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136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docx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

(供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用)

前言

本学科教学时数共计90学时,教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绪论5学时、血细胞的形态学检验18学时、红细胞系统的疾病及检验24学时、白细胞系统的疾病及检验26学时、血栓与止血系统的疾病及检验17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见后附录)

本学科教学内容按三级要求来划分,第一级为要求掌握的内容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也是理论和实验的重点范围;第二级为熟悉内容,其为选择性讲授和学生自修内容;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学习范围。

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学科的进展定期修改教学计划内容。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血液学概述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液学研究的范畴及其发展情况,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2.熟悉血液病与检验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血液学概述、发展史及研究方法。

2.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3.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第二篇造血检验

第二章检验的基础理论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造血器官的解剖、生理,血细胞的生理、血细胞的起源与分化,了解血细胞的命名。

2.掌握造血微环境和造血的调控

3.掌握血细胞发育演变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

1.造血器官、骨髓的结构。

2.骨髓造血微环境及造血的调控。

3.血细胞的起源、分化、成熟演变规律。

4.临床应用与评价。

第三章检验的基本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点。

2.掌握骨髓象的分析内容和方法。

3.掌握骨髓片报告的正确填写。

4.熟悉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5.了解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征(粒系、红系、单核系、巨核系、淋巴系)。

2.骨髓象分析和报告书写。

3.各种细胞化学染色。

三、实验教学:

1.正常骨髓粒系、红系形态学检查。

2.正常骨髓淋巴、单核细胞形态检查。

3.正常骨髓象分析及骨髓报告书写

4.细胞化学染色(POX、PAS、NALP、NAE、铁染色)

5.正常细胞形态学考试

第三篇红细胞疾病及检验

第四章贫血概述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分类。

3.掌握红细胞增生和破坏的规律,红细胞破坏后的

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贫血的诊断标准。

4.掌握贫血的实验室的诊断程序。

二、教学内容:

1.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贫血的病因及分类。

3.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

4.贫血的实验室诊断程序。

第五章铁代谢障碍贫血与检验

一、目的要求:

1.熟悉铁的代谢和血红蛋白代谢途径。

2.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3.掌握铁在代谢中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

4.掌握血清铁、未饱和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及红细胞内原卟啉在诊断疾病中的意义。

5.熟悉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掌握铁代谢障碍疾病的血象、骨髓象的特点及鉴别。

二、教学内容:

1.铁的代谢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

3.缺铁贫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象、生化检测、骨髓象和骨髓铁染色。

4.治疗过程中实验室跟踪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5.铁粒幼细胞贫血与缺铁贫的鉴别。

三、实验内容:

1.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和血象检查。

2.骨髓细胞内、外铁染色观察

第六章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性贫血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分类。

2.熟悉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类巨幼性大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3.掌握以上三种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鉴别。

二、教学内容:

1.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恶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类巨幼性大细胞性贫血病因及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内容: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

第七章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再障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该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掌握急性再障、慢性再障的鉴别,特别是骨髓象鉴别以及不同部位骨髓穿刺结果的区别。

4.熟悉再障的诊断标准,治疗效果的实验室观察。

5.了解其它几种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教学内容:

1.再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

3.治疗过程中疗效的实验室观察。

4.与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鉴别。

三、实验内容:

急、慢性再障血象、骨髓象检查。

第八章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溶血性贫血概述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2.掌握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关系。

3.掌握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4.掌握溶血后代偿机制及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程序。

二、教学内容:

1.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2.溶血的病理生理、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的转归。

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溶血后的代偿机制。

3.溶血性贫血的诊断程序,溶贫的筛选试验,红细胞破坏的检测试验,红细胞代偿增生的检测试验。

第二节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贫血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性球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以上三疾病的临床表现。

3.掌握红细胞膜缺陷的实验室检查。

4.掌握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与再障的鉴别。

二、教学内容: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遗传性椭圆性红细胞增多症。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实验内容: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骨髓象检查。

