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648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docx

《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docx

综合

高考综合复习: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知识网络]

  〔考纲解读〕

  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阅读地图也是地理学的基本技能要求之一。

地球部分重点内容为经纬网部分,地图部分的重点为地图的比例尺和方向及其等高线地形的判读。

在高考中以经纬网、政区图和地形图提供高考试题的信息,是文综能力测试中提供知识背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复习中要多注意培养自己的读图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图文互变的方法,平时多注意读图看图。

  《考试说明》中涉及本考点的知识点有:

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地球的形状,地轴、两级、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意义,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和北京时间;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在近几年高考中,涉及本考点的内容的命题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计算能力及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综合行、分析性和实用性明显加强。

如时区计算、昼夜长短、根据经纬度判断位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等,特别是于现实联系密切的内容。

  〔重点难点解析〕

  1、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定 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级点的线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特点 

 长  度

  所有经线长度均相等

  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不同的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级逐渐缩小为点

 成圈状况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每一条纬线均可单独成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相互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级点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间  隔

  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各处相等

 作  用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区  分

  经度

  纬度

  2、经度和纬度

  

经 度

纬 度

定  义

  两面角,即该点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间的夹角

  线面角,即该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0°起算点

  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0°纬线即赤道

划分方法

  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0°经线以东为东经,

  0°经线以西为西经

  以0°纬线为界,向南向北各划分90°

  0°纬线以北为北纬度

  0°纬线以南为南纬度

代  号

  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

  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

  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半球的划分

  以20°W和160°E为界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重要经纬度及意义

  3、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1)经度和纬度的判读方法:

在给出带有度数的经纬网地图上,怎样确定是属于东经度还是西经度,是北纬还是南纬呢?

一般情况下,若数值往北增大,为北纬;若数值往南增大为南纬;数值往东增大为东经;数值往西增大为西经。

如下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分别为A(40°N,60°W),B(20°S,60°E)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

任何一个人,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始终不改变方向,沿着经线向南或向北走,最终会到达南极点或北极点。

但过极点后,再向前走,就改变方向了,因而沿着经线不改变方向往前走最终是不能回到出发点,这是因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且纬线是一个整圆。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和判定范围大小

  A.计算距离

  a.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能计算出两地间的距离(纬度数×111km)。

  b.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实际弧长大约是111千米。

  c.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Φ),经度相差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Φ千米。

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距离(不是最短距离)。

  B.判定范围

  a.相同经纬度且跨经(纬)度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b.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范围越小。

  c.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下图(图中闭合曲线为等高线),甲、乙两图图幅相同,但甲图经纬线相隔10°,而乙图经纬线相隔5°,因而甲图所示地区面积远远大于乙图;由此也可得出以下结论:

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地形的坡度比乙图小。

  (4)利用经度计算时间: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

经度不同,地方时就不同。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据此,如果知识某一地点的地方时,就可计算出另一地点的地方时,如:

已知(30°N,120°E)一点的地方时为10时,求(30°N,60°E)一点的地方时。

方法如下:

  ①求经度差:

120°—60°=60°

  ②求时差:

60÷15=4

  ③求地方时:

10-4=6

  所求地点的地方时为6时。

  (5)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地球表面的任何地物、地貌都有其确定的经纬度,其位置都可用经度或纬度表示出来。

在进行地图阅读时,如该图带有经纬网,应首先确定某一点或某一地区的经纬度,如中国的位置是在4°N-53°N、75°E-135°E。

这样,应根据给出的经纬度判断出其地表的地理事象,进而推知这一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规律。

  4、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1)时区与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便产生了不同的时刻。

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区共分24个时区。

  ②区时

  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作为全球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又称为理论区时。

  三种特殊区时:

  第一,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理论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

  第二,采用本国最东部的理论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8区和东9区之间,采用东9区的区时。

  第三,北京时间。

中国领土跨5个理论时区,为了便于各地联系方便和协调一致,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其为北京时间。

  

(2)区时的计算方法

  第一,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

 

   例:

推算115°E所在时区。

  用115°÷15°得7余数为10,故115°E所在时区为7+1,东八区。

  第二,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向相减,异向相加),即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数;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数。

  第三,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

东加西减。

即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即取“+”号;位于西侧,取“—”号。

  例如,已知东八区为5月5日12时,求西五区和东十区的区时。

  西五区与东八区的时差为13小时。

  则西五区区时为12-13=-1

  区时小于零,为前一天,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西五区为5月4日23时。

  东十区与东八区的时差为10-8=2小时

  东十区的区时为5月5日14时。

  5、日期分界线的确定与应用

  

(1)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是地球上两个日期——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一般来说,地球上日期分界线有两条:

一条是国际上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

实际上,为了不使横跨日界线的国家“一国两日”,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见,国际日期变更线和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而是稍有弯曲,在三个地方偏离了180°经线。

  另一条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这两条日期分界线都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但有一定的区别:

  

