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186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docx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

第一部分课标(30分)

一、填充题(每空1分,共8分)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性、()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的统一。

3、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文()和一定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4、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充分体现了发展性教学要求,其核心是()。

二、选择题(1—3为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4为多项选择,4分。

共10分)

1、高中语文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组织五个模块教学,根据的两个方面目标是()

A.感受·鉴赏积累·整合B.阅读·鉴赏思考·领悟

C.阅读·鉴赏表达·交流D.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阅读教学过程是()

A.教师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C.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D.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

3、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根据学生各种需要,教师应适时调整心态和策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达到共赢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A.讲授方式与问答方式B.启发方式与发现方式

C.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与多种有效方式“融合”D.AB方式并用

4、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

A.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

B.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C.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D.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E.评价提倡主体多元化。

F.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G.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取不同的方式

三、简答题(案例评析)(共12分)

下面是江苏镇江市一中陈晓东老师《荷塘月色》课堂教学片断

师: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细腻淡雅,浑然一体,每个读过的人都有很真切的美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都有细微的差别,请大家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写下来交流一下。

生:

夜色撩人,荷花在作者的笔下已经浑然是一个个精灵,他们是来自神秘的世界吗?

在这样动人的夜晚,在人迹罕至的池塘边偷偷沐浴。

作者是误入了仙界吗?

那就和她们一起共舞吧。

否则他们就会像这渺茫歌声似的清香一样散去,再难寻觅她们的芳踪了。

生:

荷花在这儿寂寞的开放,无人欣赏;我在岸边驻足,无人理会。

花朵在月光中独自美丽,我在美丽中迷失自己。

这边清香也是那么飘渺,仿佛幸福和我若即若离。

想走近荷花深处,有恐它们腾空而起,飞向天际。

于是我静静的驻足,独自享受这份忧伤。

生:

有人说现实中的那个荷塘再普通不过,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如此美丽?

我想那个荷塘不在清华的校园里,而在作者的心里,像小李飞刀的刀一样,无人能寻。

而现在也在我的心里安家了,真希望能在某个夜晚看到我心中的这片荷塘。

(同学们这么精彩的语言表达,让老师感到很欣喜,他们的诸多感觉正是这篇文章主题多元性决定的,于是老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同学,)

师:

同样的内容大家的感觉却不同,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生:

作者是喜悦放松的,他笔下的荷塘是多美丽啊,如果心情沉重不会有这样美丽的语言的。

正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呢!

作者能不开心吗?

生:

作者心情很忧郁,虽说他描写的景色很美丽,但是我读的时候,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了压抑,我几乎找不到热烈激昂的词语,最关键的是我读的时候高兴不起来,反而觉得有一种酸楚,所以我认为作者当时心情肯定很忧伤。

师:

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这和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分不开,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来判断的。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自清复杂的心情?

能根据文章内容做出判断吗?

生:

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因为作者反复提出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那段日子国家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

生:

我也赞成。

文章的结尾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到底”意味着作者这几天一直想着江南的事,今晚出去是为了忘却,却因为想到江南采莲,终于不能忘却。

“惦着”不是“向往”,而是“挂念”、“放心不下”。

那么,当时的江南有什么事让作者“挂念”、“放心不下”?

这不是一清二楚吗?

生“我在有关的文章中读到,说是由于政治的影响,但我认为这和政治无关。

朱自清不关心政治,是家庭琐事造成他心里的不宁静,作者好像是有意回避妻子,才出门寻找宁静和自由的。

出门和回家妻子都没有和他心灵交流,仿佛置身事外,作者虽然没有明确写出,但“妻子和孩子早已睡着”不是作者对妻子不理解自己的埋怨吗?

师:

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读文章除了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来解读外,必不可少的是对文章本身的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这样看来,课前大家的读后感,有些同学理解过于“自我”,缺乏对文章本身的解析。

大家认为,哪些读后感是需要改进的呢?

生:

其中把荷塘月色的感情诠释为思乡的我认为不妥,因为本文虽然感情复杂,但思乡的主题却是没有的,“惦着江南”也不能理解为思乡。

…………

师:

其实大家的读后感都有可取之处,都是对文章的一种感悟,结合文章本身的内容和自己的主观经验解读文章,就会产生一篇篇新的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啊!

