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辅黄图校证.docx
《三辅黄图校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辅黄图校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辅黄图校证
三辅黄图校证
三辅黄图校证序言
《三辅黄图》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仅称一卷。
晁公武作三卷,陈振孙作二卷,今本为六卷,疑南宋苗昌言校刻时所分析。
清代各刻,皆依从之。
原本有图,久经散失,如叙未央宫及沧池、冰池,皆引有“旧图曰”,昆明池引有“图曰”,王莽妻亿年陵引有“旧本曰”,皆其明证。
今本《黄图》,晁公武定为梁、陈间人所作,程大昌定为唐肃宗以后人所作。
嗣后多依晁说,题为六朝无名氏作品。
余则定今本为中唐以后人所作,注文更略在其后。
《黄图》一书在古籍中所引,始见于如淳《汉书》注。
如淳为曹魏时人,则原书应成于东汉末曹魏初期。
由原本到今本,须分三个阶段。
如淳、晋灼、张晏、孟康、臣瓒诸人,引用以注《汉书》,是第一阶段。
《南方草木状》荔支条、《水经注》、《文选》李善注、《汉书》颜师古注所引,是第二阶段。
中唐时期,用颜注增补,并加《西京杂记》、《拾遗记》等书,是第三阶段,与《元和郡县图志》文字相同尤多。
经过各次之补缀,原书之成分存在者已属不多。
今本与宋敏求、程大昌诸家所引均同,而与宋代《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所引尚有不同。
至王应麟所见之本,分类亦有不同,是今本较唐时第二次补缀之本,又有散佚及差异。
余谓今本《黄图》为唐人补缀之理由:
有引唐人书及坊名者,如长安九市引《郡国志》曰“西市在醴泉坊”是也;有引唐县名者,如“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是也;有唐人口气者,如“上林十池皆在古城南上林苑中”是也。
余谓今本《黄图》与额师古《汉书》注相同之处最多,是《黄图》用颜注而不是颜注引《黄图》。
例如“宜春下苑在京城东南隅”,见《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颜注。
京城,指唐代都城而言,为本书采用颜注之确证。
今本序言,既乏汉魏醇古之气,又无六朝骈偶之体,亦似为唐人所撰。
此次校证以张宗样氏所校正者为底本。
其校助有一部分采用张氏原校,在书中不再逐条引名。
有一部分不同于张氏者,则取证于其他古籍。
确定为传钞之误字者,如“鸳鸯殿”改为“鸳鸾殿”,“岁雨殿”改为“飞雨殿”之类。
又原注用直行小字旁写,校文在每句之内,用小字双行写,并加墨框校字以别之。
原文在每条之后,有时因条文过长,分作数段,以清眉目,并摭取汉铜器、砖[上辟下瓦]、瓦当各铭文,伸资实证。
西汉宫殿皆毁于王莽之乱,在东汉时班固已称为“徒观迹于旧墟,闻之于父老”。
余至秦二十年,于西京殿阁之遗址,陵墓之留存,屡加访问。
观于汉宫发现之铜器,涂金镂银,工丽绝伦;出土之砖瓦,古朴厚重,坚致耐久。
可以想见当时宫阙之嵯峨,楼现之耸峙,可以看出当时人民建筑之技巧,具有高度之水平,因此有表彰之必要,并非夸张统治阶级之奢侈享乐也。
一九六五年六月四日即农历端阳节
陈直撰于西安之摹庐
清代孙星衍、庄逵吉等人或有校本及佚文辑本。
本书仅就今本作校证,他书故未论及。
一九七九年五月
三辅黄图序(原序)
《易》曰: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
直按:
见《易经·系辞下》。
三代盛时,未闻宫室过制。
秦穆公居西秦,以境地多良材,始大宫观。
戎使由余适泰,穆公示以官观。
由余曰:
使鬼为之,则劳神矣。
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是则穆公时,秦之宫室已壮大矣。
又按:
“戎使由余适泰”等句,采用《史记·秦本纪》文。
惠文王初都咸阳,取歧雍巨材,新作宫室。
南临渭,北逾泾,至于离宫三百。
复起阿房,末成而亡。
直按:
《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十二年始都咸阳。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云: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
