸。

⇨点出“卖菜人”的称呼,照应题目,突出其平凡。

⇨欲扬先抑。

写“长满了老茧的大手”,和小区居民对“手”的态度,突出他这双大手的特点,为下文写他救人做铺垫。

⇨侧面烘托。

叙写众人的行为,为下文写“卖菜人”的果敢做铺垫。

⇨详写“卖菜人”的动作,突出他高尚的品质。

 

⇨两个“依旧”照应开头。

⇨先写他面前的事物和人们态度的变化,通过对比表现“卖菜人”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影响,深化了主题。

【名师评点】本文选用第三人称的角度,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围绕“卖菜人长满老茧的大手”这一特定的意象,详写了他的大手,以及他果敢救人的行为,通过人们对他前后态度的变化,突出表现了主人公平凡中作出的不平凡的举动,突出了其朴实、高尚的形象特征。

【文本借鉴】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一曲饱含深情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我们想起教过我们的许许多多的老师们。

有一些令你难忘怀念的老师们,每当你回忆时,伴随他(或她)的点点滴滴总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和新的领悟。

当你与老师共处的一些美妙瞬间闪烁着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笔端吗?

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和切入点,我们就一定会写出动人的文章。

一、记叙文写作的角度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上乘的记叙文,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做到这三点的关键之一在于选好记叙的角度。

角度,这是借用摄影艺术的一个术语。

摄影时,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角度。

高明的摄影艺术家,由于极为注意选择适当的角度来组织材料,安排场面,所以往往能拍出艺术珍品。

写作也一样,也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

面对丰富的材料,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新颖别致,集中紧凑。

故此,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尤其是记叙文的写作就更为重要了。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

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

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1.第一人称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文中的“我”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者自己,在这类习作中,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

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鲁迅小说中的“我”。

问题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思考:

作者是选取第几人称叙述的?

这样记叙有什么好处?

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

“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喽!

”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这时候蔡老师帮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蔡老师!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魏巍《我的老师》)

答:

 

【提示】用的是第一人称,是作者向读者讲述自己的学生时代和老师的故事。

这样写亲切,突出了真实感,更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记叙

第二人称的记叙,是以“你”(或“你们”)为对象的叙述。

因此,它自然具有一种双重交流的对话性质。

有人把它叫作“对向视角”,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种视角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

第二人称的突出长处在于它的“透视性”。

它便于作者挖掘人物的意识,也便于读者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它既可以让人物作心理呈现,又可以从人物之外作心理描写。

问题②:

在上面文字《我的老师》选文中,有一处文字作者变换了记叙的角度,请找出来,并想一想:

作者的叙述变换成了什么角度?

为什么要变换?

答:

 

【提示】文字:

蔡老师!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原因:

改为第二人称,是作者把读者放在一旁,自己面对老师。

这样的角度,更便于向老师直接倾诉情感,同时也显得感情更强烈。

3.第三人称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

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用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写作比较自由、灵活,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但第三人称的叙述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

问题③:

阅读教材第61页中修祥明的《小站歌声》想一想,这段文字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不足呢?

答:

 

【提示】修祥明的《小站歌声》用的是第三人称的限制视角。

从一个旁观者角度,写出了“苗老师”和山区孩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并点出了她离开山村小学的真正原因。

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却无法剖析苗老师此时悲伤、眷恋、感动等复杂心理。

总之,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者是用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种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来考虑。

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除非特殊需要,一般不能随便变换,做到前后人称的一致。

否则,叙述人称比较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文章中心或主题的表达。

二、记叙文写作的切入点

“切入点”即狭义的角度。

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个角度的选择问题。

就记叙类文章而言,“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

选择“切入点”要力求做到“新”“巧”和“小”。

“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

“巧”是巧妙,要做到出人意料,但不要故弄玄虚,要符合生活的规律,要巧在情理之中。

“小”是指在一个广阔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要善于从小的方面来表现主题。

一篇题为“往下走,往上走”的文章,把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往的变化,表现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主题。

这个切入点很小,却表现了一个很大的主题;又与众不同,在众多的文章中就脱颖而出了。

总之,视角的选择更多地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

写文章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写出美文,才能出精品。

【技法总结】

选好记叙的角度要注意:

1.选好记叙的人称角度。

要根据表达主题和感情的需要,选择第一、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2.选好记叙的切入点。

“切入点”要“新”“巧”和“小”。

一、片段练习(教材P62,二)

一所小学在学生中举办“才艺小明星”选拔活动,试从校长、家长、学生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叙述这一活动。

但每一个角度都要相对独立,可以写成三节,用小标题或空行隔开。

【提示】

做才艺小明星

(校长的角度)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校举办“才艺小明星”选拔活动,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展示才艺的机会,希望你们大显身手,一展风采。

学校将组织评委,对这次参赛的节目和个人进行评价打分,对选拔出来的明星进行表彰和奖励。

希望你们奋勇争先,今日成为明星,明天登上各个领域的大舞台。

(家长的角度)

学校组织“才艺小明星”选拔活动,作为家长,我十分高兴和激动。

首先感谢学校为孩子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我也代表家长向学校表态:

我们一定竭尽全力配合好学校的工作,力争把孩子培养成多才多艺的真正的明星。

(学生的角度)

今天,学校组织“才艺小明星”选拔活动,我作为一名参赛选手,感到十分荣幸,因为这项活动给了我展示才艺的机会,也能激发我的兴趣和创造力。

我一定不辜负学校和家长的期望,努力表现自己,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力争成为明日的大明星。

