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4.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4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主讲:
沈淦秋
一、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趋势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中考常考的内容。
考查的说明文有出自课内的,有选自课外的。
从近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
材料内容大多是当代人们普遍关心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
涉及到非典、病毒、环保、沙尘暴、生物保护、科技发明、网络、自然现象等。
这些选文趣味性强、时代性强。
因此,在应考复习时,应密切关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学话题,如神舟飞船发射、航天技术、禽流感、环境保护等,尽量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加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
考场上遇到自己熟知的文段,应考的信心必然大增,应考的效果自然很好。
并且,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
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说明文阅读目标
(1)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准确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
(3)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4)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5)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三、说明文阅读的方法步骤
(一)粗读文章
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理清文章脉络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先吃透每一层、每一段的内容,真正把握住它,而不是“大概”了解;进而把意义上有联系的小层合并为大层,把意义上有联系的小段合并为大段,进而把文章分成部分。
我们也可借助关联词“还”、“也”、“同时”等来区分层次,抓住了它们,层次关系就一目了然。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述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
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
就主体部分来说,由于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形成下面常见的结构形式:
①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②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如《向沙漠进军》。
③总分式:
包括“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如《苏州园林》即是“总——分”式。
(二)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无论说明哪方面,都必须抓住它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所以,无论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有其特征,阅读时首先要弄清说明对象的特征,弄清了特征,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事物的特征不仅指表面可以看得见的一些特殊标志,还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阅读说明文最重要的是分析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特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①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食物”,同时引领读者阅读课文,不难看出“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一句点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
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
2、理清说明顺序,找到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依据
说明顺序是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目的来确定的,把握住了说明顺序,也就把握住了说明文的结构。
阅读说明文,应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入手,把握它的总体结构和布局,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说明。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作者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古代的书、近代的书和现代的书籍,介绍了书籍的发展演变的历史。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例如《核舟记》一文中,作者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各个部分,也是运用的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
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
分析说明顺序要注意相关的语言因素,时间顺序要注意表明时间的词语,如:
朝代、数字等。
空间顺序要注意表明方位的词语,如:
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逻辑顺序要注意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
有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3、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举例子: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
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
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分析说明方法,第一步是辨识说明方法的类型,而重点在于体会它所起的作用。
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一般可以从效果、对象、特征三个方面来表述:
(1)举例子:
具体明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2)分类别:
条理清楚的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3)列数据:
具体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4)作比较:
清楚具体的说明(或突出)事物的特征,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5)下定义:
科学明确地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6)打比方:
形象具体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7)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作诠释: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
(9)摹状貌,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综合使用。
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还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另外,分析说明方法时,还须澄清两个模糊认识。
有些同学常常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相混淆。
其实两者服务的对象和表达效果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
记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为了把人物和事件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而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4、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阅读说明文常遇到关于语言运用方面的问题,如:
词语的选择、更换、增删、调动等通过这些变化来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平实的特点。
语言是否准确关系到说明内容的真实与科学;语言的平实与否关系到说明内容被人理解的程度与层次;语言的生动与否关系到说明内容的可读性的高低。
说明文如果从写作上的特点分,可有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等之分。
平实说明文指的是一些非文艺性的科普说明文,它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只对事物作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说明,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时语言简明平实。
科学小品文这类说明文的特点是科学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它在语言表达上比较活泼,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点作些描绘,使读者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知识。
这类说明文的特点是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
这样说来,有的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
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
“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其实,语言的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三)知识迁移
近年中考,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迁移能力已成为中考说明文阅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此类题目为开放性试题。
它需要你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实际、创新联想,才能得出答案,要根据要求善于联想,语言表达要力求生动活泼,形象自然,富有个性。
四、命题规律及热点题型
说明文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命题者往往有以下几种思路:
(1)偷换概念。
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3)从发展规律看,有意混淆或然、必然的情况。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4)就时态而言,有意混淆已然、未然的情况。
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5)以偏概全。
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6)因果颠倒或强拉因果。
即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给无因果关系的二者建立因果关系。