”又叙“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又《汉书·贾山传》云:
“秦起咸阳西至雍,寓言三百。
”
至始皇并灭六国,凭藉富强,益为骄侈,殚天下财力,以事营缮。
项羽入关,烧秦宫阙,三月火不灭。
汉高祖有天下,始都长安,实曰西京,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
长安本秦之乡名,高祖作都。
直按:
宋敏求《长安志》云:
“长安,本秦之乡名。
”与本文同。
《史记·秦始皇本纪》八年云:
“弟长安君成[左虫右乔]将军击赵,反。
”又咸阳一带尝出土有“长安”圆钱,当为秦物,足证长安之名始于始皇初期。
至孝武皇帝,承文、景菲薄之余,恃邦国阜繁之资,土木之役,倍秦越旧,斤斧之声,畚锸之劳,岁月不息,盖骋其邪心以夸天下也。
昔孔子作《春秋》,筑一台,新一门,必书于经,谨其废农时夺民力也。
直按:
例怊《春秋》经“庄公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僖公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之类。
今裒采秦、汉以来宫殿、门阙、楼观、池苑在关辅者著于篇,曰《三辅黄图》云,东都不与焉。
直按:
昔见有“昔引黄图”瓦当。
“黄图”二字,盖起于西汉,取其宏大规模之义。
右《三辅黄图》,抚州州学刻也。
是书载秦汉宫室苑囿为之甚备,颜师古《汉书》新注多取焉,然不载撰者名字。
《唐书.艺文志》有《三辅黄图》一卷,列于地理类之首,亦不云何人作也。
其间多用应劭《汉书》。
劭,后汉建安时人。
至魏人如淳注《汉书》,复引此图以为记。
以此考之,得非汉魏问人所作邪。
世无板刻,传写多鲁鱼之谬,凡得数本,以相参校,其或未有证据,疑以传疑,不敢断以臆说云。
时绍兴癸酉七月朔旦。
左迪功郎州学教授苗昌言题。
三辅黄图卷之一
三辅沿革
三辅治所
京兆冯翊扶风
咸阳故城
秦宫驰道阁附【校】“附”字据吴毕本补
萯阳宫棫阳宫西垂宫平阳封官橐泉宫步高宫步寿官虢宫长杨宫蕲年宫梁山宫信宫兴乐宫朝宮阿房宫兰池宫钟宫驰道云阁望夷宫林光宫
汉长安故城
秦汉风俗
都城十二门
霸城门清明门宣平门覆盎门鼎路门便门章城门直城门雍门洛城【校】城字据吴毕本补门厨城门横门
三辅黄图卷之二
长安九市
长安八街九陌【校】毕本下有“九陌”二字,据补
长安中闾里
汉宫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北宫甘泉宫【校】吴毕本下有“司马门附”四字
三辅黄图卷之三
长乐宫
鸿台原作鸿台殿,据内文删“殿”字临华殿温室殿长信宫
未央宫
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宣明殿广明殿昆德殿玉堂殿麒麟股金华殿承明殿掖庭殿椒房殿昭阳殿飞翔殿增成殿合欢殿兰林殿披香殿凤凰殿鸳鸾【校】原作“鸯”,今订正殿安处殿常宁殿茝若殿椒风殿发越殿蕙草殿高门殿非常室原作“殿”字,据内文改织室凌室暴室弄田内谒者署金马门路軨厩
建章宮
骀荡宫[左马右及]娑宫[左木右兮]诣官天梁宫奇华殿鼓簧宫神明台
北宫
寿宫明光宫太子宫甲观画堂
甘泉宮
钩弋宫昭台宫长定官长门官永信宫中安宫储元宫犬台宫葡萄宫步寿宫梁山宫黄山宫回中官三良宫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仙台望仙观棠梨宫竹官宜春官扶荔宫五柞宫宣曲官鼎湖宫思子宫万岁宫首山官明光宫池阳官养德宫日华宫曙华宫此二宫不在三辅
三辅黄图卷之四
苑囿
周灵囿汉上林苑甘泉苑御宿苑思贤苑博望苑西郊苑二十六苑乐游苑宣春下苑梨园
池沼
周灵沼汉昆明池镐池沧池太液池唐中汹百子池十池在十林苑[左亻右次]飞外池秦酒池影娥池琳池鹤池冰池
三辅黄图卷之五
台榭
周灵台汉灵台柏梁台渐台神明台通天台凉风台鱼池台酒池台著室台斗鸡台走狗台坛台韩信射台果台东、西山台钓台据孙本改通灵台望鹄台眺瞻台桂台商台避风台长杨榭
辟雍
周辟雍汉辟雍
明堂
周明堂汉明堂
圜丘
太学
宗庙
太上皇庙高祖庙高园原庙惠帝庙文帝庙景帝庙武帝庙昭帝庇宣帝庙元帝庙成帝庙寝庙园【校】原作“寝园庙”,据内文改新室九庙
南北郊
天郊地郊甘泉圜丘后土汾阴
社稷
官社官稷
观楼馆附【校】“附”字,据吴毕本增
豫章观飞廉观属玉观青悟观射熊观石阙观封峦观白杨观长平观龙台观涿沐【校】原作“木”,据《长安志》改观细柳观成山观仙人观霸昌观兰池观安台观沦沮观禁观董贤观苍龙观当市观旗亭楼马伯骞楼麒麟馆朱雀馆龙兴馆含章馆
三辆黄图卷之六
阁
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未央宫尧阁白虎阁属车阁
署
