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633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

《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女散花泻钢雨.docx

天女散花泻钢雨

“天女散花”泻“钢雨”

  亮相两河流域

  

  1991年和2003年,老布什和小布什这两位父子总统,先后在伊拉克两流域导演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这两场战争,堪称是最近二十年来震惊世界的、最大规模的地而战争。

在这两场战争中,表现抢眼的陆战兵器有:

MIAl主战坦克、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M270自行多管火箭炮等。

  在这里,让我们先来截取海湾战争中的一幕画面吧!

1991年2月13日夜,美军第一骑兵师麾下的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MLRS),沿沙特和伊拉克边境秘密展开。

这些火箭炮配属给美军第7军,共27门,约一个营的规模。

攻击的目标是,部署在伊阿边境线上的一个伊军122毫米榴弹炮营(18门榴弹炮)和一个伊军130毫米野战炮连(9门野战炮)。

当目标数据由美军的射击指挥所输送到各MLRS炮位时,随着炮兵指挥员的一声令下,顷刻间一排排火箭弹喷吐着火舌划破夜空,向20多千米外的伊军炮兵阵地飞去……顿时,伊军的炮兵阵地上一片火海,转瞬间27个目标成了“废铜烂铁”。

这是海湾战争中100小时地面战斗还未打响前的一个片段。

  海湾战争中,美军共配属230辆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英军第1装甲师第39皇家重型炮兵团配属16辆。

这样,海湾战争中的多国部队共配属246辆M270。

“沙漠军刀”100小时地面作战打响后,M270更是屡屡施威,伴随M1AI主战坦克,实施强大的火力支援。

战斗中,共发射17000多发火箭弹。

这些火箭弹放出的1300万枚子弹头狂风暴雨般倾泻到伊军阵地上,打得伊军士兵根本找不到藏身之地,相当多的伊军士兵葬身于弹雨之中……战后,在美英战地记者的渲染下,伊军士兵“不怕‘战斧’怕‘钢雨”’之说,便迅速传开了。

其实,这场战争完全是一边倒的战争。

美英等多国部队拥有制空权、制电子权,MLRS部队可以无所顾忌地部署到伊军前沿30千米的地域,为所欲为地打击伊军,而伊军几乎无还手之力。

尽管如此,M270还是在海湾战争中着实风光了一把。

如果再加上伊拉克战争,可以说M270是二战后至今参加实战最露脸的一种火箭炮,也是二战后至今参战规模最大的一种火箭炮。

  

  一波兰折话MLRS

  

  提起火箭炮,兵器迷们自然会想到二战中苏军扭转乾坤的“喀秋莎”火箭炮。

其实,在二战中德国和美国等都研制出各自的火箭炮,并用于战场上。

不过,在二战之后,美国的多管火箭炮的发展却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道路。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军的一些头面将领认为,火箭炮的精度不高,射弹散布大,本身目标容易暴露,已满足不了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因而停止了自行火箭炮的发展。

但是,对立一方的华约军队却使地面部队迅速膨胀起来。

单就火箭炮来说,苏联军方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便研制出BM-21“冰雹”40管自行火箭炮,70年代中期又研制出BM-27“飓风”16管自行火箭炮。

严酷的事实使美军中的头面人物认识到,在常规战争中,作为“全般支援武器”的自行火箭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于是,在20多年过去之后,美国陆军于1976年12月公开招标,启动了自行多管火箭炮的研制工作,有5家公司参与竞标。

1977年9月,美国陆军与5家公司中的两家,即波音公司和沃特公司签订了为期29个月的研制合同。

合同中规定,两家公司分别制造出3门样炮和140~160发火箭弹,供军方和承包商组织试验用。

  1979年6月,这一项目开始“北约化”,英国、德国、法国也参加进来。

后来,意大利和荷兰也入了伙。

国际合作后的最大一个变化是,火箭弹的口径由原来的203毫米改为227毫米。

研制的时间也稍加延长。

  不过,后来的发展还是较顺利的。

两家公司制成的样炮于1979年11月至1980年2月间,进行了第一次实弹射击试验,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1983年,正式命名为M270式多管火箭炮系统(MLRS),并开始装备美国陆军。