180°经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相同点

  都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是地球上日期更替的开始。

  

  不同点 

  人为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固定不变的

  不固定,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条经线

  钟点不固定,从0点到24点

  钟点固定,从0点到24点

  东侧日期晚一天,西侧日期早一天

  东侧日期早一天,西侧日期晚一天

  

(2)日期分界线的确定

  ①180°经线的确定。

  在有图的试题中可以根据图上的经度(东经度自西向东由小到大,西经度自西向东由大到小)或者经线两侧的日期(180°经线东侧日期晚一天,西侧日期早一天)进行推断。

  在无图的试题中可以采用图解法。

一般采用绘制极点俯视图的方法,也可以绘制侧视展开图。

在图上先确定180°经线(可以任意绘制,但一旦确定,其它的经度就要以此为准),然后根据解题的需要确定其它的经线。

  ②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的确定。

  确定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必须借助题干或者图中提供的信息。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Ⅰ、夜半球中间的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Ⅱ、昼半球中间的经线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此经线相对的一条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Ⅲ、根据晨线与赤道相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或者其它已知经线(或时区)的地方时(或区时)进行推算。

  6、地图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概念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 

  注意:

  ①比例尺只表示距离缩小的程度,而不表示面积缩小的程度;

  ②比例尺的本身是没有单位的,但数字式比例尺中的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均以厘米为单位,直线式比例尺的实地距离一般以千米为单位;

  ③学会应用比例尺的变形公式。

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2)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

判断比例尺大小的方法有:

  ①地图比例尺中的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如

  ②图上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比例尺就越小;

  ③在数张图幅相同的地图上,地图上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就越大。

  (3)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地理事物内容详略的关系

  地图的精度和所表示内容与比例尺的大小关系密切。

在图幅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图中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图中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度越低。

画一幅小范围、内容要求详细的地图,一般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注意:

在等高距相同的地形图上,相同大小和形状的等高线,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表示地坡度越缓。

这是因为高程相等的等高线图上,比例尺越大,水平范围越小,因此坡度越陡,相反则坡度越缓。

  (4)地图的缩放

  ①比例尺的缩放

  地图比例尺缩放的计算常出现“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和“放大了(缩小了)”不分的现象。

比例尺放大到原先的几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几;放大了几倍是比原来多了几倍。

  例如:

放大到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放大了”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3。

同样,原比例尺“缩小”或“缩小了”

,则原比例尺乘以

;“缩小到”

就是原比例尺乘以

  ②图幅的缩放

  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

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图幅则放大到原图的4倍。

  7、地图上方向的判断与确定

  

(1)一般的规定: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方向:

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网方向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A.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B.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向时,既要判断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东北方向。

  C.判定东西方向时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转方向确定方向。

  ②用经纬度法判断

  A.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东,减小的方向为西;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为西,减小的方向为东。

  B.北纬度增大的方向为北,减小的方向为南;南纬度增大的方向为南,减小的方向为北。

  C.两个相比较的地点分别为东经和西经时,要用两地东西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认东西方位;

  ①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东面,西经度的地点在西面;

  ②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西经度地点在东面,东经度的地点在西面;

  ③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则两地分别位于两条正相对的经线上,说哪一点在东哪一点在西均可,此种情况比较不出东西方向。

  8、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

  

(1)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程过两极点,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①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

  ②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

  ③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不劣弧,还是过南极点为劣弧,确定后,再讨论。

  

(2)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甲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

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②甲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

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位于不同半球需讨论。

  9、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1)判读等高线数值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等高线上值一定相符,等高距一定相同。

  ①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

  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们的气温差(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②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一般情况下,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同一点不会有两个高度。

但在悬崖峭壁,等高线可以重合。

假设陡处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

(n-1)d≤H<(n+1)d

  ③结合等高线数值、比例尺和地形特征,判断地貌类型。

  a.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b.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心,广阔平坦。

  c.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较和缓,多为丘陵地形。

  d.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为“V”字型。

  e.高原:

海拔高度大,但相对高度小,等高线边缘密集,中部稀疏。

  

(2)判断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①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

地 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 明

山 地

山 峰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符号

四周低

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

盆 地

洼 地

闭合曲线

外高内低

四周高

中间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

山 脊

山脊线

等高线

凸向低处

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 谷

山谷线

等高线

凸向高处

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

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 部

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 壁

陡 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

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陡崖如左图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①选“点”:

要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等。

如选择气象观测站,就要选择地势适中,地面较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地带事物屏障的地点较合适。

  ②选“线”:

主要有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线等。

  Ⅰ选择交通路线的基本要求: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衡(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地段。

  Ⅱ在选择引水路线时,不要仅仅被距离地稍近或稍远所迷惑,而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一关键,以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Ⅲ选择输油管线,要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应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③选“面”:

主要有确定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选择适宜开辟梯田的地区,选定工业区和居民区等。