虎威章沟八营【校】原作“莹”误,今订正
库
武库灵金内府
仓
太原作“大“字,据内文改仓细柳仓嘉仓
厩
未央大厩六厩九厩霸昌观马厩【校】“观”字,据内文补
都厩中厩
圏
秦兽圈汉兽圏虎圏内文有彘圏,无虎圏
桥
橫桥渭桥灞桥便门桥饮马桥
陵墓
汉十五陵王莽妻亿年陵
杂录
禁中省中卤簿清道静室离官行在所陛下茧馆蚕室钟室作室长安御沟阙观塾门【校】原作“城”字,据内文改作“门”字掖门闱闼永巷蛮夷邸【校】原作“郎”,误,据吴毕本改关中八水
三辅黄图卷之一
三辅沿革
《禹贡》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
古丰、镐之地,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
秦孝公十二年,于渭北作咸阳,徙都之。
咸阳在九嵕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阳。
编者按:
咸阳在九嵕山乏南,渭水之北。
山之南为阳,水之北力阳,故名咸阳。
原文有误。
秦并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
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县地;司马忻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延州金明县。
谓之三秦。
汉高祖入关,定三秦,元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郡,复为内史。
直按: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叙三辅沿革,与本文略同,与原注文亦同。
又《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四引《十道志》文,《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雍州总叙,皆与本文完全相同。
又宋敏求《长安志》卷一总叙,连原注文亦并同,仅字句略育变更。
又按:
《史记·泰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骃集解,内史亦在三十六郡之内。
始皇九年纪有“内史肆”之名。
又按:
《嘉庆一统志》延州金明县宋熙宁五年,废入肤施县。
又按:
元年更为渭南郡。
见《汉书·地理志》京兆尹原注。
五年,高帝在洛阳,娄敬说曰:
“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众可立具。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
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
直按:
娄敬进说,见《汉书》本传。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雍州》,亦叙娄敬、田肯两事。
又田肯贺高帝曰:
“陛下治秦中。
秦形势之国,带河阻山,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自是,汉始都之。
直按:
田肯事,见《汉书·高祖本纪》六年纪。
又按:
《金泥石屑》卷下有“霸陵过氏瓴”。
一九四八年,灞桥附近出土有“霸陵某氏瓴”,器形如竹筒,盖施装屋角,为滴水之用。
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此为右内史。
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与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
其理俱在长安城中。
直按:
《大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与本文完全相同。
“其治”作”其理”,自是唐人口气。
三辅治所
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
京,大也。
天子曰兆民。
公羊曰:
京,大也:
师,众也。
天子所居。
直按:
尚冠里见《汉书·宣右纪》及《汉书·霍光传》。
又按:
原注“京,大也。
”,“天子曰兆民”,用《三辅决录》注文,见《长安志》卷一《京都》引。
以下《长安志》所引亦同。
原住所引《公羊》,见《公羊·桓九年传》。