说它是“系统”,是因为还包括支援补给车辆等。

到20世纪末,美国陆军共装备了800辆M270。

其他装备M270的国家有:

德国150辆、法国55辆、希腊27辆、丹麦8辆、以色列42辆、意大利20辆、日本36辆、南非29辆、荷兰22辆、挪威12辆、土耳其24辆、英国63辆、巴林7辆。

看来,M270已经成为有广泛影晌的多管火箭炮。

  

  M270的“四大块”

  

  M270多管自行火箭炮的战斗全重为25.191吨,乘员3人:

车长、炮长和驾驶员,3名乘员并排坐在车体前部。

M270由“三大块”或“四大块”组成。

三大块为:

履带式发射车(底盘)、发射箱、火控系统。

如果加上火箭弹,就成了“四大块”。

由于火箭弹是装在发射箱中,算在一起就成了“三大块”;不过,火箭弹太重要了,单独拿出来加以介绍也有道理,这样便成了“四大块”。

下面,将按着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介绍。

  

   “豪华型”的底盘

  

  M270自行多管火箭炮以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为底盘,算得上是“豪华型”的底盘。

因为一辆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的价格,在20多年前约为158万美元,比20世纪60年代的主战坦克还要贵。

M2步兵战车上的静液机械式传动装置,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极大的先进性,这使它的机动性相当出色。

作为比较,苏联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是装在普通的卡车上,就连最新的“龙卷风”自行火箭炮也用的是轮式汽车的底盘,无装甲防护。

从越野机动性和装甲防护性上看,自然是M270要更胜一筹。

这使M270伴随主战坦克作战、执行火力支援任务的能力大大提高。

  不过,采用M2步兵战车为底盘,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来的M2战车的上装部分(武器部分)去掉换上发射架了事,而是进行了相当大的改造。

行动部分的变化就挺大,履带接地长增加到4.2米,提高了火箭弹齐射时的稳定性。

车体前部的变化也不小。

三名乘员的前部各有一个大尺寸的百叶窗,便于对外观察和防止火箭弹发射时的火焰灼伤。

三个百叶窗有全开、金闭和两开一闭三种状态。

这从左图中可以一目了然。

  乘员舱的装甲为7039铝合金,车体部分的装甲为5083铝合金。

车内有三防系统。

这使M270的防护性要高出“龙卷风”一大截。

  其发动机和变速箱与M2步兵战车的相同。

动力装置为卡明斯VTA-903T型V型、8缸、液冷、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为500马力(367.6千瓦)。

变速箱为HMPT-500型静液机械式全自动变速箱,可实现无级转向和无级变速两种功能,不过,为了提高传动效率,才设了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弹簧悬挂装置。

该车的最大速度为6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483千米。

  

  不起眼的发射箱

  

  发射箱方方正正,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名堂也不少。

它布置在车体的后部,也称为发射一贮存器。

发射箱为长方形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左右两部分,具有贮存、运输和发射三大功能,可整体吊装。

发射箱内装12枚火箭弹,发射管的内径为298毫米,长4米,用玻璃钢制成。

装入发射管内的火箭弹,在密封状态下可保存10年。

发射箱的左右旋转角度为194度,旋转速度为5度/秒,最大仰角1达60度,俯仰速度为0.8度/秒。

  当12枚火箭弹发射完毕后,可利用自备的起吊设备将不带弹的发射一贮存器从车上的发射箱吊到地面,再把带弹的发射一贮存器吊入车上的发射箱。

这一过程只要1-2人即可完成,时间只需5分钟。

  发射一贮存器的净重为411千克,装上12枚火箭弹后全重达到了2308千克。

也就是说,发射一贮存器的本身是很“轻”的。

不难看出,发射一贮存器就是一个集装箱,使装弹集约化。

若是在战场上一枚一枚地装火箭弹,那麻烦可就大了。

发射一贮存器有配属给多管火箭炮部队的、专门的弹药补给车装运,每辆弹药补给车能装8套发射一贮存器。

  

  火控系统

  