3.Ham试验、热溶血试验。

第三节红细胞酶缺陷症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G6PD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分型。

2.熟悉丙酮酸激酶缺陷溶贫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掌握G6PD缺陷溶贫和丙酮酸激酶缺陷溶贫的实验诊断。

二、教学内容:

1.G6PD缺陷性溶血性贫血。

2.丙酮酸激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

3.酶缺陷症的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内容: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2.G6PD荧光斑点试验。

3.丙酮酸激酶的荧光点发及紫外分光法测定。

4.自体溶血试验。

5.变性珠蛋白小体试验。

第四节血红蛋白病概述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血红蛋白的结构。

2.熟悉异常血红蛋白的命名及表达方式。

3.掌握血红蛋白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

1.血红蛋白的结构。

2.异常血红蛋白的命名表达方式。

第五节血红蛋白血病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HbS、HbM,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继发性血红蛋白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掌握以上疾病的特点和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1.HbS病

2.HbM病

3.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4.继发性血红蛋白病。

三、实验内容:

1.血红蛋白电泳,血红蛋白F的测定。

2.抗碱血红蛋白的测定。

3.异丙醇试验。

4.变性珠蛋白小体测定。

第六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3.掌握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鉴别在诊断。

二、教学内容:

1.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H病、HbBart's、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特征)。

第七节自身免疫性溶贫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发病机理。

2.掌握自身抗体的分类及不同抗体引起的溶贫。

3.不同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2.各种自身免疫性溶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内容:

1.冷凝集素试验。

2.Coomb's试验。

3.冷热溶血试验。

第八节其它其溶血性贫血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运动和其它机械性损伤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2.掌握微血管病性溶血血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1.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2.损伤性心性溶血性贫血。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第九章继发性贫血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继发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发病机制。

2.掌握感染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鉴别。

3.了解肾脏性贫血、慢性肝脏疾病性贫血、.内分泌疾病与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4.骨髓病性贫血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1.感染性贫血

2.肾脏病与贫血

3.肝脏病与贫血

4.内分泌疾病与贫血

5.恶性肿瘤所致贫血

6.骨髓病性贫血

第三篇白细胞疾病及检查

第十章总论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白细胞动力学。

2.熟悉白细胞疾病的分类。

3.了解粒细胞疾病的一般表现。

4.熟悉粒细胞的生理、病理变化。

二、教学内容:

1.白细胞的细胞动力学。

2.粒细胞疾病的分类。

3.粒细胞疾病的一般临床表现。

第十一章粒细胞减少症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

2.掌握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粒细胞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查。

4.熟悉各型粒细胞减少症的区别。

5.了解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

二、教学内容:

1.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3.粒细胞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查。

第十二章粒细胞增多症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类白血病的定义。

2.熟悉类白血病的病因和分类。

3.掌握类白血病和白血病的鉴别。

4.了解其它白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粒细胞增多症的分类。

2.粒细胞增多症的一般临床表现。

3.类白血病反应。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十三章白血病总论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白血病的定义。

2.了解白血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3.掌握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4.了解白血病的研究现状。

5.掌握白血病的各种分类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白血病定义及病因。

2.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3.白血病的分类。

第十四章急性白血病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分类。

2.掌握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3.熟悉各型急性白血病的特点及各型之间的相互鉴别。

4.了解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缓解标准。

二、教学内容:

1.急性白血病的一般临床表现。

2.急性白血病的髓外造血和各系统症状。

3.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4.各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

5.各型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鉴别诊断。

6.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缓解标准。

三、实验内容:

1.ALL~L1、L2、L3骨髓象分析。

2.ANLL(M1、M3、M5)骨髓象分析。

3.CML、MM阅片。

4.未知急性白血病骨髓片分析。

5.白血病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五章慢性白血病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慢性白血病分类。

2.掌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3.熟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期。

4.掌握慢粒急变标准。

5.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诊断。

二、教学内容:

1.慢性白血病分类。

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慢性白血病与类白血病的鉴别。

三、实验内容: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及血片骨髓象分析。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及血片骨髓象分析。