(7)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误划类别。
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9)无中生有。
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
热点:
(一)开放性题型。
开放性题型是近年中考的热门话题,开放性题型指的是没有唯一答案,允许发表不同看法,用以考查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主观性试题。
特点是不追求答案的规范与唯一,考能力、重素质、求创新。
作答开放性试题注意事项:
(1)先读懂原文;
(2) 明确该题有哪些条件限制;(3)作答时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运用联想、演绎、升华,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寻找旧知识和新问题的相似点和相关处,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4)要有一定的阅读表述力:
概括要点简明扼要,陈述看法言之成理,语言表述清晰准确。
(二)科技类说明文。
命题定位于“读懂” ,重点考察对文段中信息的把握和理解,即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
五、说明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1)整体感知材料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为的是对阅读材料内容作基本把握。
力求能初步的概括主旨、辨识行文思路,并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对理解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
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应是科技类阅读材料应试阅读的正确程序,也体现了阅读过程的一般规律。
中考科技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筛选整合信息
当然,信息材料的筛选、整合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原则。
信息的筛选、整合,是阅读过程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
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关涉到筛选的目的、意图。
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重如下几点:
①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
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②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
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归纳、整合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③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
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3)借助逻辑知识
科技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意。
①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②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一般有如下关系:
统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③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4)借助语法知识
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以用来辅助阅读。
其中,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
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是语言信息和图表信息的捕捉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
六、中考经典例题讲解
例如: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试题)
把“绿色”穿在身上
①将绿色环保作为理念引入时装,始于80年代。
1987年2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最新成衣展中,首次集中展示了环保服装,为颁发时装环保奖,将绿色环保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环保、休闲、健康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这股强劲的绿色时尚潮流,将引导我们走向21世纪。
②置身于被“文明”践踏的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在饱尝自己破坏环境的恶果之后,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于是80年代的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
如不少服装设计师在素色大T恤上,鲜明地写着“拯救地球”的口号。
这是最初的环保卫士们使用的方法。
③此后,回归自然开始成为一种设计理念进入服装设计师的视野。
于是80年代以来休闲风一直强吹不衰。
设计师们纷纷从大自然中吸取艺术创作灵感,并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
天然纤维的棉、麻、丝绸面料的设计及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这是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二阶段。
到了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三阶段,服装设计师则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方面。
④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
随着消费形态的急剧扩张,带来了飞速膨胀的垃圾。
而占垃圾总量40%的废塑料,只有3.7%可重新利用,剩下的因难以分解而被称为“永久性垃圾”。
设计师则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
如瑞典籍年轻服装设计师夏洛特·尼尔森,在巴黎举办的“再生服饰”展示会上,利用冷冻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垃圾”制作的时装别出心裁;美国韦尔曼公司的戴尔斯泊格公司的科技人员,利用回收的用聚酯饮料瓶制成绒毛织物;法国的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出30%羊毛、70%聚氯乙烯化纤绒的套衣,因色泽鲜艳、蓬松、手感舒适,保暖而畅销法国;日本东泽纺织公司正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衣料,等等。
⑤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世界性的话题,现在,许多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规,以顺应环保服装潮流。
例如美国、日本、韩国已颁布了有利健康和环保的各种成衣进入市场的法规。
⑥据有关专家分析,环保服装的特定含义是指经过毒理学测试并具有相应标志的服装。
环保服装对服装上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很广,也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到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等都有明确规定。
比如环保服装面料的生产过程必须避免向环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气体、废料;纺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利用;合理、自觉地选用无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实观自然与人类、技术的良性循环,等等。
⑦环保、休闲、健康是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
一个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处的新世纪正悄然来临。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环保服装的开发与生产中,会有更多功能独特、保护环境的服装问世。
⑧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穿在身上。
1、阅读第②③段,写出环保服装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部分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环保服装面料生产的要求?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出其中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说“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穿在身上”的主要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说说第④段中加线词语“只有”的表达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篇文章反映了当代的热门话题——环境保护。
文章讲述了环保服装,也讲述了制作服装面料时对环境的保护。
试题的设置既考查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注重了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和感知:
其中,第1题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比较容易回答,第一阶段没有明确标示,但从上文的“最初”二字可以断定就是第一阶段。
第2题着眼于语句间的联系,画线部分是举例子,为了说明前面的“设计师则根据环保法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
第3题着眼于对作者思路的理解。
第4题在第⑦段中可以找到答案。
第5题着眼于说明方法。
第6题注意两个地方:
“明天”不是“第二天”,根据文意指“不久的将来”;“绿色”也不是其本义,而是指“环保服装”。
第7题着眼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
1、第一阶段:
艺术家开始有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第二阶段:
服装设计师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第三阶段:
服装设计师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方面。
2、设计师则根据环保法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
3、
(一)避免污染环境;
(二)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三)选用无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
4、环保、休闲、健康
5、举例子、列数字
6、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穿上“环保服装”。
7、强调了塑料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比例很小。
阅读《改变我们生活的“天使”》,回答文后问题。
①计算机领域新近兴起的多媒体技术,使不少人对此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产生了种种神秘的感觉。
其实,她并不神秘。
在一些市街头开展的一种电脑彩照业务,就是多媒体技术的一项应用。
②多媒体,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单媒体而言的。
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角度,我们把自然界和人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