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541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禹锡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刘禹锡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刘禹锡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刘禹锡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刘禹锡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禹锡像.docx

《刘禹锡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禹锡像.docx

刘禹锡像

刘禹锡像

陋室照片

《陋室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背诵、仿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全长不满百字,然其词调清丽,结构浑成,自具大观,变“铭文”之自警为自得自夸,曲尽陋室气象,故流传千古。

记诵,当然是重要的学习目标。

2、在加强诵读的同时,认真体会本文作为“韵文”的特点:

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

3、本文的中心思想比较难以理解,因为在往年中所表达的古代士大夫在偃蹇失志的处境中那样一种自得自夸、自卑自怜的复杂心态很难理解,应当作为难点加以突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

十年后,召回长安,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到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

一贬又是十四年,等到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悲秋,从来都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

他就是刘禹锡。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违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初释陋室

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义,读懂课文。

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要求:

1、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三、感受陋室

请同学结合课文,再现陋室。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

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的陈设是怎样的?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往来客人有哪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还提到了哪些陋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陋室,真的陋吗?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感受环节意在着眼于文本语境,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不是以微言大义的讲解让学生领会文意,而是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们在陋室的形象再造中,走近刘禹锡,体会那份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四、装扮陋室

请选择以下物品中适合放在刘禹锡的陋室中的,适当说说理由:

提供的物品有:

1}、文房四宝2}金麒麟3}虎皮太师椅4}官府的公文5}佛经6}不加装饰的琴7}锦衣玉食8}先秦诸子散文

【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读懂刘禹锡。

一间王宫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刘禹锡不会为此而同流合污;若有斗室一间,简陋异常,但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如此朗润之境,正是刘禹锡的钟爱。

五、探究陋室

谈谈你对陋室主人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

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

他的上司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首《陋室铭》。

我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仅要有历史的眼光,更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六、接龙背诵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记忆兴趣。

七、布置作业

读先生美文,写我辈心声。

仿写《铭》

提示:

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可以以语文、学习、教室、家居……为写作题材,写出新意,写出文采。

也许你的文笔并不曼妙,但他真实自然,温婉清新;也许你的思想并不深刻,但他灵活鲜活、感情激越。

拿起笔,让文字因你而神采飞扬吧!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景:

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

友:

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

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的原因

趣:

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

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爱莲说

●教学设计:

周敦颐

牡丹花

一、诗句导入

鲁迅先生的七律《莲蓬人》中有四句诗: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螗。

”其大意是:

莲蓬除去浓厚的脂粉,呈现正直的品格,脱下鲜艳的服装,着上朴素的衣裳。

这样就可以向濂溪先生宣称自己是个洁净挺立者,不会随着残败的荷叶堕入寒塘。

濂溪先生是谁?

莲蓬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

学了《爱莲说》一文,想必你会明白的。

二、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诗话展示:

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

《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

②学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濯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

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

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讨论明确: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

世人。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世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

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

把牡丹比作什么?

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世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背诵默写课文。

2、课外延伸:

①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附: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问题研究

1.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关于衬托的写法

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

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

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

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

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

写法也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研究写法的目的是要弄清作者这样写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用哪一个名词术语来概括是次要的事。

练习说明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能牢牢地记住这两篇名文。

这道题要在课上完成,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

要让学生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

本题中前两小题是依据整体感知的需要设计的,应作为讨论的重点。

下面分别说明:

1.《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

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在讨论前最好先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出处,说说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

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

本题切忌搞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3.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语言。

①可以先问学生:

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

(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

)“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

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见“有关资料”),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本题也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

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

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熟悉“之”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

切忌讲语法,非讲不可也只能讲到词性为止。

文言虚词的用法实质上是个习惯问题,读得多了,养成了习惯,就不会觉得它难解。

所述三种用法中的最后一种跟诵读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无丝竹之乱耳”,去掉“之”字后,句意并未变化,但读起来就不如原句顺口且有韵味;“有何陋”读起来语气就不如“何陋之有”那样强烈。

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答案:

①的。

②表示舒缓语气。

③同上。

④表示强烈反问。

⑤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由于课文篇幅短小,疏通文意不甚费力,语句又读来琅琅上口,两文都可以用先背诵,其次讨论,最后默写的程序进行教读。

讨论的指导在“练习说明”里已经涉及,勿庸赘述。

下面单就诵读的指导谈几点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做法

1.诵读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达到成诵。

粗知课文大意,就是约略地知道字面上的意思,能将全文大体上贯穿下来,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解决所有的疑难(有些疑难要放在讨论中解决)。

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将精力集中在记诵上。

2.这种指导是在学生练习背诵的过程中进行的,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就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切忌繁琐、拖沓。

为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作认真的调查,以便有的放矢地解决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疑难点。

3.指导诵读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除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外,教师也应提出若干问题,或让学生作答,或共同探讨,以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如果涉及课文要旨,也要告诉学生预先作准备,留待下一步解决。

4.关于诵读方法的提示,教师应当不止于说说而已,还要作示范诵读,必要时也可以领着学生读。

二、课文诵读指导要点示例

1.《陋室铭》

①铭是韵文,可以叫学生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第一层中,前四句是铺垫(先不提类比论证),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意。

③第二层写“陋室”。

“苔痕”二句写环境(可让学生说说环境的特点),要读得有点美感。

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可问学生共写几件事),读时须一事一顿。

六句中有虚笔(可让学生说,即“往来”句、“无丝竹”二句),虚笔读得轻一些,才有韵味。

④第三层是结束语。

“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末两句。

可问学生:

作者写这一层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则我之陋室亦不陋矣!

)本层也可用调侃语调读,要读得有点韵味。

⑤读毕还可以再问:

“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互照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目的是以此贯穿全文,达到整体把握。

2.《爱莲说》

①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②前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

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要长一些,因为以上皆铺垫,以下才是正意所在。

③“予独爱莲之……不可亵玩焉”这个长句是有层次的(可让学生试着划分)。

“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

以下可分三层,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感。

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④后一段可分两小层(让学生找出划分的标志,即“噫”字):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⑤读毕再让学生找出前后段中互相照应的句子,例如“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跟“莲,花之君子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