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454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

《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docx

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

2010级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垄断组织

所谓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

垄断组织都是以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为前提而形成的。

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包括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康采恩,等等。

门户开放

19世纪末,美国争夺在华利益推行的外交政策。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严重损害了忙于美西战争、未能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美国商业利益。

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两次向英、法、德、俄、日、意等国递交照会,提出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对他国货物和船只不得课以歧视性关税、港口税和铁路运费,并提出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

两次照会组成了美国外交政策的“门户开放”原则。

“门户开放”是美国为争夺世界提出的外交政策,实质上否定了旧殖民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构筑了新殖民体系的框架体系。

日俄战争

这次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也是进入20世纪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战争对日本、俄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在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俄国二月革命

1917年俄历2月23日(公历3月8日),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3月15日宣布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

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爆发于俄国彼得格勒,由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因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故名。

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者攻占冬宫,推翻了临时政府,革命取得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鼓励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战争。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4日(公历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代表大会上作报告,题目是《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和平手段;苏维埃共和国。

向临时政府夺权,和平斗争。

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迫使临时政府把政权交给苏维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没收地主土地、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当地苏维埃分配;把全国各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并由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工业的生产和分配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为实现工业国有化创造条件。

将党的名称由社会民主工党改为共产党。

“四月提纲”所提出的路线和政策在5.7-12日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上获得批准和通过。

契卡

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第一任主席捷尔任斯基。

它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揭露和摧毁了大量反革命阴谋案件,但也不时发生滥用职权之事。

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年11月,德国基尔军港海军官兵由于拒绝继续战争的政策爆发起义,开始了德国十一月革命。

起义浪潮从北向南迅速发展,11月9日,柏林起义爆发,德皇退位。

次日柏林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大会批准了艾伯特政府——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

1919年,德国共产党成立,工人阶级各政党和派别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并要使革命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在1919年爆发了柏林革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斗争失败,起义遭到血腥镇压。

1919年5月5日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失败标志着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结束。

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半专制主义,使资产阶级初次登上统治舞台,在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魏玛共和国。

魏玛宪法

1919——1933年德国实行的宪法。

由1919年7月在魏玛市举行的制宪议会所制定。

1919年9月颁布。

它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建立共和政体,并在形式上规定了一些公民的民主权利。

但同时又规定总统在认为国家扰乱或危害时,有权停止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效力,这就为统治阶级随时镇压劳动人民,剥夺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制造根据。

该宪法是德国历史的一大进步。

希特勒上台后,该宪法已成一纸空文。

英国工党

英国工党成立于1900年2月27日,是英国的主要政党之一。

起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正式改名为工党。

代表工人利益,立场属中间偏左。

1924年1月22日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组成英国历史上首届工党政府,工党自此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成为英国国会两大政党。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

他们实行了一系列激进政策,受到保守党和自由党的攻击,麦克唐纳被迫于1924年10月辞职,第一届工党政府结束。

共产国际

1919成立的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

又称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的建立标志着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彻底破产。

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共产国际指导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各国革命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错误。

1943年解散。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8.1,为抗议《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纲领:

一切印度人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头衔和名誉职位;抵制立法机关、法院、学校;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逐渐走上抗税道路。

12日巴多利会议:

停止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为首的国大党领导下的首次群众性反英斗争,是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标志。

甘地主义

甘地主义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五个基本内容:

①哲学思想:

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②政治目标:

自治、独立,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③经济思想:

以正义和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④社会思想:

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地位低下的人;⑤爱国主义与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思想。

卡德纳斯改革

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推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规定在农村废除“债役制”,实行土地改革;扩大工人的民主权利;推行文化教育改革;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加进巩固民主政体。

改革促进了墨西哥民族资本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耳其世俗化改革(凯末尔改革)

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废除素丹制和哈里发制度,实行国家制度世俗化,实行政教分离,实行资产阶级的民法、刑法和商法;经济方面,通过了《经济公约》,支持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宗教和教育分离,关闭教会学校,扩大世俗教育,统一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文字改革,树立起土耳其民族精神;社会生活方面,关闭托钵僧修道院、寝陵,取缔托钵僧团,废除休妻制和多妻制,取消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赋予妇女选举权。

改革引起了封建神权派的激烈反抗,但其对提高土耳其国民的民族意识,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引导土耳其逐步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不过改革在诸如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问题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5.25,爆发了捷克军团叛乱。

