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08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docx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正文

第一讲象棋中运用的防守和进攻原理与学习高中数学的联系

象棋与其他棋类不同。

它不像五子棋得个空,五子连线就胜利;也不像围棋非得下满,数子多的胜利;更不像军旗一板一眼,服从上下级。

象棋只需要取敌主将首级才算胜利,否则你便是杀他个精光,你的老将与之对脸,你也是输!

五子棋相当于抱有侥幸心理学习数学,只是到考试时候努力一阵。

但数学是理科知识,不经历一定的训练,是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

即便真的“临阵磨枪”考得不错,那也难以找到自己错题的原因。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做对比不知道为什么做错更可怕!

围棋相当于题海战术,使劲做题,恨不得做光所有难题。

可是根据心理学中“学习效率说”,并非学习次数越多越能掌握知识。

而是每次做完一题都要检验一下是否正确,如果错,错在哪。

要是把作业本做的满满的,你也没心情去考虑每个知识点的用法。

不过适用于工科,因为工科是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可是多多益善,只要你确信你做的每个步骤是对的。

军旗就相当于循规蹈矩,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有些练习册还把题分出了ABC三个难易等级。

其实数学基础要扎实,但是不见的说难题不能做。

现在的老师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分别做着ABC难度的题,这不只是侮辱,更是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我建议各种难度的题都做一下,干什么排长就不能活捉司令阿!

只有象棋才会融汇特种作战的作风。

它容许偶尔偷奸耍滑,反正只要掌握要点就行,三十二个军中取得上将首级就够了。

但这只是用于高考使得应试能力!

它也不是强调杀人吃子,因为即使你吃的再多,胜利只在乎考试好坏耳。

考试不给人解释的机会,现实也不给人这个机会。

它也没有上下级观念,卒子可以杀将。

新手可以做A题!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里小庄当特种兵时,不也就是一个列兵吗?

只要能抓住耗子,谁会在乎那是是不是猫!

只要做对题,谁能在乎你是怎么学习的?

还有,记住守住自己的老将,那是你的及格线。

一旦丢了老将,你的棋盘也就无意义了!

我认为象棋与高中数学关系,不过于此!

说实在的,玩棋要有棋德。

不管是什么棋,都不要老想着偷一个棋,摸一个子的。

别管是否发现,都是盗取,有可能失去下棋的资格。

当然,如果一盘棋关乎一生,你就要仔细斟酌了!

 学生探究实施建议:

学有余力之时,下下象棋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讲扑克牌中的数学游戏

   一、巧排顺序

   将1—K共13张牌,表面上看顺序已乱(实际上已按一定顺序排好),将其第1张放到第13张后面,取出第2张,再将手中的牌的第1张放到最后,取出第2张,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手中的牌全部取出为止,最后向观众展示的顺序正好是1,2,3,……,10,J,Q,K.

   请你试试看!

   扑克牌的顺序为:

7,1,Q,2,8,3,J,4,9,5,K,6,10.

   你知道这是怎么排出的吗?

   这是“逆向思维”的结果,将按顺序1,2,3,4,5,6,7,8,9,10,J,Q,K排好的扑克牌按开始的操作过程反向做一遍即可.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早已听说过吧!

孩子掉入水缸,常人一般考虑是让孩子离开水,而司马光砸缸是让水离开孩子,这就是逆向思维,巧排扑克牌的顺序也是逆向思维。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离不开逆向思维,愿你早日有意识的这样思维,变得更聪明。

   二、妙算猜牌

   [玩法]

1.将54张牌洗乱;

2.将54张牌(正面朝上),一张一张地顺序数出30张,翻面(正面朝下)放在桌上,表演者在数30张牌时,牢记第9张牌的花色与点数。

3.从手中的24张牌中,请观众任取一张,若为10,J,Q,K之一,算为10点,并且正面朝上作为第一列放在一旁;若牌的点数a1小于10(大小王的点数为0),将这张牌正面朝上放在一旁,并且从手中任取10—a1张牌正面朝下,作为第一列放在这张牌下面,再请观众从手中的牌中任取一张,按上法组成第2列;最后再请观众从手中任取一张牌,按上法组成第3列,若手中的牌不够,从桌上已放好的30张补足,但是必须从上到下地取牌。