蔡邕《独断》亦云:
“天子所居曰京师。
京,大也;师,众也。
”
冯翊,在故城内太上皇庙西南。
冯,凭也;翊,辅也,翊辅京师也。
其地今同州。
直按:
《史记·晁错传》云:
“内史府居太上皇庙埂中,门东出,不便”。
当景帝时,冯翊为左内史。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与本文及原注并同。
又《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四,引应劭《汉宫解诂》云:
“冯辅翊蕃,故以为名。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云:
“冯,辅也;翊,佐也。
”
扶风,在夕阴街北。
扶,持也,助也。
言助风化也。
今岐州。
直按:
夕阴街,见本书“长安八街九陌”。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
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
汉武帝改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是为三辅,三辅郡皆有都尉,如诸郡。
京辅都尉治华阴,左辅部尉治高陵,右辅都尉治郿。
直按:
《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史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
又《百官公卿表》主爵都尉,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云,与本文略异,与末段原注完全相同。
又按:
《长安志》卷一,总叙(《大乎御览》卷一百六十四亦同)引《三辅黄图》云:
“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
又置三辅,中辅理华阴,左辅理高陵,右辅治郡,兼三都尉,亦曰六辅。
”是概括本书三辅沿革及三辅治所两段文字。
又按;《汉书·景帝纪》中六年应劭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叙雍州与应注并同),是为三辅。
”颜师古曰:
“时未有京兆,冯翊,扶风之名。
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
应说失之。
”
又按:
《汉书·宣常纪》本始元年京辅都尉广汉颜师古注,完全习本文相同。
《汉书·地理志》,高陵注“左辅都尉治”,郿县注“右辅都尉治”,而于华阴县独不注“京辅都尉治”,恐为《地理志》脱文。
王莽分长安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分三辅为六尉郡【校】原作“都尉”,据《汉书》改。
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旬邑。
义渠十县,属京尉大夫,府居故长安寺。
高陵以北十县,属师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
新丰以东至湖十县,属翊尉大夫,府居城东。
霸陵、杜陵以东至蓝田,西至武功、郁夷十县,属光尉【校】原作“光禄”误,据颜注改大夫,府居城西《汉书》作南。
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属扶尉大夫,府居城西。
长陵。
池阳以北至云阳【校】此三字原脱,据颜注补。
杸翊十县,属烈尉大夫,府居城北【校】此二字原脱,据颜《注》补。
后汉光武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
按《百宫公卿表》颜师古注引《黄图》云:
京兆在尚冠前街东入,故中尉府。
冯翊在太上皇庙西入,右扶风在夕阴街北入,故主爵府。
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翔,渭北以西为右扶风.
直按:
《汉书·王莽传》卷中,颜师古注《黄图》,与今本完全相同。
又按:
《居延汉简释文》一三零页,有“南书五封”之封检文云:
“一封诣京尉候利。
”京尉者,即本文所云,渭城、安陵以西,北至义渠,旬邑十县,属京尉大夫是也。
“候”为京尉之属官,“利”为候之名。
咸阳故城
在今咸阳东二十里
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
按孝公十二年作咸阳,筑冀阙,徙都之.