二、整篇作文

【命题呈现】(教材P62,四)

以“肩膀”为题,分别用第一、三人称写出你理想中的老师。

【审题导引】

“肩膀”的意义很好理解,这里应采用其比喻意义,指人们借以获得帮助的人或物。

本题要求写老师,自然要表现“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作用”“老师是学生有力的肩膀”这样的主题。

表现老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借助具体事例,因此要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中心。

人称要符合题目要求,分别用第一、三人称来写。

表达方式要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

内容上,可写老师在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要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笔。

【素材超市】

1.名人名言

(1)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3)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4)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

——爱因斯坦

(5)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布鲁纳

(6)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

(7)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8)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卢梭

2.典型片段

(1)陈老师个子很高。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

他的手掌很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

一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李祥森《小学老师》

(2)孙先生是我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国文女教师。

在我记忆的画廊里,她永远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身材修长,风姿绰约,雍容大方。

有一次她穿一套垂地的天蓝西式衣衫,又罩上一件深蓝色的披肩,远远看去像外国童话里的天使。

然而在现实生活里,这却成为几个淘气的同学借以嬉笑的话题。

她毫不在乎,一笑置之。

其实她那时才二十五六岁,没有结婚,大学毕业后就在这个中学里当教员。

——何为《老师对我说》

(3)初二教我们物理的,是刚从师专毕业的一位男教师,姓何。

他个儿不高,身材瘦削单薄,叫人想起郑板桥的竹子;他的头发黑而柔,呈三七分,匍匐于最高海拔上,很顺服很有条理;黑发下是一张白净清秀的脸,很年轻很有书卷气;何老师没戴眼镜,一对眼珠,很黑,不动时似乎在亲切微笑,偶尔蝌蚪般地倏忽游动时,便将蕴藏的一股灵气泻了出来。

——乐晓薇《红脸儿》

(4)袁老师大眼睛,短头发,中等个,端庄。

穿着永远得体,不戴项链,不戴戒指,但没有让你感觉到她没有钱,而是让你感觉到她比很多戴项链戴戒指的有钱。

只化淡妆,轻描淡写,恰到好处。

不哇啦哇啦跟学生说话。

——梅子涵《女儿的故事》

(5)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画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6)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张润玉曾经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母亲,虽然她比我的母亲大了许多。

她身体不好,很瘦,弱不禁风的样子,令人联想到那秋风中萧瑟的树木。

她的外表和名字一点儿也不相称,一点儿也不像“圆润光泽的玉石”。

然而,她一启口,声音是那么圆润动听,真如玉石珮环撞击之声。

我们爱听她讲课,更爱听她那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丹桔《怀念生命中的那些老师》

【佳作展台】

肩 膀

他用手指轻轻地掸了掸落在肩膀上的粉笔灰。

下课了。

他缓缓地走出教室,伫立在走廊里,目光飘向远方:

深秋的小城,仿佛自己一样地衰老了,秋风中充斥着清冷惨淡。

他觉得自己能够听到小城在萧瑟秋风中苍老的咳嗽声。

转而,他又苦笑,真是个语文老师,多愁善感啊。

他想起镜子里的自己:

劣质的西装里,夹了厚厚的垫肩,所以才显得有几分笔挺,但是当脱去了西装,只穿着一件薄衬衫的时候,自己看起来都觉得瘦削,肩膀低低耷拉着,仿佛负担不起一切。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靠微薄的薪水过着工薪阶层普通的生活。

“你只是一个教书的,没一点出息。

”他妻子每次都这样说。

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没什么出息。

但他却深深地爱着学校,深深地爱着学校里的孩子们。

他的目光转向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忽然笑了——他们太可爱了。

他记得啊,那个正在跳绳的孩子曾经靠在自己的肩膀上酣睡过,孩子脸上那种安逸、舒心的神色,使他久久不能忘怀。

那一刻,他也偷偷地想过,自己也有伟岸的时候。

孩子们给他的感动太多了,他没有办法忘记,有一个孩子曾经在日记里写道:

我的老师好像比别的男老师矮许多,但是和老师走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影子可以把我的身子包裹起来,老师在我心中是最最高大的……

他正思索着,一只球倏地飞了过来,他轻轻一跃,双手牢牢抓住了球,这时一个男孩子红着脸过来,挠着脑袋说:

“老师……我……”“说过多少次了,还不改,怎么可以在楼道里打球呢?

真是个调皮的孩子啊。

”他笑着责备道。

“老师……刚刚……接球的动作,太棒喽!

他笑着把球传给男孩。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跑进教室。

这节依然是他的课,刚刚玩闹过的孩子们汗津津的,他笑着看孩子们起立、问好、坐下,又小心翼翼地端起书本,看孩子们扬起小脑袋专心地听自己讲课,看着孩子们举起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回答问题……

正值深秋,孩子们充满希望与期待的目光却已让瑟瑟秋风止住了脚步——阳光已漫过了窗棂。

而今,他的肩膀上,又落满了粉笔灰,白白的,却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释怀。

【赏析】文章衔接自然,结构严谨,能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特别是心理过程的微妙变化的刻画和环境描写的烘托,运用得非常出色。

语言凝练而流畅,虽然运用第三人称记叙,但是感情真挚,是写人记叙文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