4.将每列的第一张牌的点数a1,a2,a3加起来,得a=a1+a2+a3;

5.表演者从手中已剩下的牌数起,数完后再从放在桌上30张牌中的第一张开始接着数去(如果手中已无剩牌,则从桌上剩下的第一张牌数起),一直数到第a张牌,并准确的猜出这张牌的点数与花色(即开始数30张牌时记的第9张的花色与点数)。

   [原理]

   三列中牌的总数:

A=3+(10-a1)+(10-a2)+(10-a3)

=33-(a1+a2+a3)

手中剩的牌数:

B=24-A.

∵B+9=24-A+9=33-[33-(a1+a2+a3)]

=33-33+(a1+a2+a3)

=a,

∴从手中剩下的牌数起,这时的第a张牌恰好为原来30张牌中的第9张牌。

 学生探究实施建议:

亲自动手体验本讲义中的实例,并积极思维,尝试自行设计有趣的玩法。

 

第三讲:

对称——自然美的基础

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对于各式各样的物体的外形,我们经常可以碰到完美匀称的例子。

它们引起人们的注意,令人赏心悦目。

每一朵花,每一只蝴蝶,每一枚贝壳都使人着迷;蜂房的建筑艺术,向日葵上种子的排列,以及植物茎上叶子的螺旋状颁都令我们惊讶。

仔细的观察表明,对称性蕴含在上述各种事例之中,它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表现形式,是大自然形式的基础。

 

             

 

花朵具有旋转对称的性征。

花朵绕花心旋转适当位置,每一花瓣会占据它相邻花瓣原来的位置,花朵就自相重合。

旋转时达到自相重合的最小角称为元角。

不同的花这个角不一样。

例如梅花为72°,水仙花为60°。

“对称”在生物学上指生物体在对应的部位上有相同的构造,分两侧对称(如蝴蝶),辐射对称(放射虫,太阳虫等)。

我国最早记载了雪花是六角星形。

其实,雪花形状千奇百怪,但又万变不离其宗(六角星)。

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

               

 

很多植物是螺旋对称的,即旋转某一个角度后,沿轴平移可以和自己的初始位置重合。

例如树叶沿茎杆呈螺旋状排列,向四面八方伸展,不致彼此遮挡为生存所必需的阳光。

这种有趣的现象叫叶序。

向日葵的花序或者松球鳞片的螺线形排列是叶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晶体闪烁对称的光辉”,这是俄国学者费多洛夫的名言。

无怪乎在古典童话故事中,奇妙的宝石交织着温馨的幻境,精美绝伦,雍容华贵。

在王冠上,以其熠熠光彩向世人炫耀,保持永久不衰的魅力。

学生探究:

1、亲自动手制作蝴蝶标本,观察记录各种蝴蝶的对称性详细情况。

2、观察梅花,水仙花等花朵的旋转对称性。

 

第四讲蜂房中的数学

蜜蜂是勤劳的,它们酿造出了最甜的蜜;蜜蜂是聪明的,它们会分工合作,还会用舞蹈的形式告诉同伴:

哪里有花源,数量怎么样。

实际上,不仅如此,蜜蜂还是出色的建筑师。

它们建筑的蜂房就是自然界诸多奇迹中的一个。

 

                        

蜂房是正六棱柱的形状,它的底是由三个全等的菱形组成的。

达尔文称赞蜜蜂的建筑艺术,说它是:

天才的工程师。

法国的学者马拉尔狄曾经观察过蜂房的结构,在1712年,他写出了一篇关于蜂房结构的论文。

他测量后发现,每个蜂房的体积几乎都是0。

25立方厘米。

底部菱形的锐角是70度32分,钝角是109度28分,蜜蜂的工作竟然是这样的精细。

物理学家列奥缪拉也曾研究了这个问题,它想推导出:

底部的菱形的两个互补的角是多大时,才能使得蜂房的容量达到最大,他没有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

苏格兰的数学家马克劳林通过计算得出了与前面观察完全吻合的数据。

 公元4世纪,数学家巴普士就告诉我们:

正六棱柱的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形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结构的容积最大,所用的材料最少。

他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看来,我们不得不为蜜蜂的高超的建筑艺术所折服了。

马克思也高度地评价它: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现在,许多建筑师开始模仿蜂房的结构,并把它们应用到建筑的实践中去。

学生探究实施建议:

亲自探访养蜂场,如鼎湖镇前溪村养蜂场的,带好摄像机,现场感受蜂房的魅力,采集到风干的蜂房,仔细测量体积,角度等相关数据。

确认无误后作为技术资料存档。

本讲讲义的图片摄自宜春市万载县高城乡桃源村养蜂基地。

 

第五讲:

龟背上的学问

传说大禹治水时,在一次疏通河道中,挖出了一只大龟,人们很是惊讶,争相观看,只见龟背上清晰刻着图1所示的一个数字方阵。

                     

 这个方阵,按《孙子算经》中筹算记数的纵横相间制:

“凡算之法,先识其位。

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六不积算,五不单张。

”可译成现代的数字,如图2所示。

 

 

              

 方阵包括了九个数字,每一行一与列的数字和均为15,两条对角线上的数也有相同的性质。

当时,人们以为是天神相助,治水有望了。

后来,人们称刻在龟背上的方阵为“幻方”(国外称为“拉丁方”),属于组合数学范畴。

使用整数1—9构成的3×3阶“拉丁方”唯一可能的和数是15,这一点只要把这“拉丁方”中所有数加起来便可证明,1十2十3十4十5十6十7十8十9=45,要把这几个数分配到三行(或列)使得每行(或列)有同样的和,那么,每行(或列)的和应为45/3=15.

 组合数学是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请看下面的例子。

 5名待业青年,有7项可供他们挑选的工作,他们是否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呢?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及性别等原因,每个人只能从七项工作中挑选某些工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张志愿表,最后根据需求和志愿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

 组合数学把每一种分配方案叫一种安排。

当然第一个问题是考虑安排的存在性,这就是存在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有多少种安排方法,这就是计数问题。

接下去要考虑在众多的安排中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案,这就是所谓的“最优化问题”。

存在问题、构造问题、计数问题和最优化问题就构成了全部组合数学的内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组合数学问题,那就要博览有关书籍,你会得到许多非常有趣的知识,会给你许多的启发和教益。

学生探究实施建议:

尝试n阶幻方的数字分布一般规律,和值多少,如何得到?

特别需掌握n=4,5的情形。

 

第六讲:

数学谜语

课外实践活动:

分工协作,收集整理更多有趣的数学谜语,活动课上一起分享交流。

 

第七讲:

对数螺线与蜘蛛网

曾看过这样一则谜语:

“小小诸葛亮,稳坐军中帐。

摆下八卦阵,只等飞来将。

”动一动脑筋,这说的是什么呢?

原来是蜘蛛,后两句讲的正是蜘蛛结网捕虫的生动情形。

我们知道,蜘蛛网既是它栖息的地方,也是它赖以谋生的工具。

而且,结网是它的本能,并不需要学习。

 

         

你观察过蜘蛛网吗?

它是用什么工具编织出这么精致的网来的呢?