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都集中起来用于战争,苏维埃政府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实行粮食征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商业流通方面,取缔自由贸易,国家垄断贸易,主要消费品实行国家严格配给制。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分配实行平均化和实物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动荡,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

国际;国内——小生产者;封建专制主义传统;“非常感”。

主观条件:

斯大林个人因素)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现实、国际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通过斯大林的个人主观因素的加工、选择,在苏联形成了具体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

高度集中,高度集权

柯立芝繁荣

在1924年11月的美国大选中,共和党人加尔文·柯立芝当选为美国总统。

在柯立芝执政的四年中(1925~1929年初),正值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国经济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过程空前的加速,资本家的利润滚滚而来,形成了美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把它称为“柯立芝繁荣”。

生产合理化运动

又叫“资本主义合理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大力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管理制度,一种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和管理制度。

由美国工程师泰罗(1856-1915)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

(1)生产专业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

(2)进一步改善"泰罗制",使用工时测定法;(3)采用流水作业法和传送带作业法。

该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资本家的产品竞争,但是由于劳动强度的急剧提高迅速耗尽了工人的精力,致使出现大批"年轻的老人",他们仅35至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降低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二十五点纲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的党纲。

1919年底由希特勒同德雷克斯勒和弗德尔合作草拟,因其共有25条,故名。

“二十五点”概括起来,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内容广泛而全面。

贯穿和充斥纲领之中的鲜明的思想主线就是“大德意志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专制独裁主义”和“生存空间论”等。

二十五点纲领集中表现了早期纳粹党的政治主张。

《我的奋斗》

希特勒在1924年服刑期间口授,其党徒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的书。

希特勒在该书中鼓吹“领袖原则”和独裁统治,攻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极力宣扬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企图建立“大德意志帝国”。

《我的奋斗》一书,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内外政策的思想基础和纲领,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想和行动的纲领,给世界人民带来一场空前的灾难。

日本政党内阁时期

1924年6月-1932年5月的日本政党政治时期。

1924年6月11日,加藤高明组成了“护宪三派”联合内阁,日本政党内阁时期开始。

日本政党内阁的出现,反映了一战后实力增强的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即取代特权藩阀政治,镇压国内进步势力。

政党内阁在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方面走了一大步;但政党内阁的改革措施丝毫没有触及农村半封建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

1932年5月法西斯军人发动政变,推翻犬养内阁,日本政党内阁时期至此结束。

协调外交

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推行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

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本外交的主流,由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

外交原则是:

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国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

1925年,日苏建交,随后日本从北库页岛撤兵。

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币原外交较之过去露骨的干涉有所缓和,但必要时仍诉诸武力,并非真正的不干涉。

使日本与西方关系有所缓和。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在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府都采用了凯恩斯主义,加强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以摆脱危机。

凯恩斯主义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资产阶级政府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1929年经济大危机

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一开盘就出现价格狂跌,并很快波及世界各地,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四”。

这次危机涉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并一直持续到1933年,危机期间,农产品价格暴跌。

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各国农业资本家和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农产品。

与此同时,贫困交加的农民却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

危机引起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坏。

在美国,许多农场因买不起油改用马拉犁代替拖拉机,因工资低而改用手工劳动代替机器操作。

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各国工业生产,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

危机期间,各国先后爆发金融危机,大批银行倒闭。

在美国,1929—1933年共有10500家银行破产,占全国银行的49%。

这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集中爆发,它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动荡。

同时,这次经济危机也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宣告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1919年8月,北一辉(1883—1937)写了一本小册子,初名<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后改名《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它后来被日本法西斯分子奉为经典。

热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包括资产阶级民主;叫嚣侵略有理,认为中国、印度等均应在日本的“保护之下”;要求根除阶级斗争和罢工运动。

为了实现这些纲领,他要求用“天皇大权”来改造日本国家,由天皇直接依靠军队和退伍军人进行统治。

该书未正式刊行,但油印和铅印本流传甚广,被日本法西斯分子奉为经典。

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4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的关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

协定规定:

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其余领土保证不再受到侵犯;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

捷政府被迫接受了该协定,同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地区。

慕尼黑协定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并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钢铁盟约》