  M270的火控系统由发射控制部分、显示一仪表板、定位定向系统组成,对攻击目标的指示和分配,可自动或手动完成,可以对多个目标实施迅速而集中的火力攻击。

炮长在驾驶室内操纵着显示一仪表板上的各种按键,完成射击诸元计算、调转发射架并瞄准、选择射击方式(单发或齐射)、射击等一系列动作,像操纵电脑键盘一样方便。

  当驾驶室遭到破坏时,乘员可以下车,利用遥控发射装置在地面上距车35米以内的隐蔽地点完成操纵射击动作。

火箭炮可以单枚发射、多枚发射或齐射。

每枚弹发射的间隔时间为4.5秒,一次齐射需要54秒的时间。

  

  子母弹和雷弹

  

  和炮兵的其他弹种相比,火箭弹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多,结构也复杂得多。

M270上的火箭弹也不例外。

火箭弹上有火箭发动机,以推动火箭飞向目标;弹头部分有不同的战斗部,具有不同的杀伤破坏作用。

M270上用的火箭弹存子母火箭弹、反坦克雷火箭弹、末制导火箭弹、“萨达姆”火箭弹、二元化学火箭弹等。

这里重点介绍最常用的子母火箭弹和反坦克雷火箭弹。

  M26双作用子母火箭弹 它是M270上所用的基本型火箭弹,用来杀伤人员,也可以用来摧毁轻型装甲目标。

其直径为227毫米,这也是M270火箭炮的名义直径。

弹的全长为3.94米,发射重量308千克,弹头重量159千克,最大射程达32千米。

其构造图如图8所示。

  它的最大特点在子母弹上。

火箭弹的头部装有M77型子弹头644枚,每枚子弹头重230克,直径35毫米,它的破甲战斗部可击穿40毫米厚的钢装甲,爆破型弹可用来杀伤人员。

1门M270火箭炮的一次齐射可施放出7728枚子弹头(644×12=7728),像“天女散花”一样,将密密麻麻的“钢雨”点撤布到6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上。

据海湾战争的战后报告称,一个M270自行火箭炮排(3辆)的一次齐射的威力,相当于12个155毫米榴弹炮营(共288门炮)的威力。

这样看来,“钢雨”的面杀伤作用自然十分了得。

  M77子弹头的一个缺点是,发射后有极少部分“瞎火弹”,给后续部队的前进带来危害。

新研制的子母火箭弹加上了自爆机构,克服了这一缺点,并增大了射程。

  AT2反坦克雷火箭弹 也称为AT2可撒布雷火箭弹,由德国的一家公司研制。

其弹头直径增大到236毫米,内装可撤布雷28枚,发射重量为257.5千克,最大射程延伸到40千米。

一枚撒布雷的直径为103.5毫米,长165毫米,全重2.2千克,发射后靠自身内藏的飘带降落到地面上,支撑爪张开,以保证成型装药战斗部向上,可以击穿装甲车辆的底装甲或炸断履带。

  一次齐射可发射出336枚可撒布雷(28×12=336),能布设400米×1000米的雷场。

由于它的装药量较少,尚不足以击毁主战坦克,但是,如能炸断主战坦克的履带,使坦克动弹不得,就可以为炮火击毁坦克创造条件。

  

  美国版的“非常6+1”

  

  中央电视台CCTV-3的非常6+1,堪称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热门栏目。

而美国的M270-6自行火箭炮,则堪称是美国版的“非常6+1”火箭炮。

  M270-6自行火箭炮的发射架,右侧装普通的6枚227毫米火箭弹,而左侧装的是一枚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

它可以根据作战对象决定是发射普通火箭弹,还是ATACMS弹;必要时,也可以同时发射两种弹,来个“双拳出击”,自然威力大增。

  ATACMS弹,是一种近程地对地导弹,也称为M39型ATACMS导弹。

说它是“近程”的,是在导弹这个行当里来说的;如果在炮兵的行当里来说,简直可以说是“远程”的了。

其射程达150千米,形象点说,这种弹可以从北京打到天津的海边!