你心中是不是有一连串的疑问,好,下面就让我来慢慢告诉你吧。

在结网的过程中,功勋最卓著的要属它的腿了。

首先,它用腿从吐丝器中抽出一些丝,把它固定在墙角的一侧或者树枝上。

然后,再吐出一些丝,把整个蜘蛛网的轮廓勾勒出来,用一根特别的丝把这个轮廓固定住。

为继续穿针引线搭好了脚手架。

它每抽一根丝,沿着脚手架,小心翼翼地向前走,走到中心时,把丝拉紧,多余的部分就让它聚到中心。

从中心往边上爬的过程中,在合适的地方加几根辐线,为了保持蜘蛛网的平衡,再到对面去加几根对称的辐线。

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蜘蛛引出的辐线数目不相同。

丝蛛最多,42条;有带的蜘蛛次之,也有32条;角蛛最少,也达到21条。

同一种蜘蛛一般不会改变辐线数。

                      

                             

到目前为止,蜘蛛已经用辐线把圆周分成了几部分,相临的辐线间的圆周角也是大体相同的。

现在,整个蜘蛛网看起来是一些半径等分的圆周,画曲线的工作就要开始了。

蜘蛛从中心开始,用一条极细的丝在那些半径上作出一条螺旋状的丝。

这是一条辅助的丝。

然后,它又从外圈盘旋着走向中心,同时在半径上安上最后成网的螺旋线。

在这个过程中,它的脚就落在辅助线上,每到一处,就用脚把辅助线抓起来,聚成一个小球,放在半径上。

这样半径上就有许多小球。

从外面看上去,就是许多个小点。

好了,一个完美的蜘蛛网就结成了。

 

让我们再来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小精灵的杰作:

从外圈走向中心的那根螺旋线,越接近中心,每周间的距离越密,直到中断。

只有中心部分的辅助线一圈密似一圈,向中心绕去。

小精灵所画出的曲线,在几何中称之为对数螺线。

 对数螺线又叫等角螺线,因为曲线上任意一点和中心的连线与曲线上这点的切线所形成的角是一个定角。

大家可别小看了对数螺线:

在工业生产中,把抽水机的涡轮叶片的曲面作成对数;螺线的形状,抽水就均匀;在农业生产中,把轧刀的刀口弯曲成对数螺线的形状,它就会按特定的角度来切割草料,又快又好。

学生探究:

1、细心观察,拍下蜘蛛结网过程。

加深对对数螺线的理解。

 

第八讲:

让数学和数学定律帮你家庭理财

  某银行为鼓励小朋友养成储蓄习惯,提供一个颇有心思的储蓄计划。

参加者除可有较高年息优惠外(见附表),更可以特价换取手表一只。

先不论以低价换表是否真的超值,但这种宣传方法颇具心思。

手表与户口连在一起,正好意味着利息随时间递增的关系。

 

储蓄计划优惠年息一览表

每月存款(港币)$1,000

存期(月)

每年复息利率

到期存款(港币)

利息(港币)

到期本息金额(港币)

9

 

12

 

15

 

18

 

24

6.625%

 

7.125%

 

7.375%

 

7.75%

 

8.00%

9,000

 

12,000

 

15,000

 

18,000

 

24,000

252

 

473

 

759

 

1,146

 

2,106

9,252

 

12,473

 

15,759

 

19,146

 

26,106

   

银行的宣传小册子更注明十一岁至十七岁小朋友已可开个人户口。

这群“准客户”大致是接受中学教育的适龄儿童。

无论有兴趣参加与否,总希望他们或早或迟懂得储蓄计划背后的数学原理。

 

  这个储蓄计划是以每月存入定额存款来计算利息,而存款期限愈长,利率则愈高。

为了更有效理解表中“到期本息金额”如何计算出来,且让我们设

为每月存款的金额,而

则为月息利率。

月息利率是由“每年复息利率”除以12而来的。

譬如说,存款期限为9个月,从表中得知每年复息利率是6.625%,因此月息利率为6.625%÷12,即约是0.5521%。

 

  存款1个月后,到期本息金额:

 

  存款2个月后,到期本息金额:

 

                             

 

  存款3个月后,到期本息金额:

 

                             

 

  余此类推,存款

个月后,到期本息金额

应为:

 

     