第十六章淋巴瘤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分类。

2.了解恶性淋巴瘤的分类细胞的基础。

3.熟悉恶性淋巴瘤的分期。

4.掌握霍奇金病的临床主要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内容。

5.掌握非霍奇金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6.掌握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病的鉴别。

二、教学内容:

1.恶性淋巴瘤的概述。

2.恶性淋巴瘤分类。

3.霍奇金病。

4.非霍奇金病。

5.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病鉴别。

三、实验内容:

淋巴瘤检查电教。

第十七章浆细胞病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浆细胞病的分类。

2.了解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分类。

3.掌握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临床症状。

4.掌握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检查。

5.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

1.浆细胞的细胞动力学。

2.浆细胞病的分类。

3.多发性骨髓瘤。

三、实验内容: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象分析。

第十八章恶性组织细胞病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组织细胞病的分类。

2.掌握恶组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二、教学内容:

1.组织细胞病概述。

2.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

三、实验内容:

恶性组织细胞病检查电教。

第十九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MDS的分型

2.熟悉MDS的病态造血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3.了解MDS的临床特点。

二、教学内容:

1.MDS的定义及概述。

2.MDS的分型。

3.MDS的临床表现。

4.MDS的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内容:

1.MDS骨髓象分析

2.MDS的染色体的培养、核型分析。

第二十章骨髓增生性疾病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分类。

2.熟悉脾功能亢进的血液学特点。

3.熟悉骨髓纤维化的血液学特点。

二、教学内容:

1.骨髓增生性疾病概述。

2.脾功能亢进。

3.骨髓纤维化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期。

4.骨髓纤维化与慢粒的鉴别。

第五篇出血性疾病及检验

第二十一章止血和凝血基础理论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管壁和内皮细胞的止血功能。

2.掌握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3.掌握血液的凝固机制及各凝血因子特点。

4.掌握体液和细胞的抗凝机理。

5.掌握纤溶系统的组成特点及激活途径。

6.掌握止血与凝血疾病的诊断途径。

7.熟悉止血和凝血疾病的分类。

二、教学内容:

1.止血和凝血的生理。

2.出血性疾病分类。

3.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实验室诊断程序。

第二十二章血管壁异常性疾病及检验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血管异常出血性疾病的一般临床特点。

2.掌握实验室检查特点。

二、教学内容:

1.过敏性紫癜及检查。

2.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检查。

第二十三章血小板异常性疾病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小板减少和增多的原因及发病机理。

2.掌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鉴别。

3.熟悉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二、教学内容: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检查。

2.其它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三、实验内容:

1.ITP骨髓象分析。

2.PAIgG检测。

3.血小板聚集试验。

第二十四章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友病甲、乙、丙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掌握三种血友病的诊断,特别是实验室诊断程序和实验室分型。

3.掌握血友病与血管性假血友病鉴别。

二、教学内容:

1.血友病甲、乙、丙。

2.血管性假血友病

3.血友病的实验诊断途径。

三、实验内容:

1.内源性凝血途径:

APTT、复钙时间测定。

2.外源性凝血途径:

PT、Ⅴ因子测定。

3.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

第二十五章抗凝因子异常性疾病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抗凝因子的种类。

2.掌握生理性抗凝蛋白检查。

3.掌握病理性抗凝蛋白检查。

二、教学内容:

1.抗凝血因子异常的分类。

2.抗凝因子异常的临床特点及检验。

第二十六章纤溶异常疾病及检测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纤溶异常的分类。

2.掌握原发、继发纤溶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掌握原发、继发纤溶的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1.原发性纤溶的病因、机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2.继发性纤溶(DIC)的病因、病理、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内容:

1.优球蛋白溶解试验。

2.血浆凝血酶测定。

3.3P试验

4.FDP测定

5.可溶性纤维蛋白D-D测定。

第二十七章血液流变学检验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血液流变学检查原理。

2.掌握血栓前状态的检验

二、教学内容:

1.血液流变学概述。

2.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诊断。

三、实验内容:

参观血液流变学检验。

 

教学计划学时分配表

章节

内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血液学总论

正常细胞形态学检验

红细胞系统疾病检验

白细胞系统疾病检验

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5

4

12

12

9

14

12

14

8

总学时904248

 

教学用书: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第三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丛玉隆等主编,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技术与临床,第一版,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2.丛玉隆等主编,贫血、血栓及遗传学检验技术与临床,第一版,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3.阮长更等血液病实验室检查.第一版,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A.V.Hoffbramel.et.al,Essentialhematology,secondedition

5.张之楠,李蓉生主编,红细胞疾病基础与临床,第一版,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6.李家增,王鸿利,韩忠朝.血液实验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

(供医学检验专业用)

前言

临床检验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是临床医学和实验室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前期课程的延伸,为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电子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临床检验又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使临床检验工作在分析检测的速度和进度上有了很大得提高,检测的方法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本门课程通过对临床诊断应用较为广泛各种标本的检测,使学生对临床检验工作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掌握各种实验室理论和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为毕业后能从事临床检验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临床基础检验学》涉及面广,内容多,授课必须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难点讲透,以确保学有所获。

因此教学中尽可能配合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片,投影片和录象片等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本门课程共分五部分:

(一)血液常规检验

(二)尿液检验(三)消化道排泄物与分泌物检验(四)其他体腔液检验。

总学时72学时,理论42学时,实验28学时。

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临床检验学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

1.临床检验的任务。

2.临床检验工作范围。

3.学好临床检验学的重要性。

4.学习临床基础检验课程的要求。

第一篇血液常规检验

第一章血液检验基础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血液生成过程,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抗凝剂的选择。

二、教学内容:

1.血液的生成。

2.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3.血液的功能。

4.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方法及真空采血法。

5.抗凝集的选择。

三、实验内容:

1.学会末梢血取血方法。

2.掌握血细胞计数池的结构及不同血细胞的计数范围。

第二章红细胞的检验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2.了解血片中红细胞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沉降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4.熟悉红细胞平均指数的计算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红细胞生理概述。

2.红细胞计数方法及临床意义。

3.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4.红细胞比积测定及临床意义。

5.血片中红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6.网织红细胞计数和点彩红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7.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及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1.红细胞直接计数(显微镜计数法)。

2.血红蛋白测定。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3.血片中异常形态的观察。

4.网织红细胞直接计数。

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第三章白细胞检验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方法及临床意义。

2.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3.掌握血片中异常白细胞形态及临床意义。

4.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方法及临床意义。

5.熟悉红斑狼疮细胞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白细胞生理概述。

2.白细胞计数方法和电子血细胞计数法及临床意义。

3.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及血片中的白细胞形态。

4.血片中各种异常白细胞形态及临床意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及临床意义。

6.红斑狼疮细胞检验及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1.白细胞直接计数(显微镜法)。

2.外周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3.白细胞形态分类计数。

4.红斑狼疮细胞及异常白细胞的形态观察。

第四章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液分析仪的种类与原理。

2.掌握检测参数与细胞直方图的分析。

3.掌握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1.仪器的种类与原理。

2.检测参数和细胞直方图的分析。

3.临床应用与评价。

三、实验内容:

血液分析仪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止血与凝血的检验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正常出血、凝血过程及各凝血因子的作用。

2.熟悉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机制。

3.了解各种出血、凝血试验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正常止血过程。

2.正常凝血过程。

3.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

4.血小板计数方法及临床意义。

5.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血块回缩检查及临床意义。

三、实验内容:

1.血小板直接计数。

2.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

3.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第二篇尿液检验

第六章尿液的检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尿液生成的机理,标本的采集及防腐剂的应用。

2.掌握尿液的理学、化学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3.熟悉显微镜下尿沉渣的检查。

4.了解肾功能的有关检测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尿液的生成及标本的采集。

2.尿液的各种理学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3.尿液的化学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4.尿液化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