即《德意友好同盟条约》。

德意称其为“钢铁般的条约”,故名。

1939年5月22口,德、意法西斯在柏林签订的军事政治同盟条约。

条约共分七条,是两国从政治、军事到经济进行全面合作的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

一、缔约双方的和益受到损害,双方应立即进行磋商;二.如缔约国一方的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应从政治和外交上给予全力支持;三、如缔约国一方陷入战争纠纷,另一方应立即以盟国的身分以其全部军事力量在地面、海上、空中予以支援,四、为保证以上诸条同盟义务的履行,缔约双方应在军事方面和战时经济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条约有效期为十年。

条约最后还附一个秘密附约。

条约的签订为德国进攻波兰作了重要准备,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国家法西斯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出现的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党魁墨索里尼。

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fasces,意为“棒斧”,即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一捆棍棒,象征器力和强权,为古罗马官吏出巡时所执的权力标帜。

因此,法西斯党又译作棒喝党。

该党党旗为黑色,又以黑衫为党服,故也叫黑衫党。

它的前身是1919年墨索里尼在大资本家资助下组成的法西斯战斗团。

1921年11月正式成立法西斯党。

1922年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墨索里尼攫取了政权。

他上台后,对内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宣布其他政党非法,血腥镇压劳动人民;对外宣扬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疯狂鼓吹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伙同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共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3年该党随着意大利’侵略战争的失败而崩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前夕,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

二战前夕,面对法西斯的扩张和英法的绥靖,苏联被迫采取中立自保的策略,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

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其《秘密议定书》划定了两国在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的势力范围。

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避免了成为德国打击的首要目标,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但它也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作战的危险,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条约背

后《秘密议定书》的签订,更是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主义外交原则。

1941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就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

东方战线

二战爆发后,苏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侵占了六个邻近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在其西部边界上建立起的一条从波罗的海沿岸到黑海的防线,被称做“东方战线”。

1939年9月17日,苏联政府照会有关国家,宣布在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同时开始调整西部疆界。

首先占领了波兰东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归并于苏联;后接受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加入苏联为三个加盟共和国;击败并强迫芬兰将苏芬边界中部的一块领土割让苏联,苏芬国界向北移动150公里;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据为己有。

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通过上述一系列行动,把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扩大了约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土,建立起“东方战线”。

“东方战线”暂时巩固了苏联的西部边防,但苏联用军事行动和武力威胁扩大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行为,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

所谓的“东方战线”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是二战中英美两国首脑为联合反对纳粹暴政而发表的宣言。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当局认识到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称霸世界的前奏,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附近的一艘军舰上会谈后,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宣称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

宪章虽然具有欺骗性,但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是二战中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联合发布的反法西斯宣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英、美、中、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发生在1942年6月4日~6月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期间一次海战。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

日军仅剩重型航空母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并损失大量飞行员。

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在埃及京城开罗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

会议于1943年12月1日发表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

主要内容:

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了:

制止和惩罚日本侵略者,决不为自身谋利,亦无扩张领土之意,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略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沏列岛等归还中国,把日本从用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所有土地上驱逐出去;使朝鲜自由独立,坚持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违反宣言,把从日本占领下解放出来的许多地区置于美国殖民统治之下,作为它的军事基地。

德黑兰会议

德黑兰会议是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行动,争取尽快打败法西斯,重新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务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1943年底,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进行。

会议最大的成果是通过了关于1944年5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

会议还就彻底歼灭德国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建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会后通过的《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此次会议在维护和巩固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和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反映出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意向,对以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影响。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形下,1945年2月由英、美、苏三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的会议。

会议就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的疆界及其政府、联合国的机构及安理会国家组成、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基本达成协议,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加快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建立联合国都起到了进步作用。

不足之处是美苏双方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有关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交易的秘密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也暴露了雅尔塔会议的大国强权色彩。

这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8月,苏、美、英三大国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了二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发表了《美、中、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

《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同时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苏联随后也签署并承认了《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具有极大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它吹响了盟国向日本进攻的号角。

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

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

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蒋介石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由于多次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到拒绝,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前去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傩,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这标志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十年内战”。

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举行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随后,领导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起义。

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央苏区等十余个苏区,建立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次“围剿”及对其他苏区的“围剿”。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同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的抗日区的第四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

其他多数苏区的红军,也先后进行长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第一方面军和第二、四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