 

  为了简化这数式,设

 

  因此,

 

  括号内的数式在数学上称为等比级数(geometricprogression):

 

  首项(firstterm)是

,公比(commonratio)亦是

利用公式,我们便可把

的数式写成:

 

               

 

  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公式找出表中第一行的“到期本息金额”:

 

              

 

                        

 

  代入数式

 

                 

(准确至最接近的整数)

 

表中其余的“到期本息金额”不如留给你算算,看看表中列的数字是否有错误吧。

相信大部分同学都会对数学定律教你家庭理财相关知识很感兴趣,金斧子网将会针对数学定律教你家庭理财的问题,给大家详细讲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我们都是学习过数学定律的,那我们就灵活运用,家庭理财也是如此的基本定律,下面的这三个理财定律是根据数字定律变化的,是非常容易让那些不懂得理财的人理解的,让我们活灵活现的去运用我们的高中知识吧!

  31定律:

房贷数额早预期

  每月的房贷还款数额以不超过家庭月总收入的1/3为宜。

  例如,你的家庭月收入为2万元,月供数额的警戒线就是6666元。

  TIPS:

本定律可使你避免沦为“房奴”。

需要注意的是,4321定律要求,供房费用与其他投资的控制比例为40%,即1/2.5,其中1/3(即33%)若用于供房,以此推算,则收入的7%可用于其他投资。

  

  家庭收入的合理配置比例是,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项目的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不时之需,10%用于保险。

  例如,你的家庭月收入为2万元,家庭总保险费不超过2000元,供房或者其他证券投资总起来不超过8000元,生活开销控制在6000元左右,要保证有4000元的紧急备用金。

  TIPS:

本定律只是一个大致的收入分配模型,不同家庭的具体分配会根据各自风险偏好、近期目标、生活质量设定等有所变动,但定律的作用就是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72定律:

投资期限肚中明

  不拿回利息、利滚利存款、本金增值1倍所需要的时间等于72除以年收益率。

即,本金增长1倍所需要的时间(年)=72/年回报率(%)

  例如,如果你目前在银行存款10万元,按照目前年利率3.33%,每年利滚利,约21年半后你的存款会达到20万元;假如你的年收益率达到5%,则实现资产翻倍的时间会缩短为14年半。

  TIPS:

为了缩短你的财富增长速度,就需要合理组合投资,使组合投资的年回报率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达到最大化。

学生探究实施建议:

把自己平时积攒下的零花钱拿出一部分(如500-1000元)尝试着做一笔投资,自己计算零存整取模型、整存整取模型、到期自动转型模型(含余额宝)比较收益和风险。

 

第九讲:

巧用数学看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经济化,合理化.但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在数学活动组里,我就遇到了这样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某报纸上报道了两则广告,甲商厦实行有奖销售:

特等奖10000元1名,一等奖1000元2名,二等奖100元10名,三等奖5元200名,乙商厦则实行九五折优惠销售。

请你想一想;哪一种销售方式更吸引人?

哪一家商厦提供给销费者的实惠大?

  面对问题我们并不能一目了然。

于是我们首先作了一个随机调查。

把全组的16名学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8人愿意去甲家,6人喜欢去乙家,还有两人则认为去两家都可以。

调查结果表明:

甲商厦的销售方式更吸引人,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在实际问题中,甲商厦每组设奖销售的营业额和参加抽奖的人数都没有限制。

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有几种答案。

  

  一、苦甲商厦确定每组设奖,当参加人数较少时,少于213(1十2+10+200=213人)人,人们会认为获奖机率较大,则甲商厦的销售方式更吸引顾客。

  二、若甲商厦的每组营业额较多时,它给顾客的优惠幅度就相应的小。

因为甲商厦提供的优惠金额是固定的,共14000元(10000+2000+1000+1000=14000)。

假设两商厦提供的优惠都是14000元,则可求乙商厦的营业额为280000元(14000÷5%=280000)。

  所以由此可得:

  (l)当两商厦的营业额都为280000元时,两家商厦所提供的优惠同样多。

  

(2)当两商厦的营业额都不足280000元时,乙商厦的优惠则小于14000元,所以这时甲商厦提供的优惠仍是14000元,优惠较大。

  (3)当两家的营业额都超过280000元时,乙商厦的优惠则大于14000元,而甲商厦的优惠仍保持14000元时,乙商厦所提供的实惠大。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有两家液化气站,已知每瓶液化气的质和量相同,开始定的价也相同。

为了争取更多的用户,两站分别推出优惠政策。

甲站的办法是实行七五折错售,乙站的办法是对客户自第二次换气以后以7折销售。

两站的优惠期限都是一年。

你作为用户,应该选哪家好?

  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有很大相同之处。

只要通过你所需要的罐数来分析讨论,这样,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

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都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同时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利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统计与概率。

运筹与优化,以及系统分析和决策,都将成为数学课程中的“座上客”。

  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学生探究实施建议:

选择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去南昌胜利路苏宁电器城和国美电器做促销活动方案对比,讨论相同品牌、型号商品在不同采购金额的条件下哪家更实惠。

 

第十讲:

商品调价中的数学问题

  若将某商品先涨价10%后再降价10%,所得的价格与原先的价格相比有无变化?

不少同学会不加思索脱口而出:

那还用问吗?

肯定不变。

果真如此吗?

  比如设这种商品原价为100元,则涨价10%后价格为100+10=110元,再降价10%就是110-11=99元,可见比原先的价格便宜了。

所以很多事情不能想当然贸然下结论,还是动笔算一算为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请研究下例:

  某商品拟作两次调价,设p>q>0,有下列六种方案供选择:

  (A)选涨价p%,再降价q%;

  

  (B)选涨价q%,再降价p%;

  (C)选涨价%,再降价

%;

  (D)选涨价

%,再降价

%;

  (E)选涨价

%,再降价

%;

  (F)选涨价

%,再降价

%;

  

  若规定两次调价后该商品的价格最高的方案称为好方案。

请判断其中哪一个是好方案?

   分析 设某商品原价为1,采用方案(A)、(B)、(C)、(D)、(E)、(F)调价后的商品价格分别为a,b,c,d,e,f,则

 

所以,方案(A)是好方案。

学生探究实施建议:

淘宝网上同一种商品往往有大量的卖家,可以集中关注某一款产品(如近年热卖的路由宝)比较销量较大,口碑较好的商家对该商品调价力度进行对比。

 

第十一讲:

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出现是如此地频繁,人们深信这不是偶然的。

 

(1)细察下列各种花,它们的花瓣的数目具有斐波那契数:

延龄草、野玫瑰、南美血根草、大波斯菊、金凤花、耧斗菜、百合花、蝴蝶花。

 

(2)细察以下花的类似花瓣部分,它们也具有斐波那契数:

紫宛、大波斯菊、雏菊。

 

斐波那契数经常与花瓣的数目相结合:

 

3………………………百合和蝴蝶花

 

5………………………蓝花耧斗菜、金凤花、飞燕草

 

8………………………翠雀花

 

13………………………金盏草

 

21………………………紫宛

 

34,55,84……………雏菊

 

 

(3)斐波那契数还可以在植物的叶、枝、茎等排列中发现。

例如,在树木的枝干上选一片叶子,记其为数0,然后依序点数叶子(假定没有折损),直到到达与那息叶子正对的位置,则其间的叶子数多半是斐波那契数。

叶子从一个位置到达下一个正对的位置称为一个循回。

叶子在一个循回中旋转的圈数也是斐波那契数。

在一个循回中叶子数与叶子旋转圈数的比称为叶序(源自希腊词,意即叶子的排列)比。

多数的叶序比呈现为斐波那契数的比。

 

 

(4)斐波那契数有时也称松果数,因为连续的斐波那契数会出现在松果的左和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