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045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docx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白淫

【概述】

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

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病因病理】

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

【诊断要点】

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

【辩证分型】

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

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

苔薄,舌淡胖。

【分型治疗】

1.相火亢盛治法:

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

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

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

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

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

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火旺者。

【简便方】

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白崩

【概述】

妇女阴道内不时有白色如米泔样或透明祥黏液流出,量多如崩状不止者称白崩。

以老年或中年妇女多见。

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或输卵管癌症、子宫内膜腺癌等病。

但也有身体虚弱者。

【病因病理】

1.脾肾阳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或房事失节,脾肾阳虚,封藏功能失司,任带二脉不能团带而致。

2.正虚邪实正气虚弱,湿热毒邪入侵,带脉失去约束能力而致。

【诊断要点】

1.根据阴道内不时流出大量白色如米泔样或透明样黏液进行诊断。

2.作妇检、白带常规、宫颈刮片、阴道分泌物沉淀找癌细胞、诊断性刮宫万超等,分别鉴别阴道炎、宫颈癌、输卵管癌、子宫内膜腺癌等。

【辩证分型】

1.脾肾阳虚白崩清稀,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面色?

s白或灰暗,纳少便溏。

苔薄,舌质淡,脉沉细。

2.正虚邪实白崩混浊秽臭,面色灰暗,唇爪苍白,形体消瘦,有时下腹或阴部疼痛。

苔腻,舌淡或暗,脉弦而无力。

【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治法:

温补肾阳。

方药:

既济丹加减。

鹿角霜9克(包煎)石菖蒲9克煅牡蛎30克(先煎)煅龙骨20克(先煎)白石脂20克(包煎)当归9克茯苓10克远志9克淮山药12克制附子9克(先煎)益智仁9克加减:

便溏者,加炮姜炭9克、肉豆蔻9克、补骨脂9克;腰酸膝软者,加怀牛膝9克、杜仲12克。

2.正虚邪实治法:

扶正祛邪。

方药:

健固汤加味。

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薏苡仁12克巴戟天12克土茯苓30克半枝莲30克败酱草12克丹参12克煅牡蛎30克(先煎)白石脂15克白毛藤12克淮山药12克【中成药】

1.金锁固精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脾肾阳虚之白崩。

2.金刚藤糖浆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口服。

用于湿热毒邪者。

【简便方】

1.棕榈炭、丝瓜络等分,焙干研末,米汤送服,每日3次,每次3克。

2.黄芪30克、锁阳12克、淮山药10克、红枣30克,水煎服。

用于脾肾阳虚者。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白崩有虚实两端,虚者由于脾肾阳虚,带脉失去固束功能,而致精液下流。

实者多由于生殖器恶性肿瘤所致,往往已是晚期,此时正气虚极,邪毒猖盛弥漫,病情危重,治疗中,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延长存活时间。

2.定期作妇女病普查,早期发现妇科病,早期治疗,是预防本病和妇科肿瘤重要措施。

杂色带

【概述】

妇女阴道内流出黏腻秽臭之杂色分泌物,其色有青、黄、赤、白、黑混杂而下,称为“杂色带”。

多见于生殖器晚期肿瘤,如阴道癌、宫颈癌、宫体癌及输卵管癌等。

本病愈后极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更年期是肿瘤好发时期,本病亦以更年期妇女较多见。

【病因病理】

1.湿热邪毒湿热邪毒入侵阴道或胞宫,日久湿腐成脓或溃腐成杂色带下。

2.脏虚邪实五脏俱虚,正虚邪实,正不胜邪,脏阴受蚀而至杂色带下。

【诊断要点】

1.根据带下呈杂色进行诊断杂色带。

2.必须明确病因和病位,主要是癌瘤的病位和病期。

3.与阴道炎、宫颈炎及子宫黏膜下肌瘤感染引起的脓性带下。

【辩证分型】

1.湿热邪毒带下杂色,秽臭异常,口苦黏腻,溲赤便溏,脘闷纳少,下腹胀痛。

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2.脏虚邪实带下杂色秽臭,面色?