直按:
事见《史记·秦本纪》。
始皇廿六年,徙天下高赀富豪于成阳十二万户。
诸庙及台苑,皆在渭南。
秦每破诸侯,彻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
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
直按:
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直按:
本段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文。
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校】原作“制”,据毕本改紫宫,象帝居。
渭水贯【校】原作“灌”,据《艺文类聚》《初学记》引改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直按:
《史记·刺客荆轲传》云:
“见燕使者咸阳宫。
”《正义》引《三辅黄图》,又《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并同。
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间,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
桥之南北【校】“北”字,据《北堂书钞》引《三辅旧事》作“有”堤,激立石柱。
直按:
《水经注·渭水》引《三辅黄图》云: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
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今本卷一作“二百”,卷六亦作“三百”),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今本作“八百。
),百二十二梁(今本作“二百一十二梁。
),《长安志》作“二百二十”,《玉海》作“百二十”)。
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枉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千五百人。
”与今本颇有异同。
又《初学记》卷五引《三辅故事》,石柱以南属京兆,北属右扶风。
《史记·文帝纪·索隐》引《关中记》并同。
咸阳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鄠、杜,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
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直按: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引《庙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引《庙记》,与本段坤相同.仅字句略异。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与本文亦略同,惟作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官观二百七十。
又按:
《长安志》卷一叙分野引《三辅黄图》云:
“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为今本所无。
《史记·泰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初学记》卷六,《大干御览》卷一百六十四,皆引作《三辅旧事》。
又按:
“木衣绨绣”以下六句,皆用张衡《西京赋》语。
惟“绨绣”作“绨锦”,“宫人”作“后宫”,“改悬’作“徙悬”,又为《庙记》之所无。
又按:
秦代咸阳城遗址,今在咸阳县东北滩毛村,窑店一带,出土多有咸里某某四字打印文陶器。
秦宫
驰道阁附【校】“附“字,据吴毕本补
萯阳宫,秦文王所起,在今鄠县西南二十三里。
直按:
《汉书·宣帝纪》:
“甘露二年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
”应劭注:
“宫在鄠,秦文王所起。
”与本文同。
《地理志》鄠县注有“萯阳宫”。
《东方朔传》则作“倍阳”。
《水经注·渭水》:
又东合甘水,北迳秦文王萯阳宫西。
棫阳宫,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风县东北。
直按:
《汉书·文帝纪》后二年夏“行幸雍棫阳宫”。
张晏注:
“秦昭王所作”。
晋灼注:
“《黄图》在扶风。
”与今本同。
《地理志》雍县注有“棫阳宫,昭王起。
”《郊祀志》云:
“是岁,雍县无云,如雷者三,或如虹气,苍黄若飞鸟,集棫阳宫西。
”《长安志》棫阳宫为秦昭王起,在今扶风县东北十五里,独程大昌《雍录》以为秦穆公造,恐非是。
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五十页,有雍棫阳宫共厨鼎。
现今陕西省考古所在凤翔南古城村东北,发现“年宫”瓦,及“棫阳”残瓦,则棫阳宫当秦汉时在雍县无疑。
西垂宫,文公元年居西垂宫。
直按:
事见《史记·秦本纪》。
平阳封宫,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于平阳封宫,
直按:
事见《史记·秦本纪》。
《积古斋钟鼎款识》卷九。
五页,有“平阳封宫”小铜器。
《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五页,有平阳宫鼎。
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二,“平阳封宫在郿县”。
橐泉宫,《皇览》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
直按:
《史记·秦本纪》裴骃《集解》引《皇览》与本文同。
《正义》引《庙记》云:
“橐泉宫,秦孝公造。
”《汉书·地理志》雍县注:
“橐泉宫,孝公起。
”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三页,有“橐泉鋗,元康元年造”。
《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九页,有“橐泉宫当”瓦。
步高宫,在新丰县,亦名市丘城。
直按:
《水经注,渭水》:
“迳秦步高宫东,世名市邱城”。
《长安志》乾佑县云:
“秦步高宫在县西南三十里。
”《元和郡县志》则作“二十里”。
又按:
《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八十四页,有“步高宫行镫”。
步寿宫,在新丰县步高宫西。
直按:
《水经注·渭水》云:
“历新丰原东而北,迳步寿宫西。
”
虢宫,秦宣太后起,在今岐州虢县界。
直按:
《汉书·地理志》虢县注,有“虢宫,秦宣太后起也”。
又按:
《史记·秦本纪》云:
“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