陈晓东老师这节课堂教学采用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吗?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要求、建议,试作简要评析:

第二部分教材(70分)

一、判断题(1、2任作一题判断、说明各2分,3、4题各2分,共8分)

1、判断下列各句中带点成语运用正误(在句后括号里正确的划“√”,错误的划“×”,错误的须说明理由,有几个说明几个)

①您刚刚乔迁至锦园B区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几幅字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

②60年来,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

③眉户剧《李秀明》演出后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报刊好评如潮。

()

④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助纣为虐。

()

说明:

2、判断下列各句中带点物量词运用正误(在句后括号里正确的划“√”,错误的划“×”,错误的须说明理由,有几个说明几个)

①聪明的人会集中精力去学好一门东西。

()

②带着一份敬佩之情,记者在王佳堡一座普通的两室一厅里,采访了张默然。

()

③美国对伊拉克10日的攻击行动中,美军出动了一项威力惊人的武器。

()

④已至午饭时分却仍未开饭,孩子饿了,禁不住伸手去动桌子上的一个菜肴。

()

说明:

3、判断下列解释的正误(仅在括号里,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新诗。

“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是在用白话写诗。

新诗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

(2)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此体例。

()

(3)《喜雨亭记》与欧阳修《醉翁亭记》都体现出“与民同乐”的思想,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

(4)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文学性、艺术性、表演性是朗诵的特点。

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低,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况且又并且B.因为又并且

C.因为又所以D.并且也所以

二、选择题(1—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选段),回答1─5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⑩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解释词不正确的一项()

A.越国以鄙远鄙:

把……作边邑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

救助

 C.又欲肆其西封  肆:

扩张D.将焉取之    焉:

哪里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②乃还乃不敢言 

 A.两“以”相同,两“乃”相同B.两“以”相同,两“乃”不同

 C.两“以”不同,两“乃”相同D.两“以”不同,两“乃”不同

3、选出全有宾语前置的一项(   )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敢以烦执事③君知其难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4、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A.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C.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5、下列各句的点评有误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邻之厚,君之薄也”——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拉拢引诱之后,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三、诗词赏析简答题(1、2各2分,共4分)

戴望舒在《雨巷》中期望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逢着一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其实,丁香是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

南唐中主李璟在经历了世境变迁之后,也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深沉。

摊破浣溪沙

南唐李璟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鉴赏“依前春恨锁重楼”,分析“锁”字的妙处

2、“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一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回答提出的问题(1题2分,2题4分共6分)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苍茫坤舆,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真正体味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

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选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

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

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

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

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

在宇宙阎,地球仅是一粒微

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茵,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

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

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

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

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

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

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

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

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着的一片杉林里漫游。

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

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

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

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

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

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报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8月号,有删改)

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2、简写(或指导学生)总结表现小花特点的解题思路

五、教材分析题(1题4分,2题8分,共12分)

逍遥游

庄周

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题目简解

2、内容简析

六、表达交流题(30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

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

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

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

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拥有温情。

(1)请以“常怀悲悯之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文章中不透露个人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00字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课标与教材知识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课标(30分)

一、(8分)

1、时代基础2、工具性人文性3、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4、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10分)

1、C2、D3、C4、BCDEFG

三、(12分)

这节课(片断)很精彩。

值得学习。

(1分)1、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关注个性化阅读,提倡多元思维教学新要求;2、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教学目标;3、很好地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4分)

陈老师采用的方法使课堂自始至终是学生在进行多元解读作品,教师没有先入为主,而是在调动学生进行欣赏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惜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互相补充,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4分)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思维活跃,情绪热烈,课堂充满了生机,这种场景是新课程所希望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追求的。

(3分)

第二部分教材(70分)

一、判断题(8分)

1、(2分)①×②√③×④√

(2分)说明:

①“蓬荜生辉”是个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③“趋之若鹜”:

趋,快走;鹜,野鸭。

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有贬义,与“好评如潮”矛盾。

2、(2分)①×②×③×④×

(2分)说明:

①量词“门”既然是表示“学”的对象的单位,那么只能用于学问、功课、技术等,如“一门学问”“两门功课”“三门技术”,“东西”是不能用“门”来计量的。

②“两室一厅”不能用“座”计量,“一座”后应补“楼房”。

③量词“项”只用于分项目的事物,如“各项政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武器”是不能用“项”来计量的。

④“菜肴”是集合名词,指“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鱼、肉、蛋品、蔬菜等”,可以说“菜肴丰盛”“丰盛的菜肴”,却不能说“一个菜肴”。

3、(2分)

(1)√

(2)√(3)×都体现出“与民同乐”的思想,但《醉翁亭记》并没有“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4)√

4、(2分)C

二、选择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