s白,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头晕目花,腰骶酸痛,畏寒便溏。

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分型治疗】

1.湿热邪毒治法:

清热化湿攻毒。

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味。

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紫背天葵15克生地30克黄芪15克茵陈12克赤芍12克泽泻12克淮山药12克薏苡仁12克黄柏10克萆粟12克墓头回12克甘草5克2.脏虚邪实治法:

补虚攻邪止带。

方药:

右归丸加减。

熟地12克淮山药10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杜仲12克附子9克(先煎)鹿角胶12克(烊冲)土茯苓30克伏龙肝15克麦冬9克赤石脂15克(包煎)【中成药】

1.十全大补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扶正补虚。

2.龙胆泻肝丸(液)每日3次,每次3克(1支),口服。

用于湿热挟邪毒者。

3.小金片每日3次,每次3片,吞服。

用于癌症,有消瘤抑癌功能。

【简便方】

1.苦参20克、生大黄10克、银花藤15克、蒲公英30克,水煎熏洗,每晚1次。

用于湿热邪毒者。

2.黄芪30克、土茯苓30克、金银花10克、杜仲12克,水煎服。

用于正虚邪实者。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杂色带系生殖器晚期肿瘤的分泌物,也是晚期癌的信号,应予重视,必须中西医综合治疗。

2.平时应保持外阴和阴道的卫生保健,避免房事过度,注意劳逸结合。

赤带

【概述】

在非行经期,阴道内流出赤色或赤白相间的黏液,称为赤带或赤白带,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也可见于青春期妇女。

如更年期妇女见此情况要警惕肿瘤引起的可能。

赤带和赤白带可见于西医的排卵期出血、子宫颈出血、宫颈息肉出血、放环后出血、生殖道肿瘤出血等疾病中。

【病因病理】

1.肝火抑郁多怒伤肝,肝郁化火,心肝之火下注任带二脉,带脉失约而致。

2.肾虚年老体衰,肾阴亏损,阴虚生内热,热注带脉,带脉失因而致。

【诊断要点】

1.根据阴道出血,量少色红,或赤白相间,发生在月经期以外的时间即可诊断,但须明确发生赤带的原因和部位。

如炎症、异物、排卵出血、宫颈出血、放环后出血、生殖道肿瘤出血等。

2.与生殖道恶性肿瘤出血鉴别(参见杂色带)。

【辩证分型】

1.肝火带下色赤或赤白相间,或有腥臭气味,阴道灼热,瘙痒,心烦易怒,口苦干,尿赤便艰。

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或弦。

2.肾虚带下色红清稀,阴道热灼刺痛,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潮热盗汗。

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型治疗】

1.肝火治法:

清肝泻火止带。

方药:

清肝止淋汤加减。

丹皮9克黄柏9克牛膝9克白芍10克当归9克生地12克阿胶9克(烊冲)川?

?

子9克山栀9克知母10克车前草9克

2.肾虚治法:

滋阴降火止带。

方药:

滋肾束带方。

生地15克泽泻9克淮山药10克芡实10克煅牡蛎30克(先煎)知母12克黄柏9克泽泻10克旱莲草12克山茱萸9克加减:

口干咽燥者,加麦冬10克、沙参9克、五味子9克;腰酸膝软者,加菟丝子10克、女贞子10克、牛膝9克;阴道灼热者,加丹皮10克、赤芍9克、麦冬10克。

【中成药】

1.知柏地黄九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肾阴虚火旺者。

2.龙胆泻肝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肝火,或伴湿热者。

3.大补阴丸每日2~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者。

4.苦胆草片每日3次,每次5片,吞服。

用于肝火赤带。

【简便方】

1.知母9克、黄柏9克、龙胆草9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

用于肝火赤带。

2.知母9克、黄柏9克、龟版12克(先煎),水煎服。

用阴虚赤带。

3.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红枣10枚,煮羹。

治肝肾阴虚赤带或赤白带。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注意外阴和阴道卫生。

2.对赤带患者要首先明确赤带的原因和病位,然后辨证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随时注意赤带的情况,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赤带不止,而伴秽臭可能疾病有变化,应作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检查、宫颈刮片或活检,必要时作诊刮刀超等,进一步作出诊断,采取综合治疗。

