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029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docx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将朗读教学;

2、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掌握;

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

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整体感知

1、请学生分段试读课文,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读书或不焉—不能

经传—传道从师—从容

阿谀——须臾老聃—冉

苌弘—长幼蟠—潘

作师说以贻之—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

求学的人今:

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

句子停顿的地方今:

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

小的方面学习今:

小学校

4、听录音,注意节奏和语气。

再次自由朗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五、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几个组分别负责一段,找出每一段中的重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活用字)和文言句式。

用不同的符号圈画,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再次诵读,探究虚词的用法。

(1)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确每一段中重要的虚词,如“之”、“也”“而”等。

(2)复习初中知识,集中点拨解决文中2个文言常用虚词、“之”、“其”的用法。

之(课文中出现25次)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其(课文中出现17次)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并口译。

2、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明确: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段意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

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

照应以上两个分论点。

二、重点讲解

1、小组合作,检查背诵。

2、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

全句译为: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

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

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

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

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

全句译为: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A)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B)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

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

“其皆出于此乎?

”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

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

“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

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

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

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三、讨论探究后总结

本文论证结构:

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第三课时

一、归纳整理,检测反馈

(一)背诵检查

(二)文言基础知识检测

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不是这样,不然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古之学者古:

求学的人今:

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句读之不知古:

句子停顿的地方今:

看字发出声音

③小学而大遗古:

小的方面学习今:

小学校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用来……的今: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古:

从,跟随,而,顺承今:

"从而"是连词

⑥是故无贵无贱古:

无论今:

没有

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

一般人今:

许多人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

不一定今:

用不着,不需要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一词多义】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E、不耻相师  F、或师焉,或不焉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一词多义】

 A、择师而教之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古之学者

E、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F、句读之不知

G、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H、蚓无爪牙之利

I、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一词多义】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E、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F、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归纳特殊句式的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学于余。

  (6)而耻学于师。

(7)不拘于时。

  (8)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1)则群聚而笑之。

  (1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而耻学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吾师道也。

  (5)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则群聚而笑之。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

二、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整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背诵全文。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