ATACMS弹的垒长为3.9米,直径0.61米,发射重量1672千克,和M270原来的火箭弹相比,它简直成了“巨无霸”级的火箭弹了,自然威力更加强大。

它的主要弹种是多用途子母弹,内装950枚M74型反步兵/反装甲子弹头。

一枚子弹头可以产生1200个碎片,算下来一枚弹可以产生1140000个碎片,杀伤半径达15米。

它采用环形激光陀螺捷联惯性制导系统,圆概率误差(CEP)为30-225米。

  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在运抵沙特的200多辆M270中,拿出18辆改装成M270-6型,并运去刚刚研制成功的ATACMS弹105枚。

1991年1月18日,美军第7军第75野战炮兵旅的一个炮兵连,首次将M270-6用于实战。

这个连向伊军的SA-2地空导弹阵地发射了几枚ATACMS弹,使这个伊军阵地遭到毁灭性打击。

整个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共发射35枚ATACMS弹。

M74型子弹头的缺点是约有4%的“瞎火弹”,这一缺点在后来已经得到克服。

  

  MLRS新貌

  

  值得关注的是,在海湾战争过后的20年里,M270自行火箭炮完成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造工作,使之面目一新。

这里简要介绍改进的几个主要方面。

  升级版的M270A1 它是M270的“升级版”,主要改进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进了发射架系统,实现了全液压控制,使瞄准过程由原来的93秒缩短到20秒以下,再装填的时间也缩短了45‰②、采用改进型的火控系统(IFCS),视频显示,全键盘操作,主频为10兆赫,内存由IM升级为4M。

当然,拿当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看,这一“标准”还不高,还可以不断的升级;③、在火控系统中,增装GPS惯性导航系统和气象传感器,进一步提高了射击精度;④、采用改进型的M26Al和M26A2火箭弹,消灭了“瞎火”现象。

  M270AI型于2001年9月开始正式装备美国陆军。

  轻量型的MLRS为了满足美军全球快速部署的需要,美国陆军于世纪之交研制出轻量型的MLRS,称之为高机动性炮兵火箭炮系统(HIMARS)。

  HIMARS于1993年末开始研制,1999年12月军方订货,2003年定名为M142型高机动性炮兵火箭炮系统,并开始装备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计划装备数量为888辆,不过,主要装备海军陆战队。

  M142型自行火箭炮的战斗全重只有13.7吨,装在6×6型5吨FMTV卡车底盘上,发射架上装6枚227毫米的火箭弹或者装一枚ATACMS弹。

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用C-130运输机空运,从而可以实施快速的海外部署。

  近年来,还研制出装在“太脱拉”813型8×8轮式卡车上的MLRS以及更轻型的“轻量级机动炮兵武器系统一火箭炮(LIM-AWS-R)。

前者的战斗全重为25吨,有装甲防护。

后者是应英军的要求研制的,战斗全重仅8.5吨,装在6×4的轻型卡车上,一架C-130运输机可空运2辆LIMAWS-R。

  不难看出,在重型陆战兵器发展相对缓慢的大背景下,MLRS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说明这种兵器还是具有强大的生命里的。

  火箭弹的技术革新 我们多次提到,火箭炮的发展,“名堂全在‘弹’上”。

这种提法虽然夸大了些,但比较形象。

通过改进火箭弹来提高火箭炮的性能,无疑是一条便捷之路。

美国的MLRS也不例外。

火箭弹的改进,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成力,增大射程,提高命中精度,增大安全性(有自毁能力)。

其中,尤以提高命中精度更受军方的关注。

原来的M26为“自由飞行”的火箭弹,散布偏差为3密尔(毫弧度),射程为31.6千米;而改进后的制导型火箭弹,射程增大到65~70千米,50%命中的圆概率误差(cEP)在10米以内,实现了精确打击。

  最初生产的制导型火箭弹为M30型和M31型,由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生产,在35千米的射程上,圆概率误差在5米以内,超过了普通炮弹的射击精度。

经过进一步改进,其射程甚至可以达到100千米。

这种制导型火箭弹还有电子式安全装置,可以自毁,子弹头“瞎火”的概率降到了1%以下。

  英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在制导型火箭弹的研制上,也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

  

  欧洲各国的升级版MLRS

  

   由于欧洲有10多个国家装备了MLRS,一些国家对MLRS的指挥控制系统和火箭弹进行改进,也就不难理解了。

改进的重点为指挥控制系统的改进和研制制导型火箭弹。

对现有的M26火箭弹进行改进,如以色列军方研制的M26改进型,能利用弹体上的两个喷嘴进行弹道修正,使圆概率误差从M26型的100米降为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