3.谨慎阴道治疗措施。

黄带

【概述】

凡阴道流出黄色或脓性分泌物,常伴阴痒者,称为“黄带”。

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症。

【病因病理】

1.外感湿毒平素不注意外阴、阴道卫生,湿毒之邪入侵,留注下焦而致。

2.肝经湿热素有脾虚温盛,又遇肝郁化热,挟湿热下注而致带黄。

【诊断要点】

1.根据带下颜色呈黄色或呈脓性,有气味,伴阴痒不适等症状。

2.鉴别由何种阴道炎引起,或是否患盆腔炎、或有否阴道异物、性病等。

【辩证分型】

1.外感湿毒带多色黄或有秽臭,或泡沫状,阴痒,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若由盆腔炎引起的,伴发热,下腹部痛,拒按。

苔黄腻,脉滑数。

2.肝经湿热带多色黄,阴痒,纳少口苦,心烦易怒,或伴细菌性阴道炎。

苔黄腻或薄黄腻,舌红,脉弦或弦滑。

【分型治疗】

1.外感湿毒治法:

清热利湿止带。

处方:

止带方加减。

黄柏9克知母9克猪菩12克车前子12克(包煎)茵陈12克丹皮9克薏苡仁12克椿根皮12克士茯苓15克苦参9克炙甘草3克加减:

盆腔炎引起的黄带,参考盆腔炎的治疗。

2.肝经湿热治法:

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

丹振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9克山桅9克柴胡9克黄柏9克当归9克生地10克白术10克车前子12克(包煎)薄荷3克(后下)薏苡仁9克茯苓10克地肤子10克生甘草3克加减:

阴痒较剧者,加苦参9克、蛇床子9克。

【中成药】

1.皮肤康洗液取洗液30~40毫升,加水坐浴,每晚睡前1次,7次为1个疗程,治2~3个疗程。

2.洁尔阴泡腾片取该药3~4片,放入温水中坐浴,每晚睡前l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2~3个疗程。

也可在坐浴后阴道内放1片洁尔阴泡腾片。

3.愈带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湿热带下色黄者。

4.玉清抗宫炎片每日3次,每次4片,吞服。

治湿热带下伴宫颈炎者。

【简便方】

1.椿根皮30克,水煎服。

治湿热黄带。

2.石见穿60克,水煎服。

治湿毒带下。

3.鸡冠白果汤鸡冠花30克、金樱子15克、白果10克、猪瘦肉适量,水煎服。

治湿热带下。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注意外阴和阴道清洁卫生,浴巾及浴具定期消毒。

有阴道炎时应做到便厕隔离或便盆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参考阴道炎的注意事项。

白带

【概述】

妇女阴道内流出白色如涕如唾之黏液,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病理性白带,多属体虚或痰湿所致,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但是白带常规检查常找不到致病菌。

【病因病理】

1.脾虚素体脾虚或伤食损脾,或痰湿阻脾,脾虚生湿,带脉失约而致湿浊下注,带下异常。

2.肾虚素体肾虚,或房事过频、多产伤肾,肾虚带脉不固而致带多色白。

【诊断要点】

1.根据带下色白如涕如唾呈黏液状,无腥味进行诊断。

白带化验无致病菌找到。

2.与真菌性阴道炎豆渣样白色分泌物鉴别。

【辩证分型】

1.脾虚带多色白,稀薄不臭,面色皖白,乏力倦怠,纳少便搪,或躯体肥胖。

苔薄,舌淡胖,脉儒细。

2.肾虚带多色白如水清澈,腰酸膝软,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四肢不温,便溏尿频。

苔薄,脉沉细。

【分型治疗】

1.脾虚治法:

健脾利湿止带。

方药:

完带汤加减。

党参9克白术12克淮山药15克苍术9克陈皮6克柴胡9克炒荆芥6克车前草9克炙甘草3克加减:

体胖者,加制南星10克、川朴9克、菖蒲9克;带多者,加煅牡蛎30克(先煎)。

2.肾虚治法:

益肾补气止带。

方药:

内补丸加减。

菟丝子12克黄芪12克潼蒺藜12克桑嫖蛸10克肉苁蓉9克煅牡蛎30克(先煎)桑寄生10克芡实10克山茱萸9克泽泻9克【中成药】

1.乌鸡九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脾肾虚弱带下。

2.归脾丸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脾虚带下。

3.白带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虚证带下。

【简便方】

1.黄芪60克、老鸭1只,共煮,分数次饮服。

用于脾气虚带下。

2.杜仲60克、薏苡仁50克、猪肾一对。

先煮杜仲,去药渣,将薏苡仁加入杜仲汁内,猪肾洗净切碎同煮,分数次饮服。

3.外洗方可参考阴道炎的洗方。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本病由体虚引起,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须增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适当增加营养,多吃蛋白质和维生素类食物,充实脏腑气血功能。

带下病(总)

【概述】

带下指阴道壁及宫颈等组织分泌的一种黏稠液体。

在发育成熟期或经期前后、妊娠期带下均可增多,带下色白无臭味,这是生理现象。

当阴道、宫颈或内生殖器发生病变时,带下量明显增多,并且色、质和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根据带下的不同颜色和症状分为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及五色带。

临床以白带、黄带及赤带多见,青带可能为脓性分泌物,黑带可能为少量陈旧性分泌物或生殖道恶性病灶的分泌物,五色带多为生殖器恶性病灶的分泌物,以更年期妇女多见。

带下病常见于各种阴道和宫颈炎症。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因所形成。

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温邪;内湿,多因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

1.湿热(毒)因摄生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病菌入侵带脉,发为带下。

亦有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腐,损伤血络,导致带下赤白。

2.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牌运失健,湿浊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3.肾虚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封藏失职;亦有肾阴偏虚,相火偏旺,灼伤血络,任带失因而带下赤白者。

【诊断要点】

1.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本病。

2.赤带与经间期出血、经漏有别。

赤带,带下色赤,与月经周期无关;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有周期性;经漏为月经点滴而出,淋漓不尽。

3.脓浊带下质黏如脓样,且有臭味,为热毒损伤任、带二脉血气所致,但与阴疮排出的脓液有别,阴疮则为妇人阴户生疮,初起阴户一侧或双侧肿胀疼痛,继则化脓溃疡,脓液量多,臭秽而稠,两者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

4.带下如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难闻,当警惕癌变。

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辩证分型】

1.湿热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气,胸闷口腻,或小腹作痛,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状,阴痒等,小便色黄。

舌苔黄腻或厚,脉濡滑带数。

2.热毒带下量多,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或如脓样,有臭气,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烦热口干,头昏晕,午后尤甚,大便干结或臭秽,小溲色黄量少。

舌红,苔黄干,脉数。

3.脾虚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

s白或萎黄,四肢欠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搪,两足跗肿。

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4.肾阳虚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5.肾阴虚带下赤白,质稍黏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或面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便艰尿黄。

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分型治疗】

1.湿热治法:

清利湿热。

方药:

易黄汤加减。

黄柏10克知母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土茯苓15克六一散10克(包煎)椿根皮10克白果10只山栀10克川牛膝10克加减:

兼见脾虚者,加山药10克、白术10克、芡实15克、薏苡仁15克;肝经湿热偏甚者,加龙胆草6克、柴胡10克、木通6克、黄芩10克、生地12克。

2.热毒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减。

蒲公英15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0克紫花地丁15克天葵子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鸭跖草30克。

加减:

挟瘀腹痛者,加桃仁10克、生苡仁15克、红藤15克、败酱草12克;热甚伤津者,加生地15克、赤芍12克、麦冬IZ克。

3.脾虚治法:

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炒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淮山药12克白扁豆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木香6克莲子肉10克茁仁15克砂仁3克(后下)。

加减:

腰酸腰痛者,加杜仲10克、川断10克、桑寄生10克;下肢肿者,加猪苓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阴痒者,加蛇床子12克、花椒6克。

4.肾阳虚治法:

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方药:

内补丸加减。

鹿角霜10克(包煎)茧丝子10克潼蒺藜10克黄芪10克桑嫖蛸12克制附块5克(先煎)杜仲10克补骨脂10克赤石脂12克(先煎)煅龙牡各15克(先煎)。

5.肾阴虚治法:

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

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山药12克地骨皮15克茯苓10克麦冬10克。

加减:

腰膝酸软者,加川断12克、怀牛膝10克;

头昏目眩者,加枸杞子12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0克;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2克、夜交藤30克。

【中成药】

1.乌鸡白凤丸每日1~2次,每次1丸,吞服。

适用于脾肾虚弱者。

2.威喜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适用于肾虚者。

3.白带片每日3次,每次5片,吞服。

适用于脾虚者。

4.愈带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适用于湿热黄带。

5.龙胆草片每日3次,每次3~4克,吞服。

适用于肝经湿热带下黄绿者。

6.七味新消丸每日3次,每次2克,吞服。

适用于热毒挟瘀带下黄赤或五色相杂者。

【简便方】

1.白果10粒,捣碎冲豆浆,晨服。

或白果炒熟,每日服20粒。

适用于脾虚夹湿之白带。

2.棉花梗60克、红枣10枚,煎服。

用于脾气虚弱之带下。

3.红鸡冠花30克,煎汤分2次服。

适用于赤带。

4.丹皮10克、赤芍10克、红枣10枚,煎服。

适用于带下赤白者。

【其它疗法】

1.脾俞、带脉、肾俞、足三里、八篌(补法);带脉、足三里、气海、脾俞(补法或灸法)。

适用于脾虚夹湿及肾气不足者。

2.三阴交、血海(泻法),留针20分钟;灸百会,每日1次,每次3壮。

用于气虚不固者。

3.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白环俞(泻法)。

用于湿热或实热挟瘀者。

【注意事项】

1.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并伴随症状者,都属带下病范畴,并见于生殖系统炎症和妇科肿瘤。

根据带下的异常颜色及其特有症状,又有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五色带之分。

白带如色白无臭味,量不多,不伴症状者,属正常生理现象。

白带量多或有臭味,并伴不适症状者则为带下病,可因外感湿邪,或牌失健运、肾气不固、带脉失约所致,可予清化湿热、健脾化湿或益肾固涩止带之法治疗。

2.黄带带下色黄如脓,黏腻秽臭,多见于生殖道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急性盆腔炎等。

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化湿止带。

对于素体阴虚或湿热偏盛者,忌服辛苦酸辣之品,以免热灼阴液,导致阴虚火旺。

3.赤带乃阴道内流出红色而黏浊的分泌物,或有腥臭味者。

赤带可因生殖道炎症,亦可由生殖道肿瘤引起。

发现赤带时,首先应查明原因用卡除癌症,可作妇科检查、B超及活检等。

对于伴有重糜之宫颈炎,应积极治疗,并定期组织普查,必要时作宫颈活检,排除宫颈癌。

4.带下五色混杂,黏腻如脓状,秽臭异常,称为五色带。

常见于生殖道癌症,应特别引起警惕,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宫颈活检或阴道镜上超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如为生殖道炎症所致,积极抗菌消炎,清解热毒,如为恶性肿瘤,应作手术和抗癌治疗。

5.预防带下病应从增强体质和防止感染人手。

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下腹部要保暖,防止风冷之邪入侵,饮食要有节制,免伤脾胃。

经期禁止游泳,防止病菌上行感染;浴具要分开;有脚癣者,脚布与洗会阴布分开;提倡淋浴,厕所改为蹲式,以防止交叉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