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453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docx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质上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较高的人口素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支撑,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些因素已构成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瓶颈”。

确立正确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战略选择。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观;

正文: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

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

具体就是六个“更加”: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国小康水平的特点,阐述了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个分领域、分地区、有先有后的发展过程。

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

这时候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在小康社会问题上有两种应该注意的倾向:

看不到我国就要进入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有可能又有必要集中力量办一些有力推进现代化的大事,是不对的;忘掉我们的基本国情,以为不应实行或者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更是不对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世纪必须继续为完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历史任务而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1) 

然而,要实现这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质上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

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其内涵为: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2)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这条道路是十分艰难的,第一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非常严重。

但是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不久,于1994年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信守诚诺,在全世界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政府又于2003年7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进一步明确了21世纪初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保障措施。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贯穿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十多年来中国国

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8倍。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

质量有较大改善。

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呈现良好的前景。

到2005年,生态恶化趋势总体上将得到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

到2010年,中

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增长1倍,国民素质不断增强,国土资源开发更趋合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3)但是,也应该看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对环境的

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强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潮流,对于我国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5%。

人均耕地0.1公顷,人均森林面

积0.12公顷,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1%和2o%。

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同时,由于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不断增加,城市空气污染以及酸雨、沙尘暴等危害日益突出,全国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

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这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

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同时,只有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确立新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才能解决加快推进工业化、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同资源、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才能顺利实现本世纪头2o年经济建设的各项任利学净七嘴扮月匕久5/200347习见寮与尾考务。

从上个世纪8o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教训,吸取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新理念、新经验,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保障措施。

特别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把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三大目标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具体目标之一,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当今为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早日实现,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国民素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比较落后、处于发展之中的弱国,要解决12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发展问题,首先要树立人口忧患意识,树立人均观念。

改革开放2O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重大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总量位于世界前列。

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仅取决于国家经济

总量,还取决于国家的人均社会财富占有量。

由于人口数量之庞大,导致了我国人均经济指标多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指标名列世界100多位。

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

系到国家和个人的切身利益。

这是因为,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着直接的关系。

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在本世纪头2O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很困难的。

所以,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

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如果人口盲目膨胀,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子孙后代幸福的根本大计,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和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

如前所述,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生产力相对落后。

尤其应该看到,今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江泽民同

志指出:

“环境保护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投资少、消耗资源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环境保护好。

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要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要实施资源在偿使用制度;要坚持节水、节能、节材、节粮以及节约其他资源;农业要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工业要讲质量、讲低耗、讲效益;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要协调发展。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