  Ⅰ选择修建水库方案时,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一般选择有较大集水区的盆地(洼地)地区,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这里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其水源要较充足。

  Ⅱ开辟梯田,应选择在坡度平缓,有灌溉水源及其附近修建水库后,不能被淹没等条件的地区。

  Ⅲ选定工业区和居民区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区宜建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区,有什么原料,宜发展什么工业。

  第二,交通便利,就近水源,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用水和运输便利。

  第三,选定在较开阔的地形区内(缓坡)可有发展前景。

  第四,工业区建在下风向,下河源,而居民区应建在向阳坡,上风向,上河源,以减少大气和水体污染。

  10、地形剖面图的转给与应用

  

(1)地形剖面图的转给

  ①确定所要了解剖面的方向,画出剖面基线AB。

  ②确定垂直比例尺,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水平比例尺与原图一致。

在原图的下面绘水平线MN,按水平比例尺的大小定出剖面范围为横坐标,按垂直比例尺的大小,绘出纵坐标。

  ③点出剖面基线AB等高线的交点,交从每一个交点向MN线上引垂线,如图所示,从1点~15点,向MN的线引垂线。

  ④根据规定的垂直比例尺找出垂线1′~15′点的相应高度。

  ⑤用平滑曲线把1′点一直连到15′点,即得AB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⑥连接海拔相等的相邻两点时要注意分析等高线圈上原两点间的地势高低走势及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从而做到准确平滑过渡。

  

(2)地形剖面图的应用

  ①掌握世界上主要经纬线经过的地表剖面图,并落实到某个大洲或国家的区域上,观看国家或大洲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情况,主要的经线有:

20°E(穿非、欧两洲),80°E、90°E(连接北冰洋和印度洋),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或国家,40°N(亚欧大陆、北美大陆)、60°N(亚欧大陆、北美大陆)、30°N、30°S穿过的大陆等。

  ②相对高度的计算

  在等高线图上计算一座山、一个陡崖或任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度是近年来常考查的知识点,一是可能求最大的相对高度,二是可能求最小的相对高度。

依据数学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公式是:

  (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重合的或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

  [典型例题剖析]

  [例1](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北京卷)读图,回答

(1)~

(2)题。

  

(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的区时为(  )

  A.19日19时  B.20日5时  C.19日21时  D.20日21时

  

(2)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

  A.2070米  B.2270米  C.2570米  D.2670米

  [解析]

  

(1)小题首先依图判断“长城站”所在的时区为西四区,区时较“北京时间”迟12小时,再根据题干所给的时间,用减法可计算出正确答案。

  

(2)小题地球表面纬度每间隔1°,其实地距离大约为111km。

从图1中可看出“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纬度约20°多一点,通过乘法计算出的结果与B选项最吻合。

  [答案]

(1)C  

(2)B

  [相关知识链接]

  ①极地俯视图中东西经度的判读。

  ②极地俯视图中东西南水方向的判读,顺地球自转方向前方为东,后方为西;靠近南极点为南,相反为北。

  [例2](01上海地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对外联系得到不断加强,开辟了不少国际航线,读“极地航路示意图”,回答:

 

  

(1)在开辟极地航路前,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北京时间7月8日下午3时从上海直飞洛杉叽(西八区),到达时当地时间是7月8日上午10时,该飞机的飞行时间是(  )

  A.19小时    B.11小时    C.8小时节    D.15小时

  

(2)最近,东航公司开辟了从美国芝加哥飞越北极直达上海的新航线,它的最大好处是        。

  (3)看图判断该极地航线经过了哪个国家的领空()

  A.瑞典    B.日本    C.俄罗斯    D.加拿大

  (4)该“极地航路示意图”原刊登于某报,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改正图中经度注记的错误之处:

  ①                    

  ②                

  [解析]

  

(1)先算出起飞时洛杉矶的时间为7月7日23时(7月8日15时-11时),而到达时洛杉矶为7月8日10时,两者一减即可得出飞行时间为11小时。

  

(2)先要搞清球面上最近距离为大圆的劣弧段,经过北极上空的航线大约是大圆的一段劣弧,经过该段航线可缩短航程。

  (3)上海位于120°E附近,它的对面应为60°W,其西侧的经线应为90°E。

  [答案]

(1)B

(2)缩短航程和时间  (3)ED  (4)90°W应改为90°E  120°E应改为60°W

  [相关知识链接]

  ①球面上的最短距离。

  ②世界区域判读:

上海位于120°E附近,芝加哥位于90°W附近。

  ③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和等于180°。

  [例3](2004年高考地理广东广西卷)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注出该区域的最高点(以H表示),该点海拔约      米。

  

(2)在地形图右的网格中,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3)在剖面图上标出M、N两点,将地形分成3类,分别实行封山育林、经济林种植和适度规模的农业种植。

对你的地形划分和土地利用方案加以简要说明。

  (4)在图示区域内,拟修建一个小型水库。

从地形特点考虑,选择水坝的最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