”
长杨宫,在今周至县东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
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观,秦汉游猎之所。
直按:
《汉书·地理志》,周至县注云:
“有长杨宫,有射熊馆,秦昭王起。
”又《文选·长杨赋》云:
“输长杨射熊馆。
”李善注引《三辅黄图》曰:
“长杨宫有射熊馆,在周至。
”盖约其文。
蕲年宫,穆公所造。
《庙记》曰:
“蕲年宫在城外。
”《秦始皇本纪》:
“蕲年宫在雍。
”
直按:
《史记·秦本纪》《正义》引《庙记》云:
“橐泉宫,秦孝公造,祈年观,德公起。
盖在雍州城内。
”又《秦始皇本纪》九年云:
“长信侯毐作乱而觉,娇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裴骃集解:
“蕲年宫在雍。
”本文系用裴骃之说,非《史记》原文也。
又《汉书·地理志》雍县注云:
“祈年宫,惠公起。
”又按;现今凤翔县出土有“年宫”二字瓦,立即“蕲年宫”之省文。
梁山宫,始皇幸梁山,在好畤。
直按:
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正义》引《括地志》云:
“俗名望宫山,在雍州好畴县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
’《汉书·地理志》,好畴县注云:
“有梁山宫,秦始皇起。
”《长安志》引《三秦记》云:
“梁山宫城皆文石,名织锦城。
”
又按:
《啸堂集古录》七十四页,有“梁山鋗,元康元年造”。
秦时所造宫殿,在西汉时,仍修葺沿用.此其一例也。
信宫.亦曰成阳宫。
解在前。
直按: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己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
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余里,汉太后常居之。
直按:
《史记·孝文纪》云:
“至高陵休止”。
《正义》引《三辅旧事》云:
“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
”又《史记·叔孙通传》云: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集解》引《关中记》云:
“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太后常居之。
”
朝宫,“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曰:
吾闻周文于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
乃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
”【校】“中”字,据《史记》补。
直按:
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阿房为朝宫先作之前殿,本文似误分为二宫。
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
直按:
《长安志》阿房宫,引《三辅旧事》,与本文相同。
收天下兵古以铜为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
钟小者皆千石也。
直按: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三句,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文。
原注“古以铜为兵”,用《集解》引应劭注文。
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宫门。
《三辅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直按:
《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
“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徙著长乐宫大夏殿前。
”
坐高三丈,铭其后曰:
“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
”
直按:
《汉书·王莽传下》云:
“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
莽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
”
大人来见临洮,其大五丈,足迹六尺。
铭李斯篆,蒙恬书。
直按: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引《汉书·五行志》云: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
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谢承《后汉书》云:
“铜人,翁仲其名也。
”《三辅旧事》云:
“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
”
又按:
《博物志》卷二,所记与本文亦同。
《长安志》引《关中记》云:
“长乐宫殿前铜人,其胸前铭,李斯篆,蒙恬书也”。
董卓悉椎破铜人铜台,以为小钱。
《英雄记》曰:
“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临洮生卓而铜人毁。
”天下大乱,卓身灭,抑有以也。
直按:
董卓毁铜人铸小钱,乃见《魏志·董卓传》。
《英雄记》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所引亦同。
余二人,魏明帝欲徙诣洛阳清明门里,载至霸城,重不可致,便留之。
直按:
《水经注·渭水》云:
“魏明帝景初元年,徒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
”又《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引《关中记》云:
“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
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文选·西征赋》李善注引《关中记》,亦与《正义》相同。
)又《后汉书·方术蓟子训传》“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翠铜人”云云,则又为铜人留于霸城之证。
章怀注引《水经注》,铜人为魏文帝黄初元年所徙,与今本《水经注》不同。
实则为魏明帝景初元年所徙,其事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